壹、古典文獻(略依年代順序排列)
《詩經》,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尚書》,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國語》,臺北:漢京,1983年。
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1。
何晏等注、邢昺疏,《論語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十三經注疏,阮元本,1997。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96年。
王弼等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十三經
注疏,阮元本,1997年。
鄭玄注、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十三經注疏,阮元本,1997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張素貞校注,《新編韓非子》,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
陳子展著,《楚辭直解》,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司馬遷,《史記》,台北:中華書局,1982年。
王維,《王摩詰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2。
楊雄,《法言》,台北:商務印書行,1966。
許慎,《說文解字》,高雄:復文,1998年。
班固,《漢書》,台北:中華書局,1988年。
劉安撰,《淮南子》四庫全書備要函120,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楊勇,《陶淵明集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87年。
周啟成等譯,《昭明文選》,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魏徵,《貞觀政要》,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台北: 河圖洛書出版,1975年。
蘇軾著,楊家駱編,《蘇東坡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96年。
王水照編,《蘇軾選集》,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0年。
陸九淵,《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司馬光,《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台北:商務。
呂祖謙編,《宋文鑑》,台北:世界書局,1967。
文天祥著,楊家駱編,《文文山選集》,台北:世界書局,1979年。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印書行,1995年。
方孝孺,《遜志齋集》,台北:中華書局,1970年。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民1997年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1998年。
貳、當代專書(依姓氏筆畫順序)
丹尼爾.高曼著,張美惠譯,《EQ》,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
年。
方東美,《方東美演講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4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年。
方東美等,《中國人的心靈》,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台北:空中大學,2003年。
王邦雄等,《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
王壽南編,《中國歷代思想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管,1977年。
布魯格著 ,項退結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出版社 ,
1994年。
石川雅章,《白話本易經》,台北:武陵出版社,1994年。
朱永嘉等注譯,《新譯呂氏春秋》,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
牟宗三,《中西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
牟宗三,《道德理想主義》,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等,《儒學與當今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何英奇等,《學習輔導》,台北:空中大學,1998年。
吳宗立,《學校教育的教學與輔導策略》,高雄:復文出版社,1999
年。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李旭著,《孔子的人生哲學》,台北:楊智出版社,1994年。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5年。
沈清松編,《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公
司,1994年。
彼得.A.安得利斯著,段德智等譯,《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出版社,1999年。
林火旺,《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 3年。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金觀濤等,《新十日長》,台北:風雲時代,1989年。
姜尚賢編,《詞曲欣賞》,台北:大夏出版社,1993年。
苗力田譯.《亞里斯多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1999年。
韋政通,《孔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
孫邦正,《普通教學法》,台北:商務印書管,1982年。
孫智秦譯,《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書局,1984
年。
殷海光,《殷海光文集》,台北:九思,1979年。
張立文,《周易與儒道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張其成,《易經應用大百科》,台北:地景圖書公司,1996年。
張其成,《易學大辭典》,台北:建宏出版社,2000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1994年。
梁啟超,《飲冰室全集》,台北:文化圖書,1971年。
梁燕城,《破曉的年代-後現代中國哲學的重構》,上海:東方出版
社,1999年。
陳大齊,《孔子思想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年。
陳德和,《臺灣教育哲學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陳德和,《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紅葉文化事業,2003年。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黃紹祖,《孔子的喜怒哀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黃富順,《成人學習心理》,台北:師大書苑,1993年。
黃雅芬,《孔子名言的智慧》,台北:好讀出版社,2002年。
楊帆等,《孔子的人生哲學》,台北:揚智出版社,1994年。
楊伯峻,《孟子釋注》,台北:源流文化公司,1983年。
楊國樞,《兒童發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葉玉麟,《荀子新釋》,台北:大夏出版社,1992年。
葉玉麟,《墨子新釋》,台北:大夏出版社,1998年。
廖鳳池,《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1年。
劉述先,《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2000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上海:商務印書管,1931年。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H.G.G.reel著 王正義譯,《孔子與中國之道》,台北:韋柏,2003
年。
參、期刊論文(含總集中之論文)
陳德和,〈儒道成德之教的差異-一個價值人類學的探索〉,《當代
中國哲學學報》第二期, (2005.12)。
李澤厚,〈中國美學史〉,《鵝湖月刊》第144期,(1987..6)。
張明祚,〈『樂記』美學思想的心性論基礎〉,《鵝湖月刊》第 145
期,(1987.7)。
楊祖漢,〈從儒家哲學論教育之兩途〉,《鵝湖月刊》第122期(1985.8)。
陳根法,(論德行的意義和價值),《上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期(2002)。
李杜,〈以儒學主導的中國文化的過去與未來〉,《哲學文化月刊》
第314期(2000.7)。
朱建民,〈專業倫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通識教育》第3卷,〈1996.6〉。
李美燕,〈孔、孟、荀三子對於「欲」的省察與對治之道〉,《中正
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3期,〈2000.9〉。
鄭宗義,〈知識、思辨、感觸-試就中國哲學研究論牟宗三先生的方
法論觀點〉,《鵝湖學誌》第18期〈1997.6〉。
李 軍,〈荀子教育思想的現代詮釋及其與儒家文化之關係〉,《孔
孟月刊》 第35卷,第1期,〈1996.9〉。
張奉箴,〈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學刊》第4期,〈1982.5〉。
張靜互,〈儒家禮教論-論”仁”、 ”人性”、 ”文”和”禮”的
關係〉,《湖南大學學報》第17卷,第2期,〈2003.3〉。
王仲華、張春娟,〈試論孟子的道德社會化思想〉,《河北大學學報》,第112期,(2003)。
林義正,〈論孔子的「君子」概念〉,《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
33期,(民73)。
張兵,〈儒家道德修養的理想境界―「從心所欲不逾矩」〉,《煙台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2.3)。
張秉楠,〈論孔子的君子人格〉,《孔子研究》,第4期,(1989)。
梁長賢,〈淺談修身為本〉,《孔孟月刊》,第40卷,第10期,(2002.6)。 郭振香,〈孔子仁學的真精神〉,《孔孟月刊》,第41卷,第12期,(2003.8)。 陳川雄,〈論先秦儒家的生命價值觀〉,《孔子研究》,第67期,(2001.9)。
趙馥潔,〈中國傳統節欲修養觀的價值論意義〉,《人文雜志》,第3期,(2003.2)。
楊曉,(試論《學記》的學習發展觀),《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1997)。
郭齊家,〈儒家的教育思想傳統與未來教育〉,《山西師大學報》,(1999.10)
羅振玉,〈從論語看孔子學思並重的教學〉,《教育文粹》,(1986.6)。
王志華,〈孔子教育藝術述要〉,《國教之聲》,26卷4期,(1993.6)。 王開府,〈四書的智慧─《論語》論教育〉,《國文天地》,10卷5期,(1994.10)。 陳維德,〈孔子教育思想析論〉,《北市師院語文學刊》,(1995.5)。 梁志洪,〈孔子教學法初探〉,《廣東文獻》,26卷3期,(1996.9)。
何淑真,〈孔子的教學藝術〉,《孔孟月刊》,第37卷第8期,(1999.4)。
許夢瀛,〈孔子教學何以成功〉《孔孟月刊 》,第37卷第8期,(1999.4)。 王更生,〈孔門論學的幾個側面〉《孔孟月刊》,第40卷第6期,(2002.2)。 林文樹,〈孔子的教學〉《菁莪季刊》,14卷1期,(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