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20: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宗岳
研究生(外文):Zong-yue Chen
論文名稱:靈光、寓言詩與反諷的烏托邦-論本雅明思想中對城市經驗的批判性
指導教授:陳泓易陳泓易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ng-yi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中文關鍵詞:資本主義自然波特萊爾本雅明商品化意識型態展示價值拱廊街再現靈光寓言現代性辨證印象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8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文的研究動機是從「城市經驗」的問題性批判著眼,而它所涉及的關係層面則是為探討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文化特徵,與相對於人文經驗的減損情形之解讀模式。
 
  將「城市」作為一個論述的「文本」(text)是本雅明晚期思想中的一個重要關懷議題,這其中所包含的社會文化理論涵義十分豐富。而本雅明對「城市」的具體研究則主要是藉由他生前未完成的著作-《拱廊街計畫》(Arcades Project)一書的論述主題為意象素材。
文中被描繪為十九世紀的首都巴黎便是作為「再現」(represntation)本雅明所意味之現代都會神話的「幻景基地」。當時的巴黎乃象徵著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時期的輝煌典範,它呈顯著表面對時尚拜物、奢侈浮華、商品化與欲望刺激的相互唱和。
自馬克思(K.Marx)的批判傳統以降,當代社會理論對資本主義的文化批判的重要核心之一,便是致力於對「商品化」(Commodification)的意識形態攻擊,而本文的論旨乃是企圖將商品的問題層次置於「展示價值」(exhibition value)的經驗結構分析,並深入擴展到有關情欲想像、生產機制、集體意識的社會性弔詭,探討本雅明所意味之資本主義魔術幻燈支配。
 
  而從理論架構上的說明配置則主要是就「靈光」(aura)、「寓言」(Allegory),與其專論於波特萊爾(C.Baudelaire)的詩學意涵所塑立之特定詮釋角度,結合上述的問題關係來分析個體置身此一城市經驗場域,如何通過本雅明的思想理解,提出某種相對之銘刻於體驗反思的諷諭啟示。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城市經驗的批判主題內涵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概述-批判的歧義 14
第三節 方法步驟 23
 
第二章 作為城市觀察者的隱喻形象 25
第一節 拱廊街空間性解析 25
第二節 商品化與遊手好閒者 31
第三節 拾荒者 39
 
第三章 靈光消逝的廢墟 46
第一節 靈光消逝之後 46
第二節 廢墟-寓言 53
 
第四章 反諷的烏托邦 59
第一節 波特萊爾的交戰人群與本雅明的商品賣淫 60
第二節 夢與醒 71
 
第五章 結論 81
 
參考書目 86
參考書目:
 
本雅明(Walter Benjan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市:臉譜出版,2002
 
本雅明(Walter Benjan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市:台灣攝影出版,1998
 
本雅明(Walter Benjan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市,台灣攝影出版,1999
 
本雅明(Walter Benjanin)著,陳永國譯,《德國悲劇的起源》,北京,文化藝術出版,2001
 
本雅明(Walter Benjanin)著,李士勛 徐小青譯,《單行道 柏林童年》,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2002
 
本雅明(Walter Benjanin)著,王炳鈞譯,《經驗與貧乏》,天津,百花文藝出版,1999
 
本雅明(Walter Benjanin)著,陳永國、馬海良編譯,《本雅明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9
 
本雅明(Walter Benjanin)著,孫冰編,《本雅明:作品與畫像》,上海,文匯出版,1999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等著,郭軍、曹雷雨編,《論瓦爾特 本雅明-現代性、寓言和語言的種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石計生著,《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啓迪》,台北縣,左岸文化出版,2003
 
楊小濱著,《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與文化批評》,上海,上海三聯出版,1999
 
馬國明著,《班雅明》,台北市,東大出版,1998
 
陳學明著,《班傑明》,台北市,生智出版,1999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著,王柯平譯,《美學理論》,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著,謝石、沈力譯,《批判理論》,台北市,結構群文化出版,1989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合著,洪佩郁、蘭月峰譯,《啟蒙辯證法-哲學片斷》,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Arnold Hauser著,邱彰譯,《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現代篇》。台北市,雄獅文庫出版,1980
 
陳學明著,《文化工業》,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1996
 
蘇珊 桑塔格(Susan Sontag)著,艾紅華,毛健雄譯,《論攝影》,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著,杜國清譯,《惡之華》,台北市,純文學出版,1977
 
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著,莫渝譯,《惡之華選析(下)》,台北市,桂冠出版,2001
 
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著,胡品清譯,《巴黎的憂鬱》,台北市,志文出版,1985
 
布魯格(Walter Brugger)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市,華香園出版,1999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市,巨流出版,2003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 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市,巨流出版,2003
 
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縣,韋伯文化出版,2005
 
黃瑞祺主編,《現代性 後現代性 全球化》,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2003
 
黃瑞祺主編,《後學新論》,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2003
 
蔡錚雲著,《從現象學到後現代》,台北市,五南出版,2001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市,合志文化出版,2001
 
齊美爾著(Georg Simmel),顧仁明譯,《金錢 性別 現代生活風格》,台北市,聯經出版,2001
 
韋伯(Max Weber)著,于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2001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高秋陽譯,《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台北市,華成出版,2003
 
傅科(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市,桂冠出版,1992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台北市,淑馨出版,1990
 
Peter Burger著,蔡珮君、徐明松譯,《前衛藝術理論》,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98
 
Louis D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台北市,遠流出版,1991
 
詹志宏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市,經濟與文化出版,1996
 
期刊論文:
 
還學文,〈本雅明專輯〉,《當代雜誌》,第81期,1993
 
蔡翔任,〈技術、靈光、與政治擬造-海德格與班雅明〉,《哲學雜誌》,第35期,2001
 
陳瑞文,〈靈光消逝與前衛藝術-班雅明對於技術世紀的悲觀預言〉,《藝術觀點》,第3期,1999
 
何乏筆,〈如何批判文化工業-阿多諾論藝術品的真理內涵〉,《第一屆當代歐陸哲學研討會論文集》,南華大學哲學系,2004
 
林志明,〈注意的觀看:波特萊爾的《現代生活的畫家》〉,《中外文學》,第30卷,第11期,2002
 
薛興國譯,傅科:〈論何謂啟蒙〉,《聯經思想集刊1》,台北市,聯經出版,198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