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3: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子境
研究生(外文):Zi-jing Tzen
論文名稱:民主化與經濟發展的政經互動關係:印度尼西亞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 Between Democrat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Indonesia(1945~1998)
指導教授:宋鎮照宋鎮照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en-jaw S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亞太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民主化威權體制經濟發展
外文關鍵詞:Authoritarian regimeEconomic DevelopmentDemocratiz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民主化浪潮如同「滾雪球效應」般的襲捲全球,但是在1960~1970年代,東南亞許多因民主化而導致國內嚴重秩序失衡與混亂的發展中國家,急速倒向軍人執政的威權政權,原因是在於東南亞國家的政治與經濟基礎非常薄弱,需要有強勢的政權來穩定政治與經濟的發展,因此造就如印尼蘇哈托(Suharto)、馬來西亞馬哈迪(Mahathir Mohamand)、新加坡李光耀等以威權統治來管理國家的領導人,並走出不同於西方民主化國家的「亞洲式民主」,他們帶領國家走向政治上的權威化與經濟上的自由化,成功形成一種有別於西方民主化的發展模式。
 
  但威權體制的國家發展模式是否一定能使印尼政治與經濟穩定發展,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經濟發展與威權主義最終是對立的,短暫的威權主義有助於發展中國家穩定成長,但權威化仍僅是民主化進程的過渡期,唯有民主化與經濟穩定齊步並進才是民主轉型最主要的動力。全球「第三次的民主浪潮」主要就是發生在經濟中高度增長的國家,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穩定也許不是絕對因素,但卻是必要因素。
 
  而印尼從蘇卡諾時期的「指導式民主」被蘇哈托時期的「威權體制」所取代,主要也是起因於缺乏穩定的經濟為基礎就實施民主化而產生的反效果。而蘇哈托「新秩序時期」的整體政治、經濟與社會各方面改變非常迅速,但是相對經濟快速的成長,在政治領域的發展卻非常緩慢。使得蘇哈托政府在獲得經濟成長帶來的成果時,也被迫做出更大的政治及社會開放來滿足民眾對政治民主化的要求。由此可見,經濟因素在印度尼西亞政治發展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篇論文試圖分析蘇卡諾、蘇哈托時期的政經體制與改革政策,以及經濟發展所帶動的中產階級崛起與社會結構轉變是否會驅動國內政治變遷,來說明印度尼西亞民主化的發展。
  Although the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is sweeping across the world with a snowball effect, some nations are suffering from it. In 1960~1970,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lost their social order due to the adoption of democracy, which caused the people of those countries favor the authoritarian ruling and believe that they needed someone with stronger political power to govern the country to stabiliz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y downturn when in fact the foundation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had been slow to start with. Therefore, Suharto from Indonesia, Mahathir Mohamand from Malaysia, and Lee from Singapore all ruled the countries with that expectations and have created the "Asian ways of Democracy ", which has successfully led the countries to the future in different ways from those Western countries with experience of democracy for centuries.
 
  Does authoritarian regime help Indonesia sustain the growth of economy and stability of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answer is nega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uthoritarian is always antithetic. Authoritarian can only help the economy growth of a developing country in a short term. For the long haul development, only democratization can help economic growth substantially. That is to say an economic growth has to co-exist with democratization. Since "world''s 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has happened only in high economic growth countries, it means stable economy might not be the only factor, but a must factor.
 
  The bad result of democratization without the stable economic growth makes the "Guided democratization" in Sukarno period to be replaced by "Authoritarian system" in Suharto period. In the "New order period", Suharto brought great economic growth to the country, but it created the interests of democracy from people and forced Suharto to yield some political power to satisfy people. Without a doubt, economy factor plays a big role in Indonesia political structure. The argument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system and those of reform policies in Sukarno and Suharto periods; it examines the relations of the arising middle class caus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nge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du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reform of politics. The result will explain the democracy process in Indonesia.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7
第四節 章節安排11
 
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文獻分析13
第一節 現代化理論分析13
第二節 民主化與經濟發展研究途徑22
第三節 東亞政治發展模式與威權體制的關係31
 
第三章 獨立前後的政治經濟發展(殖民統治時期~1965年46
第一節 印尼的起源與政治型態46
第二節 蘇卡諾時期的政治發展57
第三節 經濟發展與限制60
第四節 結論67
 
第四章 蘇哈托時期軍人政府的政經發展(1965~1998年70
第一節 印尼軍人政權的起源71
第二節 蘇哈托時期的政治發展74
第三節 蘇哈托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影響79
第四節 結論92
 
第五章 社會變遷與政治民主化的互動關係97
第一節 中產階級的崛起98
第二節 社會結構的轉變104
第三節 結論116
 
第六章 結論119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9
第二節 研究發現121

參考文獻124
一、中文書藉
 
Adam Przeworski著,張光、馬俊峰譯,《民主與市場》,台北:桂冠文化,1998年。
 
Armartya Sen著,劉楚俊譯,《經濟發展與自由》,台北:先覺出版,2001年。
 
Barrington Moor著,《拓夫、張東東譯,獨裁與民主的社會起源》,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
 
Benedict Adn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出版,1999年。
 
Cyril E. Black編,楊豫、陳祖洲譯,《比較現代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
 
D. R. SarDesai著,蔡百銓譯,《東南亞史(下)》,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
 
D. R. SarDesai著,蔡百銓譯,《東南亞史(上)》,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
 
Georg Sorensen著,李酉潭、陳志瑋譯,《最新民主與民主化》,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
 
Robert Cribb and Colin Brown著,蔡百銓譯,《印尼當代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Samir Amin著,高銛譯,《不平等的發展:論邊陲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構》,台北:桂冠文化,1998。
 
Samuel P. Huntington著,江炳倫、張世賢、陳鴻瑜譯,《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黎明文化,1988年。
 
Samuel P. Huntington著,劉軍寧譯,《第三波:二十世紀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文化,1994年。
 
Samuel P. Huntington著,羅榮渠主編,《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經驗的再探討》,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
 
Seymaur Martin Lipset著,張明貴譯,《政治人》,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
 
朱鶴賓,《東南亞新興國家》,台北:中華文化事業出版委員會,1955年。
 
呂亞力,《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文化,1988年。
 
宋鎮照,《東協國家之政治發展》,台北:五南文化,1996年。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文化,2003年。
 
馬樹禮編著,《印尼獨立運動史》,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
 
張錫鎮著,李炳南編,《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1999年。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台北:渤海堂,1992年。
 
溫北炎,《印度尼西亞經濟與社會》,廣州:暨南大學,1997年。
 
蔡東杰,《台灣與墨西哥民主化之比較》,台北:風雲論壇,2002年。
 
蕭新煌主編,《東南亞的變貌》,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0年。
 
顧長永,《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文化,1995年。
 
二、中文期刊
 
宋鎮照,〈印尼外來投資政策之政經分析〉,《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1期,1996年1月。
 
宋鎮照,〈依賴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一個理論研究架構的探討〉,《思與言》,第31卷第2期,1993年6月。
 
宋鎮照、李明龍,〈現代化與依賴:第三世界之發展與低度發展〉,《成大社會科學學報》,第7期,1994年12月。
 
李美賢,〈「亞洲式民主」與政治危機-印尼個案研究,1997~1998〉,《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8期,1999年8月。
 
李美賢,〈印尼「新秩序」時期的威權政治機制與官僚政治〉,《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4期,1996年10月。
 
李美賢,〈印尼的政黨政治:走上「非自由民主」之路?〉,《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1期,1997年1月。
 
金榮勇,〈印尼的民主化運動〉,《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12期,1994年12月。
 
孫采薇,〈政策、制度、與族群關係:印尼與馬來西亞對境內華人族群政策的比較研究〉,《亞太研究論壇》,第24期,2004年6月。
 
區鉅龍,〈印尼政治民主化的困境〉,《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2期,1996年12月。
 
區鉅龍,〈後蘇哈托時期印尼人「雙重角色」的持續演變〉,《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4期,1999年4月。
 
區鉅龍,〈後蘇哈托時期印尼民主化的發展與前景〉,《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1期,1999年1期。
 
載萬平、顧長永,〈經濟發展、民主化與族群政治:馬來西亞的個案〉,《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6期,2001年11、12月。
 
三、英文書藉
 
Adam Przeworski, 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Cyril Edwin Black, 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A Study in Comparative History, New York:Harper & Row, (1996).
 
David Easton, A.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5).
 
Edward Friedman, The Politics of Democratization: Generalizing East Asian Experience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4).
 
Guillermo O''Donnell and Philippe C. Schmitter,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美賢,〈印尼的政黨政治:走上「非自由民主」之路?〉,《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1期,1997年1月。
2. 李美賢,〈印尼「新秩序」時期的威權政治機制與官僚政治〉,《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4期,1996年10月。
3. 李美賢,〈「亞洲式民主」與政治危機-印尼個案研究,1997~1998〉,《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8期,1999年8月。
4. 宋鎮照,〈依賴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一個理論研究架構的探討〉,《思與言》,第31卷第2期,1993年6月。
5. 宋鎮照,〈印尼外來投資政策之政經分析〉,《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1期,1996年1月。
6. 湯堯(2001)。高等教育經營策略分析以SWOT為例。教育學刊,17,147-161。
7. 侯永琪(2005)。台美兩國大學聘任制度發展之比較。教育研究月刊,137,56-79。
8. 李雪莉(2005)。巨塔危機-迷失台大 高教悲歌。天下雜誌,318,124-136。
9. 金榮勇,〈印尼的民主化運動〉,《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12期,1994年12月。
10. 孫采薇,〈政策、制度、與族群關係:印尼與馬來西亞對境內華人族群政策的比較研究〉,《亞太研究論壇》,第24期,2004年6月。
11. 區鉅龍,〈印尼政治民主化的困境〉,《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2期,1996年12月。
12. 區鉅龍,〈後蘇哈托時期印尼人「雙重角色」的持續演變〉,《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4期,1999年4月。
13. 區鉅龍,〈後蘇哈托時期印尼民主化的發展與前景〉,《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1期,199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