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基振(1995)。研究生的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之研究探討。大業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丁導民(1996)。空中大學學生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電腦態度與電腦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裡出版社。
王振德、洪榮昭、戴建耘(1986)。台北市國小兒童學習電腦之態度現況調查。國教月刊,33(7/8),30-34。
王貞雅(1997)。個別背景因素與大學資訊教育對大學生電腦態度與電腦知能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詠宣(2002)。學校行政人員網路素養之研究─臺灣藝術大學個案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王宗誠(2004)。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調查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尹政君(1990)。國小電腦的使用及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3,73-97。
江麗蓮(1997)。各縣市推動TANet至中小學計畫簡述。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608,40-46頁。
朱錦鳳(1997)。大學生電腦網路的使用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297-312。 朱麗麗、陳明月(1992)。影響國小教師學習電腦的因素。國際視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1-111)。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圖書。
池增輝、張苑珍(1999)。從終身學習的觀點論高中教師資訊素養之培育:以松山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編: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2000)。朱柔若譯。台北:揚智文化。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98)。台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台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畫(民國91-93年)。台北市:作者。
何志中(2000)。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文斌(2001)。國小行政人員網路素養對行政網路資訊系統接受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隆盛(1996)。談資訊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3,23-24。
李德竹(1997)。由圖書館資訊服務規劃我國圖書館資訊素養之培育方針與評量指標NSC86-2413-H002-031。。臺北市: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李佳茂(2002)。國民中小學教師網路教學能力量表之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余民寧(1997)。心裡與教育統計學。台北:三民書局。
余民寧(1993)。國小學生學習電腦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7,75-106。 林幸台(1987)。中學輔導人員對電腦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0,43-69。
林美和(1994)。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社教雙月刊,4-5。 林震城(1997)。兩岸大學生電腦態度及電腦素養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曉妮(1997)。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的影響因素探討--小學生的實地實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弘(2000)。我國大學生網路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建夆(2001)。網際網路使用者類型區隔及其差異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大專學生為例。大業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文(2003)。國小學童認知風格與電腦態度對應用國字筆順網路學習系統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旺(2003)。國小網路素養課程系統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六年級網路互動安全課程」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賢(2003)。網路素養、網路成癮、網路色情與性態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教師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奕汝(200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兒童網路態度、父母管教方式(網路議題)與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惠(1992)。在職成人的電腦態度、電腦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1993)。國民小學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4-5。 吳清山、王以仁(1986)。商專學生對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政大學報,54,87-115。
吳志賓(2002)。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教師網路素養、網路態度與網路教學素養比較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待(2003)。網路學習環境的使用者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貴發(1992)。電腦素養教學重要課題:找尋持久性的電腦素養知識與技能。台灣教育,495,36-41。
邱慶華(2002)。家庭傳播型態與兒童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中高年級學齡兒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毓蓮(2002)。台北都會區國中生網路行為,態度,素養之統計分析。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依萍(1997)。台灣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網路素養資訊觀層面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美朱(2000)。國中生電腦學習成就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淑婉(2002)。教師使用網際網路行為之探討--以大台北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系研究所論文。 倪惠玉(1994)。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藝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莊奇勳(1992)。我國小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八十一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討論文集,69-103。
莊嘉坤(1992)。從態度的概念談科學態度研究。國教天地,94,31-42。 莊雅茹(1993)台灣學生電腦焦慮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5),114-127。 唐文儀(1994)。南部地區國小電腦素養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5,75-82。 翁百安(1998)。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對國中生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啟端、黃惠雀(1989)。國小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學生學刊,11,179-186。
郭生玉(2001)。心裡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奕進(2003)。家庭傳播型態與青少年網路素養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高中高職、五專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寶瑤、陳淑華、王淑昭、陳琨義、林燕暖、鄒香蘭(1992)。商職學生電腦學習態度之探討。商業教育,51,22-29。 陳仲彥(1996)。資訊素養與圖書館利用教育。社教雙月刊,73,19-22。 陳立祥(1999)。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師友,383,16-21。
陳怜伶(2000)。高雄市高中教師電腦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炳男(2002)。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桂津(2002)。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意願與障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啟榕(2004)。國民小學資訊教育使用自由軟體教學之研究-以網際網路教學為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銘城(2004)。國小學童的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一蕃(1997)。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載於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主編: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
張建原(1998)。高雄市國民中學校務行政電腦化及網路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奕華(2001)。APA第五版文末參考文獻之格式。教育研究月刊,91,74-81。
張奕華(2003)。APA出版手冊第五版本:文末參考文獻之格式。教育資料與研究,51,106-114。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雅玲(2001)。國民小學職前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宗文(2002)。國小學生全球資訊網學習成效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志全(2002)。動機策略與電腦焦慮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網路學習動機的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銘棋(2003)。學習型態與電腦網路素養之關係暨網路使用現況調查—以彰化縣高職教師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高雄市教育局(1998)。高雄市資訊教育白皮書。高雄市:作者。
曾志華(1995)。淺談社會建構在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師之友,36(5),45-4。 曾憲雄、尹清海(1996)。資訊化社會的搖籃—E-MAIL到中學計畫。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512,3-14。 曾淑芬(2002)。數位落差的社會意涵與影響。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
曾琳富(2003)。影響國中學生網路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曾豔慧(2003)。小學生之網際網路使用態度探討—以高雄市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順(1993)。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摘要:成人基本教育研究專集。台北:教育部社教司。
黃鴻博(1993)。兒童對電腦態度之研究:性別、家庭背景與教育經驗差異的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八十一學年度教學研究論文集。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黃政傑(主編)(199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淑珠(2000)。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素養及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黃紹烈(2000)。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高中高職學生及其父親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
黃玉英(2000)。「實習教師網路學習與專業成長之研究- LISREL應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曉婷(2001)。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玉萍(2002)。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宏宇(2003)。以認知行為理論建構病態網路使用與網路敵意模式之研究—以北部三所綜合型大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蘊嘉(1994)。性別、學科別對大學新生電腦學習態度之影響。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惠誠(1994)。高雄市高中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靜芬(2003)。國立大專院校人事人員網路素養能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憶菁、洪瑞敏(1999),國小學生電腦網路使用狀況及其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67-100。
趙惠珠(2004)。台灣消費者網路購物態度之一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寧忠湘(2004)。軍校生網路使用現況與網路素養之研究-以政治作戰學校為。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姿儀(1996)。國民中小學學生電腦態度、電腦素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淑娥(1985)。高中生的電腦態度、電腦成就及其相關因素。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志煌、宜翠映(1995)。台南師院學生電腦態度之探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6,64-76。
蔡惠如(2004)。視覺障礙學生網路使用現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 廖遠光(1996)。台灣在職教師對電腦態度之研究。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528-547。
彰化縣(2003)。彰化縣資訊教育白皮書。彰化縣:作者。
潘文福(1996)。高雄市國小資訊教師電腦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駿州(1996)。電腦網路的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74,16-19。 劉淑娟(1998)。我國公共圖書館技術服務館員資訊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杰明(2002)。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態度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文尚(2004)。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駱月絹(1991)。中小學電腦素養教學實驗研究報告。載於國立科學園區實驗高中編:中小學電腦素養教學實驗第三年期成果報告。1-42。新竹:國立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學。
鄭建良(1996)。師範院校學生對電腦網路使用現況及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美媖(2003)。性別、電腦經驗、電腦課程及科系對教師電腦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綺兒(2002)。影響台北市國小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怡秀(200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靜慧(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之電腦焦慮、電腦自我效能、電腦因應策略與電腦素養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靜慧、楊淑晴(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中山大學學報。
魏廷超(1998)。教育學程學生對電腦態度及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論文。
簡瓊雯(2003)。我國國小教師網路資訊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享亨(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教職員之網路屬性及校務行政網路化之參與與滿意程度。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義翔、郭炎煌(1991)。台南市國民小學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學生學刊,13,23-36。
OECD國家與台灣寬頻發展政策之比較。2005年5月26日,擷取自http://www.elitelaw.com/05Publications/03promotion/%B2%C4%A4@%B3%B9_% A5%BF%A6%A1%AA%A9_.pdf
余麗姿(2005)。中華電信寬頻費率高WTO關切。2005年5月26日,擷取自http://phpbb.encntc.edu.tw/phpBB2/viewtopic.php?p=2547&
關中(2002)。國政研究報告-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2005年9月30日,擷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35.htm
西文文獻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rton, N.J.: Van Nostrand.
ALA(1989).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nderson,J.(l975). Literacy-A Focus on the Future. 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Reading Conference.(ED136227)
Brophy,J. E.(1988).On motivation students. In D.Berliner & B. Rosenshine (Eds.), Talks to teaches, N.Y: Random House, 201-245.
Brown, T. S., Brown, J. T., & Back, S. A. (1988). A reexamination of the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 usage sca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7, 261-269.
Comber, C., (1997). The Effects of Age, Gender and Computer Experience upon Computer Attitudes. Educational-Research; v39 n2 pp23-33. (ERIC EJ 546839).
Covington, M. V., & Beery, R.(1976). Self-worth and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m.
Covington, M. V., (1984). The self-worth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Elementary School Learning, 85, 5~20.
Dambort, F. H., Watkins-Malek, M. A., Silling, S. M., Marshall, R. S. & Garver, J. A.,Correlates of sex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and involvement with computer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7, 1985, pp. 71-86.
Houle, P. A. (1996). Toward Understanding Student Differences in a Computer Skills Course. Journal of Education Computing Research, 14(1), pp.25-48.
Husen, T. (1985).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Y: Pergamon Press.
Koohang (1987) .A Study of the Attitudes of Preservice Teacher toward the Use of Computer.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chnology Journal, 35(3), pp. 145-149.
L.C.(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Y:Appleton-Century-Crofts.
Lockhead, M.E., Nielson, A.,& Ston, M.K (1985). Determinants of Microcomputer Literacy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1), pp.81-96.
Loyd B. H., & Gressard C. P.,(1984) Reliability and Factorial Validity of Computer Attitude Scales,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4(2), pp.501-505.
Mathews, J.G. (1998). Predicting Teacher Perceived Technology Use; Need Assessment Model for Small Rural Schools. (ED418828)
McClelland, D.C., Atkinson, J. W., Clark, R.W., Clark, R. W.,& Lowell, E. L.(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Y.: Appleton-Century-Crofts.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of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13(1), 117.
Silverblatt, A.(1995).Media Literacy: Key to interpreting media messages. London: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
Weiner, B. (1972).Theories of motivation. Chicago : Rand McNally.
Weiner, B. (1974)(Ed.). Cognitive views of human motivation.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Wilder, G., Mackie, D., & Cooper, J., Gender and computer; Two surveys of computer-related attitudes,Sex Roles, 13(3), 1985, pp.21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