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05)台閩地區新郎新娘人數統計。內政部編印。
王行(1996)新男性的成長--打破「男性優勢」的迷思. 測驗與輔導,頁2784-2785. 王文科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王以仁(2001)。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臺北:心理。
王鍾和(1998)。繼親家庭與親職教育。學生輔導通訊,59,26-43。 行政院研考會(1989)我國社會救助體系整體規劃之研究。
行政院主計處(2004)臺灣家庭收支調查原始資料。
行政院研考會(1989)我國社會救助體系整體規劃之研究。
行政院主計處(2004)臺灣家庭收支調查原始資料。 朱岑樓(1991)婚姻研究。台北:東大圖書。
任寅虎(1998)。中國古代婚姻。臺北:臺灣商務。
李仲祥、張發嶺(1995)中國古代漢族婚喪風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元松(1993 )佛教的婚姻觀。刊於《二十一世紀的禪》,頁29∼49。臺北:現代禪出版社。
李光真(2002)守著婚姻守著你──現代多元婚姻觀。湯本論壇。
何聿光(1992)婚喪喜慶全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吳詩池、李秀治(1993)中國人的婚姻觀與婚俗。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吳明燁(1999)擇偶。載於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編著,婚姻與家人關係,88-107頁。台北:空大。
林松齡(1985)貧窮問題。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
林松齡(1999)。家庭。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
林娟芬(2001)婦女晚年喪偶適應歷程與策略。神學與教會第二十七卷第一期,p150-175。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編著(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臺北:空大。
胡幼慧(1997)質性研究理論-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女性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徐良熙、林忠正(1984)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社會學刊第八期。
高淑清(2002)現象學的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學的應用。收錄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秦慧珠主編(1987)柴松林、簡春安、彭懷真、洪雪珍聯合執筆:開放的婚姻市場。台北:聯經。
許木柱、許敏桃(1999)文化與情緒:泰雅族女性喪偶者之初步分析。發表於中央研究院 民族所主辦「述說、記憶與歷史:以「情與文化」為核心的論述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
陳育倫(1993)序,刊於吳詩池、李秀治編著:中國人的婚姻觀與婚俗,頁序15。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陳美華(2003)佛教的婚姻觀─以《阿含經》為主論。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六期,頁23-64 。中華佛學研究所,臺灣,臺北 陳淑英(1983) 突破貧窮的惡性循環-致貧因素之因徑分析,社會發展季刊, 第24期。
陳秉璋,陳信木(1990)價值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張樹棟、李秀領(1996)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臺北:南天書局。
郭玲惠(1998)解讀親屬篇的倫常觀。第三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景進(1993)。家庭。臺北:人合物力出版社。
梁永安(2000)超越後現代心靈。台北縣:立緒文化。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在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巨流。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蔡美秀、周雅容(1995)台灣地區老年失偶婦女的居處狀況、支持網絡和心理健康。嘉義縣: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第六卷第一期, 37-56。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臺北:幼獅
二、論文
杜明德(1998)毛西河及其昏禮、喪禮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學所論文。 李雅惠(2000)單親婦女離婚歷程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周玲玲(2001)癌症病逝者其中年配偶悲傷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論文,台中。 柯俊銘(1998)喪偶女性之哀傷反應、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以某支持性社團為例。高雄醫學院行為研究所論文,高雄市。 曹桂榮(2005)喪偶婦女悲傷反應與復原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論文,嘉義縣。 張貴傑(2001)變,生命歷程的實踐與建構:一個生命體自我成長經驗的探究與反思,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論文,彰化。 張瀞云(2005)尋找親密關係中的聖杯。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論文,嘉義縣。 黃斐莉(1983)台北市單親家庭子女照顧之研究。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伶蕙(1997)。生與養--繼親家庭親子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宇彥(2001)離婚女性生涯轉換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楊美慧(1991)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美淑(1993)臺灣地區男女死亡差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台北市。 謝明美(2005)蛻變的彩蝶:離婚女性婚姻姐離與再出發之心路歷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論文,嘉義縣。 羅桂芬(1991)女性生涯發展理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三、譯作
李開敏、林芳皓、張玉仕、葛書倫譯(1995)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Worden,j.w.(1991)著。台北:心理。
Goodman, N.(1993)/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臺北:桂冠。
Ihinger-Tallman ,M., Pasley, K.著(1987)/郭靜晃編、王慧玲譯(1999)。再婚。臺北:揚智文化。
四、網路論文
杜義華(2000)中年人的生活變遷與適應。中華醫藥博覽,參考網站: www.100md.com/Html/WestMed/book/014/307.htm
宋樂鷗(2005)走出孤獨。中國樂清心裡衛生協會,參考網站:songleou.psycard.net/auto/data/13379/detail.php?thisid=3768
曾昭旭(2002)現代人的感情為什麼禁不起考驗?參考網站:城鄉台灣 /www.folkdoc.idv.tw/
張彩惠(1999)現代社會中的夫妻關係。參考網址:ymjh.kh.edu.tw/lmf119/
薛承泰(2003)。臺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家政策論壇。參考網址:http://www.npf.org.tw/monthly/0303/theme-245.htm 二、英文文獻
Acock, A. C.(1988). The impact of divorce on children.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6, 619-648.
Barrett,C.J.(1978).Effectiveness of widows''groups in facilitating chang.Journal of Consulting Clinical Psychology,46,20-31.
Bowlby,J.(1980).Attachment and loss:3.Loss:Sadness and depression.London:Hograrth.
Boss.P.,& Greenberg. J.(1984).Family boundary ambiguity: A newvariable in family stress theory. Family Process. 4,p535-546.
Berrettini, Wade H. (1986). Cerebrospinal Fluid Studies of Bipolar Patient with and without a History of Suicide Attempts. in Mann and Stanley (Eds.).1986.. Psychobiology of suicidal behavior. Pp. 197-201. N.Y.: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Belsky, Janet. (1999).The Psychology of Aging: Theory,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s, 3r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Bound, J., G.J. Duncan, D.S. Laren, and L. Oleinick. (1991)"Poverty Dynamics in Cox,
Widowhood.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8(3), p.115-124. Cherlin,A.J.(1981).Marriage, Divorce and Remarriage.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old G.(2001).Later Life: The Realities of Aging,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Klein, Waldo C. and Martin Bloom.(1997).Successful Aging: Strategies for Healthy Living.
New York: Plenum Press. Kastenbaum, Robert J.(1999). "Dying and Bereavement." In John C. Cavanaugh and
Susan Krauss Whitbourne (eds.) Geront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55-185.
Lopate,H.Z.(1979).Women as widows.New York:Elsevier.
Lagrand,L,E(1981).Loss rea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A descriptive analysis.Death Education,5(3),235-248.
Landau, R.(1991).The Adjustment of Younger Widows Who Are Also Mothers. A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Lazarus,R.S.(1996).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coping process.New York:Mcgraw-Hill.
Parkes,C.M.(1996).Bereavement Studies of in adult life.(3th ed.).New York:N.Y.10001.
Sanders,C.M(1989).Grief:The mourning after.New York:Wiley.
Volkan,V.(1972).The linking objects ofpathological mourners.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27.215-221.
Wilson, W. J.(1985).The Urban Underclass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in the New
Urban Reality. Paul E. eterson, (ed.) ( Washington, D .C. :Bookings stitution).PP129-60.
Worden.J.W.(1991).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2 ed)New York:Spring Publishing Company,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