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5: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心儀
研究生(外文):Hsin-yi Huang
論文名稱:國家公共典藏政策之研究-以文建會之「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畫」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Official Art Collection—Taking Example of the CCA's " Plan for the Collection of Works by Young Artists"
指導教授:吳介祥吳介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h-hsiang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4
中文關鍵詞:藝術銀行青年藝術家台灣當代藝術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劃視覺藝術產業公共典藏政策
外文關鍵詞:Taiwanese Contemporary ArtPublic Collection Project of the Artworks of Young Taiwanese ArtistsYoung ArtistsArt BankVisual Art IndustryPublic Collection Poli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4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藝術家從年輕到成熟的個人風格養成,是一段漫長的鍊金過程,需要經過時間歲月的粹鍊,並需要來自外在力量的幫助,如畫廊業者經紀行銷、公私收藏家青睞典藏、國家提供藝術贊助措施等,以獲取基本上之生活費用及支付個人創作上的開銷。從藝術市場的交易情況觀之,剛起步的年輕藝術家於世界各地都不容易崛起,國外先進國家如加拿大與澳洲先後成立藝術銀行,透過公部門購買作品的方式來資助、鼓勵和典藏新生代的藝術文化;在台灣方面,文建會參考自法國文化部所施行的當代藝術購藏基金(F.N.A.C.),制定「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劃」並交由公立典藏機構執行計劃,其政策的出發點則與藝術銀行相同皆意在贊助青年藝術家、將其豐富多元的創作推廣給社會大眾欣賞,而藉由政策購藏具有未來發展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之創作,亦是國家為後代子孫累積台灣當代藝術的公共文化財手段之一。
 
  本論文採取質性研究中的「文獻分析法」、「問卷訪談法」和「個案研究法」,選擇以「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劃」此一國家公共典藏政策作為研究之主題,試圖從藝術贊助決策者、視覺藝術產業者立場和青年藝術家觀點三方角度切入,探討國家為何出面贊助台灣當代青年藝術家、公共典藏政策能否提供青年藝術家從事創作的實質上幫助、以及如何扶植視覺藝術產業界和提升藝術市場景氣等問題。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研究之動機和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所採行之研究方法和訪談對象、相關文獻的回顧以及關鍵名詞釋義等。
 
  第二章重點在於國家公共典藏政策之探討,第一節為公立美術館制定典藏政策的考量,及分析北美館與國美館之典藏政策和典藏內容;第二節論述青年藝術作品典藏的必要性,並以加拿大和澳洲藝術銀行之運作機制與「青年藝術作品典藏計畫」進行比較;第三節從公立典藏機構採購藝術品的作業流程、「青年藝術作品典藏計畫」購藏作品的方式,和前述兩種購藏方式的分析中,研究公共典藏政策與視覺藝術產業之互動關係。
 
  第三章針對文建會制定之「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劃」,首先論述整個計劃的各辦理年度(民國92年至94年)之作業內容,其次為對辦理計畫之公開徵件要點的各項規定和購藏價格進行分析,再者延伸探討計畫之相關議題,包括藝文媒體的報導、「E術誕生-台灣藝術新秀展」、「ART TAIPEI 200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等三大方面。
 
  第四章歸結上述兩章,並自筆者訪談研究對象-計畫業務承辦人、青年藝術家和畫廊協會秘書長之內容穿插印證,檢視目前「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劃」之施行現況,並探討獲得購藏的青年藝術家之相關問題,在末節則分析計畫對視覺藝術市場產生之影響。
 
  第五章結論則將整篇論文的重點及看法作一綜整,並提出筆者研究「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劃」後的五項研究結果,以及對作品購藏計畫之政策辦理方面的兩點執行上之建議。
  The cultivation of an artist from professional train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cular styles is a long course and its accomplishment depends on sponsorship from art galleries, public or private collectors and governmental grants among other supports. The difficulties young artists are facing are similar all over the world, and governmental policies are expected to help artists establish their career by relieving their burdens. In Canada and Australia, the Art Bank systems encourages artists through public collection, and in Taiwan,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has implemented a Public Collection Project of the Artworks of Young Taiwanese Artists equivalent to the F.N.A.C in France. In addition to the encouragement of young artists, public collection aims to enrich the collections of public museums and the cultural asset of a society.
 
  This thesis applies Citation analysis,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contextual formation of policy-making, the standing of visual art industry and the points of view of young artists regarding the Public Collection Project. It discusses the substantial supports to young artists, visual art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art market. This thesis consists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study motivation, study goals, study scope and limitations,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interviewees, bibliography and terminology.

  Chapter Two consists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s the collection policy and directions of th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and the Taiwan Museum of Art. The second section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of collecting artworks by young artists before comparing the Art Bank systems in Canada and Australia to the Public Collection Project of the Artworks of Young Taiwanese Artists. The third section probes the possibl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ollection policy and the art industry under such exchange.
 
  Chapter Three presents the contents of Public Collection Project from 2003 through 2005 as well as its goals, procedures, artwork entry soliciting, categories and prices of procurement among other issues. A general analysis of art media, art shows for rising artists and art fairs in Taiwan is conducted in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Chapter Four includes extensive interviews with the undertakers of public collection, young artists and the staff of the Art Gallery Association. During the interviews, people from different standings express their expectation and the limitations of such a project. Through their opinions, the goals and achievement of the public collection policy are closely examined. This chapter also analyzes the possible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Public Collection Project and the benefits it might provide young artists in Taiwan.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if such a public collection policy is coherent to art market mechanism.
 
  Chapter Five concludes this research with five points and two suggestions to the current public collection policy in Taiwan.
論文摘要 Ⅰ
圖目錄 Ⅶ
表目錄 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7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0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7
 
第二章 國家公共典藏政策之探討 22
第一節 公立美術館之典藏政策 22
第二節 青年藝術典藏政策的必要性 51
第三節 公共典藏政策與視覺藝術產業之互動關係 70
 
第三章 文建會之「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畫」 82
第一節 各年度之「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畫」 82
第二節 「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畫」之內容分析 89
第三節 「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畫」之相關議題探討 98
 
第四章 作品購藏計畫之相關問題探討 108
第一節 作品購藏計畫之施行現況檢討 108
第二節 作品購藏計畫中之青年藝術家問題研究 126
第三節 作品購藏計畫對視覺藝術市場產生之影響 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53
第二節 研究者之建議 155
 
參考文獻 158
 
附 錄 165
壹、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九十二年青年繪畫作品典藏徵件要點 165
貳、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九十三年青年繪畫作品典藏徵件要點 167
叁、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九十四年青年藝術作品購藏公開徵件要點 169
肆、民國92年之「青年繪畫作品典藏計畫」入選購藏名單整理表 171
伍、民國93年之「青年繪畫作品典藏計畫」入選購藏名單整理表 173
陸、民國94年之「青年繪畫作品典藏計畫」入選購藏名單整理表 176
柒、「E術誕生-台灣藝術新秀展」參展作品名單 178
捌、「ART TAIPEI 2005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參展名單 180
玖、藝術品定價參考指數表 181
拾、研究對象訪談資料 182
拾壹、「視覺藝術人才出國駐村計畫」歷年度出國駐村藝術家名單 203
 
圖目錄
圖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9
圖2「青年藝術作品典藏徵件計畫」之作業流程圖 76
圖3 林建榮作品《D.D》 91
圖4《新秀創作.公共典藏-文建會「九十二年青年繪畫作品典藏徵件計畫」
入選作品專輯》 97
圖5《「九十三年青年繪畫作品典藏徵件計畫」入選作品專輯》 97
圖6「E術誕生─台灣藝術新秀展」 97
圖7「E術誕生─台灣藝術新秀展」 101
 
表目錄
表一 台北市立美術館點檢結果分析表(一)-作品年代及總數 31
表二 台北市立美術館點檢結果分析表(二)-入藏方式 31
表三「台灣美術典藏政策與作業」專案經費表 36
表四 北美館87年度典藏計畫執行成果表 38

表五 省美館八十七年度典藏作品明細表 43
表六「青年藝術作品購藏計劃」與「藝術銀行」之購藏方式分析整理表 68
表七 國立歷史博物館蒐購典藏品流程暨時程表 72
一、專書
 
Arnold Hauser,居延安編譯,《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年。
 
Bruno S. Frey著,蔡宜真、林秀玲譯,《當藝術遇上經濟-個案分析與文化政策》(Arts & Economics: Analysis & Cultural Policy),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3年。
 
David Throsby著,張維倫等譯,《文化經濟學》(Economics and Culture),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2005年4月四刷。
 
Timothy Ambrose, Crispin Paine著,徐純譯,《博物館實務基礎入門》(Museum Basics),南投:財團法人台灣省文化基金會,2000年。
 
Timothy Ambrose著,桂雅文譯,《新博物館管理-創辦和管理博物館的新視野》(Managing New Museum:A Guide to Good Practice),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2003年。
 
W. Lawrence Neuman,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初版三刷。
 
並木誠士等原編,黃貞燕等翻譯,《日本現代美術館學-來自日本美術館現場的聲音》,台北:五觀藝術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美術及時典藏與搶救保存」中程施政計畫草案(94年至97年)》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包遵彭,〈博物館之蒐集工作〉,《博物館學》,台北:正中書局,1970年。
 
石隆盛,〈台灣藝術市場發展的下一波〉,《視覺藝術:從在地到全球的人文產業思考》,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著,《文化白皮書2004年》,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吳介祥主持,陳泓易,林文珊研究,《加拿大與澳洲〈藝術銀行〉運作方式之研究考察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藝術產經研究室,未出版,2005年11月。
 
林志明,〈台灣當代與後現代藝術〉,《視覺藝術與文化》,桃園:中央大學,2005年。
 
施淑萍,〈台灣新E術誕生-關於「藝術新秀展」創作的初步理解〉,《E術誕生-台灣藝術新秀展》,台中:台灣美術館,2005年。
 
倪再沁,《台灣當代美術初探》,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徐政夫,〈2005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新氣象〉,《2005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覽專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畫廊協會,2005年。
 
馬英九,〈市長序-建構台北美的場域〉,《北美館2004》,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4年10月。
 
張譽騰,《如何解讀博物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
 
陳國寧主編,《博物館的營運與管理-縣市立文化中心博物館工作參考手冊》,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2年。
 
陳朝興,〈藝術產業的新貌:整合和策略〉,《1997藝術產業及藝術品經營系列演講活動〈演講專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黃光男,〈博物館典藏的主題與決策〉,《博物館行銷策略》,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1998年10 月再版。
 
黃光男,《美術館行政》,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初版,1997年二版。
 
孫立銓主編,《珊瑚潭2000年藝術季-跨界藝談論文集》,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國際藝術交流研究中心,2000年。
 
漢寶德,《博物館管理》,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社,2000年。
 
劉坤富,〈一年來的典藏工作〉,《台灣省立美術館開館週年紀念專輯》,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89年。
 
劉煥獻,〈亞洲藝術 台灣飆美〉,《2005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覽專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畫廊協會,2005年。
 
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二、期刊、論文、研究報告書
 
方惠光,〈期待台灣的新藝術-青年藝術市場的現狀與未來〉,《藝術家》,第360期,2005年5月。
 
王嘉驥,〈臺灣的位置-1990年代臺灣當代藝術的狀態(二)〉,《典藏今藝術》,第100期,2001年1月。
 
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八十九年度藏品點檢工作手冊〉,《現代美術》,第94期,2001年12月。
 
朱恬恬,〈不管如何,收藏家都是用了很低的價錢,買了很好的作品〉,《藝術家》,第360期,2005年5月。
 
吳介祥,〈後石器時代:當代年輕藝術家特展-以藝術破除「工具決定論」〉,《藝術家》,第359期,2005年4月。
 
吳永猛,〈藝術品與投資理財〉,《空大商學學報》,第10期,2002年7月。
 
吳垠慧,〈就賣了一雙彈簧鞋,2500元!台灣當代(年輕)藝術家作品買賣狀況〉,《典藏今藝術》,第148期,2005年1月。
 
李逸塵,〈認識美術館-三大美術館的功能與定位探討〉,《典藏藝術》,第58期,1997年7月。
 
典藏編輯部,〈國美館典藏組小檔案〉,《典藏今藝術》,第134期,2003年11月。
 
徐政夫,〈藝術的生命愈走愈長〉,《藝術家》,第360期,2005年5月。
 
秦雅君,〈雖有肯定,期許亦深-從八十七年度典藏結果看北美館典藏問題〉,《典藏藝術》,第74期,1998年11月。
 
高玉珍,〈迎接新世紀的文物典藏與管理〉,《博物館之營運與實務-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
 
高玉珍,〈迎接新世紀的文物典藏與管理〉,《博物館之營運與實務-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
 
張素雯採訪,〈收藏者邁進當代領域的考驗-專訪收藏家葉榮嘉〉,《藝術家》,第360期,2005年5月。
 
莊淑惠,〈茲事體大-誰來監督美術館與博物館的典藏品?〉,《典藏藝術》,第58期,1997年7月。
 
陳永賢,〈他們改變了美術史-yBa傳奇與英國當代藝術〉,《藝術家》,第360期,2005年5月。
 
陳泰松,〈主體啟示錄-談當代藝術「混種的方言」策略〉,《典藏今藝術》,第102期,2001年3月。
 
陳欽育,〈國內博物館蒐藏的省思〉,《博物館學季刊》,第14卷第3期,2000年7月。
 
陳瑞文,〈藝術表現裡的文化批判-從台灣當代的社會性藝術之現實意識論起〉,《現代美術學報》,第二期,1999年。
 
曾玉冰,〈讓藝術擁有自由進退的出入口-看台灣當代藝術進行式〉,《大趨勢》,第8期,2004年4月。
 
黃光男,〈文化政策運作舉隅:再訪法國〉,《博物館學季刊》,第17卷第4 期,2003年2月。
 
黃光男主持,黃寶萍紀錄,〈從典藏的角度看美術館與畫廊之互動關係座談會〉,《藝術家》,第284期,1999年1月。
 
黃茜芳,〈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解析省美館八十七年度典藏內容〉,《典藏藝術》,1998年10月,第73期。
 
熊思婷,〈美術館展品蒐購的經濟考量:以英國泰德美術館為例〉,《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慶祝漢寶德館長七秩華誕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藍廳)》, 2004年9月。
 
劉婉珍,〈博物館蒐藏的意義與影響〉,《博物館學季刊》,第14卷第3期,2000年7月。
 
蔡昭儀,〈當代藝術新媒體-「原作」的再定義與典藏的新挑戰〉,《典藏今藝術》,第154期,2005年7月。
 
鄭惠英,〈如何制訂蒐藏政策〉,《科技博物》,第1卷第2期,1997年3月。
 
謝慧青採訪,〈今日的創作,就是明天的歷史!-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專訪〉,《典藏今藝術》,第134期,2003年11月。
 
蘇怡如,〈人氣、成交,皆創佳績!200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典藏今藝術》,第152期,2005年5月。
 
李宜修,《90’S 年代台灣畫廊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文珊,《從跨領域合作趨向論視覺藝術產業之經營策略》,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2004年。
 
涂榮華,《台灣商業畫廊經紀方式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2003年。
 
陳建勳,《商品藝術化與藝術商品化之研究:視覺藝術產業發展的第一步》,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2001年。
 
陳碧珠,《美術館蒐藏品採購鑑價之研究-以國立台灣美術館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2004年。
 
彭佳慧,《從藝術雜誌觀察台灣藝術生態的互動關係-以《雄師美術》雜誌為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1999年。
 
黃芳誼,《當代藝術搜藏問題之現象描繪》,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2003年。
 
詹妙達,《博物館藏品利用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研究所,2003年。
 
趙雅敏,《文物典藏管理制度之探討》,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2002年。
 
蔡美麗,《文化政策與台灣工藝發展(1979-1999)》,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嚴碧梅,《臺灣加入WTO後對視覺藝術產業之影響暨因應之道》,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2001年。
 
三、網站資料、電子報
 
〈2006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開跑,明年五月於華山推出「新形異貌」〉,我的E政府新聞中心,網址:http://auth.acertwp.com.tw/PUBLIC/view.php3?id=123835&sub=63&main=GOVNEWS
 
〈TROUBLES FOR FRANCE''S FRAC〉,INTERNATIONAL NEWS DIGEST,網址:http://www.artforum.com/news/week=200608#news10461
 
「北美館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tfam.gov.tw/visit/about.asp、http://www.tfam.gov.tw/admin/organize.asp
 
Louisa Buck著,吳介祥摘譯評析,〈英國當代藝術的當代經營策略〉,畫廊協會電子報,第05016期 ,2005年5月3日,網址:http://www.artsdealer.net/AGA/e_paper/20050503/20050503.htm
 
文建會「文化人才年」培育方案-濃植我國藝術工作者之創作力,網址︰http://www.mywaynews.com.tw/inside-4-3-10-3.htm
 
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網站,網址:http://web.cca.gov.tw/creative/page/main_02.htm
 
王玉齡,〈公共藝術在法國〉,公共藝術網站奇文共享,網址:http://publicart.cca.gov.tw/enjoy/en.php?id=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新聞稿,〈200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4月8日隆重登場〉,文建會網站,2005年03月16日發布,網址:http://www.cca.gov.tw/app/autocue/news/culture_news_template.jsp?news_id=1110968601953
 
典藏徵件計畫之作業流程圖,下載自文建會網站,網址:http://www.cca.gov.tw/sop/introduction/s3/paint.htm
 
金美貞摘譯,〈韓國藝術銀行-2005年預算為25億韓幣〉,畫廊協會電子報第05008期, 2005年3月01日,網址︰http://www.artsdealer.net/AGA/e_paper/20050301/20050301.htm
 
倪再沁,〈2004年華人美術年鑒之臺灣篇:晦暗困惑、猶疑觀望的年代〉,TOM美術網,網址:http://arts.tom.com/1004/2004/12/6-59257.html
 
凌美雪,〈兩屆青年繪畫徵件計畫 238作品沒有亮相機會-文建會1600百萬典藏作品鎖在倉庫中〉,《自由時報新聞網》,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4/life/art-1.htm
 
凌美雪,〈青年繪畫作品典藏計畫-文建會大手筆徵選三百件作品〉,《自由時報新聞網》,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oct/2/life/art-2.htm
 
康俐雯,〈文建會押寶!2500萬投資典藏青年藝術家作品〉,自由時報藝文網,網址:http://888.org.tw/reports/20040222.aspx
 
清蔚園,〈博物館中的現代與當代藝術〉,《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網址:http://vm.nthu.edu.tw/arts/shows/modernistic/page.htm
 
陳郁秀口述,李翠瑩採訪整理,〈文化新願景 領航新世紀〉,《書香遠傳》,第001期,2003年6月,網址:http://www.ntl.gov.tw/Publish_List.asp?CatID=76
 
陳蓉,〈文建會推出青年繪畫典藏計劃專輯 開始徵件〉,中央社,網址:http://www.gov.tw/news/cna/culture/news/200405/200405100167.html
 
黃素雲,《美術館典藏政策》,引文網址:http://www.yuntech.edu.tw/~gha/studentpublish/pub13.htm
 
鄭乃銘,〈催生台灣第一座Art Bank的設立〉,CANS藝術新聞雜誌網站,網址:http://www.ecans.com.tw/magazinec/magazine1.asp?textno=200311013
 
20. 謝震南,〈青年藝術作品購藏徵件計劃第二階段起跑〉,《大紀元時報》2004年5月9日報導,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5/9/n915938.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光男,〈文化政策運作舉隅:再訪法國〉,《博物館學季刊》,第17卷第4 期,2003年2月。
2. 曾玉冰,〈讓藝術擁有自由進退的出入口-看台灣當代藝術進行式〉,《大趨勢》,第8期,2004年4月。
3. 陳瑞文,〈藝術表現裡的文化批判-從台灣當代的社會性藝術之現實意識論起〉,《現代美術學報》,第二期,1999年。
4. 陳欽育,〈國內博物館蒐藏的省思〉,《博物館學季刊》,第14卷第3期,2000年7月。
5. 陳泰松,〈主體啟示錄-談當代藝術「混種的方言」策略〉,《典藏今藝術》,第102期,2001年3月。
6. 陳永賢,〈他們改變了美術史-yBa傳奇與英國當代藝術〉,《藝術家》,第360期,2005年5月。
7. 莊淑惠,〈茲事體大-誰來監督美術館與博物館的典藏品?〉,《典藏藝術》,第58期,1997年7月。
8. 秦雅君,〈雖有肯定,期許亦深-從八十七年度典藏結果看北美館典藏問題〉,《典藏藝術》,第74期,1998年11月。
9. 李逸塵,〈認識美術館-三大美術館的功能與定位探討〉,《典藏藝術》,第58期,1997年7月。
10. 蘇怡如,〈人氣、成交,皆創佳績!200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典藏今藝術》,第152期,2005年5月。
11. 鄭惠英,〈如何制訂蒐藏政策〉,《科技博物》,第1卷第2期,1997年3月。
12. 蔡昭儀,〈當代藝術新媒體-「原作」的再定義與典藏的新挑戰〉,《典藏今藝術》,第154期,2005年7月。
13. 劉婉珍,〈博物館蒐藏的意義與影響〉,《博物館學季刊》,第14卷第3期,2000年7月。
14. 黃茜芳,〈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解析省美館八十七年度典藏內容〉,《典藏藝術》,1998年10月,第73期。
15. 吳垠慧,〈就賣了一雙彈簧鞋,2500元!台灣當代(年輕)藝術家作品買賣狀況〉,《典藏今藝術》,第148期,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