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7 12: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婉如
研究生(外文):Wan-ru Chen
論文名稱:國小教師運用數位博物館資源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市興安國小六年級實施駐校藝術家課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Using Digital Museum Resources into the Visual Arts Education-An Example of Administrating the Encamping Artist Courses to the Six Graders in the Chiayi City Sing-A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簡瑞榮簡瑞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i-jung Ch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侯加福駐校藝術家數位博物館
外文關鍵詞:Encamping Artist CoursesDigital MuseumsJia-Fu Ho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5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是透過數位博物館資源,設計適宜的教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經由學校本位課程所實施駐校藝術家的活動,讓學生直接接觸藝術家,由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來啟發學生的潛能和興趣,將實地施行的教學模式、遭遇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加以記錄,使得鄉土教育的關懷、資訊教育的能力、視覺藝術的素養相結合。
 
  本研究的行動研究對象是研究者任教的學校六年級其中的一個班級,選擇以研究者參加93年國科會數位典藏教案設計比賽得獎作品「石破生猴」教學活動,以數位博物館資源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的駐校藝術家實驗課程,在研究設計方面採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透過循環檢證和以問題解決為主的研究歷程,擬定行動方案,待資料分析與處理後,呈現研究結果。
 
  本文第一章說明研究背景、動機和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範圍限制與文獻評論等。第二章說明數位博物館的背景、論述視覺藝術教學的意涵與家鄉石猴雕刻的鄉土藝術,探討實施駐校藝術家的意義與駐校藝術家-侯加福的簡介。第三章則是行動研究方法與設計,藉由研究時間、程序與對象規劃,透過上課錄影、訪談、教學省思札記、問卷等多種方式來搜集資料,再配合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進行質性與問卷的評估處理與分析。第四章為行動研究實施過程之發現與討論,首先以教學前學生相關資訊背景、素養及態度調查為起點,接著是三個單元「將相入猴」、「加冠進猴」和「猴生眾相」課程實施歷程與成果分析,再綜合討論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而省思教學歷程,檢視學生學習目標的成效。
 
  最後於第五章提出結論:善用數位博物館的教學設計、慎選數位博物館的資源、掌握數位博物館資源的教學內容;視覺藝術課程活動設計需周延、應由簡而繁且以互動教學提高專注力;駐校藝術家的創作能開闊學生視野、有助於文化扎根和培養學生藝術人文素養。另外,發展數位博物館資源的益智遊戲與教學內容結合,設計更完善的教學活動,作為未來教學與後續研究的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incorporate the appropriate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the elementary school''s visual art teaching through the resources of digital museums. Through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s, it implements the activity of inviting the artists to stay in the school for a period of time. During the time, students can get in touch with the artists directly and their potential and interesting can be inspired by the process of artists’ creation. Also, researcher recorded the teaching proces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integrate the care of local education,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ed manners of visual art.
 
  The case study of this research is one of the sixth grade class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er are teaching now. The researcher chose the teaching program called "Stone Monkey", which won the championship in a contest of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in 2004. The researcher incorporated the resources of digital museums with the experimental curriculums of artist in residence in the visual art teaching. In the aspect of research design, the researcher used the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circular examinations and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solving problems,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a action project to pres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after analyz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data .
 
  In chapter one, it refers to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motivation, purpose, methods, scope limit, and literature review. In chapter two, it is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museum. The researcher would explain the meaning of visual art teaching and talk about the local art of the local sculpture of stone monkey. Meanwhile, the researcher would talk about the meaning of implementing the artist in residence and introduce one artist in residence, Jia-Fu Hou. In chapter three, it refers to the methods and designs of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the research schedule, procedure, and plan,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data by video, interview, teaching reflection note, questionnaire, and so on. Also, after collecting the data by research tools, the researcher evaluated and analyzed these data. In the chapter four, it is about the findings and discussions of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action research. First, it would investigate students'' related information background, cultivated manners, and attitude before teaching. Then, it is about the process and findings of the three curriculums called ''Jiang Xiang Ru Hou", "Jia Guan Jin Hou", and "Hhou Sheng Zhong Xiang". After the class, researcher would discuss the students'' learning results, reflect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examine the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Last, in chapter five, Therefore, with the above mention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o use the teaching design of digital museums well, to choose the resources of digital museums carefully, and to catch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resources of digital museums well. Also, the design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visual art curriculums should be systematical. It is better to design this kind of activities from the simple to the complex; meanwhile, we should use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concentration. Besides, the creation of artists in residence can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s, which can benefit our local cultur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rt and humanity accomplishment. Last, it will be the further study to integrate the puzzles of the digital museums with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o design more perfect teaching activities.
謝 誌 I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圖目錄 X
表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一、 研究目的 3
二、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一、 研究範圍 4
二、 研究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一、 數位博物館 5
二、 視覺藝術教育 6
三、 駐校藝術家 6
第五節 文獻評論 7
一、 國內外相關論文 7
二、 數位博物館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相關研究 11
三、 視覺藝術教學與駐校藝術家之相關研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數位博物館的背景 14
一、 數位博物館的涵義 14
二、 數位博物館的功能與內容 17
三、 數位博物館的應用 20
第二節 視覺藝術教學之意涵 28
一、 視覺藝術教學的理念與定義 28
二、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中視覺藝術教學 31
三、 視覺藝術教學課程領域的鄉土藝術 34
第三節 駐校藝術家的意義與藝術教育的作用 41
一、 駐校藝術家的沿革與發展 41
二、 駐校藝術家的意涵 42
三、 駐校藝術家對藝術教育的作用 44
四、 駐校藝術家-侯加福簡介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行動研究方法與設計 57
一、 行動研究的意義與目的 57
二、 採取行動研究原因 58
三、 行動研究的設計 58
第二節 研究程序與時間 59
一、 研究程序 59
二、 研究時間 5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現場 60
一、 研究對象 60
二、 研究現場 61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62
一、 研究工具 62
二、 資料蒐集 6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2
一、 質性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62
二、 問卷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64
 
第四章 行動研究實施過程之發現與探討 67
第一節 教學前學生相關背景、素養及態度之問卷調查 67
一、 資訊素養與背景 67
二、 電腦使用喜好程度 69
第二節「將相入猴」單元實施歷程與成果分析 71
一、 教學設計理念 71
二、 單元教學活動時間 71
三、 教學場域設備及網頁介紹 71
四、 學生學習態度與反應 76
第三節 「加冠進猴」單元實施歷程與成果分析 82
一、 教學設計理念 82
二、 單元教學活動時間 82
三、 教學場域設備及網頁介紹 83
四、 學生學習態度與反應 85
第四節 「猴生眾相」單元實施歷程與成果分析 93
一、 教學設計理念 93
二、 單元教學活動時間 94
三、 教學場域設備及網頁介紹 94
四、 學生學習態度與反應 97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06
一、 學習成果 106
二、 問卷調查 113
 
第五章 結論 119
第一節 結論 119
一、 教師運用數位博物館資源進行視覺藝術課程教學 119
二、 視覺藝術課程以數位博物館融入之困難與因應 120
三、 駐校藝術課程對學生的學習影響 122
第二節 建議 123
一、 駐校藝術家的活動可融入更廣泛的教學課程中 123
二、 數位博物館資源融入不同課程的適用與限制 124
三、 可發展數位博物館資源的益智遊戲提升學習興趣 124
四、 教學活動設計應注重學生能力差異與異質性分組 124
五、 培養學生資訊能力有助於視覺藝術課程學習 124
 
參考文獻 126
一、 中文部分 126
二、 英文 130
 
附錄 131
一、教學活動設計 131
(一) 課程架構 132
(二) 教學活動設計 133
二、 數位博物館融入視覺藝術教學課程學習成果問卷 145
三、 校園實施駐校藝術家成果問卷 147
五、 石破生猴∼將相入猴 自我評量表 149
六、 石破生猴∼加冠進猴 自我評量表 150
七、 石破生猴∼猴生眾相 自我評量表 151
一、 中文部分
 
(一) 參考書目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台北: 五南出版, 2002。
 
王嵩山,《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台北:稻鄉,1991。
 
石正人、莊士欣、張淇惠,〈昆蟲數位博物館之建置及其支援九年一貫教學之研究〉,《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科會, 2005。
 
吳明德、黃喻淳,〈我國教學資源網站內容及檢索介面比較研究〉,《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科會 2005。
 
林素卿,《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台北:揚智文化,2001。
 
林曼麗,〈視覺藝術教育課程初探〉,《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師 ,2000。
 
邱玉萍,〈那魯灣傳說國小教師利用數位博物館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初探〉,《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科會 2005。
 
洪伯溫,《台灣鄉土教材及教學實物》,台北:龍文,1995。
 
洪頂義,《石猴的故鄉嘉義》,嘉義:嘉義市石雕協會,2004。
 
孫邦正,《教育概論》,台北:台灣商務,1964。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台北:教育部,2003。
 
郭淑珍,〈重回真善美的懷抱〉,《台灣樸素藝術薪傳展》,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0。
 
陳亮州,〈嘉義市發展沿革〉,《嘉義市發展史》,嘉義:嘉義市政府。
 
陳朝平,〈視覺藝術與教學研究〉,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2002。
 
陳朝平、黃壬來,《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1995。
 
黃冬富,〈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藝術與人文教育》,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台北:桂冠, 2002。
 
黃光雄,《教育導論》,台北:師大書苑,1996。
 
黃國鴻,〈地理資訊系統介面整合數位典藏資源之教學網站建置〉,《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科會,2005。
 
黃雅萍、徐新逸、林燕珍,〈數位典藏融入教學之模式發展〉,《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科會, 2005。
 
萬煜瑤,《藝術與人文教育》,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民俗藝術教學研究〉,台北:桂冠, 2002。
 
葛梅貞、陳桂霞、吳鳳如,〈數位典藏網站融入國小校園蝶相調查之行動研究-以台中市僑孝國小為例〉,《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科會,2005。
 
詹志禹、蔡金火《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台北:揚智文化,2001。
 
廖瑾瑗,呂姵葶〈數位典藏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第二、第三階段之教材研發與推廣---以台灣傳統藝術為例〉,《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科會, 2005。
 
甄曉蘭,《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高等教育文化,2002。
 
劉明洲、周慧蘭,〈應用數位典藏內容於中小學九年一貫教學模式之探討〉,《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科會 2005。
 
劉渼,〈數位典藏融入國語文教學-以台灣語文金銀島〉,《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科會, 2005。
 
潘文福,〈數位典藏融入社會領域教科書之研究〉,《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科會, 2005。
 
蔡念中、李筱峰,〈數位典藏融入教學之研究—以「九年一貫社會學科台灣網路輔助教學教材之建構」計畫為例〉,《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科會,2005。
 
蔡清田,《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2000年。
 
顏才富、陳宜欣,〈資訊素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數位典藏的有效應用〉,《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科會, 2005。
 
蘇振明,〈台灣樸俗藝術的特質與發展〉,《台灣樸素藝術薪傳展》,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0。
 
蘇振明,《台灣樸素雕塑家》,台北:常民文化,2000。
 

 
(二) 學位論文
 
江韶瑩,〈當代台灣傳統藝術的轉化與發展機制〉,《亞太傳統藝術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藝術學院 ,2000。
 
吳宗熹,《資訊科技融入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2003。
 
姜宗模,《中小學教師運用數位博物館設計教學活動中之學習-以國科會數位博物館教學活動設計比賽得獎者為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2002。
 
胡惠君,《駐校藝術家對藝術教育的作用與意義-以新竹師範學院駐校藝術家陳建中為例》,新竹: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3。
 
袁汝儀,〈析論國小、國中鄉土藝術教育中國家教育內涵〉,《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傳藝中心 ,1997。
 
陳榮清,《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
 
謝玫晃,《雕塑品數位典藏之研究﹍以雕塑家謝棟梁作品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所碩士,2003。
 
(三) 期刊
 
宋思齊,〈數位博物館任遨遊〉,《科學月刊》,1999.04,第33期卷4。
 
洪敏惠,〈諸羅山藝文家略傳〉,《嘉義市文獻》,第9期,嘉義:嘉義市政府,1993。
 
陳百薰、項潔、姜宗模、洪政欣,〈數位博物館探討〉,《博物館學季刊》,2002.07,第16卷第3期季刊。
 
黃鎮台,〈以『人文關懷』為主軸的跨世紀科技發展〉,《科學發展月刊》,1999.07,第27期卷7。
 
蔡順慈,〈故宮文物數位化與知識經濟的發展〉,《博物館學季刊》,2002.07,第16卷第3期季刊。
 
(四) 參考網站
 
台灣大學,線上查詢: http://www.darc.ntu.edu.tw/plan_goal.htm
 
玄奘西域行數位博物館,線上查詢:http://mars.csie.ntu.edu.tw/silk/index-intro.html
 
石破生猴,線上查詢:http://linux.haes.cy.edu.tw/~haes057/images/monkey/intro.html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線上查詢: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吳學昆,〈網路數位博物館展示與教育設計之內容分析〉,線上查詢:http://www.ace.ncnu.edu.tw/aeissue/aeissue8/digitalmuse.htm
 
李益謙,〈醫學院圖書分館簡訊〉,線上查詢:http://www.medlib.ncku.edu.tw/acad/medlibmsg/c194.html
 
林育如,〈跨出建築的博物館—談台灣大學「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線上查詢:http://dlm.ntu.edu.tw/dlm/lib/record/record3.htm
 
柯皓仁,〈數位博物館規劃流程,數位博物館專業訓練課程〉,線上查詢: http://140.112.192.8
 
美美美旅遊網,線上查詢: http://chiayi.mmmtravel.com.tw/index_m.php?ptype=news_view_from&id=4107
 
海洋大學,線上查詢:http://www.art.ntou.edu.tw/event9212intro.html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線上查詢:http://www.ncafroc.org.tw/index.asp
 
國立故宮博物院,線上查詢:http://tech2.npm.gov.tw/
 
國立海洋大學藝術中心,線上查詢:http://140.121.203.162/event9212intro.html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線上查詢:http://www.aerc.nhctc.edu.tw,2005.07.18。
 
國立歷史數位博物館,線上查詢:http://www.nmh.gov.tw/,
 
國家典藏數位計畫,線上查詢:http://www.ndao.sinica.edu.tw/NDA/NDAOHome.nsf/
 
國家新城,線上查詢:http://210.240.22.129/national_new_town/artist/index.htm,
 
國教專業社群網,線上查詢: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artHuman-source.php
 
教育部教學資源網,線上查詢:http://etoe.edu.tw/scripts/learning/index.asp?sum=yes&index=CID&value=1&CookieCheck=1
 
曾聖峰,〈國家圖書館非同步遠距教學計畫資訊地球村〉,線上查詢:http://www3.nccu.edu.tw/~meilingw/globe/u6/webpage/u6pt1.htm
 
雲林科技大學藝術中心,線上查詢: http://www.ac.yuntech.edu.tw/photo92/photo_920318.htm
 
電視新聞數位館,線上查詢:http://ndap.nctu.edu.tw/
 
臺灣大學動物數位博物館,線上查詢:http://archive.zo.ntu.edu.tw/index1.htm
 
臺灣民族藝師數位博物館,線上查詢:http://techart.tnua.edu.tw/~twmemory,
 
數位典藏訓練推廣分項計畫,線上查詢:http://dlm.ntu.edu.tw/dlm/,
 
數位博物館任敖遊,線上查詢: http://dlm.ntu.edu.tw/dlm/lib/record/record2.htm
 
樸素藝術展,線上查詢: http://www.ylib.com/search/qus_show.asp?BookNo=V1009
 
興安國小原鄉踏查網站,線上查詢:http://max.eday.com.tw/town-all/93showviewdetail.asp?no=22
 
二、 英文
 
Henderson. Anne, & Watts .Susy, "Learning How They Learn :The Family in the Museum."Museum News,Nov/Dec 2000,41-45.
 
Erickson. Lynn, "Concept-based Learning. "Museum News ,Nov/Dec 2000.42-44.
 
Schlesinger .Marissa,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the Future of Museums. " , 1997.
 
Danny.Butt, "Strategic Digital Arts Developments in Aotearoa New Zealand ",Regeneration of Didital Art,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gital Art in Taiwan,2004,83-89.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8.曾俊堯,「信用卡信用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究」,中州學報,第八期,民國84年。
2. 31.陳肇榮,「信用管理之作法與評核」,現代管理月刊,六月號,民國74年。
3. 30.郭瑞基、蔡敏華,「風險評估報告與銀行授信決策之分析」,當代會計,第四卷第一期,民國92年。
4. 22.許士軍,「定性研究在管理學上的重要性」,中原學報,第24卷第2期,頁1-3,民國85年。
5. 16.林文榮,「巴塞爾資本協定演進過程與最新發展」,證券櫃檯106期,pp.64-70。
6. 9. 李儀坤,「銀行授信信用評等制度」,信用合作,頁36 ,民國88年。
7. 39.曾令寧、陳威光,「信用風險管理之評估原則及外匯清算風險」, 存款保險資訊季刊, 第13 卷第4 期,pp.11-30,民國89年。
8. 46.潘雅慧,「新巴爾賽資本協定與我國因應之道」,中央銀行季刊第二十六卷第二期,民國91年。
9. 49.儲蓉,「對發展信用評等應有的態度與做法」,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五卷第一期,民國88年6月。
10. 宋思齊,〈數位博物館任遨遊〉,《科學月刊》,1999.04,第33期卷4。
11. 洪敏惠,〈諸羅山藝文家略傳〉,《嘉義市文獻》,第9期,嘉義:嘉義市政府,1993。
12. 陳百薰、項潔、姜宗模、洪政欣,〈數位博物館探討〉,《博物館學季刊》,2002.07,第16卷第3期季刊。
13. 蔡順慈,〈故宮文物數位化與知識經濟的發展〉,《博物館學季刊》,2002.07,第16卷第3期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