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團體法(2002年,12月11日)。2005年7月12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11/07-1.htm
于漱、楊桂鳳(2003)。在地化:社區健康營造永續發展的策略。臺灣醫學,7(1),132-136 。 內政部(1991)。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台北:內政部。
文化環境文教基金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發展軌跡。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年3月2日取自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cca.gov.tw/news/news79/index.htm
王宗吉(1999)。台灣地區運動參與人口調查。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王春勝(2001)。從居民社區意識、觀光發展態度與衝擊探討高雄市旗津區定位之策略。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89/碩士/089NSYS5636052。 王珮如、胡淑貞(2004)。健康城市案例介紹:美國印第安那。健康城市學刊,1,116-125。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事業組織的經營管理(頁2)。台北市:天下遠見。
司徒達賢(2000)。導讀:前瞻的指引。赫茲林格等著,張茂雲譯。哈佛商業評論精選-非營利事業組織(頁1-11)。台北:天下遠見。
台中市空間地圖查詢系統。2006年5月27日行政區里定位網站,網址http://gis2.tccg.gov.tw/address/Tai_frm.cfm
台中市衛生局(2005年,1月28日)。台中市93年自提計畫:健康動力聯盟列車--台中市健康活動計畫成果報告書。
台南市健康城市推動委員會(2005)。台南市城市白皮書2005-2008。台南:台南市健康城市推動委員會。
田心社區。2006年5月27日取自歡迎蒞臨-田心社區網站,網址http://jing-shin.myweb.hinet.net/ten-shin/index.html
全民運動處(2003a,8月22日)。健康體能與運動體能。2006年5月4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站,網址 http://www.ncpfs.gov.tw/library/library-1.aspx?No=5
全民運動處(2003b,8月22日)。體能的定義與分類。2006年5月4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ncpfs.gov.tw/library/library-1.aspx?No=3
全民運動處(2003c,8月22日)。運動與體能觀念的自我測驗。2006年5月4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ncpfs.gov.tw/library/library-1.aspx?No=12
成亮(2003)。社區健康營造。醫院,36(5),1-11。 江明修(1999年1月)。民間公益團體--非營利事業組織之檢視(頁8-9)。2005年7月11日取自http://npo.nccu.edu.tw/content/section02/item08_doc/199901.pdf
江明修(2001年6月19日)。非營利事業組織的功能。2005年7月12日取自http://npo.nccu.edu.tw/content/section02/item08_doc/20010619.pdf
江明修、曾冠球(2002)。非營利管理之理論基礎。載於江明修主編,非營利管理(頁1-16)。台北市:智勝文化。
行政院內政部社會司(2005,4月11日)。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2005年6月15日取自內政部社會司-社區發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含社區普查表)網站,網址http://sowf.moi.gov.tw/06/new06.htm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文化白皮書-社區總體營造的現況與展望。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青輔會(1997)。青少年的休閒。青少年白皮書(頁269-297)。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室(2003)。表1臺灣地區土地面積與人口數暨密度按地區分類。2006年5月27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室-中華民國92年衛生統計(二)生命統計年報網站,網址www.doh.gov.tw/statistic/data/生命統計/92/A-1.xls
行政院衛生署(2004,3月5日)。九十三年度衛教宣導主題>2.健康體能>1.背景。 2006年5月4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網站,網址http://www.doh.gov.tw/cht/List.aspx?show=&goon=1&dept=R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3年8月22日)。2005年6月1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體育教學區-運動與體能觀念的自我測驗,網址http://www.ncpfs.gov.tw/library/library-1.aspx?No=12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年5月16日)。2005年6月1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體育教學區-健康體能與全人健康,網址http://www.ncpfs.gov.tw/library/library-1.aspx?No=11
余佩姍(1994)。「非營利」的激情。載於余佩姍譯,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推介專文2)。台北市:遠流。(Drucker, P.F., 1990)
吳玉成(2004)。台灣當前社區健康環境與空間營造的問題與可能性。健康城市學刊,2,1-14。 吳秋田(2001)。社區居民之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89/碩士/089NSYS5636027。 吳珮雯(2003)。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91/碩士/091KMC00152005。 呂朝賢(2002)。非營利事業組織與政府的關係-以九二一賑災為例。93年10月17日取自台灣社會福利學刊(電子期刊)(頁39-78)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journal.html
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85/碩士/085THU00358009。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理論與實務。台北:胡氏圖書。
李明亮(2000,12月19日)。「社區健康營造宣導」記者會。94年元月10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署長言論網址http://www.doh.gov.tw/newverprog/dg/910408_11.htm
李明亮(2001)。署長致詞。載於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主辦之中日社區健康營造研討會成果手冊(頁1-2)。台北:師範大學。
李美玲(2003)。花蓮縣豐田社區居民社區意識與非營利事業組織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91/碩士/091NHLTC642007。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間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中國行政評論,10(1),75-100。 林秀娟(2004a)。健康生活社區化,社區發展季刊,內政部,106:18-23。 林秀娟(2004b)。序。載於鄭晃二著,手工打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空間(頁1)。台北:日月文化。
林秀娟、蕭淑珍、林美智(2005,5月21日)。健康生活社區化。載於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主辦之第六屆非營利事業組織管理研討會--非營利事業組織與社區總體營造論文集(頁31-48)。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
林宜昭(2001)。體驗健走故事:把健走排入每日行程。康健雜誌,22。
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89/碩士/089NSYS5636055。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 林瑞欽(2000)。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載自林瑞欽主編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1.社區篇(頁13-41)。台北:中華民國公益活動促進會。
林瑞欽、劉邦富、黃秀瑄(2000)。社區居民現代性與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載自林瑞欽主編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1.社區篇(頁235-259)。台北:中華民國公益活動促進會。
林瑞穗研究主持(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林鳳梅(2004)。健康城市加拿大多倫多案例評論。健康城市學刊,1,115。
林慧瑄、吳玉成(2004)。健康城市案例介紹:英國格拉斯哥。健康城市學刊,1,79-86。
社區健康組(2004,6月18日)。社區健康營造工作手冊。2005年3月2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社區健康營造網-社區小百科-資訊下載網站,網址http://hpnet.bhp.doh.gov.tw/hpnet/Default.asp?itemck=1
社會工作辭典(2000)。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邱淑媞(2001)。宜蘭縣營造健康社區之過程與現況。護理雜誌,48(1),28-35。 邱瑜瑾(2000a)。社會資源開發與運用。2000年5月4日,非營利事業組織管理與發展系列研討會:資源與發展篇(頁45-56)。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邱瑜瑾(2000b)。台中市非營利事業組織資源網絡連結分析--社會網絡取向。載於官有垣編著,非營利事業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各案分析(頁145-198)。台北:亞太圖書。
侯錦雄、宋念謙(1998: 53-54)。以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議事之研究。建築學報,24,51-65。 南屯區戶政事務所(2006,5月)。2006年6月15日取自南屯區戶政事務所-資料查詢-人口統計網站,網址http://house-naton.tccg.gov.tw/95年各月份人口數統計表.xls
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2-8。 柯惇貿(1998)。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87/碩士/087FCU00224013。 胡淑貞、蔡詩薏(2004)。WHO健康城市概念。健康城市學刊,1,1-7。 徐柏棻(2001)。社區意識與報紙地方版的使用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89/碩士/089PCCU0383015。 徐震(1986)。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載於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編:社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頁15-34。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徐震(1995:1-2)。社區營造:臺灣社區工作的新程式。社會建設,97,1-15。 健康增進法施行規則。摘自健康日本21網站,網址http: //www.kenkounippon21.gr.jp/ kenkounippon21/law/index_1.html
國民健康局(2005a,4月14日)。推動健康環境與空間營造。2006年5月2日,取自國民健康局健康環境與空間營造之理念及成果網站,網址:http://www.bhp.doh.gov.tw:8080/BHP/fileviewer?id=146686
國民健康局(2005b)。手工打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空間。2006年5月2日,取自國民健康局健康環境與空間營造手工打造書籍摘要網站,網址:http://www.bhp.doh.gov.tw:8080/BHP/fileviewer?id=146689
國民健康局社區健康組a。認識健康體能。2006年5月4日取自歡迎光臨國民健康局網站/健康體能/認識健康體能網站,網址http://www.bhp.doh.gov.tw/BHP/fileviewer?id=134167
國民健康局社區健康組b。運動種類的建議。2006年5月4日取自歡迎光臨國民健康局網站/健康體能/促進健康體能的方法/運動種類的建議網站,網址http://www.bhp.doh.gov.tw/BHP/fileviewer?id=134168
國健局(2003)。衛生白皮書--跨世紀衛生建設第二篇推行國民保健普醫療康資源。
張貴閔(2000)。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安全知覺、對社區巡守隊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台中縣烏日鄉仁德村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89/碩士/089CCU00102005。 郭幸福、孔憲法(2001)。健康城市案例介紹:中國大陸上海。健康城市學刊,1,79-86。
陳世明、陳郁雯(2004)。健康城市案例介紹:日本京都。健康城市學刊,1,71-78。 陳令慧(2004)。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及其對地區發展之認知與期望:台北市士林區個案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93/碩士/093TIT00224008。表單的底表單的頂端 陳其南(2004,3月1日)。挑戰•魅力台灣再出發。2005年1月16日取自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 跨越季刊春季號─N0.001網站,網址http://www.hometown.org.tw/ebook/eb002/b.html
陳其南、陳瑞樺(1999:32)。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專題,21-37。
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88/碩士/088NKNU0142003。 陳美燕、盧朱滿、林淑瓊、廖張京棣、史麗珠(1997)。健康促進指導對內科門診病人生活方式改變的成效。護理研究,5(5),390-400。 陳修豪。淺談當前都市型社區之問題與社區總體營造。2005年7月12日取自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七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網址http://www.airoc.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0027
陳淑眉、胡淑貞(2004)。健康城市案例介紹:加拿大多倫多。健康城市學刊,1,106-114。 陳錦煌(2004,9月30日)。健康生活。2006年6月20日取自中華民國社造學會-健康生活網站,網址http://cesroc.twweb.biz/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dr010&Category=164057
陸宛蘋(1999)。台灣非營利事業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85,30-35。 曾槶源(2004)。非營利事業組織協助推動社區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推動南投桃米生態村社區總體營造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93/碩士/093NHU05698005。 馮燕(2000)。非營利事業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載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 : 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圖書。
黃明月、彭淑華、沈慶盈(2003)。臺北市社區發展協會現況調查研究。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計畫。
黃淑芬(2003)。安身立命在台灣:探索社區的軌跡。活力社區報。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報告書。台北市:遠流。
園田恭一,黃淑芬譯(2001)。關於WHO之健康都市之理念。載於2001年10月5日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主辦之中日社區健康營造研討會成果手冊(頁5-19)。
詹雪梅(2003)。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92/碩士/092CCU00142033。 廖建智(2004)。花東地區推動社區健康營造之研究--非營利事業組織角色涉入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093NDHU5055012。 管敏秀(2002)。社區健康營造之現況分析與策略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90/碩士/090MCU01636015。 劉瑞卿(2002)。居民社區意識與社區觀光發展認知之研究--以名間鄉新民社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91/碩士/091CYUT5675011。 劉劍華(2002)。社區健康營造之老年人其社區參與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對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090NTCN0563008。 劉潔心(2001,9月12日)。環境教育與社區健康營造-以臺灣社區經驗爲例。2005年11月8日取自中國綠色學校http://www.cgsp.cn/main/cgsop/outland/n_t_detail_4.jsp
劉麗雯(2000)。非營利事業組織資源網絡的建構。2000年5月4日,非營利事業組織管理與發展系列研討會:資源與發展篇(頁61-62)。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劉麗雯(2004)。非營利事業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頁25-116)。台北市:雙葉書廊。
劉麗雲(1997)。學校運動設施開放與社區發展。國民體育季刊,26(1),4-10。 蔣玉嬋(2001)。學習型組織理論應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溪和平老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089NCCU1149001。 鄭宗枚(2002)。鄉村社區組織間關係之研究--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090NTU00410003。 鄭怡世(2000)。非營利事業組織與企業組織之合作:以合作募款活動為例。2000年5月4日,非營利事業組織管理與發展系列研討會:資源與發展篇(頁34-44)。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鄭晃二(2004:3)。手工大打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空間。台北:日月文化。
蕭新煌(2000)。台灣非營利事業組織的現況與特色。載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頁110-128)。台北:巨流圖書。
羅瑞煌(2001)。醫院參與社區健康營造計畫現況評估與策略運用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089YUNTE031009。 Andreasen, A. R.(1996)。尋找理想的企業夥伴。哈佛商業評論精選-非營利事業組織(頁113-136)。台北:天下遠見。(赫茲林格等著,張茂雲譯)
Ashton, J. (1992). Healthy Cities. Bujinghan: Open University Press.
Barton, H., Grant, M., & Guise, R. (2003). Shaping neighborhoods: a guide for healthy, sustainability and vitality. London: Spon Press.
Deans, T., & Ware, A. (1986). Charity-State relations: A conceptual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6(2), 121-135.
Filer, J. M. (1993). "The Filer Commission Report." in D. L. Gies et al., (eds.).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Essential Readings (pp.70-88). Belmont, CA: Wadsworth.
Flynn, B. C., Rider, M. S., & Bailey, W. W. (1992). Developing comm. Leadership in healthy cities: The Indiana Model. Nursing Outlook, 40(3), 121-126.
Gorman, C., Bower, P., & Stukin, S. (2002). Walk, Don’t Run. Time, 159(3), 82-85.
Hancock, J., & Duhl, L. (1986). Healthy cities: Promoting healthy in the urban content. Copenhagen: WHO Europe.
Hillery, G. A. (1955).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 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algy, 20(2), 111-123.
Kenneth, E. P., Linda, M. M., & Pranesh, P. C. (2003). Place to walk: Convenience and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September, 93 (9), 1519-1521.
McMillan, D. W. (1996). Sense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4(4), 315-325.
McMillan, D. W., & Chavis, D. W. (1986).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14), 6-23.
Ottawa (1986).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 Promotion. Ottawa, 21 November 1986-WHO/HPR/HEP/95.1
Salamaon, L. M. (1992). America nonprofit sector: A primer.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he Foundation Center.
Salamon, L. M., Sokolowski, S. W., & List, R. (2003). Global Civil Society: An Overview (PP.4-16). USA,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Civil Society Studies.
Shrier, I.(2003). Walking and Vigorous Exercise Stave Off Heart Problems in Women. Physician & Sports medicine, 31(5), 6.
Wolf, T. (1990).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經營一個非營利事業組織) (pp.6).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86).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Health promotion, 1 (4), ii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