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世全(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月刊,80。25-27頁。
王財印、吳百錄(2001)。教學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汪正中 (2002) 。“高雄縣國小學生使用Loxa 教育網之現況與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何桂榮(2001)。資訊教育的發展趨勢。資訊與教育月刊,85。1-4頁。
何榮桂 (2001a) 。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課程規劃與相關問題。民國91年11月23日。取自:
http://www.ntnu.edu.tw/csd/kao/kao8/6issues/1-1.htm。
何榮桂 (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48。
李祈仁(2003)。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活動對對國小生問題解決能力及態度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周春美、沈健華(1996)。鷹架理論在會計教學支應用。職教園地,15期, 51-54頁。
周啟南(2002)。探討教育網站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經營模式-以Loxa教育網為研究對象。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吳知賢(1989)。國小高年級兒童之人格特質、媒體、偏好、科目興趣與其認知型態的關係。台南師院學報。
吳明隆(1997)。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行為與其電腦焦慮、電腦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吳明隆 (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市:知城科技。
巫靜宜 2000)。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的研究-以Word 2000 之教學為例。私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林立偉、吳志雄、鄧廣威(2004)。課室環境裡的學習關係。香港公
開大學出版社。
林立偉、鄧廣威(2004)。在指導下的知識建構。香港公開大學出版
社。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奇賢 (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雙月刊,67,35-49頁。邱錦昌(1995)。美國不同種族背景學生間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發現。教育資料與研究。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莊良寶(2000)。知識圖學習活動設計對網路化學習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馬德強(1996)。場地獨立性對全球資訊網資料搜尋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新逸(2001)。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之意義與需求。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前言。台北:中國視聽教育協會。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台北:華彩。
曾明勤(2002)。應用網際網路輔助建構式鷹架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炳男(2002)。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淑敏(1994) 。維氏「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屏東師院學報,8 ,503-526頁。陳麗玉(1999)。在全球資訊網之教學環境下學生背景因素、電腦態度及認知型態與學習成就及學科學後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明漙、莊良寶、林育聖(2001)。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科技研討會(GCCCE2001)。第十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ICCAI2001)論文集,274-280頁。台灣中壢:國立中央大學,6月8-10日。
郭重吉(1987)。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資優教育月刊,23,7-16頁。
許茂青、羅希哲(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理念與策略-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第二屆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631-632頁。台灣台南:國立台南大學,5月19-20日。
許麗玲(2000)。認知風格在虛擬實境遠距學習遷移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麗玲、陳蘊斌(2000):九年一貫課程的反思-從行為主義的能力本位到建構主義的關鍵能力。中等教育,51(1),6-15 頁。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3-232頁。
鄭文榤(1998)。生活科技教師網路情境式實習輔導系統建置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晉昌(1993)。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學資料與圖書館學,31卷,1期, 55-66頁。
楊錦潭(2005)。ICALT2005:數位學習與知分響實務,陳年興序言。
楊深坑(1991)。哈瑪斯的溝通理性及其正義概念,載於戴華等(主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205-220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張史如(1997)。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網路超文件/超媒體認知風格在虛擬實境遠距學習遷移之影響,用於教學上的意義。資訊與教育雜誌,58,39-48頁。張美玉(1998)。建構取向的科學教室內師生互動實例。科學教育學刊,6卷2期,149-168。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民 82)。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2,2-9頁。張壽全(1999)。初等教育學理基礎。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廖居治(2000)。國中生活科技科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光雄(1993)。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鄭晉昌(1996)。建構主義與合作學習—CYBERSPACE 中的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49 期,13-15頁。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溫嘉榮(1996)。國民中學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與學生學習適應模式之探討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溫嘉榮(2000)。資訊融入學科之模式。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
理科教學實驗計畫全球資訊網應用於地理教學之研究-成果報告。民國92年7月18日。取自:
http://nerc1.ckjhs.tyc.edu.tw/111-3.htm。
歐用生(1997)。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的取向。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蓁蓁(1997)。國小實施遠距教學的教學策略、學習行為及互
動情形。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
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蕭秀玉 (2002)。資訊課技融入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取自http://163.27.162.1/kkkc/bcps/toparent.html。
二、英文部份
Ausubel, D. P.; Novak, J. D.;& Hanesian, H. (197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gnitive view (2n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urner,J(1966).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rmudez, A.(1986).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home training on
problem-solving Styl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20th,Anaheim,CA,March 3-8).(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70 982) Boston: Allyn & Bacon.
Bickhard,M.H.,1997,Constructivism and Relativisms:A shopper’s guide”,Science & Education, Vol.6,ppt.29-42.
Chang, C. & McDaniel, E. (1995).Imformation search strategies in looselystructured setting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12(1).
Collis,B.(1988)Computer Curriculum and whole class instruction .Belmont CA:Wadsworth.
Greenfield,P.M.(1984). A theory of the teacher in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of everyday life .In B.Rogoff and Lave(Eds.)
Everyday Congition :Its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 Cambridge ,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nnafin, M. J.; Hill, J. R.; & Land, S. M.(1997).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andinteractive multimedia: status, issues, and implic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68, 94-99.
Jonassen,D.H.;Peck,K.L.;Wilson,B.G.(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UPPER SADDLE REVIER,NJ:Prentice Hall..
Jonasson,D(1996).Mindtools: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s. New Jersey:Merrill.
Johnson, R. T., & Johnson, D. W.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4th Ed.).
Kuittinen, M. (1998).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CAI applications. Computers & Education, 31, 1-16.
Lefrancois,G.R.(1997).Psychology for teaching (9th ed.)
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Liu, M., & Reed, W. M.(1995). The effect of hypermedia assisted instruction o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a semantic-network-based approach.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2(2), 159-175.
Pettit, G. S.(1988).Early family experience, social problem solving pattern ,and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59(1),107-120.
Palincsar, A.S.& Brown.,1986,“Meta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Vol. 53 ,No.2, pp.118-124.
Resnick, L. (1988). Learning in school and out. Educational
Research,16(9), 13-20.
Rogoff, B. (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lyer M.D.,(2004).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3rd Edition). Perason Education
Redish,E.F.;Wilson J.M.; & McDaniel,C.(August 3-6 1992).
The Cuple Project:A Hyper-and Multimedia Approach to Restructuring Physisc Education,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Troy,NY.
Scanlon, E. (1997). Learning science On- Line. University of Leeds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Center for studies in Science and Mathmatics Education.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NJ: Prentice Hall.
Seels,B.B,& Richey,RC(1994).Instructional Technology:The
Definition and domains of the field .Washington,DC: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Wang, A. Y., & Newlin, M. H. (2002).Predictors of Web-student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reasons for taking an on-line clas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8, 151-163.
Woolfolk, A. E., 199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th ed.,Allyn & Bacon.,Bo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