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1: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秉紳
研究生(外文):Huang, Bin-Shen
論文名稱:臺灣民眾的職業困擾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aiwanese Vocational Worries
指導教授:孫仲山孫仲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n, Chung-Sh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5
中文關鍵詞:職業困擾職業社會學
外文關鍵詞:vocational worriesvocational soci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民眾的職業困擾,藉以瞭解民眾對於職業所產生困擾的現存狀況,再就性別、薪資、職務及人際關係等層面作深入的探究,並針對北、中、南、東四個區域的台灣民眾進行問卷調查,採叢集抽樣的方式,發出2000份問卷,回收1846份,有效回收率92%。研究發現,從因素分析抽離出的五項共同因素皆無達到職業困擾的真正水準,只有職業困擾傾向,其中「薪資調升」的傾向最大,「人際互動」的傾向最小,又其中女性職業困擾傾向大於男性,「升遷機會少」同為「工作性質」與「男女職業差異」這二項共同因素中得分最高的職業困擾選項。最後本研究結論為,臺灣民眾在不同性別、不同職務、不同薪資及不同個性的人際關係上有職業困擾傾向,且之間也有顯著差異的情形。
The main idea of the study was to discuss Taiwanese’s vocational worries, and understood what people have felt and responded. The study was explored deeply from viewpoints of sex, salary, job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elect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to investigate Taiwanese from four areas of northern Taiwan, central Taiwan, southern Taiwan and eastern Taiwan. 2,000 copies of survey were sent, got 1846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later, and returns-ratio was 92%.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 five common factors derived from factor analysis didn’t achieve a true standard of the vocational worries, only had a tendency towards vocational worries. Two of the common factors, “wage adjustment” was the biggest factor of vocational worries’ tendencies, and the other “job function” was the smallest one. Females were more vocational worries’s tendencies than males, and “less chances for job” was the same choice of the highest score in these two common factors, “job function” and “voc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Finally,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re were vocational worries’ tendencies on dissimilar sex, job, salary and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m as well.
目次
中文摘要 Ⅰ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VII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職業的意涵 7
一、職業的定義 7
二、職業與工作的區別 8
三、職業與行業的區分 8
四、職業的功能 9
第二節 困擾的基本概念 10
一、困擾的定義 10
二、困擾生成的理論依據 11
第三節 職業困擾的意涵 18
一、職業困擾的定義 18
二、職業困擾的起源 19
第四節 職業困擾的相關研究 23
一、性別 23
二、薪資 24
三、職務 25
四、人際關係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8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8
第二節 研究變項 31
一、職業困擾 31
二、性別 31
三、薪資 31
四、職務 32
五、人際關係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3
一、問卷編制 33
二、預試 33
第四節 資料蒐集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5
一、次數分配表 46
二、描述性統計量 46
三、獨立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46
第四章 研究發現 47
第一節 基本資料 47
第二節 職業困擾 50
第三節 不同性別民眾的職業困擾差異 60
第四節 不同職務民眾的職業困擾差異 61
一、人際互動 61
二、男女職業差異 62
三、個人內在感受 62
四、薪資調升 63
五、工作性質 63
第五節 不同薪資民眾的職業困擾差異 65
一、學歷方面 65
二、說外國語方面 66
三、月薪方面 67
第六節 不同個性民眾在人際關係的職業困擾差異 71
一、人際互動 71
二、男女職業差異 71
三、個人內心感受 72
四、薪資調升 72
五、工作性質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4
第一節 結論 74
一、不同性別的民眾在職業困擾上有差異 74
二、不同職務的民眾在職業困擾上有差異 74
三、不同薪資的民眾在職業困擾上有差異 75
四、不同個性的民眾,其人際關係在職業困擾上有差異 75
第二節 建議 77
一、藉由法律的保障,雇主徵才時不應預設性別條件 77
二、事先瞭解員工專長及經歷,妥善安排職務使其適才適所 78
三、透過工作績效調升薪資以滿足需求激勵士氣 78
四、強調團隊運作,增加成員互動,發揮團隊極致 79
五、後續研究者在變項的範圍可再加深加廣作深入的探討 79
參考文獻 81
中文部分 81
英文部分 90
附錄 91
附錄一 訪談及電子郵件內容大綱 92
附錄二 職業困擾訪談及電子郵件內容整理 93
 附錄三 台灣民眾職業困擾調查預試問卷 94
附錄四 台灣民眾職業困擾調查正式問卷 95
表次
表3-1-1 臺灣縣市區域畫分 29
表3-1-2 區域樣本數 30
表3-3-1 預試問卷數量表 34
表3-3-2 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36
表3-3-3 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38
表3-3-4 共同因素題項表 41
表3-3-5 各因素及總量表α係數 41
表4-1-1 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 49
表4-2-1 民眾職業困擾分析 52
表4-2-2 「薪資調升」題項分析表 53
表4-2-3 「工作性質」題項分析表 54
表4-2-4 「個人內在感受」題項分析表 56
表4-2-5 「男女職業差異」題項分析表 57
表4-2-6 「人際互動」題項分析表 59
表4-3-1 不同性別的臺灣民眾職業困擾情形 60
表4-4-1 不同職務的臺灣民眾職業困擾情形 64
表4-5-1 不同學歷的臺灣民眾職業困擾情形 66
表4-5-2 外國語對臺灣民眾的職業困擾情形 67
表4-5-3 不同月薪的臺灣民眾職業困擾情形 70
表4-6-1 不同個性的臺灣民眾職業困擾情形 73
圖次
圖3-4-1 實施程序流程圖 44
中文部份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2006)。預報。檢索日期:2006/02/07,取自http:// www.cwb.gov.tw/V4/index.htm
內政部營建署(1983)。臺灣北部區域計畫。檢索日期:2006/02/07,取自http://www.cpami.gov.tw/pwi/rp/rp_9.php
內政部營建署、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2000)。區域計畫地理資訊查詢系統。檢索日期:2006/02/07,取自http://gisapsrv01. cpami.gov.tw/fcu-gis/default.asp
孔繁鐘、孔繁錦編譯(1998)。DSM-Ⅳ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合記。
尤克強(1999)。偉大的馬斯洛。數位時代,30。
王本賢(2002)。工作特性模式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某國立大學職員為研究對象。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
王志仁(1996)。未來集團架構未來組織。天下雜誌,34-38。
王聖賢(2003)。國民小學教師兼任文書職務之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 。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鵬捷(2004.3.7)。民調顯示職場女性痛苦指數高達67.19分,81%認薪資不公,40%遭性騷擾。中央日報。
白青平(2000)。台北縣市國小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石淑惠(1995)。公共圖書館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鴻鈞(1995)。臺灣省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行政院主計處(2001)。各縣市重要統計指標。檢索日期:2006/02/08,
行政院主計處(2005)。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檢索日期:2006/01/29,取自http://law.dgbas.gov.tw/
行政院主計處(2005)。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檢索日期:2005/10/26,取自http://www.stat.gov.tw/dp.asp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2006)。檢索日期:2006/01/15,取自http://www. ey.gov.tw/mp?mp=1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1998)。行職業資訊研發成果專輯。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位明先(1993)。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專業科目教師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月娟(1997)。國小資優班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宗立(1997)。國中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及因應應策略之研究。國教學報,8,99-133。
吳明隆、涂明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呂振發(2002)。雲林縣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困擾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3153- 3156 。
李坤崇(1998)。人性化、多元化教學評量-從開放教育談起。輯於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主編:多元教學評量。高雄: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91-134。
李茂政譯(1987),Zimbardo, Ebbesen, Maslach 著(1980)。影響態度與改變行為。台北:黎明。
周嘉明(2002)。高科技公司員工職業壓力與職業疏離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林幸台(199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林建忠(2002)。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之調查研究:嘉義縣市警察和消防人員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林昭男(2001)。國小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美惠(1990)。社會交換理論分析人際關係與衝突。輔仁學誌—法、管理之部,22,143-159。
林瑞錫(2000)。國民小學校長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新竹。
林靈宏(1992)。組織行為學。台北:五南。
段秀玲(1992)。壓力管理。台北:楷達。
凃筱菁(2006)。老人安養護、長期照護機構社會工作者工作困擾影響因素之探討。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夏發印(2004)。軍人逃亡防制與查緝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孫淑芬(2000)。工作動機對工作滿意、個人績效及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探索組織文化的干擾效果。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徐顥恩(2003)。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桃園地政事務所(2005)。94年度為民服務滿意度問卷調查報告。檢索日期:2005/11/08,取自http://ty-land.gov.tw/board/board-01/doc/ 833 15050819.pdf
秦夢群(1991)。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馬斯洛(1954,1969)。馬斯洛的Z理論。檢索日期:95/01/31,取自http:// www.vbqa.com/gurdjieff/psy/maslow3.html
張芳源(2002)。非薪津福利與股利制度對薪資及工作滿意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碧蘭(2002)。國小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以台中市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張緯良(2003)。管理學。台北:雙葉。
教育部國語辭典(1998)。檢索日期:2005/12/12,取自http://140.111. 34. 46/dict/
曹采華(2002)。員工特徵對工作滿意、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工作績效的影響-以派遣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許士軍(1977)。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文獻探討及實徵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5,13-56。
許朝信(1999)。高屏地區國小教師教室內教學困擾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郭淑芳(2004)。薪資滿意對組織承諾及專業承諾之中介效果。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人豪(2000)。兩岸員工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特性對工作態度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陳文琪(2003)。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困擾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陳芝嫻(2005)。不同的薪酬制度下薪酬分配公平與工作價值觀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以壽險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青勇(2000)。國民小學兼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建宏(1995)。資管人員情緒商數的研究。大葉工學院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恒山(2003)。國民中學總務人員工作內容認知及工作困擾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陳惠君(2003)。高雄縣市國民中學實習教師工作困擾與輔導需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陳順興(1998)。國小實習教師自我關注之研究。教育實習輔導季刊,12,58-65 。
陳義勝(1980)。企業主持人人格、組織結構與組織效果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駕騂(1990)。教師的心理衛生。台北:五南。
黃昆輝(1990)。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書局。
黃培文(2004)。工作適性的組織、群體及職務層次對工作滿意、工作績效與工作轉換意圖的同時效果— 以臺灣旅館業餐飲部員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力彥(2000)。團隊績效獎勵制度知覺對於員工薪資滿意度與工作態度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楊百川(2002)。高中生心理需求困擾之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楊志能(1994)。國民中學訓導人員工作困擾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牧青(1999)。工作特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港務局員工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南。
楊馥綸(1985)。用於知覺性音響編碼之有率轉換及無失真壓縮演算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葉銘峰(2003)。廠商工作創造對新進員工薪資的影響。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葉龍源(1998)。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董純如(2005)。成年觀護人因應策略、自我效能與其工作困擾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臺灣商會聯合資訊網(2004)。臺灣地區縣市政府商業會聯網。檢索日期:2006/02/07,取自http://www.chamber.org.tw/
劉永福(2002)。警察替代役役男工作及人際關係調適之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未出版,桃園。
劉金松(2002)。高雄市國民中學實習教師工作困擾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鳳珍、藍麗娟(2002.7.30)。上班族痛苦指數大調查。CHEERS雜誌。
歐慧敏(1996)。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先口(1985)。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和專業態度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林亮(1992)。勞工工作價值觀、組織氣候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嘉義地區製造業勞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蔡欣嵐(2000)。工作特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以半導體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鄧柑謀(1991)。國民中學訓輔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盧榮順(1996)。台北縣師院畢業與師資班結業國小教師工作困擾及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高峰(2004)。高雄市立高中職人事人員工作困境與因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謝月香(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謝苑玫(1999)。新制師資培育法下音樂教育系畢業生任教狀況、工作適應與實習輔導需求之分析探討。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
謝琇玲(1989)。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氣氛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雅惠(2004)。桃園縣特殊教育心理評量人員工作困擾及解決方式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韓幼賢(1972)。當代心理學理論。台北:中央圖書。
羅儀修(2006.6. 5)。2006年薪資大趨勢跳級領高薪。CHEERS雜誌。104人力銀行(2006)。檢索日期:2006/02/05,取自http://www.104. com. tw/
辭海(1988)。台北:智揚。
蘇美蓉、陳武雄、施文玲(2005)。職場中兩性職業困擾之比較。檢索日期:2006/06/20,取自http://tea.smvhs.kh.edu.tw/dyna/data/ user/ wenling/html/20051209101555/The%20comparison%20of%20two%20sexes%20occupation%20worries.pdf
英文部分
Beehr,T.A., & Newman, J.E.(1978).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effec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 review. Personnel Psychology, 31, 665-680.
Bordin, E. S., Nachmann, B., & Segal, S. J. (1963). An articulated framework for work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0, 107–116.
Camines, E. G., & Zeler, R. A.(1979). Reliab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 Beverly Hills, CA: Sage.
Clayton Alderfer, (1972). Existence, relatedness, & growth. New York: Free Press.
Comrey, A. L. (1973). A first course in factor analysi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ooper, C. L.(2000). Revisions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LISEL results from four Dutch studie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21-240.
Ford, M. (1992). Motivating humans, Goals, emotions, and personal agency beliefs. Newbury Park, CA: Sage.
Freudenberger, H. J. (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 (1), 59-165.
Gay, L. R.(1992). Educational Rea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Gorsuch, A. L. (1983). Factor analysi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Herzberg, F., Mausner, B., & Snyderman, B. B.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erzberg, F. (1986). 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Cleveland. OH:World .
Hollenbeck, J. R. (1989). Control theory and the perception of workenvironments: The effects of focus of attention on affective andbehavioral reactions to work.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43, 406–430.
Hoppock, R.(1935). Job Satisfaction. New York: Happer & Row.
Locke, E. A. (1976).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M. D. Dunn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297-1349. Chicago, IL: Rand McNally.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Maslow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 Row. porter, L.W., Lawer, E.E., & Hackman, J.R
Richardsen, M.A and Burke, J.R. (1991).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physicians: sex differences. Soc. Sci. Med. , 33(10), 1179-1187, 1991.
Roe, A.( 1992).The Psychology of Occupation. New York:Wiley.
Sudman, S(1976). Applied Sampl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un, Chung-Shan, Shih, Wen-Ling & Su, Mei-Jung (2004) .Workplace harassments in the Taiwanese labor marke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Honolulu, Hawaii, USA.
Super, D. E. (1978) . Carr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Washington, DC:Us office of Education.
Vroom, V.H.(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99.
World Bank (2005). GNI per capita 2004, Atlas method and PPP. Rtrived: 10/26/2005, from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ATASTATISTICS/Resources/GNIPC.pdf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