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87):教育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頁32。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裡出版社。
王學松、丁非(1999):中學化學實驗的綠色化研究。化學教學(華東師大)。第11期,p7-9。
田福助編(1988):電化學-基本原理與應用。台北:五洲出版社,p279-285。
石明卿(2001):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務-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編,p1-7。
朱文祥(2001):綠色化學與綠色化學教育。化學教育(北京師大)。第一期,p1-4。
江武雄(1984):國民中學化學科教師教學困難及問題之調查研究。國科會報告NSC73-0111-S018-04。
江武雄(1986):國民中學化學科教師教學困難及問題之調查研究。國科會報告NSC73-0111-S018-06。
江新合(1994):國中理化教師群體信念及心態特質的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5期,p159-184。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吳明清(200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頁88。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裕益、陳英豪(1992):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杜元貴(2005):以「液態氮」為主題教學模組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杜鴻模(2002):物理科低成就學生之輔導個案,科學教育月刊,252期,46-51頁。林陳涌(1995):從經驗證據和科學理論之間的關係來探討自然科實驗教學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84期,p2-15。金佳龍(1997):國中物理教師實驗室教學能力評量工具之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姚如芬(2001):從學校本位教學模組之發展協助小學數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2001年海峽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9,185-208。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主編。
洪文東(2003):九十二年國小教師示範性「科學創意教學模組設計」第二次研習會研習手冊,屏東師範學院研習,2003/11/15。
洪振方(1997):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8,p233-246。徐敏榮(2002):國小自然科學課程實驗活動層次與符合STS概念之分析,以國立編譯館版本第十二冊為例,科學教育月刊,255期,24-35頁。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6):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2上教師手冊。
張永達、丁澤民(2001):模組在課程設計的應用-以地震單元為例。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教學研討會,p43-59。
張永達、蔡采靜、賴奕佐、黃璧祈(2003):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看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之角色與定位。科學教育月刊,258期,p51-60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62,p12-20。張靜儀、劉蕙鈺(2003):自然科教學引起動機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科學教育月刊,261期,2-12頁。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許榮富(1986):科學過程技能簡介。中等教育,174期,p26-31。
許榮富、趙金祁(1988):科學實驗在科學教育中的本質之分析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77-0111-S003-23。
許榮富、趙金祁(1987):科學實驗教學目標之確認之客觀性評量分析研究。
郭玉生(1989):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陳文典(2001):「生活課程」的特質、功能與設計。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示例。
陳文典(2003)。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載於黃茂在(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頁7-14)。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陳文典:國民中小學自然的教學與教材。2006年7月16日,取自:http://www.fhjh.tpc.edu.tw/learn/bio/s1.htm
陳永祥、張裕昌、李雲嫦、趙奕姼(2005):化學中的清流-對環境友善的綠色化學。科學發展,396期,p56-61。
陳嘉成和林素微(2000):因應九年一貫自然與科技領域的教學評量之我見。測驗與輔導,159,p3330-3333。
陳漢宗(1991):國民中小學教育研究常用評量方法與工具。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傅學海(2002):創意教學與模組。科學教育月刊,249期,57-60頁
程仁宏(1996):疼惜共有土地資源-大家一起做環保。國魂,p20-21
黃世傑(1990):我國學生科學過程技能學習成就水準之研究。科學教育,1期,p1-35。
黃茂在、陳文典:由教學模組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2006年7月16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announce/9teach/7.htm
黃婉鈴(2004):以科學探究教學模組提升國小中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黃淑卿(2004):利用探究教學提昇國一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湃翔(1995):科學探究的實驗室教學。高市文教,55卷,43-46。楊洲松(199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哲學分析-後現代的觀點。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29-51頁)。台北:揚智文化出版公司。
鼎茂編著(2001):教育研究法評量。台北市:鼎茂圖書,頁4-1。
劉志榮(2002):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實行教學模組的歷程與思考之初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銀姬、邱鴻麟(2001):以實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科學過程技能成效之研究。第十七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12月7、8日,高雄師大,高雄。
蔡佩穎(1997):國一學生參與生物實驗活動之過程分析與成效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蔡智文(2001):國三學生質量守恆相關概念另有架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秀琴(2001):配合九年一貫課程之自然科教材教法教學研究。國民教育,41卷,4期,p8-13。
翰林出版社(2005):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2上課本。
蕭英勵(2003):教師於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角色。研習資訊,20卷,5期,p68-74。賴慶三、楊繼正(2001):國小自然資源教學模組的發展研究。國立北師範學院學報,14,p673-704。
環保署(1991):環境保護ㄅㄆㄇ。行政院環保署。
環保署:物質安全資料表。2005年7月30日,取自:http://flora2.epa.gov.tw/prog/database/7558.htm
羅清水(1998):教師專業自主與教學選擇權。研習資訊,15(6),p5-7。蘇麗涼(2002):國中理化實施探究導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蘇懿生(1994):高雄市立高中實驗室氣氛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饒見維(1998):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
二、英文部分
Friedler, Y.&Tamir, P.(1984).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laboratory classes in Israel. Research on Science Education,15,.pp.86-96.
GoldSchmid , B., & Goldschmid ,M.L.(1972).McGill Univ.,Montreal (Quebec) . Center for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J Modular I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 A Review. (ERIC Reproductions Service No.061 158).
Hofstein, A. & Lunetta, V.N. (1982). The role of the laboratory in science teaching : Neglected aspects of review and education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2(2),201.
Larochelle, M., & Desautels, J. (1991). ‘Of course, it''s Just obvious’: Adolescents’ idea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4), pp.373-389.
Lehman,J. R.(1989). Chemistry Teacher’s and Chemistry Student’s perceive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Laboratory.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9(6), pp.511-514.
Lucas, K., & Roth, W. M. (1996).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tudent learning : Two longitudinal case studie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6(1) , pp.103-127.
Millar,R.(1989). Bending the Evidence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Experiment in Science Education. Doing Science:Images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62-82.
Padilla, M. J. , Okey, J. R. & Dillashaw,F.G.(198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process skill and formal thinking abilit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3),236-247.
Simpson, R. D. &Anderson, N. D.(1981).Science, students, and schools:A guide for the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Tamir,P(1976).The Role of the Laboratory in Science Teaching .Technical Report ,10.
Tobin, K. G. & Capie, W.(1982).Relationships between formal resoning ability,locus of control,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intergrated process skill achievement.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2), 113-122.
Tobin, K. G. (1990). Research on science laboratory activities: In pursuit of better question and answers to improve learning.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0(5), 403.
Warwick, D. (1987). The Modular Curriculu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West,L. H. T. , & Pines A. L. (1985)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nceptual change.pp.1-7.New York:Academic press.
White, R. T. (1996). The link between the laboratory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8(7), pp.76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