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9 15: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佳純
研究生(外文):Sie,Jia-Chun
論文名稱:屏東中北部平原河川浮覆地的土地利用與變遷(1927-2006)
論文名稱(外文):Land Usage and Changes of the Riverside Sediment Land in the North-Central Plain of Pingtung (1927-2006)
指導教授:吳育臻吳育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Yu-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屏東平原河川浮覆地土地利用人地關係區域特色
外文關鍵詞:Pingtung Plain、 riverside sediment land、 land use、 man-land rela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4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文以屏東中北部平原早期河川漫流與氾濫區為研究區,從文化地景的觀點,結合人類施為與自然環境,探討該地區的土地從低度開發到多元利用的歷程,以及區域內土地利用的空間差異。文中依時代背景,在特定的國家政策、經濟與技術等面向影響下,將時間劃分為四個時段,每個時段,土地所有人對土地利用方式的選擇有不同的考量,早期政治力的影響較大,後期則以經濟力的影響最重要。在各時段,各種人類施為與土地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研究區內土地利用景觀的變遷。
  從日治時代到現在,這片河川浮覆地的利用方式主要受到政策與經濟力量的影響,日治時代因殖產興業政策和官營移民計畫而被開發,因處於殖民地地位而發展出殖民地式經濟,土地利用方式也因土地所有權不同而有所差異;戰後-民國50年代,因政權轉移與土地改革造成地權轉移,加上技術進步,土地利用方式漸趨多樣化,經濟因素對土地利用方式的影響力增加;民國60-80年代,在台灣整體經濟環境轉變下,農村勞力外流、稻田轉作政策、市場需求與新技術的引進等,皆促使土地利用方式出現了大幅的轉變;而民國90年代至今,由於台灣加入WTO且環保意識抬頭,土地利用方式在此背景下再次產生變化。
  就空間面而言,河川浮覆地的利用方式今昔皆具有空間差異。整個研究區包含了沖積扇與沖積平原兩大地形區,其中,沖積扇又可分為近扇頂地區、扇央地區與扇端地區。研究發現,不同地形區之不同的地形、土壤與水文條件皆影響著河川浮覆地的土地利用方式,雖然科技隨著時代在進步,但亦無法全然消弭自然環境對土地利用影響的重要性。
  研究發現,浮覆地利用方式的變遷歷程是由多種因素複合而成的,包含來自全球、國家與地方的因素,而這些因素有時也是造成土地利用變化的時代背景,且其彼此之間存在動態的消長關係。在時間歷程中,整個研究區的景觀,即因人類的施為(包含政策、經濟與技術等因素)與自然環境的交互作用而產生了多重的變貌。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iver wild-running and flooding areas in the north-central plain of Pingtung in early times. It explores the land use history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he areas in terms of cultural landscape, human agenc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Based on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s, including national policy, economy, technique, etc., the time is divided into four spans. The economic dimens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the landowners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they choose the ways of land use. During each perio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gencies and land resulted in the variation and changes of land use in the research areas.
From the era of Japanese rule to the present, this patch of riverside sediment land has been used main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licies and economic power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the Official Immigration Project caused the land development. The colonial economy made the land use differ with the changes of land ownership. From 1946 to 1970, the ways of land use diversified because of the improvement of skills and the land ownership shift caused by the transfer of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land reform. Economic factors had more influence upon land use. From 1971 to 2000, the overall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Taiwan transformed. Some factors-the loss of rural labor, the paddy field is transfered to introduction of policy, the market deman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 etc.-promoted a massive change on the ways of land use. From 2001 to the present, because of Taiwan’s joining in WTO and thus roused people’s concern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ways of land use have changed again.
In terms of the spatial aspect, the usage of the riverside sediment land has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whole research area includes two major topographies-alluvial fan and alluvial plain. Furthermore, the alluvial fa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tip part, the middle part, and the rim par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we can conclude that different topographies, soil,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all influence the land use of the riverside sediment land. In spite of the improve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we can’t neglect the importa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toward land us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many factors-global, national, or local-cause the changes of the sediment land use, and they have dynamic impacts among each other. In the progression of time, the landscape of the whole research area presents its diversities because of the mutual impacts between human agencies (including policy, economy, technique, etc.)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目的………………………………………………………6
  第四節 研究概念與方法架構…………………………………………………9
第二章 浮覆地的地理環境……………………………………………………… 13
  第一節 日治時代的治水…………………………………………………… 13
  第二節 浮覆地的位置與範圍……………………………………………… 20
  第三節 浮覆地的自然環境特質…………………………………………… 23
第三章 日治時代浮覆地的利用………………………………………………… 31
  第一節 土地開發政策……………………………………………………… 31
  第二節 土地所有權的影響………………………………………………… 43
  第三節 自然環境的影響…………………………………………………… 48
  第四節 蔗作與雜作為主的土地利用……………………………………… 56
第四章 戰後-民國50年代浮覆地的利用...........................57
  第一節 影響土地利用的政策與背景………………………………………57
  第二節 技術與經濟因素的影響……………………………………………67
  第三節 自然環境的影響……………………………………………………72
  第四節 蔗作與稻作為主的土地利用………………………………………77
第五章 民國60-80年代浮覆地的利用…………………………………………79
  第一節 經濟環境轉變………………………………………………………79
  第二節 經濟與政策因素的影響……………………………………………87
  第三節 自然環境的影響……………………………………………………94
  第四節 多元化的土地利用…………………………………………………104
第六章 民國90年代至今浮覆地的利用……………………………………… 107
  第一節 加入WTO與環保意識抬頭…………………………………………107
  第二節 產業政策與環保政策的影響………………………………………116
  第三節 自然環境的影響……………………………………………………121
  第四節 養殖業與蔬果栽培為主的土地利用………………………………125
第七章 結論………………………………………………………………………127
引用書目……………………………………………………………………………131
附錄…………………………………………………………………………………137
一、中文部份
1.專著
王洪文(1988)《地理思想》,(初版)。台北:明文。
古福祥纂修(1961)<第二冊卷一 地理志>,《屏東縣志稿》。屏東:屏東縣文獻委員會。
台糖公司編(1976)《台糖三十年發展史》。台北:台糖公司。
矢內原忠雄(林明德譯)(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李登輝(1985)《台灣農地改革對鄉村社會之貢獻-三民主義在台灣的見證》。台中:李登輝。
吳建民總編輯(2000)<第四篇 日據時期之水資源開發利用>,《台灣地區水資源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朝棨(1957)《台灣地形》。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徐義人(1996)<地下水>,《應用水文學》。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
陳明(1994)《台灣農地改革的故事》,地政叢書第二十二輯。台北:內政部編印。
曹永和(2000)<清代台灣之水災與風災>,《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初版第七刷),頁402。台北:聯經。
陳克誡(1953)《台灣之地下水》。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秋坤、吳庚元編纂(2003)《里港鄉志》。屏東:里港鄉公所編印。
張素玢(2001)《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第一版)。新店:國史館。
蔣渝等編輯(1986)《台糖四十年》。台北:台糖公司。
蔣渝編輯(1996)《台糖五十年邁向新紀元》。台北:台糖公司。
2.期刊與論文
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1997)<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台大地理學報》,第22期,頁83-10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9)<台灣實施土地改革五十週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近代中國》,第131期,頁175-209。
李錦榮(1963)<台灣之蔗作與蔗作技術之改進>,《台銀季刊》,14(4),頁108-144。
李登輝(1976)<台灣農業經濟之回顧與展望>,《台灣土地金融季刊》,13(4),頁1-6。
吳連賞(1992)<台灣地區工業發展過程及其環境變遷之研究>,《地學研究報告》,第5期,頁63-139。
   (1996)<高雄都會區工業發展的時空過程和環境變遷>,《高雄師大學報》,第7期,頁227-271。
林英彥(1973)<台灣之農地重劃>,《台銀季刊》,24(3),頁96-137。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6期,頁203-242。
   (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為例>,收於《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頁33-112,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孫鐵齋(1954)<台灣糖業契約原料收買制度之研究>,《台銀季刊》,7(1),頁65-83。
陳正祥(1951)<台灣之香蕉>,《台銀季刊》,2(4),頁72-87。
陳國川(2000)<日治時代雲林官有原野的土地開發>,《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3期,頁1-52。
陳丁祥(2003)<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的空間拼湊:原住民集體移住與生活調適之能動論述>,高雄師大地理碩論。
張奮前(1966)<台灣省土地之利用與開發>,《台灣文獻》,17(1-2),頁65-80。
張灝(1971)<土地利用率與台灣甘蔗生長時期及耕作制度之檢討>,《台灣土地金融季刊》,8(2),頁1-14。
張瑞津等(1995)<高屏溪谷與潮州斷崖沖積扇的地形學研究>,《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4期,頁39-86。
彭作奎(1984)<稻田轉作之時代背景>,《台灣經濟》,第85期,頁6-15。
黃瓊慧(1996)<屏北地區的聚落型態、維生活動與社會組織>,台灣師大地理碩論。
黃瓊慧(2000)<屏東平原農業土地利用的轉變:1950-1990年代--以蓮霧檳榔為例>,台灣師大地理碩論。
楊萬全(1997)<高屏溪流域和屏東平原的水資源>,《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7期,頁81-104。
趙珮儀(2000)<八卦地區的土地利用變遷>,台灣師大地理碩論。
劉鴻喜(1963)<台灣地下水之研究>,《台銀季刊》,14(3)。
劉進慶(1984)<戰後台灣經濟的發展過程>,《台灣風物》,34(4),頁27-62。
駱安華(1963)<台灣雜糧作物之灌溉方式>,《台銀季刊》,14(4),頁168-197。
歐煌坤(1969)<台灣-深井之經濟影響—屏東縣鹽埔鄉之一深井>,《台銀季刊》,20(4),頁208-220。
3. 政府出版品、政府文書
不著撰者與年代,<台灣省屏東農田水利會工作站灌溉區域平面圖--里港、鹽埔、長治、內埔>。
不著撰者與年代,<台糖公司屏東區處標租農場土地供耕作使用投標須知>。
中興大學土壤學系(1971)《屏東縣土壤調查報告》。南投: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山地農牧局編印。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1998)《台灣地區南部區域水資源綜合發展計畫》。台北:經濟部水資源局。
王技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0)《高屏溪流域水質保護屏東市污水下水道系統檢討規劃期末報告》。屏東:屏東縣政府。
民政廳地政局編(1949)〈開墾荒地〉,《台灣省政紀要》。南投:台灣省民政廳地政局。
台灣省糧食局與台灣省農林處合編(1949)《糧食增產(包括糧政與供應廉價肥料食鹽棉布)》。南投:台灣省糧食局。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菸葉試驗所編(1953)《台灣省黃色種煙草耕作法》。台中: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菸葉試驗所。
台灣糖業公司編(1979)《台糖手冊》。台北:台灣糖業公司。
台灣農家要覽策劃委員會編輯委員會編印(1980)《台灣農家要覽(上、下)》。台北:豐年社。
台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研究所(1991)《屏東縣綜合發展計畫》。屏東:屏東縣政府。
吉興土木水利技師事務所(2005)<屏東里港養殖漁業生產區範圍調整評估計畫>。屏東:屏東縣政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06)<95年「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宣導重點>。台北: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
屏東農田水利會(1961-1971)<屏東農田水利會之抽水機台帳>。
屏東縣政府函,民國90年5月25日屏府工利字第七七六一九號。
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2000)<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辦理河川公地申請種植許可應注意事項>。屏東:第七河川局。
經濟部水利署(2002)《河川砂石採取執行方式檢討評鑑報告書》。台北:經濟部水利署。
經濟部礦物局(2003)《台灣地區九十一年度砂土石產銷調查報告》。台北:經濟部礦物局。
4. 統計資料
中央氣象局(2000-2004)《氣候資料年報》。台北:中央氣象局。
屏東縣政府主計室編(1961、1966、1971、1976、1981、1982、1986、1991)《屏東縣統計要覽》,第12、17、22、28、32、33、37、42期。屏東:屏東縣政府主計室。
農林廳(1972、1982、1992)《台灣農產品生產成本調查報告》。南投:台灣省政府農林廳。
5.網路資源
不著撰者(1996)<行政院院會通過「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台南區農業專訊》,第18期。http://www.tndais.gov.tw/Magazine/mag18-6.htm。
內政部http://www.moi.gov.tw/stat/。
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http://www.aquatwn.com.tw/。
行政院農委會(2001)<我國加入WTO農業部門總體因應對策及其相關措施>。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973#2。
行政院農委會(2001)<我國加入WTO農業部門各產業因應對策相關問題>。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97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02)<91年「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宣導重點>。台北: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http://www.goso.com.tw/shikou/main3/fram-2.htm。
吳同權(2005)<台灣農業發展政策之演變>,《國政研究報告》,科經(研)094-021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TE/094/TE-R-094-021.htm。
屏東縣環保局網站。
陳文德等(2001)<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內容簡介>。台北: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http://bulletin.coa.gov.tw/view.php?catid=2621&print=1。
<養殖漁業生產區設置及管理準則草案>。http://www.fa.gov.tw/fshlaw/File/0921340356tab.doc。
繆自昌(2001)<陸上魚塭養殖漁業登記及管理規則>,《農政與農情》,第105期。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562&showtype=pda。
環保署網站。

二、日文部份
不著撰者與年代,殖產興業ニ關スル總督ノ演說。
台灣總督府(1915)《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二卷。
台灣總督府(1916)《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七十九卷、第九十一卷。
台灣總督府(1917)《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八十卷、第一0三卷。
台灣總督府內務局(1929)《台灣地理例規》。台北:台灣總督府內務局。
台灣總督府內務局(1930)《官有地の管理及處分》。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1935)《台灣煙草農業移民移住案內》。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36)《台灣の農業移民概況》。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台灣總督府內務局(1938)《下淡水溪治水事業概要》。台北:台灣總督府內務局。
吉武昌男(1942)<台灣に於ける農業移民>,《台灣經濟年報》,台灣經濟年報刊行會編。東京:國際日本協會。
竹內生(1936)<屏東煙草移民村を訪ふ>,《專賣通信》,第十五卷。
伊藤重郎(1939)《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史》。台北:南天。
金子昌太郎(1916)《甘蔗農學》(增訂第二版)。東京:台灣糖業聯合會。
屏東郡役所(1937)《屏東郡要覽》。高雄:屏東郡役所。
持地六三郎(1998)《台灣殖民政策》。台北:南天。
高雄州教育會(1930)《高雄州地誌》。高雄:高雄州教育會。
富田芳郎(1972)《台灣地形發達史》。東京:古今書院。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