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7.1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23: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健輝
研究生(外文):Jian-Hui Zhang
論文名稱:高雄縣山地鄉的區域變遷歷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gional changing process of aboriginal townships in Kaohsiung County
指導教授:施雅軒施雅軒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Hsuan S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山地鄉原住民區域變遷
外文關鍵詞:aboriginal townshipsaborigineregional chan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7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研究將高雄縣山地鄉的歷史脈絡分成清代、日治時代兩個階段,探討國家力量進入後的轉變。以區域研究的方法,進行文獻分析、訪談與田野調查,討論經由時間的演變,或是經由不同時期的國家施為,試圖釐清高雄縣山地鄉過去長時期之發展歷程,藉以呈現原住民區域的特色。
在日治初期,由於平埔族協助日軍討伐,平埔族可能藉此次討伐的功勞停止繳納蕃租。且為了加強防範原住民,移住平埔族至三合、新興與寶來,並將三合、新興與寶來劃編為普通行政區,原住民族就在此政策下,喪失楠梓仙溪流域生存與活動範圍。至此一直維持到現今山地鄉所見的行政區範圍,所以可以見得山地鄉的行政區界的變遷,深受國家政策的影響。
從清朝的封禁隔離政策,到日治時期的各項理蕃政策,一方面反映了政府因時代情勢不同而展開的山地施政,一方面也反映國家的力量及其政府政策,無疑是對區域變遷的重要影響因素。
This thesis study regional changing process from Ching Dynasty to Japanese-Ruled Period of aboriginal townships in Kaohsiung County. This thesis uses study methods such as documents and information gathering and field survey to understand the power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state that affects regional change. Through the review of the policy's measures, the author analyze that the state how to construc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o as to presen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field survey, we can find that the conflict between aborigine and Japanese was constan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exploit resources, policy's measures were pushed into the aboriginal region continuously. So the range of the administrative area of the aboriginal region was shrinking to the mountain, and in this process, we also can find that the power of the stat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ight of living, economic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flecting the power of the state, was undoubtedly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to regional chang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地區……………………………………………………………4
第三節 文獻回顧……………………………………………………………8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14

第二章 清代的發展歷程……………………………………………………16
第一節、原住民的族群及其分布……………………………………………16
第二節、山地鄉的區域變遷…………………………………………………22
第三節、國家力量的進入……………………………………………………32

第三章 日治初期的發展……………………………………………………37
第一節、原住民的族群及其分布……………………………………………37
第二節、山地鄉的區域變遷…………………………………………………45
第三節、日治初期的理蕃政策………………………………………………51
第四節、生活方式的轉變……………………………………………………73

第四章 日治後期的發展……………………………………………………78
第一節、原住民的生活情況…………………………………………………78
第二節、日治後期的理蕃政策………………………………………………80
第三節、山地的調查事業……………………………………………………91
第四節、耕作形態的改變……………………………………………………114

第五章 結語…………………………………………………………………120
參考文獻……………………………………………………………………………123
附錄一 日治時代的總督府與原住民……………………………………………130
附錄二 舊地名對照表……………………………………………………………131
附錄三 日文地名對照表…………………………………………………………132
附錄四 度量衡換算標準…………………………………………………………134
附錄五 相關原住民舊照片………………………………………………………135
(中文專書、期刊)
三民鄉公所(1987)《三民鄉志》,高雄:三民鄉公所。
三民鄉志編輯委員會(1996)《三民鄉志》,高雄:三民鄉公所。
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1997)〈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2),83-102。
不著撰人a (1957)《清會典臺灣事例》,文叢第226種,臺北市:臺銀經研室。
不著撰人b (1957)《安平縣雜記》,文叢第52種,臺北市:臺銀經研室。
卞寶第(1957)〈閩嶠輶軒錄〉《臺灣輿地彙鈔》,87-92,文叢第216種,臺北市:臺銀經研室。
井出季和太,郭輝譯(2003)《日據下之臺政》,臺北市:海峽學術。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1993),《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臺北市:臺原出版。
千タ岩助太郎(1988)《台灣高砂族の住家》,臺北市:南天書局。
石萬壽(1990)《台灣的拜壺民族》,臺北市:台原出版社。
石萬壽(1991)《甲仙鎮海軍墓勘查研究》,臺北市:內政部民政司史蹟維護科。
平臺紀略(1961)《欽定平定臺灣紀略》,文叢第102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必麒麟(W. A. Pickering);陳逸君譯述(1999)《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市:原民文化。
伊能嘉矩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 (1985)《台灣文化誌》,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私法物權(1963)《臺灣私法物權編》,文叢第150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安倍明義(1992)《台灣地名研究》,臺北市:武陵。
吳密察(1990)《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縣:稻鄉出版社。
吳進喜、李明賢、許淑娟(1997)《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余瑞明(1997)《台灣原住民曹族卡那卡那富專輯》,高雄縣:三民鄉公所。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市:聯經。
季麒光(1970)《臺灣輿地彙鈔-臺灣雜記》,文叢第216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1957)《諸羅縣志》文叢第141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近藤正乙著,張旭宜譯(1995)〈臺灣總督府的「理蕃」體制和霧社事件〉《臺北文獻》,直字第111期,163-184。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研院社研所。
茂林鄉公所(2002)《茂林鄉志》,高雄:茂林鄉公所。
范咸(1961)《重修臺灣府志》,文叢第105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施添福(1994)〈揭露臺灣島內的區域性:歷史地理學的觀點〉《中等教育》(45),62-72。
施添福(1998)〈《臺灣堡圖》日本治臺的基本圖〉《臺灣堡圖》上,未編頁。
施添福(2000)〈地域社會與警察官空間:以日治時代關山地方為例〉《東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資料》,1-36。
清代臺灣大租(1963)《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文叢第152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清奏疏(1968)《清奏疏選彙》,文叢第256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張旭宣(1994)<山地開發現狀調查與《山地開發現狀調查書》介紹>《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印。
鹿野忠雄,楊南郡譯(2005) <山岳的子民-布農族>《重現台灣史》,臺北市:少年台灣雜誌社。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臺北市:南天。
陳金田譯(1990),《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國川(1991),我國國中地理教材的主題和地理概念分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7),1-37。
陳國川(1995),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院。
陳錦榮編譯(1978)《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壽祺(1960)《福建通志台灣府》,文叢第84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陳壽琪(1957),《福建通志臺灣府》,文叢第84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國學文獻館主編(1993)《台灣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市:聯經。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文叢第4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曾振名、童元昭主編主編(1999)《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臺北市:臺大人類系。
溫吉編譯(1957)《臺灣番政志》,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1995)《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臺北市:常民文化出
版。
鄧傳安(1957)《蠡測彙鈔》,文叢第9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文叢第276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清一統志臺灣府》,文叢第68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1),《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3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一冊,排灣族,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3b),《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五冊,排灣族,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謝金鑾(1961)《續修臺灣縣志》,文叢第140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謝繼昌等(2002),高雄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高雄:高雄縣文化局。
簡炯仁(1998)《高雄縣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縣: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簡炯仁(2004)《高雄縣旗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劉良璧(1957)《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文叢第74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劉銘傳(1957)《劉壯肅公奏議》,文叢第27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劉澤民、陳文添、顔義芳編譯(2001)《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藤井志津枝(1997)《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市:文英堂。

(中文論文)
田靈生(2002)〈久美聚落文化變遷發展過程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明輝(1989)〈阿里山鄒族傳統社會的空間組織〉,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明輝(2000)〈鄒族之民族發展----一個台灣原住民族主體性建構的社會、空間與歷史〉,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進喜(1999)〈高雄縣二仁溪流域的開發與區域特色:1895年以前〉,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阮琡婷(2002)〈嘉義縣新港鄉中洋村、三間村的區域地理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麗娜(2003)〈台南縣佳里鎮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鈴(1998)〈嘉義平原的聚落發展〉,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淑娟(2003)〈國家與地方:旗山鄉街的時空發展過程(1700s-1945)〉,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凱雯(2002)〈堪卡那福部落布農族之族群關係〉,臺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國明(2002)〈日治時代楠梓仙溪中游地區的土地開發與區域特色之形塑〉,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娟(2004)〈北門鄉的產業發展與土地利用的變遷〉,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瓊慧(2000)〈屏東平原農業土地利用的轉變:1950-1990年代 以蓮霧檳榔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建戎(2003)〈臺灣南鄒沙阿魯阿族社會文化之研究-以高雄縣桃源鄉為例〉,臺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浩義(2004)〈台灣布農族Tamahu聚落近代文化變遷之研究---以氏族移動、宗教信仰改宗為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文期刊)
Cebon, P., Risbey, J.(2000) Four views of“regional”i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0:211-220。
Cleary, M.(2003) Land codes and the state in French Cochinchina c. 1900-1940,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29(3):356-375。
Giblert, A.(1988)The New Regional Geography in English and French Speaking Countri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2(2):208-228。
Hart, J. F.(1982)The Highest Form of the Geography’s Art,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2(1):1-29。
Paasi, A.(2002)Place and Region: regional worlds and words,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26(6),802-811。
Paasi, A.(2003)Region and place: regional identity in question,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27(4),475-485。
Scott, H. V.(2003) Contested territories: arenas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in early colonial Peru,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29(2):166-188。
Wishart, D.(2004)Period and region,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8(3):305-319。

(日文專書)
千千岩助太郎(1988)《臺灣高砂族の住家》,臺北市:南天。
伊能嘉矩(1904)《台灣蕃政志》,臺北市:南天。
松下芳三郎(1924)《臺灣樟腦專賣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高雄州(1922)《高雄州要覽(大正十一年)》,高雄市:臺南新報社。
高雄州(1927)《高雄州要覽(昭和二年)》,高雄市:臺南新報社。
高雄州(1933)《高雄州要覽(昭和八年)》,高雄市:臺南新報社。
高雄州(1939)《高雄州要覽(昭和十四年)》,高雄市:臺南新報社。
高雄州(1997)《蕃人所要地調查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移川子之蔵等(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硏究》,東京:刀江書院。
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1999)《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臺北市:成文。
臺灣總督府山地開發調查委員會(1937)《第一回山地開發調查委員會概況》,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山地開發調查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山地開發調查委員會(1938)《第二回山地開發調查委員會概況》,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山地開發調查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1910),理蕃概要,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8)《森林計畫事業規程》,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1)《臺灣林業ノ基本調查》,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7)《森林計畫事業報告書》,上卷,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7a)《森林計畫事業報告書》,下卷,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7)《蕃地開發調查概要竝高砂族所要地調查表》,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7a)《高砂族調查書》第二編,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1995)《理蕃誌稿》,第一卷,臺北市:南天。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3)《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編,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95a)《理蕃誌稿》,第二卷,臺北市:南天。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95b)《理蕃誌稿》,第三卷,臺北市:南天。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95c)《理蕃誌稿》,第四卷,臺北市:南天。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7~1943)《高砂族授產年報》,昭和12~19年版,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蕃薯藔廳(1906)《蕃薯藔第一統計書》,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一編,臺北市: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藤崎濟之助(1930)《臺灣の蕃族》,東京:國史刊行會。

(地圖、報紙與網站)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第一版,(台北,中央研究院,2003年9月)。
阿緱廳報
高雄州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
臺灣堡圖
蕃地地形圖
蕃薯藔廳報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