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9.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1 21: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世旺
研究生(外文):Shih-Wang Lin
論文名稱:嘉義縣新港地區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in Chiayi Hsieh HsinGang County
指導教授:陳文尚陳文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Sa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0
中文關鍵詞:社區社區總體營造民眾參與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community empowermentsocial particip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13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近年來許多人致力推動社會深層紮根的工作,社區總體營造即是在這樣的思考之下所形成的新一波民主改造工程。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方法,進行社區居民的組織,以提供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管道,將大家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在解決社區事務的過程中,學習對公共領域的關注、理性的溝通協調與共識的達成。因此社區總體營造就是以社區為範圍,居民透過民主的程序,對生活周遭的公共事務產生影響與決定的權力,也就是草根民主的建構與施行。
由於新港鄉具有特殊的歷史脈絡與地理特色,故擁有豐厚的人文歷史、廟宇古蹟及特有產業,而研究者亦係道地的新港鄉民,依其本身長期對新港鄉的瞭解,更能掌握其脈絡與脈動,因此乃選定新港鄉為本研究之主題地區;而本研究將採個案研究與深入訪談的方法,來達成建構現階段新港鄉之社區總體營造運作模式、依據不同資源型態與地區差異性其對於空間形塑主題的差異性、現階段產官學民在推展「社區總體營造」過程所面臨的困境與得失、及新港鄉在推展「社區總體營造」上的成效與評量等目的。
成果為建構出新港鄉「由下而上」之社區總體營造運作模式,詳本文圖5–1–1所示;依據不同資源型態與地區差異性其對於空間形塑主題亦有差異,大致可分為本主要研究區係以歷史古蹟廟宇為背景主題包括廟埕廣場或街道與具歷史意義遺址的空間形塑、次研究區則依其不同資源型態朝向以早期產業生產所遺留之產業使用閒置空間為主題的空間形塑、另外乃結合本鄉特有產業為主題之空間形塑等三方面;而在推展「社區總體營造」過程面臨缺乏專業團隊的協助、私部門所能主導的案例無法擴大、且在經費的申請補助上亦諸多限制、地區差異性亦造成社區居民的參與性與積極度亦不同、對目前所完成之空間形塑缺乏相關單位長期的輔導與關注;至於新港鄉在推展「社區總體營造」上的成效方面,截止目前其所推展的「社區總體營造」案例確實均能達到「永續」與「造人」的雙重成效等結論。
Lately, many people devoted to themselves to consolidate the structure from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community empowerment is a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based on this methodology. Through the method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can be organized and ways for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the public affairs will be provided, and the power of residents will be integrated. From this process, residents can learn to concern the public affairs, reasonably communicate each other, common acknowledge will be achieved. Hence, community empowerment is limited to the community, in which the residents make the decision to the public affairs through the democratic process, that is,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native democracy.
Owing to the particular role in history and geography, HsinGang County has bountiful cultural spots, temples, and special industries. This essay will investigate the community empowerment in HsinGang area from a view of native resident. Through the methodology of case study and furthermore interviews, to discuss the plight of local organizations that engage community empowermen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ir efforts, the effect and evaluation of the community empowerment that engaged in HsinGang County.
This essay demonstrates that the difference in formation of the places based on different resources. The primary study of this essay is the historic temple nearby area, the secondary study is the different space formation based on the ancient industries. The difficulties in impell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in HsinGang area will also be discussed. However, community empowerment in HsinGang area has the effects – “persistence” and “for the people” up to now.
目 錄
頁碼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的選定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社區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民眾參與相關理論 15
第三節 社區總體營造相關理論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訪談內容及實施方法 28
第三節 研究限制 31
第四章 新港鄉社經、人文、產業資源環境 32
第一節 新港鄉地理位置 32
第二節 新港鄉自然環境與人口產業結構 33
第三節 新港鄉自然景觀、文化、產業及生活環境特色資源 37
第五章 新港社區總體營造的展開 50
第一節 新港地區的在地社區組織及其運作 50
第二節 新港鄉「社區總體營造」觀念的教育與傳播 55
第三節 新港鄉「社區總體營造」的具體主題 59
第四節 新港社區總體營造的評量 61
第六章 新港社區空間/場所改造案例分析 63
第一節 新港社區空間/場所改造總體營造個案分析 63
第二節 個案訪談綜合整理分析 74
第三節 小結 78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未來社區營造的可能方向與具體作法 80
第一節 結論 80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88






圖 目 錄
頁碼
圖1-3-1 調查與研究範圍 5
圖1-3-2 主要與次要研究範圍 6
圖1-4-1 研究流程圖 8
圖2-2-1 安斯坦茵的民眾參與階梯 20
圖3-2-1 研究架構圖 28
圖4-1-1 新港鄉地理位置圖 32
圖4-3-1 新港鄉各景觀資源據點示意圖 49
圖5-1-1 現階段新港鄉「社區總體營造」之運作流程圖 53









表 目 錄
頁碼
表2-2-1 都市計畫學界對民眾參與的定義 15
表2-2-2 社會學界對民眾參與的定義 16
表2-2-3 民眾參與的功能 17
表2-2-4 各專家學者及單位所界定民眾參與的目標 19
表2-2-5 民眾參與計畫之模式強弱歸類表 22
表3-3-1 訪談大綱 29
表3-3-2 訪談大綱 30
表4-2-1 新港鄉(81~90)歷年人口統計表 34
表4-2-2 新港鄉各村(里)居住人口分佈表 34
表4-2-3 新港鄉境內現有工業區及其產業類別 35
表6-2-1 個案訪談回應彙總表 7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書籍

1.甘炳光等(1996)編著,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施植明譯,Norberg-Schulz,C.原著:《場所精神》,台北:尚林出版社, 1986
3.徐苔玲、王志弘譯,Tim Cresswell原著《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6
4.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5.陳文尚:《台灣傳統三合院式家屋的身體意象》,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暨地理系,1993。
6.娓秀樹等(昭和53年),現代都市計畫用語錄,P.80。
7.黃南淵,新社區之規劃,銀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8.蔡溪賢主編(1977),社會工作辭典,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與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編印,P.64。
9.蘇景輝(1996),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巨流圖書公司,PP.8~10。


論文

1.高樹哲(1991),民眾參與鄰里開放空間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孫細(2000),從區域特色重構台南白河地區未來的生活藍圖,台灣師大碩論。
3.張遂琍(1980),屏東縣牡丹鄉社區發展之研究,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4.張耀元(1999),新港人文景觀之歷史地理研究,台灣師大碩論。
5.張鈺杰(1996),新港市街空間變遷之社會歷史分析,淡大碩論。
6.張丹(1981),社區計畫之民眾參與—柳營鄉社區更新計畫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P.4。
7.郭怡秀(1992),居民參與社區環境營造之研究-三個台北案例,淡大碩論。
8.曾素芳(1997),社區民眾參與環境營造做法之檢討-以「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劃」為對象,中華工學院碩論。
9.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台大碩論。
10.謝平芳(1988),台灣地區民眾參與都市公園規劃之研究—以花蓮市美崙山公園規劃為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1.謝慶達(1984),都市更新社區民眾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研究報告

1.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6),「社區實質現況檢討及未來發展規劃」研究案工作會議—會議資料。
2.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社區實質環境現況檢討及未來發展規劃」研究案五次工作會議—會議資料,P.14。
3.台灣大學建築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1995),新竹縣北埔鄉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地方傳統空間的美化與社區環境的再發展」--工作計畫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社區文化活動發展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6.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之設立及文物館藏充實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充實鄉鎮展演設施實施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8.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
9.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社區與地方文化發展工作計畫參考資料。
10.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嘉義縣新港鄉大興路社區總體營造實驗計劃。
11.神戶市都市計畫局(1981),神戶市都市計畫。
12.宮崎清,「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千葉大學宮崎研究室。
13.曹依萍(1997),文建會「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八十五、八十六年執行情形報告資料。
14.淡江大學建築系淡水社區工作室(1995),輔導美化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示範點—淡水規劃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15.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6.陳其南(1996),國家與地方社區,全國文化會議。
17.陳亮全,談馬公中央街的社區總體營造。
18.淡江大學建築系淡水社區工作室(1995),輔導美化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示範點—新港規劃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19.新港鄉公所(2002),新港鄉心點子創意構想規劃案『微笑、新港』--新港鄉文化休閒產業整體規劃報告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期刊

1.丁致成(1991),民眾參與環境塑造過程之理論分析,空間雜誌第29期。
2.林芳怡,快樂的都市改造小組,雅砌雜誌,17期。
3.陳墀吉、黃士哲、林俊男,《社區教育與社區永續生命力的營造》,世
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 第二期 ,P 7-38
4.陳文尚,《存在空間的結構》,《地學彙刊》,1985,第五期,P130-148
5.陳昭郎(1986),加強民眾參與提高生活素質,社區發展季刊第33期。
6.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
7.新港文教基金會(2001),「戀戀舊鐵道(一)--懷念五分仔車」,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第97期。
8.新港文教基金會(2001),「戀戀舊鐵道(二)--昔日風華再造」,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第98期。
9.新港文教基金會(2001),「戀戀舊鐵道(三)--夢想起飛」,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第99期。

英文部分:


1. C.Pateman(1973),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Society。

2. Eomond M.Burk(1979),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Urban Planning。

3. G.Brager、H.Specht and J.Torcyner(1987),Community Orgnizing,P.63。

4. james j. Glass(1979),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The 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s and Technigues,P.180。

5. Sherry r. Arnsein(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P.216。

6. Sydney H.williams(1976),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C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

7. Trevor Macmurray(1972),Participation:Meaning and Neglect,P.170。

8.「The Neighorhood(1968):A socialological Perspective」,New York:
Random,P.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