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書籍
1.甘炳光等(1996)編著,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施植明譯,Norberg-Schulz,C.原著:《場所精神》,台北:尚林出版社, 1986
3.徐苔玲、王志弘譯,Tim Cresswell原著《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6
4.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5.陳文尚:《台灣傳統三合院式家屋的身體意象》,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暨地理系,1993。
6.娓秀樹等(昭和53年),現代都市計畫用語錄,P.80。
7.黃南淵,新社區之規劃,銀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8.蔡溪賢主編(1977),社會工作辭典,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與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編印,P.64。
9.蘇景輝(1996),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巨流圖書公司,PP.8~10。
論文
1.高樹哲(1991),民眾參與鄰里開放空間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孫細(2000),從區域特色重構台南白河地區未來的生活藍圖,台灣師大碩論。
3.張遂琍(1980),屏東縣牡丹鄉社區發展之研究,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4.張耀元(1999),新港人文景觀之歷史地理研究,台灣師大碩論。
5.張鈺杰(1996),新港市街空間變遷之社會歷史分析,淡大碩論。
6.張丹(1981),社區計畫之民眾參與—柳營鄉社區更新計畫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P.4。7.郭怡秀(1992),居民參與社區環境營造之研究-三個台北案例,淡大碩論。
8.曾素芳(1997),社區民眾參與環境營造做法之檢討-以「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劃」為對象,中華工學院碩論。9.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台大碩論。
10.謝平芳(1988),台灣地區民眾參與都市公園規劃之研究—以花蓮市美崙山公園規劃為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1.謝慶達(1984),都市更新社區民眾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研究報告
1.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6),「社區實質現況檢討及未來發展規劃」研究案工作會議—會議資料。
2.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社區實質環境現況檢討及未來發展規劃」研究案五次工作會議—會議資料,P.14。
3.台灣大學建築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1995),新竹縣北埔鄉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地方傳統空間的美化與社區環境的再發展」--工作計畫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社區文化活動發展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6.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之設立及文物館藏充實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充實鄉鎮展演設施實施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8.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
9.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社區與地方文化發展工作計畫參考資料。
10.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嘉義縣新港鄉大興路社區總體營造實驗計劃。
11.神戶市都市計畫局(1981),神戶市都市計畫。
12.宮崎清,「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千葉大學宮崎研究室。
13.曹依萍(1997),文建會「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八十五、八十六年執行情形報告資料。
14.淡江大學建築系淡水社區工作室(1995),輔導美化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示範點—淡水規劃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15.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6.陳其南(1996),國家與地方社區,全國文化會議。
17.陳亮全,談馬公中央街的社區總體營造。
18.淡江大學建築系淡水社區工作室(1995),輔導美化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示範點—新港規劃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19.新港鄉公所(2002),新港鄉心點子創意構想規劃案『微笑、新港』--新港鄉文化休閒產業整體規劃報告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期刊
1.丁致成(1991),民眾參與環境塑造過程之理論分析,空間雜誌第29期。
2.林芳怡,快樂的都市改造小組,雅砌雜誌,17期。
3.陳墀吉、黃士哲、林俊男,《社區教育與社區永續生命力的營造》,世
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 第二期 ,P 7-38
4.陳文尚,《存在空間的結構》,《地學彙刊》,1985,第五期,P130-1485.陳昭郎(1986),加強民眾參與提高生活素質,社區發展季刊第33期。
6.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
7.新港文教基金會(2001),「戀戀舊鐵道(一)--懷念五分仔車」,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第97期。
8.新港文教基金會(2001),「戀戀舊鐵道(二)--昔日風華再造」,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第98期。
9.新港文教基金會(2001),「戀戀舊鐵道(三)--夢想起飛」,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第99期。
英文部分:
1. C.Pateman(1973),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Society。
2. Eomond M.Burk(1979),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Urban Planning。
3. G.Brager、H.Specht and J.Torcyner(1987),Community Orgnizing,P.63。
4. james j. Glass(1979),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The 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s and Technigues,P.180。
5. Sherry r. Arnsein(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P.216。
6. Sydney H.williams(1976),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C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
7. Trevor Macmurray(1972),Participation:Meaning and Neglect,P.170。
8.「The Neighorhood(1968):A socialological Perspective」,New York:
Random,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