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0 07: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寶瑩
研究生(外文):HUANG PAO YING
論文名稱:網頁輔助教學對高一學生在光學「虹霓、顏色」單元學習成效之影響
指導教授:郭榮升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物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網頁電腦輔助教學研究者實驗組對照組方式電腦光學顏色
外文關鍵詞: comput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6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一學生在學習光學之顏色、虹霓及其他光的應用時,網頁輔助教學相較傳統講述式教學對學生學業成就與學習態度的差異。並針對實施網頁輔助教學的組別,探討性別、理化學習態度、電腦態度對學業成就是否有所影響。本研究採實驗設計之『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後測設計』,實驗對象非隨機抽取研究者任教的兩個班分別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研究工具分為兩種,包含了兩組學生的單元成就前後測及「理化學習態度問卷」前後測,而實驗組學生另加測「電腦態度問卷」與「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使用意見問卷」。本研究除了量的分析外,並挑出四名學生進行晤談,期能呈現量化和質性兼具的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傳統講述式教學和網頁輔助教學,對兩組學生的學業就表現沒有顯著差異,但實驗組的學習態度顯著優於對照組,且性別差異及學生的「電腦態度」與「理化學習態度」對「學業成就」沒有顯著影響。研究發現在「認知」與「應用」層次題目的前、後測成績並無顯著差異,但實驗組在「理解」層次表現優於對照組。而且九成以上的實驗組學生對此研究教學課程表示喜歡並認真參與,且肯定此種上課方式,認為此教學方式有助於了解物理課程內容。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n 10th grad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their attitude in learning optics topics, such as colors, rainbow effects, and other applications, via using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CAI). The study was designed with the standard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the samples were selected from two classes in the same school, “convenient samples”, a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with CAI) and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with the same Pre-test & Post-test.
The study tools included: (1) the questionnaires about the concept of optics topics for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and (2) the questionnaires for evaluating the attitude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physic.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had two additional questionnaires which are (3) Computer Attitudes Scale (CAS) and (4) Computer Assisted Software Evalua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four interviews from selected students fro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attached for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howeve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more interest on stud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n ‘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 topics showe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id much better on ‘Comprehension’ topics. Gender and students’ Computer Attitudes and Learning Interests on Physics did not affect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significantly. Moreover, more than 90% of students from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their highly interesting in CAI method, and agreed the CAI method was helpful for their understanding in Physics concept.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圖表目次……………………………………………………….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影………………………………….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3
第五節 名詞解釋…………………………………………… 4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電腦輔助教學」所應用到的理論基礎…………… 7
第二節 電腦輔助教學……………………………………. 14
第三節 學生對「光」與「顏色」的概念及其另有概念之相關研究………………………………………….
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1
第四節 研究設計…………………………………………… 5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4
第肆章 研究結果……………………………………… 58
第一節 各項測驗、問卷的數據描述與統計分析…………. 58
第二節 網頁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學習成效之比較……… 73
一、兩組學生在教學前「單元成就測驗」前測與
「物理態度量表」前測之比較……………………. 73
二、教學過後兩組學生在學習成就上是否有所差異… 76
三、兩組學生教學前後的學習動機是否有所差異…… 79
四、兩組學生在「認知」層次的題目表現是否有所差異…………………………………………………… 82
五、兩組學生在「理解」層次的題目表現是否有所差異…………………………………………………… 85
六、兩組學生在「應用」層次的題目表現是否有所差異…………………………………………………… 88
七、不同性別的學生之學習成效是否有所差異……… 91
第三節 電腦態度與理化學習態度對網頁輔助教學學習成效的影響…………………………………………… 94
一、電腦態度對網頁輔助教學學習成效的影響……… 94
二、理化學習態度對網頁輔助教學學習成效的影響… 96
第四節 學生對於「網頁輔助教學」之感受………………… 98
一、網頁輔助教學後的「使用心得問卷」分析……… 98
二、質性分析—學生晤談內容…………………………. 105
第伍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 116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116
第二節 建議………………………………………………… 12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24
英文部分…………………………………………………... 128

附錄
附錄一 「虹霓、顏色」單元成就測驗 第一次預試……… 133
附錄二 「虹霓、顏色」單元成就測驗 第二次預試…… 140
附錄三 「虹霓、顏色」單元成就測驗前測……………… 146
附錄四 「虹霓、顏色」單元成就測驗後測………………… 151
附錄五 電腦態度問卷…………………………………… 156
附錄六 理化學習態度問卷……………………………… 159
附錄七 光學網頁學習單………………………………… 162
附錄八 教學網頁使用心得問卷………………………… 164
中文部份
方炳林(1992)。教學原理。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王春生(2005)。教師專業成長-資訊融入教學提升學生學習。台北縣教育季刊,第50期,55-58頁。
王順福(2003):網路「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 –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龍錫、林顯輝、張靜儀、王麗真(1992)。國小學童光與視覺之概念發展研究(一)。(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810111S15301N)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王晉基(1992)。利用選擇題的方式來探求國中學生對「光」的迷思概念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龍錫、張靜儀(1994)。國小學童光與視覺之概念發展研究(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830111S153001N)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古智雄(1992)。凸透鏡成像迷思概念的詮釋系統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所碩士論文。
古智勇(2003)。動畫網頁輔助學習數學幾何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岳霖(2004):引導發現式電腦輔助學習於數位電路原理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論文。
朱秀勇(2001):引導發現式電腦模擬輔助教學教材之開發 ─ 以中學理化科之折射。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朱則剛(1993)。「教學設計核心理念-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知識基礎的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5(2)。
朱則剛(1996)。視聽媒體在教學上功能與角色的省思。中等教育。第47卷,第3 期,p12-15。
何嘉峻(2003)。國二、國三不同性別學生光學迷思概念的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中(2000)。從資訊教育融入各科談教師資訊素養的困境與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雜誌,第79 期, 31-38 頁。
吳宗哲(2003):網路輔助教學的互動式多目標師生配對與分組決策支援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沈中偉(1992)。「教學科技的理論基礎」,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期。
李國海(2001)。電腦輔助教學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學習和科學態度之影響。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自然科學教育學系論文。
李采褱(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貞(2002)。電腦媒體教學與自我效能對國中理化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昌(2004):融合網路多媒體在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論文。
林世宗(2002):以迷思概念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材開發─以國中聲音課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論文。
林奇賢 (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期,頁34- 49。
林清山(199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林勇成(2002):網路虛擬實驗室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國立台南師院教師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碩士學位班自然科學教育學系論文。
林寶山(1992)。教學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邵美雀(2001) 邵美雀透過解題活動進行建構教學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設計之研究─以國小數學除法為例摘要。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愚文(1994)。講述教學法。教學原理。黃光雄主編。台北市:師大書苑。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台北:華彩軟體。
范光仁(2002)。虛擬化實驗室對國中生理化知識之有效學習。
唐明(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光概念及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正和(2002):以模擬動畫作為高中物理科課後輔助學習之個案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邱韻如(2002)。幾何光學中光線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9-2511-S-182-008-)。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邱瓊慧、王振川、張騰元、陳煥彬(1998)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之設計。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45-50。
吳敏而、魏金財、黃金印、高豫、施朝正(1992):如何應用電腦於小學國語文的學習。
何榮桂、王緒溢、徐蕙君(1998):網際網路教學活動設計。資訊與教育,第65期,39-47頁。
陳均伊、張惠博、郭重吉(2004)。光反射與折射的另有概念診斷工具之發展與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二卷第三期,311-340頁。
陳英娥(1991)。電腦輔助教學在國中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忠志(1988)。大一學生物理學錯誤概念之研究(光學部分)。(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770111S017005D)。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忠志(1999)。電腦融入各科教學。資訊與教育,72 期,1 頁。
陳忠志(2003)。中學生光學迷思概念之調查與成因及改變之研究(III)(1/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進度報告,計畫編號:NSC91-2522-S-017-003-)。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麗春(2004):應用網際網路輔助數學解題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數學組)碩士論文。
陳國華(1992):電腦化教學於化學實驗技能之有效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大一(2004):網頁輔助教學對國二學生在「光與顏色」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碩士論文。
黃光雄(1994)。有效教學的綜合研究。教學原理。黃光雄主編。台北市:師大書苑。
羅秀芬(1985)。電腦輔助教學。臺北市 : 五南。
黃湘武,黃寶鈿(1989)。我國學生科學概念與推理能力發展之相關研究-光的性質。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0111-S003-017D。
黃湘武、黃寶鈿 (1988)。我國學生科學概念與推理能力發展之相關研究:光的性質(第一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77-0111-S-003-19D)。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張川木(1999):孩童之「光與色彩」概念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6-2511-S110-003。
游文楓、佘曉清(2003):網路融入問題解決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及師生互動的影響。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中縣清水高中。
許東華(2003)。網路化問題解決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論文。
郭金美(2003)。國小學童自然科概念改變機制之研究(2/2)子計畫三:光學概念(2/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編號:NSC 91251141500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劉謦儀(2003)。國內企業e-Learning實施現況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nderson, C. W. & Smith E. L. (1986).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Light and Color: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Unseen Rays.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Washington, DC.
Bendall, S., Galili, I., & Goldberg, F. (1993). Preservice elementary teachers’ prior knowledge about ligh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3, 553-563.
Bliss, J., Ogborn, J., & Whitelock, D. (1989).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commonsense theories of mo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3), 261-272.
Briggs, L. J. & Wager, W. W. (1981). Handbook of procedures for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Dale, E. A. (1969). Audiovisual method in teach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de Jong, T., & Njoo, M.(1992).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with computer simulation : Learning processes involved. In E. de Corte, M. C. Linn, H. Mandl ,& L.Verschaffel (Ed),Computer-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problem solving(pp.411-427). Berlin Heidelberg, NY: Springer-Verlag.
Driver, R., Guesne, E., & Tiberghien, A. (1985). Children’s Ideas in Scienc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Eaton, J. F., Anderson, C. W. & Smith, E. L. (1983).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terfere with Science Learning: Case Studies of Fifth-grade Students.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4, 365-79.
Farr, C. W. & Shaeffer, J. M. (1993). Matching media, method, and objective in Distance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33(7),52-55.
Feher, E. (1986). Conceptions of Light and Vision:From the Naïve to the Expert.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s Teachers.
Fetherstonhaugh, T. & Happs, J. (1988). Countering Fundamental Misconceptions about Light an Analysis of Specific Teaching Strategies with Years 8 Students.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on.18,211-19.
Fetherstonhaugh, A. R., Happs, J. & Treagust,D. F. (1987). Student Misconceptions about Light: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valent Views Found in Western Australia, France, New Zealand,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d.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7 ,139-48.
Fetherstonhaugh, T., & Treagust, F. D. (1992).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light and its properties: Teaching to engender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76(6),653-672.
Fether, E. & Rice, K. (1992).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colo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5), 505-520.
Fether, E. & Rice, K. (1988). Shadows and anti- images: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light and vision II. Science Education, 72(5), 637-664.
Fishman. B.J., & Duffy. T. M (1992). Classroom restructuring: What do teachers really need? Edu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0(3), 95-111.
Gagn’e, R. M., Reiser, L. J. & Wager, W. W. (1992). Pri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Orland, FL: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Greetz, C. (1973). The Interpre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
Goldberg, F. M. & McDermott, L. C. (1983). Not All the Wrong Answer Give Misconception: Example from Interview on Geometrical Optics. ED 242553
Guense, S. & Tiberghien, W. (1983). Investigations on Children’s Conceptions in Physics:Which Method from Which Result? ED 242553
Hameed, H., Hackling, M. W., & Garnett, P. J. (1993). Facilitating conceptual change in chemical equilibrium using a CAI strate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5(2), 221-230.
Karrqvist, U. & Anderson C. W. (1983). How Swedish Pupils, Age12-15,
Understand Light and its Properties. European Journal Science Education,5(4),387-402.
Kozma, R. B. (1991). Learning with media.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2), 179-211.
Kulik and et. al. (1992).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n college. AEDS Journal, 19(2-3), 81-108.
Mohnsen, B. (1997). Strtching bodies minds through technology.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48.
Monk, M. (1991). Genetic Epistemological Notes on Recent Research into Children’s Uderstanding of Ligh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3(3),(3)255-70
Ramadsa, J. & Driver, R. (1989). Aspects of Secondary Students’ Ideas about Light,Children’s Learning in Science Project, Center for Studies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eeds.
Rice, K., & Feher, E. (1987). Pinholes and images: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light and vision. I. Science Education, 71, 629-639
Selley, N. F. (1996). Children’s ideas on light and vi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8(6), 713-723.
Shneiderman, B., Borkowski, E. Y., Alavi, M., & Norman, K. (1998). Emergent Patterns of Teaching/Larning in Electronic Classrooms. Educati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6(4),p23-42.
Sipple, C. J., & Sipple, R. J. (1980). Computer dictionary. Howard W. Sams & Co. Inc.
Stead, B. F. and Osborne, R. J. (1980). Exploring Science Students’ Concepts of Light.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26(3),84-90.
Tosti, D. T. & Ball, J. R. (1969).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media selection. AV communication Review,17(1), 5-2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雪梅(1997)。中美大學院校學生事務工作人力資源與出版研究之比較研究。訓育研究,36(4),36 。
2. 張紘炬、楊慈慧(1997)。Halpin和Croft學校組織氣氛理論對大學的適用性。民意研究季刊,199,1-12。
3. 徐正光(1977)。工廠工人的工作滿足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3,23-63。
4. 林淑玲 (1992)。大專院校訓導人員離職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6,359-406。
5. 吳宗立(1996)。國中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教學報,8,99-131。
6. 王欣宜(1998)。中小學校長領導方式與學校組織氣氛之分析及其在學校運作之應用。教育資料文摘,241,124-132
7. 張照明(2001)。特殊教育學校組織氣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3,111-179。
8. 許士軍(1977)。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氛─文獻探討與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5,13-56。
9. 王春生(2005)。教師專業成長-資訊融入教學提升學生學習。台北縣教育季刊,第50期,55-58頁。
10. 朱則剛(1993)。「教學設計核心理念-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知識基礎的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5(2)。
11. 吳文中(2000)。從資訊教育融入各科談教師資訊素養的困境與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雜誌,第79 期, 31-38 頁。
12. 林奇賢 (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期,頁34- 49。
13.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14. 何榮桂、王緒溢、徐蕙君(1998):網際網路教學活動設計。資訊與教育,第65期,39-47頁。
15. 陳均伊、張惠博、郭重吉(2004)。光反射與折射的另有概念診斷工具之發展與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二卷第三期,311-3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