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0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21: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尹玲
研究生(外文):Wang Yin Ling
論文名稱:網頁輔助學習對國中八年級學生光的反射單元學習成效之影響
指導教授:郭榮升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物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2
中文關鍵詞:電腦網頁輔助學習光的反射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CAL)the reflection of lightlearning achiev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9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透過學生在「光的反射」成就測驗前、後測的答題表現,探討屬性不同的學生於電腦網頁輔助學習(CAL)後,在認知、理解、應用三種層次學習成效之提升。並期望瞭解學生(一)自然學期成績、(二)電腦態度、(三)對於自然與生活科技的學習態度以及(四)性別,四種因素與其學習成效的相關性。研究對象是台南縣某國中八年級315位學生。在一般教學後,先讓學生填寫兩份態度問卷及(自編)成就測驗前測,接著學生進行一節課(45分鐘)的網頁自我學習,最後填寫(自編)成就測驗後測。分析的方法包括:描述統計、百分比、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CAL對於自然成績屬於中上的學生,在光的反射-整體學習方面較能發揮成效,且與低成就組達顯著差異。(二)在光的反射-應用層次學習成效屬於進步組的學生,其自然成績是比較高的。(三)CAL對學生在光的反射-認知層次學習成效影響並不顯著。(四)CAL對女生在光的反射-理解層次學習成效的提升顯著優於男生。(五)藉由動態網頁將「光線如何前進」、「反射定律」、「平面鏡成像」等抽象概念具體呈現在學生眼前,對學生在「光的反射」學習上是有助益的。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rovement in learning efficiency of students after they accepted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CAL) in the topics of “The Reflection of Ligh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genders, science major scores (the 2004 academic year), attitude of using a computer to learn knowledge, and their attitude of learning science and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CAL learning were also studied. The sample of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315 eighth-grade students selected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of Tainan county in southern Taiwan, R. O. C. Two questionnaires on students’ attitudes and one self-developed learning achievement pre-test were implemented after the topic of “The Reflection of Light” was taught with regular teaching method. Following that, a self-developed post-test were given right after students received the CAL self-learning for 45 minut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CAL ha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students’ overall learning achievement for the students with higher science academic achievement especially in the application units, whereas, the CAL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knowledge learning achievement among students. The CAL did help female students more progress in comprehension learning achievement than male students. In addition, the CAL had large effects on learning “The Reflection of Light” unit by displaying abstract concepts such as “the path of light progress”、“the law of reflection”、“plane mirror-forming” through dynamic web pages.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III
表次………………………….………………...…………...…….……..VI
圖次………………………….………………...………...……………...XI
第壹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的重要性………………………………………….….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五節 名詞釋義…….………………………………...……….….4
第貳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電腦輔助教學……………………………….....……….…6
第二節 以電腦輔助「光的反射」單元學習之相關學習理論……14
第三節 有關學生在「光的反射」概念的相關研究…………..…19
第四節 電腦網頁輔助教學或學習的相關研究文獻…...…….…30
第五節 性別差異、電腦態度的相關研究文獻…...…………..…35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41
第一節 研究流程……………………………...……....…….……41
第二節 研究樣本……..……………………….…………….……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45
第四節 資料蒐集…………………………...………………….…61
第五節 資料分析……………………………...……………….…63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65
第一節 「光的反射」單元測驗前測、後測的統計分析……….…66
第二節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期成績對網頁輔助學習成效的影響…………………………………………………………85
第三節 電腦態度對網頁輔助學習成效的影響……..……....…118
第四節 理化學習態度對網頁輔助學習成效的影響…………………………………………………......…126
第五節 性別對網頁輔助學習成效的影響………………………………………...…..……….…134
第六節 以進步百分比分組,探討網頁輔助學習成效與各因素的相關……………………………...………..………….…141
第伍章 研究結論、討論與建議………………………….………160
第一節 結論……………………………...…………………...…160
第二節 討論………..…………………….....………..……….…166
第三節 建議……………………..…….......………………….…170
參考文獻…………………………………………………….…….…173
中文部分………………………………………...…………….…173
英文部分………………………………………...…………….…178
附錄………………………………………...…………..…….…….…182
附錄一:「光的反射」單元測驗【第一次預試】…………………182
附錄二:「光的反射」單元測驗【第二次預試】…………...……189
附錄三:「光的反射」單元測驗【正式施測/前測】………………195
附錄四:「光的反射」單元測驗【正式施測/後測】………………201
附錄五:施測說明……………..……………………………...…207
附錄六:學生電腦態度問卷及理化學習態度問卷…………..…208
附錄七:[光的反射]網頁基本架構說明…………………………212

表次
表2-1-1 電腦輔助學習的類型及特性分析表…………………………11
表2-3-1 「光的反射」相關研究文獻……………………………………23
表3-3-1 「光的反射」單元測驗所要納入的概念一覽表【I】…...……46
表3-3-2 「光的反射」單元測驗所要納入的概念一覽表【II】…….……47
表3-3-3 「光的反射」雙向細目表………………………………………48
表3-3-4 「光的反射」單元測驗第一次預試題目 各題不同選項的選答人數百分比…………………………...………………………52
表3-3-5 第一次預試與第二次預試 題號對照表…..…………………53
表3-3-6 「光的反射」單元測驗 第二次預試 各題答對人數百分比、難度指標P值、鑑別度指標D值一覽表……...……….……56
表3-3-7 第二次預試及實際施測之前測、後測題號對照表….……….59
表3-4-1 兩種問卷、單元測驗前測、後測之有效試卷及無效試卷份數
………………………………………………………...….…63
表4-1-1 「光的反射」單元測驗前測 各題不同選項的選答人數百分比
…………………………………………………...……….…67
表4-1-2 「光的反射」前測 認知、理解、應用不同層次題目的答對率一覽表……………………………...……………………...68
表4-1-3 「光的反射」單元測驗後測 各題不同選項的選答人數百分比
………………………………………………………………69
表4-1-4 「光的反射」後測 認知、理解、應用不同層次題目的答對率一覽表...………………………………...…………………70
表4-1-5 「光的反射」前測、後測 認知、理解、應用不同層次題目
答對率平均數的比較...……………………………...………70
表4-1-6 單元測驗前測、後測、電腦問卷、理化問卷描述性統計量表
……….………………………...……………………………71
表4-1-7 單元測驗前測、後測相依樣本 t 考驗分析結果….……...…75
表4-1-8 (後測-前測)分數 與 進步人數統計表……………………77
表4-1-9 (後測-前測)分數 與 退步人數統計表……………………77
表4-1-10 (後測-前測)分數的描述統計量表………………………77
表4-1-11 不同層次的題目 前測、後測各題答對率的變化量….……81
表4-2-1 【低成就組】不同層次的題目 前測、後測各題答對率的變化量……………….………………………………….…………86
表4-2-2 【中成就組】不同層次的題目 前測、後測各題答對率的變化量..………………...………………………………….………89
表4-2-3 【高成就組】不同層次的題目 前測、後測各題答對率的變化量..……………………...…………………………….………91
表4-2-4 低、中、高成就組 總分進步百分比 常態檢定結果…………93
表4-2-5 低、中、高成就組 總分進步百分比的偏態、峰度……………93
表4-2-6 低、中、高成就組 總分進步百分比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95
表4-2-7 低、中、高成就組 總分進步百分比 「Dunnett T3檢定」事後比較分析結果……………………………………...….……95
表4-2-8 低、中、高成就組 認知進步百分比 常態檢定結果…………97
表4-2-9 低、中、高成就組 認知進步百分比的偏態、峰度……………97
表4-2-10 低、中、高成就組 認知進步百分比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99
表4-2-11 低、中、高成就組 理解進步百分比 常態檢定結果………100
表4-2-12 低、中、高成就組 理解進步百分比的偏態、峰度……..…100
表4-2-13 低、中、高成就組 理解進步百分比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02
表4-2-14 低、中、高成就組 應用進步百分比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103
表4-2-15 【刪除極端值、偏離值】應用進步百分比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06
表4-2-16 【取95.44%(即μ±2σ)】應用進步百分比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08
表4-2-17 【取68.26%(即μ±1σ)】應用進步百分比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09
表4-2-18 【取68.26%(即μ±1σ)】應用進步百分比「薛氏法事後比較」分析結果………………………………………………110
表4-2-19 原始資料與三種進階分析 各組學生的應用進步百分比平均數對照表…………………………………...………….……111
表4-2-20 三組不同自然學習成就的學生 各種進步百分比的常態檢定
…………………………………………...…….……………112
表4-2-21 三組不同自然學習成就的學生 各種進步百分比的平均數、三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13
表4-2-22 三組不同自然學習成就學生之總分進步百分比「事後比較」分析結果, Dunnett T3檢定…………………………………115
表4-2-23 三組不同自然學習成就學生之理解進步百分比「事後比較」分析結果, Dunnett T3檢定.…………………...……………116
表4-2-24 低、中、高成就組 不同層次題目之答對率變化量的平均數.………………………………...…………………………116
表4-3-1 【電腦問卷原始資料】各種進步百分比的平均數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19
表4-3-2 【電腦問卷刪除極端值、偏離值】各種進步百分比的平均數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21
表4-3-3 【電腦問卷三組學生分別取95.44%(μ ± 2σ)】各種進步百分比的平均數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23
表4-3-4 【電腦問卷三組學生分別取68.26%(μ ± 1σ)】各種進步百分比的平均數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25
表4-4-1 【理化問卷原始資料】各種進步百分比的平均數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27
表4-4-2 【理化問卷刪除極端值、偏離值】各種進步百分比的平均數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29
表4-4-3 【理化問卷三組學生分別取95.44%(μ ± 2σ)】各種進步百分比的平均數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31
表4-4-4 【理化問卷三組學生分別取68.26%(μ ± 1σ)】各種進步百分比的平均數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33
表4-5-1 男、女生 總分進步百分比 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結果......…134
表4-5-2 男、女生 認知進步百分比 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結果.....…135
表4-5-3 男、女生 理解進步百分比 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結果....….136
表4-5-4 男、女生 應用進步百分比 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結果.....…137
表4-5-5 【刪除極端值、偏離值】男、女生 各項進步百分比 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結果……….………………………..…………139
表4-6-1 總分進步百分比(自變項)與自然成績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42
表4-6-2 總分進步百分比(自變項)與自然成績 「薛氏法事後比較」分析結果……………………………………………………142
表4-6-3 總分進步百分比(自變項)與自然成績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刪除極端值、偏離值】.…………………………………144
表4-6-4 總分進步百分比(自變項)與自然成績 「薛氏法事後比較」分析結果【刪除極端值、偏離值】…………………………144
表4-6-5 認知進步百分比(自變項)與自然成績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46
表4-6-6 認知進步百分比(自變項)與自然成績 「薛氏法事後比較」分析結果……………………….……………………...……146
表4-6-7 理解進步百分比(自變項)與自然成績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原始資料、刪除極端/偏離值、μ ± 2σ】…………….……149
表4-6-8 退步、維持不變、進步組【理解分組】自然成績的偏態、峰度………………………...……………………….…………149
表4-6-9 理解進步百分比(自變項)與自然成績 「事後比較」分析結果Dunnett T3檢定【μ ± 2σ】………………………………150
表4-6-10 應用進步百分比(自變項)與自然成績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原始資料、刪除極端/偏離值、μ ± 2σ】………………152
表4-6-11 退步、維持不變、進步組【應用分組】自然成績的偏態、峰度……………………………………...………….…………152
表4-6-12 應用進步百分比(自變項)與自然成績 「薛氏法事後比較」分析結果【μ ± 2σ】…………………………………………153
表4-6-13 各項進步百分比(自變項)與電腦學習態度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55
表4-6-14 各項進步百分比(自變項)與理化學習態度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157
表4-6-15 退步、維持不變、進步組【認知分組】理化問卷得分的偏態、峰度………………………………...…………………….…158
表4-6-16 認知進步百分比(自變項)與理化學習態度 「薛氏法事後比較」分析結果……………………………………….……158
表5-2-1 低成就組、中成就組、高成就組 答對率成長超過6%以上的題目一覽表………….……………………..………………169

圖次
圖3-1-1 研究流程圖……………………………………………………44
圖3-4-1 施測流程圖……………………………………………………62
圖4-1-1 學生人數對前測得分的關係圖………………………………72
圖4-1-2 學生人數對後測得分的關係圖………………………………73
圖4-1-3 學生人數對電腦問卷得分的關係圖…………………………73
圖4-1-4 學生人數對理化問卷得分的關係圖…………………………74
圖4-1-5 學生人數對(後測-前測)分數的關係圖……………………78
圖4-1-6 各題答對率變化量的關係圖…………………………………80
圖4-1-7 進步率對前測分數的散佈圖…………………………………82
圖4-1-8 進步率對前測分數的盒狀圖…………………………………84
圖4-2-1 【低成就組】各題答對率變化量的關係圖……………………87
圖4-2-2 【中成就組】各題答對率變化量的關係圖……………………89
圖4-2-3 【高成就組】各題答對率變化量的關係圖……………………91
圖4-2-4 總分進步百分比的常態Q-Q圖(a)低成就組(b)中成就組(c)高成就組……………………...………………………….94
圖4-2-5 認知進步百分比的常態Q-Q圖(a)低成就組(b)中成就組(c)高成就組………………………………..……………….98
圖4-2-6 理解進步百分比的常態Q-Q圖(a)低成就組(b)中成就組(c)高成就組……………………………...……………… 101
圖4-2-7 三組不同自然學習成就的學生,學生人數對總分進步百分比的關係圖…………………………………...…………………105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月秋(2003)。網頁輔助教學對國二學生在「光的折射」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凱平(2003)。網路合作學習對護專學生化學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春生(2005)。教師專業成長-資訊融入教學提升學生學習。台北縣教育季刊,第50期,55-58頁。
王龍錫、林顯輝、張靜儀、王麗真(1992)。國小學童光與視覺之概念發展研究(一)。(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810111S15301N)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王晉基(1992)。利用選擇題的方式來探求國中學生對「光」的迷思概念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龍錫、張靜儀(1994)。國小學童光與視覺之概念發展研究(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830111S153001N)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古智雄(1992)。凸透鏡成像迷思概念的詮釋系統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所碩士論文。
江新合(1992)。中學生浮力相關概念發展及其相關迷思概念的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學報,3,139-177。
江仲翔(2003)。高級中學教師自編測驗評量方式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應用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秀勇(2002)。引導發現式電腦模擬輔助教學教材之開發-以中學理化科之折射。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危芷芬譯(2004)。心理學入門【譯本】。台北:洪葉文化。150-156頁。
李國海(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學習和科學態度之影響。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采褱(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貞(2002)。電腦媒體教學與自我效能對國中理化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詩閔(2001)。以微量實驗裝置的教學活動探討學生對於酸鹼概念的學習情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嘉峻(2003)。國二、國三不同性別學生光學迷思概念的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明(2003)。網頁輔助教學對國二學生在「光的反射」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榮彬(2001)。影響企業建構網路化訓練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勇成(2002)。網路虛擬實驗室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碩士論文。
林家平(2001)。國小學童光合作用概念之分析應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文(2003)。國小學童認知風格與電腦態度對應用國字筆順網路學習系統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甘逢和劉冠麟合譯(2002)。教育心理學【譯本】。台北:華騰。12-30-12-31頁。
邵美雀(2002)。透過解題活動進行建構教學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設計之研究─以國小數學科「除法概念」為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論文。
吳宗哲(2004)。網路輔助教學的互動式多目標師生配對與分組決策支援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心楷(1997)。科學學習相關的認知能力與認知風格之性別差異探討(續)。科學教育學刊,205,9-18。
吳明隆(1997)。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行為與其電腦焦慮、電腦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吳清山、王以仁、劉定霖(1987)。國中生學業成就對電腦成就、電腦態度之影響。台北市立師專學校學報,18,27-42。
邱韻如(2002)。幾何光學中光線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9-2511-S-182-008-)。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范光仁(2003)。虛擬化實驗室對國中生理化知識之有效學習。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
唐明(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光概念及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有亮(1997)。國中平面鏡成像的另有架構與教學改進之策略研究。高雄市:國立高學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瀚濃(1997)。國中生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均伊、張惠博、郭重吉(2004)。光反射與折射的另有概念診斷工具之發展與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二卷第三期,311-340頁。
陳英娥(1991)。電腦輔助教學在國中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忠志(1988)。大一學生物理學錯誤概念之研究(光學部分)。(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770111S017005D)。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忠志(1999)。電腦融入各科教學。資訊與教育,72 期,1 頁。
陳忠志(2003)。中學生光學迷思概念之調查與成因及改變之研究(III)(1/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進度報告,計畫編號:NSC91-2522-S-017-003-)。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啟明、陳瓊森(1992)。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路的迷思概念。彰師科學教育,3,21-73。
陳廣勇(2000)。國小學生對於物質微小粒子的概念與迷思概念的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金美(2003)。國小學童自然科概念改變機制之研究(2/2)子計畫三:光學概念(2/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編號:NSC 91251141500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梁寶堂(2001)。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提升國三學生光概念理解與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期,2-9頁。
張川木(1999)。孩童之「光與色彩概念」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862511S110003)。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儀興、李振賢(2002)。網頁探索學習的方式下遠距學習之信度及效度的評量:以國中生物為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0-2511-s-218-004)。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曾國維(2001)。影響企業員工網路化訓練滿意度之個人因素探討。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湘武、黃寶鈿(1989)。我國科學概念與推理能力發展之相關研究﹕光的性質(第二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780111S00317D)。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湘武、邱韻如、莊福泰(1995)。我國學生水平面及空間概念成長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1),167-188。
黃湘武、劉謹輔、陳忠志、杜鴻模、陸業堯、江新合(1995)。國中學生質量守恒、重量守恆、外體積觀念與比例推理能力之抽樣調查與研究。中等教育,36(1),44-65。
黃文吟(1999)。從高中學生解釋物理現象的表徵與評價探討其概念架構與認識取向。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瑞龍(2003)。電腦輔助學習在國中理化浮力單元教學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
黃光雄(1991)。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29-131頁。
黃雅鈴(2004)。探究九年級學生在電腦模擬的不同環境中,概念學習與投入行為之研究-以力與運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龍立(1992)。科學教育中性別差異的解釋。教育研究集刊,34,115-141。
裘維鈺(1995)。國小學童植物概念及其相關迷思概念之探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凱育(2000)。電腦遊戲對國小四年級學童二維空間概念發展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璋(2001)。三至八年級學生熱膨脹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淑娥(1985)。高中生的電腦態度、電腦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1975)。國民中學才賦優異學生科學性向之研究。測驗年刊,22,52-57。

英文部份
Anderson, C. W. & Smith E. L. (1983).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Light and Color:developing the concept of unseen rays,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 , Canada.
Bangert-Drowns, R.L., Kulik J.A. & Kulik, C-L.C.(1985).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12(3), 59-68.
Burns, P. K., & Bozeman, W. C.(1981) .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s there a relationship?Educational Technology , 21(10) ,32-39.
Chen, C.C., Lin, H.S., and Lin, M.L. (2002). Developing a two-tier diagnostic instrument to assess high school students’ understanding-The formation of image by plane mirro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ep. of China, Part D: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12(3).
Driver, R. (1984).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pupils’ frameworks in mechanics. In P. Lijnse (eds.). Proceeding of conference on physics education , Utrech-The Netherlands.
Dillshaw, F.G., & Bell, S.(1985). Learning outcomes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instruction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A pilot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St. Paul,MN.
Dambrot,F. H., Watkins-Malek, M, A., Silling, S, M., Marshall & R. S. Garver, J. A. (1985). “Correlates of sex difference in attitudes toward and involvement with computer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7. 71-86.
Eaton, J. F., Anderson, C. W. & Smith, E. L. (1983).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terfere with Science Learning: Case Studies of Fifth-grade Student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4, 365-79.
Fetherstonhaugh, T., & Treagust, D. (1992).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light and it’s properties:Teaching to engender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76(6), 653672.
Fetherstonhaugh, A. R. (1990). Misconceptions and light: A curriculum approach. Science Education, 20, 10513.
Fetherstonhaugh, T., & Happs, J. (1988). Countering fundamental misconceptions about light an analysis of specific teaching strategies with years 8 students. Science Education, 18 , 211219.
Fetherstonhaugh, A. R., Happs, J. & Treagust, D. F.(1987). Student Misconceptions about Light: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valent Views Found in Western Australia, France, New Zealand,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d . Science Education, 17, pp. 139-148.
Feynman, R. (1985). 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 New York: Norton.
Gallgher, J. J. (1987). A summary of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1985. Science Education, l71, 3.
Guense, S., & Tiberghien.W. (1983).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s conceptions in physics: Which method from which resul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ve Service No. ED242553)
Goldberg, F. M. & McDermott, L. C. (1983). Not All the Wrong Answer Give Misconception: Example from Interview on Geometrical Optics. ED 242553.
Halloun, A., & Hestenes, D. (1985). The initial knowledge state of college physics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53, 1043-1055.
Klammer, J. (1998). An Overview of Techniques for Identifying, Acknowledging and Overcoming Altenate Conceptions in Physics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23121.
Kulik, J., Bangent, R., & Williams, G. (1983). Effects of computer-based teaching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5, 19-26.
Kulik, J., Kulik, C., & Banyert-Drowns, R. (1984). Effect of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on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Louisian.
Mahadeva, M. N. (1989). From Misinterpretations to myth. Science Teacher, 56(4), 33-35.
Piaget, J. (1929). The Child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 New Yourk:Harcourt,Brace,1929;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29 . (origniallypublished,1926). Part I , ch 1-2 , p 180 .
Ramadas, J., & Driver, R. (1989) Aspects of secondary students ideas about light. Children's Learning in Science Project, University of Leeds.
Roblyer , M.D.,Castine, W.H.,& King, F.J.(1988). Assesing the impact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5(3/4),1-149.
Saxena, A. B. (1991).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perties of Light by Students in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 283-289.
Sternberg, Robert J. & Williams, Wendy M. (2002).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earson Education, Inc.
Sipple, C. J., & Sipple, R. J. (1980). Computer dictionary. Howard W. Sams & Co. Inc.
Shapiro, B. L. (1989).What Children Bring to Light:Giving High Status to Learners' Views and actions in Science . Science Education , 73(6), 711-733.
Shashaani, L. (1993). Gender-based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Computer and Education, 18, 263-167.
Tracy, D. M. (1987). Boys, spatial ability,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re they related?Sex Roles, 17(3,4), 115-13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