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獻:
王夫之,《莊子解》。台北:河洛,1974。
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華正,1985。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
王守仁,葉鈞點註,《傳習錄》。台北:台灣商務,1967。
司空圖,陳國球導讀,《二十四詩品》。台北:金楓,1987。
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1987。
宣穎,王輝吉校,《莊子南華經解》。台北:宏業,1969。
張彥遠,承載譯註,《歷代名畫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1999。
郭象,《莊子》。台北:台灣中華,1969。
郭慶藩,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2004。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1977。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2004。
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台北:新天地,1977。
嵇康,《嵇中散集》。台北:台灣商務,1972。
蘇軾,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1996。
釋德清,《莊子內篇注》。台北:廣文,1973。
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葉少卿編,洪文虎詳註,《經史百家詩文鈔》。台北:華聯,1972。
西洋專書:
A. Naess, The Deep Ecological Movement: Some Philosophical Aspects in Susan J.Armstrong and Richard G. Botzler eds, Environmental Ethics, McGraw-Hill, Inc, 1987.
A. Schweitzer, 1964, The Ethics of Reverence for Life in Susan J. Armstrong and R.G. Botzer eds, Environmental Ethics, McGraw-Hill, Inc, 1993.
Allen Carlson, 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rt and Architec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Arne Naess, The Shallow and The Deep, 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 Ingury, 1973.
B.G. Norto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Weak Anthropocentrism, Environmental Ethics, 1986, 6:131-148.
Bill Devall and George. Sessions, Deep Ecology, Gibbs Smith Publisher, 1985.
Jeffrey Olen and Vincent Barry, Applying Ethics, 4th ed. Belmont, California: Wadworth Pubishing Company, 1992.
L. White,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in Donald VanDeVee and Christine Pierce eds, The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Policy Book,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67.
P.W. Taylor, Respect for Na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R. Eckersley, Environmentalism and Political Theor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Susan J.Armstrong and Richard G. Botzler, Environmental Ethics, McGraw-Hill, Inc, 1993.
T. Regan, 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 in Susan J. Armstrong and Richard G. Botzler eds. Environmental Ethics, McGraw-Hill, Inc, 1983.
中國專書:
丁來先,《自然美審美人類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
牛宏寶,《西方現代美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02。
王水照選註,《蘇軾選集》。台北:群玉堂,1991。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1983。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從修養功夫論莊子「道」的性格》。台北:立緒,1999。
王叔岷,《莊學管闚》。台北:藝文,1978。
王建疆,《修養‧境界‧審美:儒道釋修養美學解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王振復,《中國美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2004。
王振復,《中國美學重要文本提要(上、下)》。成都:四川人民,2003。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南:北一,1972。
王凱,《逍遙遊--莊子美學的現代闡釋》。武漢:武漢大學,2003。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2004。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1993。
王諾,《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北京大學,2003。
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04。
古風,《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藝,2001。
史鴻文,《中國藝術美學》。鄭州:中州古籍,2003。
朱立元,《美學》。北京:高等教育,2002。
朱榮智,《莊子的美學與文學》。台北:明文,1992。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2002。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1997。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1963。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台北:書林,1999。
何懷宏,《生態倫理--精神資源與哲學基礎》。保定:河北大學,2002。
余謀昌,《生態哲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2000。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1998。
吳怡,《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2004。
吳怡,《逍遙的莊子》。台北:三民,2004。
吳康,《老莊哲學》。台北:台灣商務,1979。
李日章,《中國哲學現代觀》。高雄:復文,1985。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高雄:麗文文化,2000。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蒲公英,1984。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時報文化,1989。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台北:里仁,1986。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1996。
沈清松,《對比、外推與交談》。台北:五南,2002。
沈清松,《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台北:立緒,1997。
佘正榮,《生態智慧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合肥:安徽教育,2000。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1989。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北:台灣開明,1978。
姚一葦,《審美三論》。台北:台灣開明,1993。
倪梁康等,《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五輯)現象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譯文,200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香港:新亞書院,1973。
徐恒醇,《生態美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2000。
徐哲萍,《齊物論抉微》。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3。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200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瀋陽:春風文藝,1987。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2000。
婁世麗,《莊子「兩行」觀》。台南:漢風,2002。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87。
曹利華,《中華傳統美學體系探源》。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莊萬壽,《莊子與自然生態》。台北:萬卷樓,2000。
莊慶信,《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台北:五南圖書,2002。
莊慶信,《中國哲學家的大地觀》。台北:師大書苑,1995。
陳品卿,《莊學新探》。台北:文史哲,1983。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台北:華正,200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1997。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1993。
陳鼓應,《莊子哲學探究》。台北:自行出版,1975。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03。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台北:文史哲,1993。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里仁,2005。
陳錫勇,《老子校正》。台北:里仁,2003。
傅佩榮,《中國美學論集》。台北:南天,1987。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1989。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1999。
彭鋒,《完美的自然--當代環境美學的哲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2005。
曾永成,《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學引論》。北京:人民文學,2000。
曾昭旭,《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台北:漢光文化,1993。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1987。
曾繁仁,《美學之思》。濟南:山東大學,200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香港:三聯,2000。
馮滬祥,《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台北:台灣學生,1990。
馮滬祥,《環境倫理學--中西環保哲學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學生,2002。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1985。
葉朗,《中國美學的發端》。台北:金楓,1987。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2003。
董小蕙,《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台北:台灣學生,1993。
雷毅,《生態倫理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2000。
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北京:清華大學,2001。
廖群,《中國審美文化史‧先秦卷》。濟南:山東畫報,2003。
熊志庭等譯註,《宋人畫論》。長沙:湖南美術,2003。
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北京:人民,2004。
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北京大學,2004。
趙憲章,《美學精論》。北京:中國青年,2000。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2002。
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成都:巴蜀書社,2004。
劉成紀,《物象美學》。鄭州:鄭州大學,2002。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1986。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
劉紹瑾,《莊子與中國美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1989。
樊美筠,《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潘知常,《中西比較美學論稿》。南昌:百花洲文藝,2000。
蔣平疇,《中國書畫精義》。北京:光明日報,2000。
錢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1993。
顏崑陽,《莊子的寓言世界》。台北:漢藝色研,2005。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1985。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南開,2003。
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1974。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冊。北京:中華,198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1998。
俞琨,《中國畫論類編》。台北:河洛,1975。
尼采,劉崎譯,《悲劇的誕生》。台北:志文,1979。
安海姆,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4。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1999。
克羅齊,《美學原理》。台北:正中,1983。
李普斯,陳永麟譯,《美學概論與藝術哲學》。台北:正文,1969。
杜夫海納,孫非譯,《美學與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5。 杜夫海納,韓樹站譯,《審美經驗現象學(上、下冊)》。北京:文化藝術,1996。
叔本華,石沖白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務,2004。
阿多諾,王柯平譯,《美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2001。
阿爾多‧李奧帕德,吳美真譯,《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台北:天下文化,1998。
柏拉圖,朱光潛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北京:人民文學,1963。
胡塞爾,李幼蒸譯,《純粹現象學通論》。北京:商務,1996。
胡塞爾,倪梁康譯,《現象學的觀念》。上海:上海譯文,1986。
胡塞爾,張憲譯,《笛卡爾的沈思》。台北:桂冠,2004。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上海:三聯,1996。
海德格,孫周興譯,《林中路》。上海:上海譯文,2004。
海德格,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1987年。
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桂林:廣西師大,2000。
康德,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台北:聯經,2004。
黑格爾,朱孟實譯,《美學》。台北:里仁,1981。
瑞秋‧卡森,李文昭譯,《寂靜的春天》。台中:晨星,1996。
期刊論文:
J. Baird Callicott & Roger T. Ames,曾雁鳴譯,〈觀念與行動之間〉,《當代》105期。台北:合志文化,1995,頁54-65。
丁來先,〈自然之美的理論還原〉,《文史哲》280期。濟南:山東大學,2004.1,頁129-133。
丁履譔,〈莊子美學思想引論〉,《第四屆先秦學術國際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1992,頁28-33。
丁懷軫,〈從塵世的超越到精神的逍遙--《莊子》精神主體自由論勾玄〉,《中國哲學》7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4.7,頁42-49。
王元驤,〈應該怎樣理解審美的「無利害性」〉,《文史哲》287期。濟南:山東大學,2005.2,頁45-49。
王邦雄,〈老莊道家論齊物兩行之道〉,《鵝湖》30期。台北:鵝湖,2003.6,頁43-65。
王金凌,〈《莊子‧齊物論》釋義〉,《輔仁國文學報》16期。2000.7,頁63-99。王振復,〈對《意境探微》一書的四點意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5期。2004.5,頁32-37。
王德勝,〈「親和」的美學--關於審美生態觀問題的思考〉,《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4。2001.12,頁34-40。
王磊,〈先秦時期的生態美思想--孟子、莊子解讀〉,《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4。2001.12,頁41-45。
白奚,〈儒家的人類中心論及其生態學意義〉,《中國哲學》8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4.8,頁12-18。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鵝湖》319-332期。台北:鵝湖,2002。
伽理葛特,〈保育價值與倫理學〉,《鵝湖學誌》25期。台北:鵝湖,2000.12,頁145-187。
吳承篤、徐瑾琪、葉莎莎,〈首屆全國生態美學研討會綜述〉,《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4。2001.12,頁55-58。
宋雄華,〈中西美學會通與對話的個案研究--莊子與康德美學自然觀比較〉,《美學》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3,頁54-58。
李西建,〈美學的生態學時代:問題與意義〉,《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3。2002.5,頁24-27。
李亞寧,〈論環境倫理的哲學基礎〉,《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4期。2003.1,頁29-36。
李翔海、金珠,〈道家思想與建設性後現代主義〉,《中國哲學》1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4.12,頁58-63。
沈清松,〈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14:6。台北:哲學與文化,1987.6,頁13-23。林聰舜,〈論莊子「小大之辯」與「齊物」及其關係〉,《漢學研究》5:2。台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87,頁375-399。祁志祥,〈以「心」為美--中國古代美學的表現主義精神〉,《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2003.1,頁101-107。
姚文放,〈中國古典美學的思維方式及其現代意義(上)(下)〉,《美學》7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1.7,頁39-49。
郇慶治,〈歐美生態主義與儒學「生態學」〉,《文史哲》279期。濟南:山東大學,2003.6,頁115-120。
馬為華、陳立群,〈生態美的命名與生態美學的建構〉,《社會科學家》2期。桂林,2003.2,頁134-136。
高柏園,〈道家思想對環境倫理的回應態度〉,《鵝湖》25期。台北:鵝湖,2000.12,頁41-60。
高燕、李貴,〈後現代視野中莊子之「遊」〉,《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4期。2003.1,頁71-76。
寇鵬程,〈主客二分而不「裂」--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的本質區別〉,《美學》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3.3,頁59-63。
張小琴,〈試析莊子的言說方式〉,《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1。2001.3,頁51-57。
張之滄,〈論生態美的覺識和創造〉,《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3。2002.5,頁17-23。
莊慶信,〈中國大地哲學與西方環境哲學的會通(上)〉,《哲學與文化》21:3。台北:哲學與文化,1994.3,頁213-227。莊慶信,〈中國大地哲學與西方環境哲學的會通(下)〉,《哲學與文化》21:3。台北:哲學與文化,1994.4,頁312-328。莊慶信,〈早期儒家與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哲學的對話〉,《哲學與文化》25:9。台北:哲學與文化,1998.9,頁836-855。陳天強,〈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模糊美〉,《文史哲》287期。濟南:山東大學,2005.2,頁53-57。
陳望衡,〈生態美學及其哲學基礎〉,《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2。2001.6,頁5-17。
陳德和,〈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鵝湖學誌》24期。台北:鵝湖,2002,頁41-72。陳德和,〈儒道互補論的環境思維〉,《鵝湖》30:1。台北:鵝湖,2003,頁11-21。陳德和,〈《莊子‧齊物論》的文本風貌與義理展現〉,南華大學哲學系。
陳德和,〈瀛海玄風自在心──台灣五十年的老莊哲學〉,南華大學哲學系。
曾春海,〈生態學及道家向度的環保美學〉,《哲學與文化》25:9。台北:哲學與文化,1998.9,頁803-813。曾繁仁,〈生態美學:後現代語境下嶄新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3。2002.5,頁5-15。
曾繁仁,〈當前生態美學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美學》6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4.6,頁2-4。
曾繁仁,〈試論人的生態本性與生態存在論審美觀〉,《美學》8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5.8,頁51-57。
曾繁仁,〈論希臘古典「和諧美」與中國古代「中和美」〉,《美學》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2.2,頁59-63。
黃秦安,〈「邏各斯」的神化與理性主義的解構及重建〉,《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2。2003.3,頁43-50。
黃健,〈中國美學的「內省」與西方美學的「懺悔」--中西審美意識比較研究〉,《美學》4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2.4,頁55-58。
楊冠政,〈尊重自然--泰勒的環境倫理學說及其應用〉,《環境教育季刊》25期。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1995,頁1-18。楊冠政,〈環境倫理學說概述(二)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28期。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1996,頁33-49。楊冠政,〈環境倫理學說概述(三)生命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29期。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1996,頁17-30。楊冠政,〈環境倫理學說概述(四)生態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0期。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1996,頁15-30。楊冠政,〈邁向全球化的環境倫理〉,《哲學雜誌》30期。台北:哲學雜誌,1999,頁4-31。楊春時,〈論生態美學的主體間性〉,《美學》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4.3,頁6-9。
楊祖漢,〈齊物論的言說方式〉,《鵝湖》30:12。台北:鵝湖,2002,頁5-11。鄔昆如,〈道家「無為無不為」的倫理思想〉,《輔仁大學哲學論集(廿九)》。台北,輔仁大學,1996,頁77-94。鄔昆如,〈衛理賢德譯《莊子》中的環保思想〉,《哲學與文化》25:9。台北:哲學與文化,1998.9,頁794-802。蒙培元,〈儒學是人類中心主義嗎?〉,《中國哲學》4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4.4,頁49-58。
蓋光,〈美的多重自由與人類存在的生態系統〉,《美學》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5.2,頁50-54。
趙志軍,〈中國古代自然範疇的審美內涵〉,《湛江師範學院學報》4期。2003.4,頁16-22。
劉成紀,〈從實踐、生命走向生態--新時期中國美學的理論進程〉,《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2。2001.6,頁18-25。
劉成紀,〈當代學術語境中的自然美問題〉,《美學》8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4.8,頁2-10。
劉恒健,〈生態自然美及其有無之境--兼論生態美學視野中的自然美〉,《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3。2003.5,頁17-23。
劉恒健,〈論生態美學的本源性--生態美學:一種新視域〉,《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2。2001.6,頁11-17。
劉笑敢,〈老子之人文自然論網〉,《中國哲學》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5.2,頁37-45。
樊美筠,〈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生態意識」〉,《哲學與文化》28:9。台北:哲學與文化,2001,頁787-799。潘世東、邱紫華,〈「天人合一」制約下的中國文學的自然語碼〉,《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1。2001.3,頁45-50。
潘立勇,〈「心上工夫」與王陽明的體驗美學〉,《美學》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5.3,頁31-36。
潘立勇,〈「自得」與人生境界的審美超越〉,《美學》1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5.1,頁79-84。
鄭和烈,黃郁彬譯,〈人與自然的和諧--從東方觀點來看一種深度生態學的哲學聲言〉,《哲學與文化》13:3。台北:哲學與文化,1986,頁20-30。盧風,〈主客二分與人類中心主義〉,《哲學與文化》22:4。台北:哲學與文化,1995.4,頁337-346。蕭振邦,〈大地美學:其議題探究與可能開展〉,《鵝湖學誌》25期。台北:鵝湖,2000.12,頁99-143。蕭振邦,〈道家美學思想基型--《莊子》的美學觀〉,《鵝湖學誌》20期。台北:鵝湖,1998.6,頁1-70。薛富興,〈先秦美學的歷史進程〉,《美學》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5.2,頁7-16。
薛富興,〈自然審美的意義〉,《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6。2001.11,頁12-18。
謝宗榮,〈「人自然化」與「自然人化」的循環互動(上)〉,《鵝湖》21:9=249。台北:鵝湖,1996.3,頁24-29。
聶振斌,〈關於生態美學的思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2004.1,頁92-95。
學位論文:
王從恕,《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
鐘丁茂,《環境倫理思想評析》。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