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02: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昭先
研究生(外文):CHEN CHAO-HSIEN
論文名稱:「聖像‧剩像」陳昭先創作自述
論文名稱(外文):ICON‧SHADOW OF ICON—THE STATEMENT OF CHEN CHAO-HSIENICON‧SHADOW OF ICON—THE STATEMENT OF CHEN CHAO-HSIENICON‧SHADOW OF ICON—THE STATEMENT OF CHEN CHAO-HSIENICON‧SHADOW OF ICON—THE STATEMENT OF CHEN CHAO-HSIEN
指導教授:盧明德盧明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u Ming-T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中文關鍵詞:自我社會批判身體圖像黑色幽默慾望聖像剩像
外文關鍵詞:EgoBody ImageBlack HumorDesireIconShadow of Ic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身體做為我們自我的載體,是我們認知自我與表達自我的重要工具,也是我們與外在環境互動的橋樑。但也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必定與週遭環境發生互動,所以我們透過身體得到的認知看法與知覺,會隨著所處環境不同而改變。因此,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戰場,是自我意識與社會環境交鋒的所在地。

在自己的創作中,我透過身體圖像為媒介,將自己化身為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在主客體交替的過程中,藉由作品來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以及社會對我的影響,並觀察審視自我與社會的關係。

本文是以個人的創作為中心,所建構而成的創作自述。是藉由作品來觀看自己的心理狀態以及與社會的牽連,希望藉此能幫助自己進行自我的整合,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所以將創作自述分為以下四個章節加以論述:1.「自我、聖像與剩像」,藉由心理學家容格的觀點,觀看反映自己的自我創作與自己心靈結構的關係;2.「自我與社會的牽連」,探討作品中所呈現的社會批判意識,是自我與社會關係的投射; 3.「身體圖像的體現」,透過作品中身體圖像為媒介的表現方式觀看自我、體現自我; 4.「作品建構元素的討論」,經由作品建構元素的探討,觀看我對社會的批判以及社會對我的影響。
As the carrier of one’s ego, body is not only an essential means of recognizing and expressing oneself, but also a bridge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oneself. However, since human beings are social animals and must interact with environment, differences of environment would change sense and cognition obtained through one’s body. Therefore, one’s body, like a battlefield, is a place where ego confronts social environment.

In my works, I take body image as a medium. Being the observer and the observee, I alternate between the object and the subject, not only expressing my mental status and the influence the society exerts on me, but also exami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my ego and the society.

The statement centers around my works. By observing my mental status and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society via my works, I hope to help go about self-integration, thus understanding myself better. Accordingly, I divide the statement into four chapters. (1) Ego, Icon and Shadow of Ic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psychologist, Carl Gustav Jung, I observe my works, which reflect myself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my psyche. (2) Connection Between Ego and the Society: I look into the social criticism presented in my works which are the projec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ego and the society. (3) Embodiment of Body Image: My works observe and embody myself by taking body image as a medium for expression. (4) Discussion of Elements Constructing the Works: I probe into the elements constructing my works as so to observe not only my criticism towards the society but also the influence the society exerts on me.
博碩士論文上網授權書……………………………………………………….Ⅱ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Ⅲ
誌 謝……………………………………………………………………………..Ⅳ
中文摘要……………………………………………………………………………Ⅴ
英文摘要…………………………………………………………………………Ⅵ
目 次………………………………………………………………………………Ⅷ
圖 次……………………………………………………………………………..XI

前 言………………………………………………………………………………1 第一章 自我、聖像與剩像………………………………………………...3
一. 面對自我………………………………………………………………..4
1. 自我是心靈的中央處理器…………………………………………4
2. 自我的成長…………………………………………………………5
3. 自我的整合……………………………………………………….…..6
二. 自我表皮的人格面具與聖像…………………………………………….7
1. 對外的人格面具……………………………………………………..7
2. 聖像………………………………………………………………….8
3. 人格面具與聖像…………………………………………………….9
三. 自我背面的陰影與剩像……………………………………………….10
1. 黑暗的陰影…………………………………………………………10
2. 剩像…………………………………………………………………11
3. 陰影與剩像…………………………………………………………11
四. 自我天平的兩端……………………………………………………….12
1. 人格面具與陰影…………………………………………………..12
2. 聖像到剩像………………………………………………………….13

第二章 自我與社會的牽連……………………………………………… 16
一. 作品的心理投射與功能………………………………………………..17
1. 心理的矛盾性格……………………………………………….……17
2. 忘我狀態的救贖…………………………………………………….18
3. 理性審視的啟蒙…………………………………………………….19
二. 社會批判的意識………………………………………………………..20
1. 人與社會的雙重結構………………………………………………20
2. 身體媒介的批判…………………………………………………….21

第三章 身體圖像的體現……………………………………………………..23
一. 自畫像………………………………………………………………...…24
1. 身份認同…………………………………………………………….25
2. 自戀……………………………………………………………….…26
二. 情慾的載體……………………………………………………………...27
1. 兩種慾望……………………………………………………………….28
2. 文化的保險套……………………………………………………….29
三. 去中心化主體建構的平台…………………………………………...…29
1. 去中心化的主體…………………………………………………….30
2. 自傳又非自傳…………………………………………………….…31
四. 消費的符號……………………………………………………………...31
1. 符號身體與鏡像……………………………………………………….32
2. 陽具化的符號身體…………………………………………………….33

第四章 作品建構元素的討論………………………………………………...35
一. 空間的擺設………………………………………………………………..36
1. 虛設的獨立空間……………………………………………………36
2. 情境式的劇場空間…………………………………………………37
3. 圖文式的繪畫空間…………………………………………………38
二. 文字的呈現……………………………………………………………….39
1. 訊息傳遞……………………………………………………………40
2. 文明印記……………………………………………………………40
三. 格線的規範…………………………………………………………….42
1. 禁錮……………………………………………………………….…42
2. 三種格線……………………………………………………………43
四. 姿態的嘲弄…………………………………………………………….44
1. 黑色幽默…………………………………………………………….44
2. 身體姿態…………………………………………………………….46

結 語…………………………………………………………………………….47
參考文獻…………………………………………………………………………..48
外文索引…………………………………………………………………………..50
附錄:
作品全圖…………………………………………………………….………53
Murray Stein著 朱侃如 譯(2003)。《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 初版

Debbie Ford著 黃漢耀 譯(2005)。台北:《黑暗,也是一種力量》。人本自然 初版初版

陳瑞文著(2002)。《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初版

高宣揚著(2003)。《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圖書 初版

Pam Meecham and Julie Sheldon著 王秀滿 譯(2003)。台北:《現代藝術批判》。韋伯文化 初版

Alberto Manguel 著 薛絢 譯(2002)。《意象地圖》。台北:台灣商務 初版

Peter Brooker 著 王志弘 李根芳 譯(2003)。台北:《文化理論詞彙》。巨流 初版

Richard A. Posner 著 高忠義 譯(2002)。台北:《性與理性》(下):性規範。桂冠圖書 初版

Cynthia A .Freeland 著 劉依綺 譯(2002)。台北:《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左岸文化 初版

高千惠 著(2001)。台北:《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術家出版社 初版

William A. Ewing 著 邱瓊瑤 譯(1998)。台北:《人體聖經》。耶魯國際文化 初版

Margaret Wertheim 著 薛絢 譯(1999)。台北:《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臺灣商務 初版

Gaston Bachelard 著 龔卓軍 王靜慧 譯(2003)。台北:《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 初版

Roland Barthes 著 汪耀進 武佩榮 譯(1994)。台北:《戀人絮語》。桂冠圖書 初版

Julian Robinson 著 薛絢 譯(1999)。台北:《美學地圖》。臺灣商務 初版

陳瑞文 著(2004)。《阿多諾美學論: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台北:左岸文化 初版

Marc Le Bot 著 湯皇珍 譯(1996)。台北:《身體的意象》。遠流 初版

Jean Baudrillard 著 林志明 譯(1997)。台北:《物體系》。時報文化 初版

高名潞 著(2001)。《世紀烏托邦:大陸前衛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初版

許綺玲 著(2001)。《糖衣與木乃伊》。台北:美學書房 初版

John Berger 著 劉惠媛 譯(2002)。台北:《影像的閱讀》。遠流 初版

顧錚 著(2001)。《世界人體攝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重印

顧錚 著(2004)。《我將是你的鏡子:世界當代攝影家告白》。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重印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游振鵬(2004b)。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係及其合理性發展。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18。
2. 關子尹(2004)。人文科學與歷史性—海德格與西方人文傳統的自我定位,輯於劉國英、張燦輝,現象學與人文科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3. 程諾蘭(1997)。康德美學「崇高」觀念論析。中國文化月刊,202,117-127。
4. 賴賢宗(2002)。論現象學詮釋學美學在台灣的發展。思與言,40(2),131-163。
5. 潘德榮(2002)。伽達默爾的哲學遺產。二十一世紀雙月刊,65-68。
6.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44,61-90。
7. 楊深坑(2000)。迎向新世紀的教育改革—方法論之省察與國際改革趨勢之比較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4,1-34。
8. 連雋偉(2003)。高達美的哲學詮釋學。哲學與文化,354,63-92。
9. 陳瑞麟(1995)。論藝術和真理的關係—以高達美的美學理論為核心。藝術論衡,1,112-136。
10. 張淑媚(1997)。教育改革的詮釋學考察—從廣設高中大學的爭議談起。教育研究集刊,39,31-47。
11. 張展源(1995)。伽達瑪美學之批評。中國文化月刊,184,106-115。
12. 汪文聖(1997)。現象學裡的兩種美學觀。美育,86,26-34。
13. 方永泉(2003)。從「遊戲」意義的轉折來反思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及其引發的教育思考。教育研究集刊,49(3),63-92。
14. 方永泉(2002)。當代思潮與比較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