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9 09: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瑋鈞
研究生(外文):Chen Wai-jun
論文名稱:隱藏在現代性下的鄉愁-陳其寬繪畫作品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Nostalgia Under the Veil of Modernism-A Study of the Paintings by Chen Chi-KwanNostalgia Under the Veil of Modernism-A Study of the Paintings by Chen Chi-Kwan
指導教授:陳瑞文陳瑞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Rui-W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6
中文關鍵詞:陳其寬現代水墨建築與繪畫空間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4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中國水墨在近百年來發生巨大的演變,中國畫面對西方繪畫的衝擊,產生的多種樣貌的質變,自二十世紀初至今,已有許許多多的華人藝術家運用中國傳統的水墨媒材,在舊元素創造新的現代繪畫語言,或不斷開創新的媒材,試圖表達東方特有的繪畫特質。本研究以從事現代水墨繪畫的藝術家陳其寬為對象,並分析討論其繪畫作品及在這時代洪流中的獨特性。本研究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針對藝術家陳其寬個人的歷史背景,討論其人生中四個時期的選擇,及時代對藝術家的影響;第二部分,是針對繪畫作品全面的整理與分類;第三部分也是以作品為主,討論其作品中的線條、空間結構、色彩及題材等特性;第四部分則是討論陳其寬個人的現代創作觀,及身為建築師與畫家的身份,涉及其作品中的設計感與建築中的藝術性等課題,最後點出陳其寬其不參與繪畫運動與跟隨潮流的作畫心態,成就其藝術作品的獨特性。
Chines ink painting underwent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near one thousand years. Due to the impact from Western painting, Chinese painting modified itself in quality. It tried to stress its uniqueness through creating modern painting language and using some novel materials. This study is aimed to appreciate the greatness and uniqueness of both the artist Chen Chi-Kwan and his master pieces. There are four major parts in this thesis. The first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artist. In this part, I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four major choices he has ma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en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s works. The third part is to evaluate his skill by analysis of his painting, including the way he used curves, the way he constructed an image, and the way he chose colors and objectives. The last part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 concept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 Because of his being both an architect and an artist, Chen Chi-Kwan’s works conta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and architectural beauty. He does not like to be involved in the artistic movement and he does not like to just follow the trend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uniqueness of his master piec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意 ………………………………………………19

第二章 時代背景與個人經歷
第一節 當東方遇見西方 …………………………………………………24
一、 中西交集的時代背景 …………………………………………24
二、 二十世紀前中期的台灣藝壇 …………………………………26
第二節 中西碰撞:陳其寬人生的四次抉擇與影響 ……………………29
一、 選擇建築為專業…………………………………………………29
二、 選擇留美深造……………………………………………………31
(一) 現代建築思潮的影響………………………………………32
(二) 50年代美國現代主義繪畫運動 …………………………35
三、 選擇水墨為創作媒材……………………………………………37
四、 選擇回台定居……………………………………………………39
(一) 傳統與現代建築……………………………………………39
(二) 台灣現代主義繪畫運動……………………………………42

第三章 多元並存的作品
第一節 簡筆戲墨……………………………………………………………51
第二節 山水風景……………………………………………………………55
第三節 追求光與影…………………………………………………………61
第四節 人間趣味……………………………………………………………66
第五節 空間建築……………………………………………………………68

第四章 繪畫元素與特性
第一節 交織有機與無機的線………………………………………………74
一、 線條的流動性……………………………………………………76
(一) 由點構成的線………………………………………………77
(二) 理性又感性的線……………………………………………79
(三) 運動狀態的線………………………………………………80
二、書寫性格的線………………………………………………………82
(一) 中國字的變形………………………………………………82
(二) 不同媒材的中國書法味……………………………………85
(三) 草書與快門…………………………………………………88
第二節 創造真實與幻覺的空間結構………………………………………91
一、 繪畫中的虛實……………………………………………………92
(一) 散點透視與焦點透視………………………………………92
(二) 長軸與黃金律 ……………………………………………94
(三) 滿與留白 …………………………………………………96
二、 極大與極小 ……………………………………………………99
(一) 大小對比的構圖 …………………………………………99
(二) 解距離 ……………………………………………………100
第三節 色彩 ………………………………………………………………103
一、 追逐光的色彩 …………………………………………………103
二、 框線內的裝飾性色彩 …………………………………………106
第四節 懷鄉山水題材……………………………………………………109
一、 鄉愁與繪畫……………………………………………………109
二、 回憶與寫真的故國山水………………………………………111

第五章 繪畫思想與個人獨特性
第一節 時代產物…………………………………………………………115
一、 現代創作觀………………………………………………………116
二、 時代共通的鄉愁…………………………………………………122
第二節 繪畫與建築………………………………………………………125
一、 實用與理性………………………………………………………126
二、 秩序與關係………………………………………………………129
第三節 潮流之外…………………………………………………………131
第四節 非此非彼的世界…………………………………………………134

結語 …………………………………………………………………137
參考資料 ……………………………………………………………141
附錄一 陳其寬年表…………………………………………………152
附錄二 作品圖片……………………………………………………157
參考資料
陳其寬畫冊與專書: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群 (1991)。《陳其寬七十回顧展》,初版。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何恭上(1981)。《陳其寬畫集1940-1980》,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許禮平(1996)。《陳其寬 / 晴川》,初版。香港:翰墨軒出版。
許禮平(1995)。《陳其寬特輯》,第二版。香港:翰墨軒出版。
郭繼生(2002.)。《中國巨匠美術週刊-陳其寬》,二版。台北:錦繡出版。
廖春鈴(2003)。《雲煙過眼-陳其寬的繪畫與建築》,初版。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應曉薇 主編 (2000)。《須彌芥子-陳其寬八十回顧展》,初版。台北: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鄭惠美 (2004)。《空間‧造境‧陳其寬》,初版。台北:雄獅圖書。
鄭惠美(2006)。《一泉活水-陳其寬》,初版。台北:INK印刻。

論文集:
余秀蘭(1998)。《台灣1950-1960年代抽象繪畫思潮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林怡君(2003)。《台灣當代水墨中的後現代傾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林英喬(2003)。《劉國松、鄭善禧、何懷碩山水畫風格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李振明總編(2002)。《水墨新紀元-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初版。台北:國立台灣師大美術系。
耿建興(1996)。《陳其寬繪畫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陳美均(2002)。《從傳統山水之「空間表現」論李可染山水畫之突破》。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陳樹升總編(2004。《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紀錄》,初版。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陳格理編(2003)。《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初版。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黃梅香(1996)。《陳其寬的繪畫藝術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鄭仁杰(2003)。《現代建築構築性之台灣經驗─陳其寬薄殼建築作品》。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研究所。

近代繪畫 - 中國部分:
何懷碩(1998)。《大師的心靈》,初版。台北:土緒。
何懷碩主編(1991)。《近代中國美術論集》,初版。台北:藝術家。
何懷碩(1987)。《繪畫的獨白》,初版。台北:聯經。
宋珍妮編(1988)。《現代藝術家 畫論 ‧作品‧生平 林風眠》,初版。上海:學林。
沈鵬 陳履生 編(1986)。《美術論集-第四輯(中國畫討論專輯)》,北京:人民美術。
郭繼生(1996)。《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初版。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張長傑(2003)。《中國繪畫藝術欣賞》,二版一刷。台北:書泉。
曾肅良(2002)。《傳統與創新》,初版。台北:三藝文化。
劉芳如(1995)。《近代繪畫選論》,初版。台北:國立歷使博物館。
葉維廉(1987)。《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現代畫的生成》,初版。台北:東大圖書。
蔣勳(1999)。《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三版七刷。台北:東華。

近代繪畫 - 台灣部分:
王素峰(?)。《現代水墨畫》,初版。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既鳴(1995)。《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初版。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既鳴編(1993)。《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二)》,初版。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欽賢(1996)。《台灣美術閱覽》,一版三刷。台北:玉山社。
林保堯(2001)。《百年台灣美術圖像》,初版。台北:藝術家。
林惺嶽(1997)。《渡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初版。台北:藝術家。
洛華笙(1999)。《台灣畫壇風雲》,初版。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倪再沁(1995)。《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初版。台北:雄獅圖書。
倪再沁(1995)。《藝術家←→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初版。台北:藝術家。
郭繼生主編(1991)。《當代台灣繪畫文選》,初版。台北:雄獅圖書。
蕭瓊瑞(1991)。《台灣美術史論集》,初版。台中:伯亞出版。
蕭瓊瑞(1997)。《島嶼色彩》,初版。台北:東大發行。
謝佩霓主編(2002)。《東方畫會紀念展上海美術館展覽專輯》,初版。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研究單一藝術家論文書目:
巴 東(1996)。《張大千研究》,初版。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白雪蘭(1989)。《李石樵繪畫研究》,初版。台北:市立美術館。
卓聖格(?)。《徐悲鴻研究》,初版。台北:市立美術館。
許麗雯主編(1993)。《趙無極-西洋現代巨匠畫集》,初版。台北:文庫。
陳肆明(?)。《吳昌碩花卉畫的創作背景及其風格研究》,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炎鋒(1995)。《常玉 San Yu》,初版。台北:藝術家。
黃美賢(1997)。《劉其偉的繪畫》,初版。台北:雄獅圖書。
張國英(1990)。《傅抱石研究》,初版。台北:市立美術館。
趙無極 梵思娃 着 劉俐譯(1992)。《趙無極自畫像》,初版。台北:藝術家。
蕭瓊瑞(1996)。《劉國松研究》,初版。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 偉主編(1990)。《吳冠中》,初版。四川成都:四川美術。
周義雄 (1997)。《中國巨匠美術週刊-余承堯》,初版。台北:錦繡出版。
鄭惠美 (1998)。《山水‧獨行‧席徳進》,二版一刷。台北:雄獅出版。

繪畫理論:
王慶生(2000)。《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擊》,二版。台北:淑馨。
伍霖生編錄 何懷碩校訂(1990)。《傅抱石畫論》,初版。台北:藝術家。
呂清夫(1993)。《造型原理》,八版四刷。台北:雄獅。
沈淑羊(1988)。《談中國畫》,,初版。新店:谷風。
吳煥加(1998)。《二十世紀西方建築史(上下兩集)》,初版。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何正廣(1994)。《歐美現代美術》,修訂版。台北:藝術家。
高宣揚(2002)。《後現代論》,初版三刷。台北:五南。
徐復觀(1998)。《中國藝術精神》,二版。台北:學生書局。
神林恆道 朝江宏三 島本浣 著 潘襎譯(1996)。《藝術學手冊》,初版。台北:藝術家。
郭 因(1987)。《中國近代繪畫美學》,初版。台北:大鴻圖書。
郭繼生(1990)。《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初版。台北:書林。
孫 旗(1980)。《現代繪畫哲學》,初版。台北:黎明文化。
陳瑞文(2004)。《阿多諾美學論 – 評論、模擬與非統一性》,初版。台北:左岸文化。
陳瑞文(2002)。《美學革命與當代徵侯評論》,初版。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傳席(1997)。《中國繪畫理論史》,初版。台北:東大圖書。
陳振濂(1991)。《中國畫形式美探究》,初版。上海:上海書畫。
陳兆復(1987)。《中國畫研究》,再版。台北:丹青圖書。
黃賓虹等著(1984)。《中國書畫論集》,初版。台北:華正書局。
劉其偉(2002)。《現代繪畫基本理論》,二版四刷。台北:雄獅圖書
劉思量(2001)。《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初版。台北:藝術家。
滕守堯(1996)。《道與中國藝術》,初版。台北:楊智文化。
滕守堯(1999)。《藝術社會學描述》,初版二刷。台北:生智文化。
謝東山(1995)。《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初版。台北:帝門藝術。
蔡錚雲(2004)。《從現象學代後現代》,初版二刷。台北:五南。
蔡明勳(2005)。《設計繪畫》,初版。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潘襎等著(2001)。《印象主義繪畫》,初版。台北,藝術家。
羅 青(1990)。《水墨之美》,初版。台北:幼獅文化。
漢寶德(1980)。《建築社會與文化》,再版。台北:意與象。

西文書中譯本:
Alberto Manguel著 薛絢譯(2002)。《意象地圖》,初版。台北:台灣商務。
Bates Lowry著(1923)。杜若洲譯(1976)。《視覺經驗》。台北:雄獅。
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著 曾堉 葉劉天增譯(1992)。《藝術史學的基礎》,初版。台北:三民。
Harold Rosenberg著 錢正珠 謝東山譯(1998)。《藝術品與包裝》,初版。台北:韋伯文化。
Jame Cahill 著 李渝譯(1991)。《中國繪畫史》,五版二刷。台北:雄獅圖書。
Leonardo Benevolo著 鄒德儂 巴竹師 高軍譯(1999)。《現代建築史(上下兩集)》,初版。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Pam Meecham‧Julie Sheldon 著 王秀滿譯(2003)。《現代藝術批判》,初版。台北:遠流。
Pam Meecham‧Julie Sheldon 著 王秀滿譯(2003)。《現代藝術批判》,初版。台北:遠流。
Robert Atkins著 黃麗絹譯(2000)。《藝術開講》,三版。台北:藝術家。
Staniey Abercrombie著 吳玉成譯(2000)。《建築之藝術觀》,初版。台北:建築情報。
E.H貢布里希著 林 夕 李本正 范景中譯(2000)。《藝術與錯覺》,一版二刷。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
亞瑟‧旦托(Arthur C.Danto)著 林雅琪 鄭慧雯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初版。台北:麥田。
諾伯特‧林頓(Norbert Lynton)著 楊松鋒譯(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初版。台北:聯經。
康丁斯基著 吳瑪俐譯(1985)。《點線面》,初版。台北:藝術家。
康丁斯基著 吳瑪俐譯(1998)。《藝術的精神性》,再版。台北:藝術家。
華德‧葛羅培着 漢寶德譯(1973)。《整體建築總論》,初版。台北:臺隆書店。
韓瑞屈‧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曾雅雲譯(1993)。《藝術史的原則》,二版三刷。台北:雄獅圖書。
蘇珊‧伍德福特(Susan Woodfort)羅秀通譯(2000)。《繪畫欣賞》,初版。台北:桂冠圖書。

論文格式:
吳宜澄 盧姵綺(2003)。《論文格式寫作手冊》,初版。台北:桂冠圖書。
吳宜澄 張博欽(2001)。《視覺藝術碩博士論文寫作手冊》,初版。台北:國家圖書出版品。

期刊論文:
A.T.M(1954 December)。〈Chi Kwan Chen〉。《Art New》,267,8。
Dorothy Adlow(1953 December 22)。〈A Chinese in Cambridge〉。《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Edith Weigle(1957 April 27)。〈Blend Old China,Modern Art〉。《Chicago Daily Tribune》。
L.C(1952 November)。〈44 Rview and Preview〉。《Art News》,51。
Nelson I.Wu(1957 November)。〈The Ideogram in the modern Chinese Dilemma〉。《Art News Vol.56》,No.7,P.34-37,52-53。
王耀庭(1993年5月)。〈寫生到筆墨變局-四十餘年來台灣山水畫發展的兩個特徵〉。《雄師美術》,267期,頁53-61。
巴東(1990年3月)。〈由過海三家看傳統中國話之現代轉化與發展〉。《故宮文物月刊》,7卷12期,總號84號,頁53-67
江怡瑩(2004年10月)。〈再見包浩斯〉。《國教世紀》,212期,頁29-44。
李銘盛(1984年8月)。〈焦點出擊-鏡頭裡的畫家(5)陳其寬〉。《藝術家》,111期,頁97-105。
李錫佳(1999年2月)。〈焦點出擊-鏡頭裡的畫家(5)陳其寬〉。《藝術家》,82期,頁68-73。
李鑄晉(2003年11月)。〈時間、空間、人間-記陳其寬繪畫之發展〉。《典藏今藝術》,134期,頁56-61。
李鑄晉(1996年12月)。〈陳其寬的意眼〉。《藝術家》,259期,頁384-394。
李渝(1993)。〈鵬鳥的飛行-余承堯山水〉。《雄獅美術》,第269期。
何懷碩(2002年06月)。〈從自卑與依附走向自主與創造─中國水墨畫的困境與前景〉。《藝術家》,325期,頁408-411。
吳嘉陵(2002年01月)。〈激越的靈魂─李仲生〉。《美育》,125期,頁24-33。
吳繼濤(2003年10月)。〈復初─當代水墨的文化思維〉。《藝術家》,341期,頁492-495。
林建業(1991年11月)。〈陳其寬的畫時代文化學識的結晶品〉。《建築師》,203期,頁72-75。
林明賢(2003年04月)。〈余承堯〉。《台灣美術》,52期,頁77-93。
周玟慧(2001年10月)。〈現代主義與現代藝術中的現代性〉。《橋光學報》,19期,頁82-114。
柏林通訊(1997年3月)。〈柏林的迴響-記陳其寬德國展出〉。《藝術家》,262期,頁448-451。
倪再沁(2004年01月)。〈具象水墨的抽象意義〉。《藝術家》,344期,頁215-221。
高千惠(2002年06月)。〈水墨觀念與文化修辭的再對辯-關於當代水墨與當代藝術的接軌與立論問題〉。《藝術家》,325期,頁397-403。
徐素霞(1998年08月)。〈從傳統繪畫精神與筆墨談水墨畫的創新〉。《美育》,98期,頁9-18。
徐明松(2003年12月)。〈隱藏在現代性下的鄉愁-從陳其寬的藝術中心談起〉。《現代美術》,111期,頁12-19。
袁金塔(1999年02月)。〈戰後(1945)台灣水墨發展初探─兼論水墨抽象(上)〉。《現代美術》,82期,頁20-27。
袁金塔(1999年04月)。〈戰後(1945)台灣水墨發展初探─兼論水墨抽象(下)〉。《現代美術》,83期,頁69-75。
郭培建(1994年04月)。〈席德進水彩紀念展的回響〉。《雄獅美術》,278期,頁 42。
葛大莫(1984年8月)。〈融合時間空間與人間的藝術家-陳其寬〉。《藝術家》,111期,頁106-111。
莫士為(1984年8月)。〈陳其寬畫展序〉頁85。
唐德剛(1984年8月)。〈陳其寬畫學看記-兼論國畫現代化〉。《藝術家》,111期,頁64-84。
馬可 丹尼珥Marko Daniel 著 周靈芝 譯(2003年9月)。〈圖畫空間、時間和視覺意圖 〉。《典藏今藝術》,132期,頁76-79。
郭虹(2003年4月)。〈玲瓏剔透是鄉愁〉。《民道文藝》,325期,頁102-109。
陳英德`(1992年4月)。〈彩墨畫的新境界-陳其寬先生七十回顧展觀後〉。《雄獅美術》,257期,頁83-93。
陳瑞文(2004年8月)。〈非此非比的藝術世界-關於陳其寬的作品特色〉。《典藏今藝術》,143期,頁53-55。
黃茜芳(2004年4月)。〈陳其寬-用行跡與畫筆到近雲煙過眼〉。《藝術家》,347期,頁220-225。
黃梅香(2003年12月)。〈與陳其寬先生談他的繪畫創作〉。《現代美術》,111期,頁42-53。
黃秀慧(1988)。〈悠然見南山-余成堯訪談錄〉。雄獅美術(編)。《余成堯的世界》。台北:雄獅美術。
黃光男(2002年12月)。〈台灣當代水墨畫表現與定位〉。《藝術家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23期,頁1-12。
黃永川(2002年12月)。〈論中國色彩學體系及其運用〉。《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23期,頁13-27。
曾長生(2002年06月)。〈相對時空的虛幻意境-試談造形藝術與音樂的共同特質〉。《藝術家》,325期,頁482-485。
葉龍彥(2001年03月)。〈五月畫會在台灣美術史上的地位〉。《台北文獻》,135期,頁173-199。
雷逸婷(2004年04月)。〈當代水墨與水墨當代〉。《現代美術》,113期,頁60-69。
廖春鈴(2003年12月)。〈天地人間-陳其寬的山水新境〉。《現代美術》,111期,頁20-27。
趙家琪、林忖姜(1991年11月)。〈建築‧繪畫-訪學貫中西的陳其寬建築師〉。《建築師》,203期,頁76-80。
鄭惠美(2003年11月)。〈路思義教堂-當陳其寬的巧思遇到貝聿銘的微笑〉。《典藏今藝術》,135期,頁58-61。
鄭惠美(2003年12月)。〈包浩斯精神在台灣-陳其寬的建築與繪畫〉。《現代美術》,111期,頁28-41。
劉惠媛(2003年3月)。〈現代文人畫-陳其寬〉。《幼獅文藝》,591期,頁12-16。
劉克峰(1999年10月)。〈余承堯訪結構山水之構圖特徵〉。《台灣美術》。46期。
劉國松(1997年10月)。〈本土繪畫的現代水墨畫〉。《藝術家》,269期,頁345-347。
劉國松(1999年02月)。〈抽象繪畫與水墨表現〉。《現代美術》,82期,頁13-19。
劉平衡(1998年08月)。〈現代水墨的發展〉。《美育》,98期,頁1-8。
劉瑞琪(2000年0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抽象繪畫運動的研究史〉。《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9期,頁207-237。
謝東山(2002年02月)。〈藝術的自主化──談葛林伯格的前衛美術觀〉。《美育雙月刊》,125期,頁6-14。
謝佩霓(1999年07月)。〈決欄社與30年代的上海─兼寫中國美術現代化第一期的歷程〉。《台灣美術》,485期,頁79-84。
謝佩霓(1999年07月)。〈向李仲生致敬─試論李仲生的藝術史定位〉。《台灣美術》,485期,頁85-90。
漢寶徳(1991年10月)。〈自眼界到境界-看陳其寬的藝術〉。《現代美術》,38期,頁3-15。
賴小秋(2004年6月)。〈水墨新境〉。《藝術家》,349期,頁534。
鍾怡雯(2000年11月)。〈我在/不在中國-論張曉風散文的中國鄉愁〉。《明道文藝》,196期,頁49-61。
魏志強(1996年12月)。〈視覺與心靈的奇幻之旅-陳其寬在德國首展〉。《藝術家》,259期,頁394-399。
顏娟英(2003年12月)。〈須彌芥子 日夜爭輝〉。《現代美術》,111期,頁6-11。
羅青(2000年12月)。〈北京上海以畫會友記-側寫陳其寬八十回顧展〉。《藝術家》,307期,頁432-439。
羅青(1984年8月)。〈一支毛筆再造乾坤-陳其寬先生訪問記〉。《藝術家》,111期,頁86-96。
羅時瑋(2004年4月)。〈多樣的統一-陳其寬2003-2004北美館展覽觀後感〉。《現代美術》,112期,頁42-55。
蕭瓊瑞(2003年11月)。〈線條的行走-楚戈的人文造型 〉。《國父紀念館館刊》,12期,頁178-192。
蕭勤(1997年10月)。〈50-60台灣現代藝術在市場發展上的潛力〉。《藝術家》,269期,頁342-34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渝(1993)。〈鵬鳥的飛行-余承堯山水〉。《雄獅美術》,第269期。
2. 李鑄晉(1996年12月)。〈陳其寬的意眼〉。《藝術家》,259期,頁384-394。
3. 李銘盛(1984年8月)。〈焦點出擊-鏡頭裡的畫家(5)陳其寬〉。《藝術家》,111期,頁97-105。
4. 江怡瑩(2004年10月)。〈再見包浩斯〉。《國教世紀》,212期,頁29-44。
5. 巴東(1990年3月)。〈由過海三家看傳統中國話之現代轉化與發展〉。《故宮文物月刊》,7卷12期,總號84號,頁53-67
6. 康丁斯基著 吳瑪俐譯(1998)。《藝術的精神性》,再版。台北:藝術家。
7. [38] 陳三元,強介電薄膜之液相化學法製作,工業材料,108, 100(1995).
8. [34] 吳泰伯, “強介電薄膜之物理氣相沉積技術”, 工業材料, 190(1996) 135.
9. 何懷碩(2002年06月)。〈從自卑與依附走向自主與創造─中國水墨畫的困境與前景〉。《藝術家》,325期,頁408-411。
10. 吳嘉陵(2002年01月)。〈激越的靈魂─李仲生〉。《美育》,125期,頁24-33。
11. 吳繼濤(2003年10月)。〈復初─當代水墨的文化思維〉。《藝術家》,341期,頁492-495。
12. 倪再沁(2004年01月)。〈具象水墨的抽象意義〉。《藝術家》,344期,頁215-221。
13. 高千惠(2002年06月)。〈水墨觀念與文化修辭的再對辯-關於當代水墨與當代藝術的接軌與立論問題〉。《藝術家》,325期,頁397-403。
14. 徐素霞(1998年08月)。〈從傳統繪畫精神與筆墨談水墨畫的創新〉。《美育》,98期,頁9-18。
15. 徐明松(2003年12月)。〈隱藏在現代性下的鄉愁-從陳其寬的藝術中心談起〉。《現代美術》,111期,頁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