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海德格著,陳嘉映、王慶節譯(1999)。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出版社。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
于凌波(1991)。簡明佛學概論。台北:東大。
王有倫(1983)。我國師專學生價值觀念及教師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受榮(1994)。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王漢卿(2004)。比較兩岸員工工作價值觀對工作投入影響之差異。大業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1999)。人生問答。台北市:正因文化。
吳月瑛(2004)國小教師對數學教科書內容之知覺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以二年級數與計算部分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威廷( 2004)。國民中學教師信念、教學行為與其學生學習結果之關係探討-以雲林縣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何英奇(1990)。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製:信度與效度之研究。師大學報,35,71-94。何郁玲(1999)。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宋秋蓉(1992)。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宋維村(1999)。醫學倫理與醫學倫理教育。社區發展季刊,68,89-95。宋文里譯(1990)。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台北:久大。
李宗興(2000)。原始佛教之生命觀。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瑞全(2002)。生命倫理學五十年(上)。鵝湖月刊,28(6),29-35。李瑞全(2003)。生命倫理學五十年(下)。鵝湖月刊,28(7),15-24。李德順(1987)。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李燕、李浦群譯,Trenholm S. & Jenson A.著(1995)。人際溝通-修定版。台北市:揚智文化。
李錦華(1998)。談兒童倫理教育-家長角色之扮演。社教資料雜誌,238,7-8。沈清松(1997)。覺悟與救恩-佛教與基督宗教的交談。哲學與文化月刊,24(1),2-19。沈清松(1999)。末世與希望。台北:五南。
汪 希(1998)。同心圓-談倫理教育的首要任務。社教資料雜誌,238,3-6。
見晉法師(2000)。誰創造了複製人。青松萌芽,6。18-25。
林千琪(2003)。生死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死亡概念、死亡焦慮、生命價值觀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文綺(2003)。從公民教育觀點初探宗教信仰課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佳慧(2002)。國民中學生命價值教學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海清(1994)。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林進材(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林崇德(1995)。高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靜如(2001)。沙特自由哲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之蘊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奕光(2002)。國民小學啟智班教師成就動機、學校組織氣氛知覺與其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邱瓊萱(2002)。員工-組織價值觀契合與員工態度間關係。國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柯順隆(1987)。生命科學趣談。台北:牛頓。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27-57。孫國華(2003)。早成年期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參與決定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承宗(2005)。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課程參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徐鶯娟(1995)。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參與決定與其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學-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馬蕙慈(2004)。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對教學效能關聯性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淑娟(1998)。大學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學類碩士論文,未出版。高楨檀(2005)。國民中學教師創造力特質與工作投入、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俊紳(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不同教學效能信念類型教師的教學表現及其教學生產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梁茂森(1992)。高級職業學校教師教學成敗歸因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莊惠敏(2002)醫院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基督教醫院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許迪翔(2003)。不同世代之工作價值觀、工作態度及其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之員工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 蘭(2003)。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明堂(1995)。國小教師任教專長、教學經驗、養成型態與其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郭騰淵(1991)。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福濱(2000)。生命倫理基礎。輔仁學誌,28,161-170。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宇杉(2004)。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教學信念、社會支持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東星(2004)。屏東縣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玫妤(2005)。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全球化認知與校務參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珍德(1995)。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陳郁汝(2002)。行政人員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工作投入與學校行政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淑嬌(198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富祥(1984)。個人屬性、工作滿足與工作投入關係之探討-以金融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慧玲(1995)。大專航運相關科系應屆畢業生工作價值觀之探討。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宣良等譯(2000)。存在與虛無。台北:貓頭鷹。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
傅偉勳(1995)。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民94年7月15日,取自http://life.ascc.net.
曾秋萍(2004)。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與課程參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概論—華人應用哲學取向。台北市:揚智。
馮 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國(1992)。傳統價值轉換與現代化:一項本土性的理論與研究。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15,32-34。
黃有志(2002)。殯葬管理概論。作者自印。
黃俊雄(2004)。傅偉勳生死哲學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建安(2004)。國小兼組長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張老師。
黃煒斌(2002)。外籍勞工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大發工業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暨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錦鋐注譯(2001)。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
黃國城(2003)。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彭仁郁譯(民90)。愛與意志。台北:立緒。
楊冠政(1990)。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8,3-14
楊美蓉(2002)。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對教師教學行為知覺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國樞編(1993)。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
楊勝任(2003)。醫院志願服務對志工生命價值觀的影響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紹剛(2001)。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立緒
董文香(2003)。生死教育課程對職校護生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董秀珍(2002)。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路 珈(2001)。心理學得分秘笈。台北:揚智。
廖居治(2000)。國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趙美鈴(1997)。國小已婚女教師工作特性知覺、角色壓力與其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趙雅博(1984)。認識沙特。台北:臺灣商務。
劉瑞瓊(1998)。如何落實推動生命教育,教導學生熱愛生命。輔導通訊,55,15-21。劉淑慧(1996)。人生觀--生涯領域錯失的一環﹖。輔導季刊,32(2),52-59。劉明秋(1994)。羅吉斯人性觀的探究。羅吉斯諮商理論初探。台北:天馬文化。
歐素汝(1996),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青少年自殺意念發展之研討。台大社研所應用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歐陽教(1986)。教學的觀念分析。有效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蔡春綢(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蔡麗華(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增財(2000)。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鄭曉江(1997)。叩問人生。台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鄧欣怡(2000)。義工在組織中的學習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黎建球(2004)。人生哲學。台北:五南。
蕭維欽(1998)。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技術生之工作價值觀與職業生涯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錢永鎮(2001)。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教育資料與研究,39,21-27。戴健業(1998)。老子的人生哲學。台北:揚智。
謝天德(1998)。國小教師工作投入、團體凝聚力與社會閒散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文亮(2002)。志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文綜(2003)。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的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冰瑩等編譯(2002)。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
謝昌任(2003)。新約死亡概念及其生死教育意涵之研究-以耶穌與保羅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謝明俸(2004)。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曼盈(2003)。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與建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鍾佩蓁(2004)。雲嘉地區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簡玉琴(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二、英文部分
Allport,G.W.(1961).Personality and Social Encounter.Boston:Beacon Press.Rokeach, M. (1973).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New York; Massachusetts:Free Press.
Borich, G. D. (1994).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York: Macmillan.
Brown,S.P.(1996).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Psychological Bulletin,.120(2),235-255.
Chatman, J. A.(1989).Improving interactional organizational research:A model of erson-organization fi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4(3).333-349.
Forster, C. D. (1984).Selection of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devolopment of a teacher assessment system. Research Report No. 84-1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Center.
Frankle,V.E.(1986).The doctor and the soul:Form psychotherapy.New York:Alfred A.Knopf,Inc.
Gaus, G. F. (1990).Value and Justification :The Foundation of Liberal Theory.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od, T.L.(1979)﹒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0(2),52-64﹒
Gorn, G, J., & Kanungo, R.N. (1980). Job Involvement and motivation:Are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Managers More Job involved?.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26,265-277.
Hedlund, D. E.(1977).Personal meaning :The problem of educating for wisdom.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23,602-604.
Hill, F.H.(1991)﹒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lective practice, content knowledg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Teacher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38565)﹒
James,M.(1995).Teachers' problem solving: A casebook ofaward-winning teacher case .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
Kanungo, R. N. (1979).The Concepts of Alienation and Involvement Revisite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1),119-138.
Kluckhohn, C. (1951).Values and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an Exploration in Det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Haward UniversityPress.
Krathwohl,D.R. et al.(1964).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handbook II:Affective domain.NewYork:David Mckay.
Landy,F.J.& Becker,W.(1990).“Motivation Theory Reconsidered,”in Barry M. Staw(eds.),Work in Organizations,pp.1-38.Greenwich:JAI Press.
Lodahl,T. M.& Kejner, M (1965).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49 ,24-33.
Lodahl,T.M., & Kejner,M.(1965).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4,24-33.
Lowen, J. (1999). Jean-Paul Sartre: Philosopher for the 20th century. FreeInquiry. 20(1), pp. 59-60.
Mannheim,B.A.(1975).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rk centrality,job rewards and satisfaction.Sociology of Work and Occupations, 2,79-102.
Medley, D. (1979).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In P. L. Peterson. and H. J. Walberg(Eds.).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cepts, Findings, andImplications. Berkeley, CA: McCutchan.
Moneys, S. M. (1992).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Survey of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HumberColl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 Etobicoke (Ontario). NorthCampus. Canada Ontario:Geographicsrce./ country of publi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1056)
Paullay,I.M.(1991).Clarification of the job involvement and workcentrality construc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job burnout.(Doctoral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if New York at Albany,1991).DissertationAbstracts International,52(10)5565B.
Pennings,I.M.(1970).Work value systems of white-collar worker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5,397-405.
Rabinowitz,Z.,& Hall,D.T.(1977).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2),265-288.
Reeves, C. (1977). The psychology of Rollo May: A study in existential theoryand psychotherap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eitz, H.J.,&Jewell, L.N.(1979).Sex,Locus of Control, and Job Involvement:A Six-Couuntry Investig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2(1),72-88.
Robbins, S. P. (1992).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ractice Hall.
Rogers, C. (1960). Two divergent trends. In R. May (eds.), Existential
Psycholog,.84-92. New York: Random House.
Ruh,R. A.,White,J.K. & Wood,R.R.(1975).Job Involvement,Values,Personal Background,Participant in Decision Making,and Job Attitud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8(2),300-312.
Ryan, K.,& Phillips, D.H.(1982)﹒Teacher characteristics﹒In H.E. Mitzel(Ed.),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869-1875)﹒NY:Free Press﹒
Saleh, S. D.& Hosek,K.(1976).Job involvement:Concepts and asurements.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2(6),213-224
Schwyhart,W.R., &. Smith, P.C.(1972).Factor in the job involvement of middle management.Journal of Applied Pschology, 3,230.
Vroom,V.H.(1964).Work and Motivation.New York:Wiley.
Woolfolk﹐A.E. ﹐Rosoff﹐B. & Hoy﹐W.(1990).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managing studen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6﹐p.137-148.
Yalom, I. D.(1980).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New York:Basic Books.Crumbaugh, J. C.(1973).Everything to gain:A guide to self-fulfillment hroughlogoanalysis.Chicago:Nelson-Hall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