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王妙如(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王沂釗(2000)。婚姻衝突的敘說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內政部(1999)。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3a)。九十四年12月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3b)。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2005年11月5日,取自
http://www.ris.gov.tw/ch4/0930617.html
內政部(2005a)。九十五年第三週內政統計通報(94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5b)。九十四年四月戶籍人口統計月報臺閩地區嬰兒出生數(按婚生、非婚生、棄嬰或無依兒童及生母國籍分)。台北:內政部。
王雅各(2001)。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4),15-36。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性之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配偶子女之比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臺灣教育,626,25-31。方嘉鴻(2002)。外籍新娘婚姻暴力求助行為及其保護措施之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吳立彥(2003)。阿龍與阿菁。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李克東(2004,6月6日)。教育技術領域中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三)。2005年5月22日,取自
http://www.gendereq.kmu.edu.tw/phorum/read.php?f=30&i=486&t=484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雙月刊,75,2-10。李怡璇(2005)。社會支持課程對學習適應、人際關係與自我效能之實驗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玫臻(2003)。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宜錞(2005)。外籍配偶子女之家庭學習環境對其國語文能力發展的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李英端(2005)。牽手出頭天—跨國婚姻中台灣男性婚姻調適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李桂松(2004)。跨海建構的父權文化:宜蘭地區東南亞外籍媳婦於家庭中的權力關係。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李維庭(1995)。愛上一個人—愛情現象的詮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國松(2005)。南投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李湘凌、洪瑞楓(2005)。外籍配偶家庭之教養觀對其子女口語表達影響之研究。2005年10月22日,取自
http://192.192.6.114/~ece/learn/web/e8.htm
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吳新華(1996)。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利翠珊(1999)。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學研究,2,21-39。
林怡婷(2005)。越南配偶婚姻暴力認知與婚姻態度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筱晴(2005)。新住民女性子女的閱讀能力分析:閱讀差異分析個案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林麗促(2005)。女性新移民的母職實踐與衝突 —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柯乃文(2005)。台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胡幼慧(主編)(2004)。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柯伊玲(2004)。外籍新娘婚姻願景轉變之研究─以在台的「越南新娘」為例。國立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洪富峰(2005)。外籍新娘家暴率高,高市府擬成立輔導中心。2006年6月7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5/3/n908785.htm
柴松林(2005)。婚姻移民及其衍生問題的解析。2005年10月24日,取自
http://www.cares.org.tw/Workshop/Immigration/Treatise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台北:學富。
徐雅玲(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探討影響外籍新娘教育子女的因素及因應之道。北縣教育季刊,51,45 48。夏曉鵑(1997a)。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夏曉鵑(1997b,3月18日)。在外籍新娘面前─一個客觀主義死亡的過程。聯合報,副刊。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39,45-92。
夏曉娟(2001)。「外籍新娘」現象的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
莊玉秀(2003)。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正憲(2004)。高雄地區外籍配偶國中生子女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教育部(2003)。教育部補助辦理成人基本教育實施原則。3月21日台社(一)字第0920033451號函。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4)。九十三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2005年5月6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report/son_of_foreign/son_of_foreign_93.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6)。九十四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2006年5月12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fomas.htm?open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台北:教育部。
陳李愛月(2002)。高雄市外籍新娘婚姻與家庭生活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明慧(2004)。新移民女性的母職困局—「新台灣之子」發展遲緩論述的緊箍咒。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金蓮(2004)。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香君(2005)。跨國來台越南女性配偶消費實踐之研究-以穿著打扮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陳美惠(2003)。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淑猜(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菊芬(1996)。夫婦社會經濟資源與家庭決策:以台中縣市職業婦女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陳惠雯(2000)。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雅雯(2005)。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慧貞(2004)。外籍配偶子女數感表現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許潔雯(2003)。夫妻權力分析:以夫妻衝突處理模式與家庭決策模式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許學政(2003)。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師友月刊,434,74-78。
張燦輝(1999年,5月)。詮釋與此在-早期海德格之詮釋現象學。香港文人哲學會網頁,2(1)。2005年5月22日,取自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zhesi/zs5/gart1.htm
陳麗玉(2004)。來自東南亞的「新娘」─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度報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游美惠、何青蓉(2004,5月12日)。從「外籍新娘」到「孩子的娘」。自由時報新聞網。2005年10月22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may/12/today-o3.htm
黃雅芳(2004)。新移民女性親師互動與子女學校生活感受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慧真(2004)。越南籍女性配偶家庭親子互動經驗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靜利、陳寬政(2004)。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取自http://ccms.ntu.edu.tw/~psc/C2004paper/1-3.pdf
廖元豪(2004)。從「外籍新娘」到「新移民女性」移民人權的法學研究亟待投入。2005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twblog.net/migrants/archives/001169.html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鄧中階(2005)。外籍配偶的成人教育需求之探索性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劉芳玲(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學業成就與家長參與之關聯分析。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劉松瑜(2001)。從方法論的執迷重思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德明學報,17,1-12。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劉秀燕(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蔡玲雪(2004)。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子女之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及其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劉海平(2004)。異國婚姻,折翼家庭─單親『外籍配偶』家庭問題與政策規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雅雯(2000)。南洋到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戴如玎(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教養子女經驗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羅美紅(2004)。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養信念之探討-以大臺北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鐘重發(2003)。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模式與策略。幼兒教育年刊,15,189-205。鐘重發(2004)。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蘇容瑾(2004)。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西文部分
Blood, R. O., Jr. & Wolfe, D. M.( 1960).Husbands and wives: The dynamics of married living. Glencoe,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Blumberg, R. L., & Coleman, M. T.(1989) A theoretical look at the gender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American coupl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0(2):225-250.
Bowser, A. G. & Hejazinia-Bowser, S. (1990). A general study of intermarri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0957)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Coomer, D. L., & Hultgren, F. H. (1989). Considering alternatives: An invitation to dialogue and question. In. F. H. Hultgren & D. L. Coomer (Eds.), Alternative modes of inquiry.pp.15-23. Washington, DC: American Home Economics Association, Teacher Education Section.
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 (1991).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3rd ed.).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Kao, S. C. (1997). Difference voice, difference lives: Th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employed mother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N: Twin Cities.
Kvale, S.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 Thousand Oaks, CA: Sage.
Mirowsky, J.(1985) Depression and marital power: An equity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3):557-592.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Crabtree &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pp.3-28.
Rank, M. R.(1982) Determinants of conjugal influence in wives’ employment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4:591-604.
Rodman, H.(1972) Marital power and the theory of resources in cultural contex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Family Studies, 3(1):50-69.
Sabatelli, R. M., & Shehan, C. L.(1993) Exchange and Resource Theories. in Pauline G. Boss et at al (Eds.), 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 : A contextual approach. pp.385-468. New York: Plenum Press.
Stephan, W. G. & Stephan, C. W. (1991). Intermarriage: Effects on personality, adjustment,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two samples of stud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53, 241-250.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