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詩敏(1999)。多元評量在國一認識台灣(社會篇)的實施歷程。國立
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江雅琪(2003)。生活課程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俊青(1999)。建構式概念教學在國民小學社會科的實驗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成露茜、羊憶蓉(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新新教育----從澳洲「關鍵能
力」教育計畫試探台灣教改前景。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呂文賢(2003)。國民中學教師教學之多元評量實施研究--以嘉義縣國民
中學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余錦漳(2000)。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高
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志強(2003)。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銀亮(2000)。國小學生在九年一貫社會領域中必備的基本能力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平譯(Thomas Armstrong 著)(1997)。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
出版公司。(原著為1994 年版)。
李心瑩譯(Howard Gardner 著)(2000)。再建多元智慧— 21 世紀的
發展前景與實際應。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原著為2000 年版)。
李思明(2001)。國小自然科實施實作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
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美靜(200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吳清山(2001)。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再造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台北
市立師範學院。
吳曉菁(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研習活動之研究。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毓瑩(1995)。開放教室中開放的評量:從學習單與檢核表的省思談卷
宗評量。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開放社會中的教學(93-100)。
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邱ㄧ軒(2003)。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實作評量實施之調查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課程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卓佩君(2004)。新莊區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體育教學評
量之問卷調查。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麗婷(2000)。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教育專業能力之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愫嫻(2000)。台灣教育改革的「巴洛可現象」:論教育改革對國小教
育與國小社會科的影響。國民教育,40(6),21-33。
洪德健(2002)。國小社會科真實評量實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洪淑芬(2004)高高屏地區國民小學合唱指導者教學專業素養與教學需
求問卷調查。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洪金水(2003)。台北縣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領域體育科教師專業發需求
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倩俐(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光明(2003)。國民中學社會領域教師領域教學在職進修需求與成效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美玉(2001)。從多元智能的觀點談歷程檔案評量在教育上的應用。教
育研究資訊,9(1),32-54。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瑞珍(2001)。台中地區國小自然科教師對於多元評量的困擾與問題之
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中。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第七期。
郭俊賢、陳淑惠譯(David Lazear 著)(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
量。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原著為1999 年版)。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esto Assessment。
陳柏岑(2002)。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以高高屏為例。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梅芳(2004)。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發展之研究
-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碩士論
文。未出版。彰化。
陳秀美(2002)。國小英語教師多元評量信念與實施概況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啟明(1999)。另類的教學評量-卷宗評量。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1),78-84。
陳明終(1990)。多元評量面面觀。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國際學術研討會。
陳陞防(1995)。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師專門能力及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麗華(1995)。談有效的社會科教學-重視真實性的活動。康橋雙月刊,
18,8-10。
陳國彥(2001)。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
楊銀興(2000)。傳統評量與新式評量之比較及國小教師對實施新式評量相
關問題覺知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
康美文(2002)。新竹市國小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研究。台北巿立體育
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珍美(2001)。九十學年度國民中學試辦九年一貫課程配套措施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賴羿蓉、李田英(1999)。多元智力與教學。科學教育月刊,222 期,2-15。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社會學習領域。
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教育部。
單文經(1990)。教育專業知識的性質初探。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台北:師大書苑。
劉邦珧(2004)。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
之調查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新竹。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詹寶菁(1997)。國小教師在社會科實施案卷評量之詮釋性研究:評量革新
與教師改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盧雪梅(2000)。多元教學評量的理念和實務。教育研究,76 期,57-66。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 期,11-17。簡婉娟(2003)。教師專業成長、進修需求與教學效能感之研究-以台北市
公立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為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
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毓浩(1999)。論基本學力指標與公民科教學。菁莪,11(2),2-10。
鄒慧英(2000)。多元化的檔案評量。國教之友,52(1),16-23。蘇敏龍(2004)台東縣國小實施多元教學評量之調查研究。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蘇惠華(1999)。國小壹年級社會科另類評量在家考試之應用初探。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盧富美(1994)。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薜慶友 (2003)。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內涵及評量實施之探討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政傑(18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台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1995)。臺灣省國民中學定期評量試題評鑑
分析報告。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二、西文部分
Clifford, L.S.(1996). The impact of state-mandated studen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n instructional practices(Kentucky
Education Reform Act).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1995 ),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6(11),4216A. (AAC 9606261 Pro-Quest Dissertation Abstract)
Cole,D.J.,Ryan,C.W.,Fran Kick, Mathies, B.K.(2000).Portfolios
across thecurriculum and beyond(2nd ed).California:Corwin
Press, Inc.
Garden,H.(1995).Reflections on Mutiple intelligeence:Myths and messages. Phi Delta Kappan,77(3),200-209。
Gronlund & Linn(1990).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Maurer,R.E(1996).Design alternative assessments for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in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Massachusetts:A Simon & Schuster Co.
Martorella, P. H. (2001).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3rd ed.). New Jersey:Prentice-Hall.
Nickell, P.(1993). Alternative Assessment:Implications for Social
Stud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60219).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tiggins, R.(1987).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6(3),33-42.
Yell, M.(1999). Multiple Choice to Multiple Rubrics: One
teacher's journeyin assessment. Social Education.63(6).326-29. 2003/6/08 取自網址:http://ericir.syr.edu/plweb-cgi/fastweb?search
Vavrus, L. (1990).Put portfolios to the test. Instructor, 100, 48-57.
Wiggins, G. (1989). A true test: Toward more authentic and equitable assessment. Phi Delta Kappan, 79, pp.70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