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1999)。心理衛生與適應。台北:心理。
王秀燕(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保進著(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王健任(2004)。國中生網路遊戲成癮傾向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王勝欽(2003)。青少年在網咖中使用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之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5年7月)。TWNIC 2005年07月台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05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6年1月)。TWNIC 2006年01月台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06年2月3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交通大學校園網路策進會(1995)。Internet:無限拓展你的視野。台北:松崗。
交通部(2001)。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台北:交通部統計處。2005年8月1日取自:http://www.motc.gov.tw/survey/20040705222551_90www.WDL
交通部(2003)。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台北:交通部統計處。2005年8月1日取自:http://www.motc.gov.tw/survey/20040630210853_92www.WDL
交通部(2005)。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台北:交通部統計處。2005年8月1日取自:http://www.motc.gov.tw/survey/20050719153902_94www.WDL
向陽公益基金會(2001)。E 世代青少年網咖經驗調查報告。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tosun.org.tw/database/database.htm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大業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江南逸(2003)。國中生使用網路之偏差行為和網路沉迷程度對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淑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及網路使用輔導策略,師說,170,40-42。李相臣(2004,4月)。青少年的網路犯罪問題。論文發表於楊深坑(主持人),青少年網路使用問題之研究。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主辦之「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台灣嘉義。
李相臣(2004,8月)。青少年的網路犯罪問題分析:以網路援交而言。論文發表於楊深坑(主持人),青少年網路援交問題之研究。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主辦之「當前國內青少年援助交際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高雄。
周文欽(1991)。台北市外來高中學生的就學成因、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會(1997/6/18-19),2-12。
林生傳(2004)。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
林進材(1992)。傅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載於郭為藩主編,現代心理學說(頁1-30)。台北:師大書苑。
林靜茹(2003)。網路迷航記-高中學生網路成癮行為之現況分析(以左營高中為例),學生輔導,86,72-91。邱聖玲(2004)。中學生網路沉迷與改善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施香如(1998)。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沉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范傑臣(2003)。高中生人際互動與社會支持對網路沈迷的影響─以桃園縣某高中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唐日新、李美枝(2001)。匯總分析國內虛擬社群的研究。載於國立政治大學主編,e世代心理學(頁435-450)。台北:桂冠。
徐西森、連廷嘉(2001)。大專學生網路沉迷行為及其徑路模式之驗證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119-149。張仁憲(2003)。台南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沉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莊榮俊(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國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郭玉寰(1992)。羅吉斯的人格理論。載於郭為藩主編,現代心理學說(頁243-254)。台北:師大書苑。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5。陳怡安(2001)。心理防衛機轉在網際空間線上遊戲之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8,2005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8/18-25.htm
陳金英(2004)。網路成癮現象之實證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8,39-58。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沉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曾怡慧、施綺珍、楊宜青(2004)。網路成癮症,基層醫學,19(2),35-40。曾懷瑩(2001)。MUD研究初探:多元方法探討「龍域傳奇」中的虛擬社區、使用與滿足以及使用者的虛擬化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游森期(2002a)。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游森期(2002b)。青少年網路成癮成因之探討,學生輔導,83,113-123。游森期(2003)。台灣地區大學生人格特質、網路成癮、憂鬱與焦慮之結構方程式模式檢定。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6,501-525。
湯仁燕(1992)。艾德洛的個別心理學。載於郭為藩主編,現代心理學說(頁59-72)。台北:師大書苑。
華萊斯(Wallace, P.)著(2001)。網路心理講義(陳美靜譯)。台北:天下遠見(原作出版於1999)。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玉蘋(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紹烈(2000)。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之高中高職學生及其父親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雅婷(2000)。國中女生早晚熟與身體意象、自尊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黃德祥(200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楊媛婷(2003)。國中生線上遊戲經驗與社會適應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資策會(2003)。2003年我國家庭資訊通信技術應用概況調查。2005年12月13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index. asp
資策會(2005)。經濟部工業局「電信平台應用發展推動計畫」。2005年12月13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index. asp
廖瑞銘(2001)。電腦網路「e」癮。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編:e世代心理學,19-30。台北:桂冠。
劉守信(2000)。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輔導方案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輔導研究,6,台北:台灣師大學生輔導中心。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輔導研究,6,台北:台灣師大學生輔導中心。
蔡姿娟(1999)。國中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鄭英瑋(2004)。網路使用對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盧浩權(2005)。青少年網路沉迷現象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高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盧麗卉(2002)。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蕃薯藤全球資訊網(2003)。2003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2005年11月10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3/index.html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2004)。2004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2005年11月10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4/index.html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2005)。2005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2005年11月10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5/index.html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賴靜瑩(1999)。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戴秀津(2004)。台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身心健康影響探討。慈濟醫學,16(4),241-248。
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特質之探索,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薛 秀(2001)。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明達(2004)。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謝靜慧、楊淑晴(2000)。大專生網路網路使用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2000/10/19-21),2005年12月6日取自:http://www.ncku.edu.tw/TANET2000/download/paper/E3-4 tanetQ05.doc
謝龍卿、黃德祥(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7,29-62。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二、英文文獻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Armstrong, L., Phillips, J. G.& Saling, L. L. (2000).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3,537-550.
Caplan, S. E. (2002).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development of a theory-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measurement instrument.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18(5), 553-575.
Chou, C. & Hsiao, M. C. (2000) .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s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35, 65-80.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autton, W.H., Rogers, E.M. & Jun, S.H. (1987). Diffusion and social impacts of personal computer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4(2), 219-250
Davis, R.A. (2001).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2), 187-195.
Ebersole, S. (2000).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the web among students. Retrieved November 24,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http://jcmc.indiana.edu/vol6/issue1/ebersole.html
Egger, O.&Rauterberg, M. (1996). Internet behavior and addiction.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ipo.tue.nl/homepages/mrauterb/ibq/report.pdf
Elkind, D. (1984). All grown up and no place to go: Teenagers in crisis. Mass: Addison-Wesley.
Ferris, J. R. (1997).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causes, symptoms, and consequences. Retrieved October 29,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hem.vt.edu/chem-dept/dessy/honors/papers/ferris. html
Goldberg, I. (1996).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October 31,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physics.wisc.edu/~ shal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html.
Greenfield, D. N. (2000). The Net effect: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Retrieved October 29,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virtual-addiction.com/a_neteffect.htm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NY: Academic Press.
Griffiths, M. (2000). Does Internet and computer addiction exist? Some case study evidence.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3(2), 211-218.
Hall, A. S.,&Parsons, J. (2001)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3(4), 312-327.
Heather H. (2000). Hooked on the ''Net”. Psychology Today, 33, 10.
Kaltiala-Heino, R., Lintonen, T.& Rimpelä, A.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Potentially problematic use of the Internet in a population of 12-18 year-old adolescents. Addic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2(1), 89-96.
Kandell, J. J. (1998).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The volu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1), 11-17.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CA: Wadsworth.
Liberman, R. P., DeRiSi, W. J. ,& Mueser, K. T. (1989).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psychiatric patients .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Lin, S. S. J. ,& Tsai, C. C. (2001).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 NSC 89-2520-S-009-010 and 89-2511-S-009-007-N.
Moody, E. (2001). Internet 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neliness.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4(3), 393-401.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1), 13-29.
Phares, E.J. (1988).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Boston: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Pawlak, C. (2002). Correlates of Internet use and addiction in adolesc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Buffalo.
Piaget, J. (1980). Six psychological studies. New York: Vintage Book.
Roe, K., & Muijs, D. (1998). Children and computer games-a profile of the heavy user.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2), 181-200.
Storm, A. K. (1996). I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or Are Addicts Using the Internet? Retrieved October 29,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oncentric.net/~astorm/iad.html.
Suler, J. (1996). Why is this eating my life?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at the "Palace". Retrieved October 29,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1.rider.edu/-suler/psycyber/eatlife. html.
Suler, J. (1999). To get what you need: Healthy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 385-394.
Suler, J. (2004).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analytic Studies, 1, 359-362. Retrieved October 29,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elfhelpmagazine.com/articles/internet/cybaddict.html
Tsai, C. C., & Lin, S. S.J. (2001). Analysis of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f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4(3), 373-376.
Tsai, C. C., & Lin, S. S.J. (2003). Internet addiction of adolescents in Taiwan: An interview study.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6(6), 649-652.
Young K. S., &Rodgers, R. C.(199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1), 25-28.
Young, K.S. (1996).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Retrieved October 11,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apa.org/releases/internet.html.
Young, K. S. (1997). What Make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Retrieved October 11,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healthyplace.com/ Communities/Addictions/netaddiction/articles/habitforming.htm.
Yo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Y:John Wiley & Sons,Inc.
Young, K. S. (1999). Cyber-Disorders: The Mental Health Concern for the New Millennium. Retrieved October 29,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netaddiction.com_articalcyberdisorders.htm
Young, K. S.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4), 402-415.
Zimbardo, P.G. (1992). Psychology and lif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