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5.16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0 10: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俐伶
研究生(外文):CHEN LI_LING
論文名稱:國小五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歷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Processes of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for the fifth grade Pupils in Life Education
指導教授:張淑美張淑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emay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9
中文關鍵詞:生命教育繪本教學死亡態度
外文關鍵詞:life educationpicture book teachingattitude towards deat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8
  • 點閱點閱:10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0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究於國小五年級實施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教師教學與學童學習歷程,以及瞭解此教學對學童在死亡態度上的影響,進而提出研究者於實施歷程中的發現與研究省思,做為生命教育繪本課程與教學設計之參考。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主,量表施測為輔,於九十三學年第二學期(2005年3月~6月)針對高雄縣喜樂國小五年級某班26位學童,依九年一貫課程「人與自己」、「人與社會環境」及「人與自然環境」等三大課程發展目標擬定生、老、病、死與自然永續之生命教育內涵,運用《重要書》、《你很特別》、《生命有多長》、《精采過一生》、《我最喜歡爺爺》、《艾瑪畫畫》、《叔公忘記了》、《祝妳生日快樂》、《好好哭吧》、《獾的禮物》與《娜麗塔的眼淚》等繪本,進行十一週、共廿一節的生命教育繪本教學。在研究歷程中的發現有:
壹、 生命教育繪本教學方案之實施方面
一、 教學設計、實施歷程與結果之發現
(一) 相似的繪本呈現方式,令少部分學童失去上課興趣。
(二) 部分教學活動會使用到其他領域的教學時間,會有借課的困難。
(三) 所擬定之討論問題太多,部分無法聚焦於生命教育,影響教學成效。
二、 生命教育繪本的選用方面
(一) 學童的生活經驗與閱讀能力影響其對繪本的接受度。
(二) 只要編排得宜、內容豐富多元,學童對寓教於樂的知識繪本亦能有高度的喜愛。
貳、 研究者在教學歷程中的反思與成長
一、 透過本教學開啟師生之間分享人生歷程之感受與體驗。
二、 透過本教學研究者生命態度產生正向積極的改變。
三、 教學歷程中對學童的身心狀況無法隨時掌握,與家長的聯繫亦有待加強。
參、 學童的學習歷程與結果
一、 學童在生命教育相關的知識、情意與行為上有所收穫。
二、 學童喜歡以繪本引導的方式學習生命教育,並表達想再接受此類教學的意願。
三、 學童能從中學習尊重與關懷同學。
四、 面臨喪親的學童較能坦然面對現實與悲傷。
研究者並依據發現提出研究省思,以做為將來改進的方向,或提供未來有意進行生命教育繪本教學者的參考。
壹、 建議由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統籌規劃全校性生命教育課程。
貳、 應善用繪本做為生命教育媒材,並讓學童參與繪本的選用。
參、 邀請家長共同關心與參與生命教育的實施。
肆、 未來相關研究方向之建議:
一、 繪本閱讀後的討論問題宜做深入的探討,並更聚焦在和生命相關的思考。
二、 在研究對象上,可做向上或向下的延伸。
三、 在相同的主題上,運用不同的生命教育繪本進行教學。
四、 運用更多相關生命教育媒材進行教學。
五、 以行動研究進行生命教育教學之探究。
The purpose of this i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5th grades’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 teaching, which involv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death. Further, some core findings and reflections are presented as reference to those who attempt to do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in the future.
The methods of this study ar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The subjects in this study comprise of 26 5th grade students ( 14 boys and 12 girls ) from X Elementary School in Kaohsiung County. 21 sessions of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 teaching are conducted for 11 weeks from March to June of the second semester in school year 2005.
According to three objectives of Nine-Year Curriculum Program, which include “Human beings and Self”, ”Human being and Society”, and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we propose and form concepts relating to self-concept, life, oldness, sickness and death , and the instructional meanings behind eternal life. The book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re “THE IMPORTANT BOOK”, “YOU ARE SPECIAL”, “LIFETIME”,
“Drop Dead”, “Mein Opa ist alt,und ich hab ihn sehr lieb”, “EMMA”, “Great-Uncle Alfred Forgets”, “Happy Birthday to You”, “Gærd blot hjerte”, “BADGER’S PARTING GIFT” and “The Song of The Three”.There are three cor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1. The findings of the design for teaching, procedure for implementation and result
(1) Design of teaching pla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 The similar teaching methods of these picture books make a few of students feel uninterested in class.
b. Some teaching activities from the curriculum will take up the time from other interdisciplinary fields
c. There are too many questions needed to be discussed, as such, some cannot focus on the issue of life education.

(2) Choosing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a.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and reading ability have effect on their acceptance of picture books.
b. As long as the edit is excellent and the content has its diversity, students still have high interests in epistemic picture books.
2. Reflections of the researcher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1) By this teaching,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can share experiences of life process each other.
(2) The researcher herself has positive change in attitude towards life.
(3) By this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is unable to control mental and physical conditions of students at any time. The connection with parents has, therefore, to be strengthened
3. Process and results of students’ learning
(1) Students have gained related knowledge and affection about life education.
(2) Students like thy way of learning life education by combining with picture book teaching, they also address their willingness of learning it.
(3) Students can learn to respect and concern classmates by this teaching.
(4) The student who facing the situation of family death, is able to deal with it calmly.
According to cor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searcher addresses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as reference for people who may conduct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 teaching and for future studies as well.
1.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whole-school life education curriculum should be plann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at school.
2.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eaching methods or make use of soci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ilemma of lack of picture books.

3. Picture book should be used as a media of life education and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hoosing picture books is important.
4. Parents should be involved in teaching and they can be partners of advocating life education.
5. Regarding to future stud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1) The discussion after reading picture books should be explored in depth and focused on related thinking about life.
(2) The choice of research participants can be stretched to pupils of lower and higher grades.
(3) The different life education picture books can be used in teaching the same theme in relation with life education.
(4) More medias should be used in life education teaching.
(5) Action research related to life education teaching should be conducted.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8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4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意涵與理念……………………………………14
第二節 生命教育課程的教學與實施 ……………………………25
第三節 生命教育繪本教學…………………………………………31
第四節 死亡態度及相關研究之探討………………………………45
第五節 生命教育、死亡態度與繪本之相關研究…………………52
第六節 文獻對本研究之啟示………………………………………5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歷程……………………………………………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61
第二節 研究假設……………………………………………………64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65
第四節 相關研究工具………………………………………………67
第五節 實施程序……………………………………………………74
第六節 研究倫理……………………………………………………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2
第一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死亡態度表現之分析…………………82
第二節 實驗組在死亡態度表現之分析……………………………87
第三節 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歷程探討……………………………89
第四節 回顧這場生命教育教學 …………………………………145
第五章 實施歷程之發現與研究省思 …………………………………159
第一節 實施歷程之發現 …………………………………………159
第二節 研究省思 …………………………………………………166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169
貳、西文部份………………………………………………………182
附錄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183
附錄二 量表使用同意書 …………………………………………184
附錄三 教案設計 …………………………………………………185
附錄四 學生作品:小書(一) …………………………………220
附錄五 學生作品:小書(二) …………………………………221
附錄六 學生作品:心得明信片 …………………………………222
附錄七 學生作品:學習單 ………………………………………223
附錄八 2001~2004年國內國小生命教育教學相關論文 …………233

表 次
表2-1-1 生命教育目的分類表……………………………………………21
表2-1-2 生命教育內涵在國小實施之歸納表……………………………23
表2-2-1 十大基本能力與生命教育相關分類表…………………………26
表2-5-1 國內國小生命教育相關研究論文重點分析表…………………52
表2-5-2 繪本與生命教育相關論文………………………………………55
表3-1-1 實驗前後測設計…………………………………………………62
表3-5-1 教學設計進度表…………………………………………………74
表3-5-2 研究者自編教案設計表…………………………………………76
表3-5-3 編碼符號說明表…………………………………………………78
表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死亡態度」之 t考驗摘要表 ……………83
表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死亡態度」及其各層面
之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2-1 實驗組在「死亡態度」前測、後測、追蹤測驗分數之
t考驗摘要表 ……………………………………………………87
表4-3-1 「魔鏡、魔鏡、我是誰?」學習單回答
──為自己取綽號(代稱)分類統計表 ………………………92
表4-3-2 「魔鏡、魔鏡、我是誰?」──最喜歡做的
一件事之分類統計表 ………………………………………… 93
表4-3-3 「魔鏡、魔鏡、我是誰?」──我的志願之分類統計表 ……94
表4-3-4 「生命有多長」學童回答統計表一……………………………107
表4-3-5 「生命有多長」學童回答統計表二……………………………108
表4-3-6 「艾瑪畫畫」──老年生活計畫統計表………………………120
表4-4-1 學童收穫類別分析表 ………………………………………… 148
表4-4-2 繪本使用回饋表 ……………………………………………… 152
表4-4-3 學童對所使用繪本好惡原因彙整表 ………………………… 153

圖 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 ……………………………………………………61
壹、中文部分
于中奎(2001)。國小單親兒童死亡態度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方德隆(1999)。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與內涵。載於方德隆著,課程與教學研究(頁221-244)。高雄市:復文。
方德隆(譯)(2004)。Allan C. Ornstein 、 Francis P. Hunkins著。課程發展與設計( Curriculum-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4th ed. )。台北市:高等教育。
毛淑芳(2003)。宜蘭國小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王慧勤(2003)。國語教學的情意評量。心講臺教育雜誌網路版,6。2004年2月25日,取自http://南e網.tw/big5/content/2003-04/15/content_940.htm
丘愛鈴(1989)。台北市國中教師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丘愛鈴(2006)。綜合活動領域「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與多元智慧教學設計。載於何福田策劃主編,生命教育(頁97-130)。台北市:心理。
史作檉(1979)。生命現象。新竹市:楓城出版社。
台灣省教育廳(1998)。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畫。研習資訊,15(4),8-11。
江淑惠(2004)。繪本導讀初論。國民教育,44(4),40-46。
江琪瑞(2004)。生命教育融入國小三年級自然科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江福祐(2003)。國民小學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池田大作(1992)。生命凱歌:我的人生思考。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何進財(2001)。珍愛生命。學生輔導雙月刊,76,5。
何顯明(1993)。中國人的死亡心態。上海市:上海文化出版社。
吳事穎(2003)。陪小四生閱讀生命-由兒童讀物引導進入生命教育主題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與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武雄(2003)。推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建中學報,9,1-9。
吳英璋、金樹人、許文耀(1995)。校園自我傷害防治處理手冊。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吳庶深(2004)。生命真精采──運用圖畫書發現生命的新境界。台北縣:三之三文化。
吳庶深、胥嘉芳(2003)。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中港台兩岸三地初探。學生輔導,88,126-131。
吳庶深、黃禎貞(2001)。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教學成效之初探。教育資料集刊,26,377-392。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市:學富文化。
吳淑玲(2004)。繪本的視覺藝術與語文閱讀──以兒童繪本閱讀指導為主,載於吳淑玲主編,繪本主題教學資源手冊(頁VII-XXII),台北市:心理。
吳榮鎮(2001)。落實輔導再認識工程──生命教育。學生輔導雙月刊,76,100-111。
吳慧敏(2001)。死亡態度研究及其在生死教育上的運用。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主辦之「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
吳瓊洳(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580,12-18。
呂應鐘(2005)。生死學的意涵與價值。載於呂應鐘著,現代生死學(頁19-34)。台北縣:新文京。
巫珍宜(1991)。青少年死亡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 萍(2002)。生命教育的本體及其三個維度。載於林治平(主編),生命教育集思──中原大學2001年海峽兩岸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32)。台北市:宇宙光全人關懷。
李淑珺(譯)(2002)。A. C. Grayling 著。生命的哲思 ( The Meaning of Thing: Applying Philosophy to Life )。台北市:心靈工坊。
李華玲(2004)。楊梅國小五年一班閱讀教學之研究--以生命教育為主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憲三(2002)。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生死教育課程規劃及教學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天祐(2002)。認識研究倫理。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73-80。2006年3月25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edu_paper/data_image/e0000632/0n0/20020400/p0000073.pdf
林文琪(2002)。人生哲學與人生觀。載於郭靜晃等著,生命教育(頁19-39),台北市:揚志文化。
林文寶(1995)。進入「幼兒故事」世界。載於何三本著,幼兒故事學(頁1-7),台北市:五南。
林文寶(1996)。總論。載於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合著),兒童文學(頁1-40),台北市:五南。
林幸宜(2005)。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真美(1999)。繪本與兒童。載於林真美等著,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頁32-39),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林真美(譯)(2005)。(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南著 繪本之力)繪本之力。台北市:遠流。
林素珍(2002)。溫馨、甜蜜、歡愉之外──兒童圖畫書對「死亡」的詮釋。國文學誌,6,113-155。
林素珍(2004)。生命的小鬥士──《安安──和白血病作戰的男孩》、《祝你生日快樂》二本圖畫書之比較與評述。國文學誌,9,231-248。
林綺雲(2001)。死亡教育與輔導:批判性的觀點。載於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主辦之「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手冊(頁1-9),嘉義縣。
林維姿(2004)。生命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生失落情緒適應之效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天助(1999)。學習‧在生命深處。載於林鶯譯,生命教育──和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頁2-5)。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邱淑珮(2004)。生命教育課程──「蜜蜜甜心派」融入綜合活動對國小學童尊重與關懷態度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邱碧惠(2003)。多元化教學的生死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姜鵬珠(2003)。何妨吟嘯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常花(1988)。兒童讀物在教育性讀書治療的應用與實施。國教月刊,34(8)9-15。
施常花(1998)。童話在心理教育輔導上的應用。載於林文寶等著、許建崑主編,認識童話(頁190-203)。台北市:小魯。
柯倩華(1999,11月29日)。繪本童書中的死亡圖像。聯合報。
柯倩華(2000)。導讀──美麗的珍珠項鍊。載於柯倩華譯,艾瑪畫畫(後扉頁),台北縣:三之三文化。
洪 蘭(2006)。閱讀教育的傳教士 ── 洪蘭博士專訪。閱讀會訊,2,1。
洪文瓊(2004)。圖畫書與台灣圖畫書出版生態──台灣圖畫書系列探討之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93年10月號,4-9。
洪昭岑(2006)。多元智能融入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瑜堅(譯)(1997)。Eric E. Rofes著。與孩子談死亡── 一本由孩子寫給孩子的生死書 ( The Kids’ Book about Death and Dying )。台北市:遠流。
洪翠芬(2003)。陪孩子認識死亡──《獾的禮物》繪本教學活動探討。載於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主辦之「生命意義探索研討會」論文資料暨研討會手冊,(頁127-145),彰化縣。
洪翠芬(2004)。生死教育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探討: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紀孟春(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生生死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紀潔芳(2006)。童繪本在生死教育教學中之運用。載於何福田策劃主編,生命教育(頁171-199)。台北市:心理。
紀潔芳、劉可德(2004)。台灣地區中小學生命教育教學資源手冊下篇。載於紀潔芳、劉可德著台灣地區中小學生命教育教學資源手冊(頁67-147),彰化縣:國立彰化師大商業教育學系。
胡中宜(2002)。人權與人性尊嚴──談生命教育與生命意義。載於郭靜晃等著,生命教育(頁58-75),台北市:揚志文化。
范敏雪(2003)。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國小音樂課程對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以一國小五年級的班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卿敏良(2004)。生命課題──隨處關注。載於賴美玲譯,好好哭吧(前扉頁),台北市:大穎文化。
孫幸慈、連廷嘉、黃俊傑(1999)。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五,137-153。
孫效智(2000)。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台北市:寰宇出版公司。
孫效智(2004)。導讀。載於孫效智(主編),歌詠生命的旋律──九年一貫生命教育教案(頁8-14)。台北市:幼獅文化。
徐士虹(1996)。國中生死亡態度之研究──以宜蘭縣礁溪國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秀菊(2002)。編織一個在地的繪本之夢。載於花蓮縣新象社區交流協會編著,打開繪本說不完親師資源手冊第一冊(頁9-10),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徐宗國(譯)(1997)。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著。質性研究概論 ( Basics of O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台北市:巨流圖書。
馬祥來(譯)(2000)。圖畫書符碼概論。兒童文學學刊(3),160—182。
高宗賢(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以四年級「拜訪自然」單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高宣揚(1993)。存在主義。台北市:遠流。
張光甫(1995)。談生命教育。輔導通訊,44,32-37。
張秀雲(譯)(2003)。 Phillip C. McGraw 著。敢作自己──快樂生活策略 ( Creating Your Life from the Inside Out )。台北市:天下文化。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郁芬(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探究與實施。教師之友,42(2),15-21。
張梅虹(2004)。近十年來台灣與歐美地區繪本中的死亡概念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淑美(1995)。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學生輔導通訊,36,88-95。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張淑美(1999)。震災後的教育省思──論生死教育的理念與實施。公教資訊季刊,3(4),1-14。
張淑美(2001),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載於郭貴聰(主編),生命教育(頁1—16)。台南市:台南大學輔導處。
張淑美(2004),早知道早幸福?──兒童死亡概念之發展與生命教育。學生輔導,93,166-175。
張淑美(2004,9月18日)。開啟生命教育專業的新紀元──喜賀「台灣生命教育學會」正式成立。載於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籌備委員會主辦之「生命教育核心議題學術研討會暨台灣生命教育學會成立大會」大會手冊(頁98-100),台北市: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張淑美(2006a)。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實施概況與展望──中等學校教師知調查研究。載於張淑美著,「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頁111-133)。高雄市:復文。
張淑美(2006b)。論國中階段實施生死教育之重要性與推動。載於張淑美著,「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頁161-179)。高雄市:復文。
張淑美(2006c)。「生命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論生命教育的專業發展」。載於張淑美著,「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 生死教育取向(頁199-205)。高雄市:復文。
張祥龍(2004)。海德格──二十世紀做原創的思想家。台北縣:康德出版社。
張湘君、葛琦霞(2000a)。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縣:三之三文化。
張湘君、葛琦霞(2000b)。以童書在國小推行「生命教育」之可行性探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73-298)。台北市:寰宇出版公司。
張輝道(2001)。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自我概念的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靜玉等(譯)(2004)。HARLES A. CORR / CLYDE M. NABE / DONNA M. CORR 著。死亡教育與輔導 ( Death and Dying, Life and Living )。台北市:洪葉文化。
張瓊云(2002)。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載於郭靜晃等著,生命教育(頁1-18)。台北市:揚志文化。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普通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科課程綱要總目標。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2006年5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7273001/main/1-3.htm
莊麗卿(2003)。生命教育之實踐──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瑞文(200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向日葵的種植」與「毛毛蟲的飼養」活動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瑞芬(2004)。當小布農遇上啄木鳥人──國小高年級生命教育教學設計與實施。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郭志丕(2003)。序。載於劉清彥、郭恩惠著,圖畫書的生命花園(頁VIII-XI)。台北市:宇宙光全關懷。
郭靜晃(2002)。人生哲學與人生觀。載於郭靜晃等著,生命教育(頁103-132)。台北市:揚志文化。
陳永吉(2004)。生命教育融入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台中縣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佳禧(2002)。生命教育之體認。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陳招池(2004,4月16日)。說故事讓學生感覺生命意義。國語日報,13版。
陳明昌(2003)。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六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芳玲(1998)。生命教育課程之探究。輔導通訊,55,29-34。
陳芳玲(2002)。譯者序。載於Jone Lorette Winsch著、Pam Keating繪圖、陳芳玲譯,葬禮之後(無頁碼)。台北市:心理。
陳芳智(譯)(1994)。David Carrol著。生死大事──如何幫助所愛的人走完人生旅程 ( Living With Dying )。台北市:遠流。
陳俊輝(2003)。生命思想VS.生命意義。台北市:揚志文化。
陳俐伶(2005)。繪本融入生命教育課程教學對國小學童生死態度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13,93-103。
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美娟(2001)。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琴富(1999)。走過死亡與悲傷的幽谷,載於陳琴富譯,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頁10-14),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陳瑞珠(1994)。台北市高中生的死亡態度、死亡教育及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翠珍(2004)。不同教學模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 以角色扮演教學模式和直接教導教學模式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質采(1998)。作者簡介。載於陳質采譯,大姊姊和小妹妹(頁25)。台北市:遠流。
陳質采(2001)。我們還有一些些時間。載於呂俐安譯,叔公忘記了(無頁碼)。台北市:遠流。
陳質采(2002a)。不只是故事。載於Jerrold R.Brandell著,林瑞堂譯,兒童故事治療(頁13-17)。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陳質采(2002b)。故事── 一種形象鮮明的溝通形式。載於 Henry T. Close 著,劉小菁譯,故事與心理治療(頁7-9)。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陳麗香(2005)。這樣讀書最有趣。泰山真愛家庭雙月刊,35,18-19。
章淑婷(2002)。在這個世界裡,我究竟是誰?載於方素珍等著,圖畫書、學習與探索---以四本圖畫書為範例的活動設計(頁140-143)。台北縣:光佑文化。
曾志朗(2005)。也許有一天,他將為我們改寫人類歷史。載於呂瑞芬等編輯,乘著閱讀的翅膀,遨翔天際(頁2-3)。高雄縣:財團法人名家文教基金會。
曾淑玉(2005)。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原住民學生自我概念、族群認同之實驗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辜綉晶(1998)。讀書治療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輔導效果。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天中(1988)。臨終關懷:死亡態度之研究。台北市:業強出版社。
黃天中(1995)。生涯規劃概論──生涯與生活篇。台北市:桂冠。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2004)。生命教育之課程設計。載於圓照寺大乘同修會╱金倫佛教教育學院編輯,九十三年度生命教育教師研習營手冊(頁35-61)。高雄縣:九華圖書社。
黃啟峰(2004)。高雄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概念、死亡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淑瑛(2005)。孩子的最愛:畫故事書的欣賞與創作教學。美育雙月刊,143,3-16。
黃琝仍(2003)。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輔導通訊,55,6-10。
黃德祥(2000a)。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研討會論文集,(頁103-117)。台北縣:輔仁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黃德祥(2000b)。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253)。台北市:寰宇出版公司。
黃德祥(2005)。青少年的自我與情緒的發展與輔導。載於黃德祥著,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頁167-191。)台北市:考用出版社。
黃慶惠(2003)。繪本教學有一套。台北市:天衛文化。
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美雪(2001)。編輯札記。學生輔導雙月刊,76,2-3。
楊茂秀(2004)。關於《重要書》的重要事。載於瑪格麗特‧懷玆‧布朗文、李奧納德‧威斯葛圖、楊茂秀譯,重要書(封底)。台北縣:經典傳訊文化。
楊韶剛(2001)。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市:貓頭鷹。
詹明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詹美涓(2005,12月25日)。2005管窺童書現象。聯合報,E5版,讀書人。
鄒惇伶(2001)。和小朋友玩閱讀遊戲:兒童繪本親師手冊。台北縣:狗狗圖書。
廖文武(譯)(1990)。S.H Jacob著。皮亞傑教育理論的基礎 ( Foundations for Piagetian Education )。台北市:五南。
廖卓成(2004)。兒童文學的基本觀念。國民教育44(4),16-21。
廖芳娟(2000)。台灣警察之死亡態度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廖春文(2002)。台灣九年一貫課程心性議題融入學習領域之探析。國教輔導,40(2),43-55。
廖鳳池、陳美芳、胡志芬、王淑敏、黃宜敏等編譯(1992)。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熊同鑫(1999)。行動、反思與成長:一位自然科教師的自我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7-34。
劉 翔(1992)。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台北市:桂冠。
劉美慧(2003)。繪本──神奇的魔力。載於花蓮縣新象社區交流協會編著,打開繪本說不完親師資源手冊第二冊(頁6-7),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翔平(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劉鳳芯(譯)(2000)。Perry Nodelman 著。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台北市:天衛文化。
歐用生(2000)。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載於歐用生著,課程改革(頁123-141)。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佩瑜(無日期)。張開雙手,擁抱流淚和微笑所帶來的感受。2005年10月20日,取自 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04 top800/best.htm1#top
蔡尚志(1996)。兒童故事。載於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合著),兒童文學(頁163-220)。台北市:五南。
蔡明昌(2002)。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展背景與課程比對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0(3),1-14。
蔡明昌(2005)。關於生命教育的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62,126-133。
蔡長衡(2003)。生死取向之生命教育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對死亡概念與態度之實證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培村(1995)。生命教育分區座談記實。輔導通訊,44,32-37。
鄭文安(2001)。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種植」和「養殖」主題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石岩(1999)。應變的教育。台北市: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
鄭石岩(2001)。生命的終極意義。學生輔導雙月刊,76,74-81。
鄭淑里(1995)。死亡教育課程對國中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數華(2004)。「自我認識」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鄭麗文(1999)。幼兒文學。台北縣:啟英。
鄧運林(2001)。認識生命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21-24)。台北:心理。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台北市:寰宇出版公司。
錢永鎮(2001)。生命教育之班級經營。教育資料集刊,26,316-353。
戴熒蓮(2004)。生命教育融入一年級國語科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文綜(2003)。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的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簡茂發(1984)。教學評量原理與方法。載於台灣省教育廳(主編),教學評量手冊(頁13-23)。台中縣:台灣省教育廳。
簡麗賢(1994)。種一方兒童閱讀田。教師天地,129,79-84。
顏文君(譯)(2003)。 Alfred Adler 著。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 (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台北市:華城圖書。
羅瑞玉(2004)。國小教師生命教育教學實踐知識初探。載於高雄縣政府(主編),高雄縣九十三年度旗山區教訓輔三合一專業研習研習手冊(頁6-26)。高雄縣:福安國小。
蘇千惠(2006)。性別繪本讀書會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與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蘇佐璽(2005)。探索生死的圖騰──生死教育課程對原住民國中生的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絢慧(2005)。生命河流。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貳、西文部份
Altrichter, H., Posc , P. & Somkh, B. (1993). Teacher Investigate Their Work : An Introduca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London : Rortledge.
Ansbacher, H. L., & Ansbacher, R. R. ( Eds. ) (1956).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New York: Basic Books.
Backer, B. A. Hannon, N. & Rusell , N. A. (1982). Death and dying. New York: John Willey & Sons.
Baumeister, R. F. (1991). Meaningful of lif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Davis, G. L. (1986). A content analysis of fifty-seven children’s books with death themes. Children Study Journal, 16(1), 39-54.
Francesc, H. S. (2005).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Oktober 20, 2005 aus http://www.philosophisches-lesen.de/heidegger/suz/enzyklopaedie.html
Frankl, V. E. (1963).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 A newly rev. and enl., ed. of From death-camp to existentalism. Translated by Ilse Lasch. Pref. by Gordon W. Allport. Boston : Beacon Press.
Frankl, V. E. (1986). The doctor and the soul : 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Goodman, K. S. (1986).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Portsmouth: Heinemann.
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 J. D., & Smaldino, S. E. (1996).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orking, K. T. (1997). From Cover to--Evaluation and reviewing children’s books. New York :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amers. E. P. (1995). Children, death, and fairy tales. Omega, 31(2), 151-167.
Wass, H. & Scott, M. (1978).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eath Concepts and Concerns. Middle School Journal, 9,.10-12.
Wass, H. & Corr, C. A. (Eds.) (1984). Childhood & Death. Washington, D. C. : Hemispher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孫幸慈、連廷嘉、黃俊傑(1999)。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五,137-153。
2. 吳庶深、胥嘉芳(2003)。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中港台兩岸三地初探。學生輔導,88,126-131。
3. 洪文瓊(2004)。圖畫書與台灣圖畫書出版生態──台灣圖畫書系列探討之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93年10月號,4-9。
4. 施常花(1988)。兒童讀物在教育性讀書治療的應用與實施。國教月刊,34(8)9-15。
5. 林綺雲(2001)。死亡教育與輔導:批判性的觀點。載於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主辦之「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手冊(頁1-9),嘉義縣。
6. 林素珍(2004)。生命的小鬥士──《安安──和白血病作戰的男孩》、《祝你生日快樂》二本圖畫書之比較與評述。國文學誌,9,231-248。
7. 林素珍(2002)。溫馨、甜蜜、歡愉之外──兒童圖畫書對「死亡」的詮釋。國文學誌,6,113-155。
8. 吳榮鎮(2001)。落實輔導再認識工程──生命教育。學生輔導雙月刊,76,100-111。
9. 吳庶深、黃禎貞(2001)。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教學成效之初探。教育資料集刊,26,377-392。
10. 吳武雄(2003)。推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建中學報,9,1-9。
11. 何進財(2001)。珍愛生命。學生輔導雙月刊,76,5。
12. 江淑惠(2004)。繪本導讀初論。國民教育,44(4),40-46。
13. 張郁芬(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探究與實施。教師之友,42(2),15-21。
14. 張淑美(1995)。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學生輔導通訊,36,88-95。
15. 張淑美(1999)。震災後的教育省思──論生死教育的理念與實施。公教資訊季刊,3(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