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9 09:52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張心怡
研究生(外文):
Chang,Shin-I
論文名稱:
一位受婚姻暴力婦女母職經驗的探究-從女性主義點出發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f a Motherhood Experience in the Violent Family - Based on the Feminism Point of View.
指導教授:
楊巧玲
指導教授(外文):
Yaung, Chao Li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學門:
教育學門
學類:
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婚姻暴力
、
母職
、
女性主義
外文關鍵詞:
violence in the family
、
motherhood
、
mothering
、
Feminism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3
點閱:520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8
本研究以女性主義觀點出發,並以女性主義方法論之意涵為主要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討一位長期受婚姻暴力婦女的母職經驗及處境,並進而在多次的深度訪談互動過程中,探討其逐漸的引發出對母職的覺察與省思,進而達到批判與實踐的轉化之可能性。於其中,亦同時顯現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隨著相互的深度互動而產生的反思歷程。
研究內容與結論如下:
一、 受長期婚姻暴力婦女的生活與心境是充滿矛盾與無助的,對於深陷無窮盡的暴力循環中,充滿了無力感,卻也只能靠著自己的力量掙扎沉浮,心想著總有一天會離開他。
二、 孩子成了她的力量與慰藉,但對於孩子也必須承受父親暴力陰影的事實,卻不易面對,更不知該如何解決。
三、 外界資源系統包括社會福利體系及親職或母職相關資訊的偏頗與不足,使得這位母職實踐者難以獲得真正所需的資源與支持。
四、 母職實踐的轉化須有足夠的覺察省思於前,並有適當的事件引發,在當事人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與冷靜理智之下,此位長期受婚姻暴力的婦女,因而產生的轉化與實踐的力量,進而得以改善了自身的處境。
五、 於本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一路上和研究參與者互動引發的反思與改變,甚至包括研究過程與書寫之中的各類隱含的權力運作(),也是研究中一極為重要的面向與影響因素。
關鍵詞:婚姻暴力(violence in the family)、母職(motherhood,mothering)、
女性主義(Feminism)
In this study, the investigation go deep into the mother who stuck in a violence family for more than 10 years, not only about her motherhood situation and experience but also the possibility of making conversion of her motherhood by inspire her self-insight, self-reflection, self-criticize and self-practice through the entire research process, in which, the study based on the Feminism point of view, and use the Feminist methology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Along with the self-reflection of the participator, mine during the whole research process are shown in the article in the same time.
The conclusions are:
1. It is full of helpless and contradictions in the life of the mother who live in a violence family, she fell weak and powerless as stuck in the violence circle, and she can only count on herself, compromise herself with keeping imagine that someday she will leave her violent husband all right.
2. Her child has become her strength and consolation, but somehow, it is difficult for her to face the fact that father's violence has become a shadow among her son’s childish mind,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her to find the way or make up her mind to fix this situation.
3. For lack of external resource systems such as social welfare systems and biased information of parenting and motherhood, this motherhood practitioner unable to get her necessary needs and real support
4. The conversion of motherhood self-practice must have enough awareness and ponder over first, and a proper incident that caus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principal has enough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and in a calm and rational situation, this woman receiving the marriage violence for a long time, so has produced conversion and strength of practising, then one's own situation has been improved.
5. In this research, some extremely important purposes and effective factors exist, those are the researcher's role, and the change and introspection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searcher and principal on the way, even include all kinds of hidden power oper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is researing and writing.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04
第三節 名詞釋意…………………………………………………………… 05
一、婚姻暴力…………………………………………………………… 05
二、母職與母職制度…………………………………………………… 06
三、女性主義…………………………………………………………… 0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女性主義的母職論述…………………………………………… 09
一、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10
二、基進女性主義……………………………………………………… 11
三、後現代女性主義與後殖民女性主義……………………………… 13
第二節 受婚暴婦女與母職相關研究的整理與評析…………………… 14
一、受婚姻暴力婦女之相關研究……………………………………… 14
二、母職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增能賦權的母職實踐到重視女性經驗的多元親職教育……… 21
一、增能賦權的母職實踐……………………………………………… 21
二、重視女性經驗的親職教育…………………………………………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歷程
第一節 研究取徑………………………………………………………… 2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與我………………………………………………… 27
一、研究參與者………………………………………………………… 27
二、研究者……………………………………………………………… 28
三、研究倫理與限制…………………………………………………… 3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歷程…………………………………………… 31
一、研究方法…………………………………………………………… 31
二、資料蒐集方法與過程……………………………………………… 33
三、資料分析與過程…………………………………………………… 37
第四章 故事與對話
第一節 她的故事……………………………………………………….. 42
一、不得不獨立的童年時日………………………………………….. 42
二、翻攪的青少年時日……………………………………………….. 43
三、他………………………………………………………………….. 44
四、她和他……………………………………………………………… 45
五、她、他和孩子……………………………………………………… 47
六、面對未來…………………………………………………………. 49
七、故事的後續………………………………………………………. 50
第二節 我與她的對話……………………………………………………. 51
一、初步的覺察與澄清………………………………………………. 51
二、進一步的覺察與澄清……………………………………………. 57
三、澄清、反思與重新詮釋…………………………………………. 62
第三節 轉化與增能………………………………………………………. 73
一、轉化契機…………………………………………………………. 73
二、力量的生成與展現………………………………………………. 77
第四節 更好的母職之路…………………………………………………. 84
一、 我們在與對方的互動中重新檢視著自己………………………. 85
二、 覺察與澄清………………………………………………………. 85
三、 質疑批判…………………………………………………………. 86
四、 轉化………………………………………………………………. 87
五、 實踐增能與力量展現……………………………………………. 88
第五章 婚姻暴力下的母職樣貌與可能
第一節 婚姻暴力下之母職經驗與處境…………………………………. 94
一、最困難的問題……………………………………………………. 94
二、最難堪的事實……………………………………………………. 95
三、最常說的話語……………………………………………………. 95
四、最堅持的行動……………………………………………………. 95
五、最無力的困境………………………………………………….… 95
六、最曲折的道路……………………………………………….…… 96
七、最迷失的自我…………………………………………….……… 96
八、最缺乏的資訊…………………………………………….……… 96
第二節 婚姻暴力下之母職實踐轉化之可能…….……………………… 97
一、艱辛、美麗的路徑…………………………………….………… 97
二、是他給了自己力量做出不一樣的實踐面貌,並非我!…….… 98
第三節 關於研究的反思…………………………………………………. 99
一、我(們?)這些女性們呀………………………………………. 99
二、我與她……………………………………………………………. 100
三、對於訪談與這份論文……………………………………………. 101
四、關於她所謂「滿滿的愛」………………………………………..102
五、關於質性研究與書寫……………………………………………. 104
六、現有的親職教育及相關書籍……………………………………. 107
第四節 建議………………………………………………………………. 108
一、對於其他多元母職的研究與實踐………………………………. 108
二、對於親職教育相關論述…………………………………………. 108
三、對於社會利機構提供的協助……………………………………. 109
文獻資料
中文部分………………………………………………………………………. 111
英文部分………………………………………………………………………. 115
附錄
附錄一 實踐取向訪談大綱 ………………………………………………… 116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 118
中文部分
王瑞香(1996)。基進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21-158。台北:女書。
王雅各(主編)(1999)。婦女解放運動和二十世紀的性別現象。性屬關係 性別與社會建構,3-26。台北:心理。
王如玄(1999)。社會正義的最後防線?-法律和兩性關係。性屬關係 性別與社會建構,405-447。台北:心理。
方真真(2003)。身體的印記:受虐婦女的生命敘說。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1996)。婚姻暴力助人者在職訓練手冊。
余嬪(1999)。婦女與休閒文化。性屬關係 性別與社會建構,307-333。台北:心理。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玲(譯)(2002)。Allen G. Johnson 著。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
宋月瑜(2003)。婚姻暴力受虐婦女離婚後的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未出版,台中。
林佳慧(2003)。女性性別意識發展與母職實踐歷程之敘說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林麗津(2001)。偏遠地區婦女教育方案規劃實施與評鑑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美雲(1990)。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光國(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揚智。
胡幼慧(2002)。轉型中的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7-25。台北:巨流。
莊子秀(1996)。後現代女性主義 多元差異的突顯與尊重。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297-337。台北:女書。
李麗英(2004)。1991-2002年國內婦女教育研究學位論文分析:女性主義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8,155-196。台北:巨流。
李宛澍(1996)。女人的網絡建構女人社區解讀-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Jean McNiff, Pamela Lomax and Jack Whitehead著;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台北:揚智。
吳柳嬌(2004)。婚姻暴力的成因與處遇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邱珍琬(2003)。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邱紫洇(2004)。受暴婦女接受處遇相關因素之研究。濟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未出版,南投。
易言嬡(2004)。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有清少年子女的父母親職經驗之性別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莊永佳(1998)。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台東。
洪淑敏(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洪秀珍(2002)。媽媽來讀書-母職實踐與讀書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侯佳惠(2002)。成人學習者性別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唐文慧、游美惠(2002)。社會母:女性主義媽媽的願景。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3-15。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等〈譯〉(1995)。Pamela Abbott and Clair Wallace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陳明昌(2003)。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六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未出版,嘉義。
陳怡華(2001)。多元家庭型態下的兩性關係新發展。性別平等教育季刊,16,46-49。
陳安琪(2004)。以批判女性主義觀點探討中年父親父職角色實踐與父子關係之跨世代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淑卿(2002)。母親參與親子讀書會對性別關係態度改變之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張瀞文(1998)。參與讀書會之成年女性其母職角色認同與轉換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1,20-25。
張芬芬(2002)。質性研究的評鑑規準:各派主張與發展趨勢。初等教育學刊,12,301-351。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黃秋琴(2004)。閱讀國中生活多采多姿的篇章—以一個班級聯絡簿的行動研究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俞彥娟(2004)。從美國平權修正案的爭議看男女平權和母親角色。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8,109-54。
畢恆達(2002)。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5。台北:巨流。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31-91。台北:三民。
夏林清(2002)。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99-120。台北:巨流。
葉肅科(2003)。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
范雲(2001)。當愛欲逝去時,母職仍在-從周華山的摩梭社會看婚姻與家庭的性政治。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1,20-25。
彭莉惠(2003)。從凱特‧蕭邦《覺醒》反思婚姻中妻職、母職與女性情慾處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6,121-171。台北:正中。
翁福元(2001)。知識經濟時代之親職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13-21。
賴鈺麟(2003)。台灣性傾向歧視之現狀。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14-21。
姜漢儀(2004)。游移在飛翔與駐足之間-現代未婚女性的母職觀。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淑敏(2002)。女性參與教育事務歷程之研究-以舊社國小社區造校運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蘭儀(1992)。女性主義與心理分析-Chorodow論母職再製。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美婷(2002)。目睹父母婚姻暴力之成年子女生命歷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游美惠(2003)。女性主義方法論。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3,112-114。
游美惠(2004)。壓迫/性別壓迫。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9,108-111。
游美惠(2004)。性別權力與知識建構【親職教育】教科書的論述分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7,1-45。
陳怡華(2001)。多元家庭型態下的兩性關係新發展。性別平等教育季刊,16,46-49。
陳麗文(2002)。兩性平權在家庭:婚姻與家庭涉入的省思。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4,173-274。
鄭玉蓮(2003)。受虐婦女脫離婚姻暴力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蕭蘋、李佳燕(2002)。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0-12。
蘇芊玲(1998)。家庭—兩性平等教育的基石。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105-118。
蘇芊玲(1998)。宣導、社會及親職教育小組。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6-39。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蔡秀美(1999)。性別與教育:論性別意識之再製與轉化教育。性屬關係 性別與社會建構,227-251。台北:心理。
蔡欣茹(2004)。受婚姻暴力婦女自我認定重建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劉毓秀(主編)(1997)。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文秀。
陶鐵柱(譯)(2002)。西蒙、波娃著。第二性。台北:貓頭鶯。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嚴祥鸞(1998)。女性主義的倫理和政治。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93-137。台北:三民。
英文部分
Steunberg , L. (2002). Adolescence(Sixth Edition). New York, U.S.A.:Mc Graw Hill.
Keith M. Davis(2001). Structural-Strategic Family Counseling : A Case Study in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ing.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Feb2001, Vol.4 lssue 3, p 180, 7p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
2.
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
3.
以批判女性主義觀點探討中年父親父職角色實踐與父子關係之跨世代影響
4.
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
5.
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六年級為例
6.
媽媽來讀書---母職實踐與讀書會
7.
女人的網絡建構女人社區解讀--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
8.
游移在飛翔與駐足之間:現代未婚女性的母職觀
9.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親職經驗之性別分析
10.
女性主義與心理分析-Chorodow論母職再製
11.
受虐婦女脫離婚姻暴力歷程之研究
12.
婚姻暴力的成因與處遇之研究
13.
婚姻暴力受虐婦女離婚後的生活適應之研究
14.
目睹父母婚姻暴力之成年子女生命歷程探究
15.
女性參與教育事務歷程之研究─以舊社國小社區造校運動為例
1.
10. 黃正雄、黃國隆(2003),「價值觀一致性對人力資源措施與組織承諾間關係的中介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三卷第二期,頁115-133。
2.
13. 黃家齊(2003),「人力資源管理活動、雇用關係與員工反應之關聯性研究-心理契約觀點」,管理學報,第二十卷第三期,頁483-514。
3.
12. 黃家齊(2002),「組織控制、交換關係與組織公民行為-組織公正的中介效果」,輔仁管理評論,第九卷第二期,頁1-34。
4.
11. 黃家齊(2000),「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內部契合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全形理論觀點」,中山管理評論,第八卷第三期,頁511-536。
5.
8. 黃同圳、劉靜如(1998),「大陸台商人力資源管理優勢化策略探討」,中山管理評論,第六卷第三期,頁827-854。
6.
7. 陳世哲、許淑君(1999),「競爭策略、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亞太管理評論,第四卷第四期,頁413-429。
7.
5. 孫瑞霙(2001),「領導型態與領導績效之探討-學校與企業之比較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一卷第三期,頁107-130。
8.
4. 林鉦棽(2004),「休閒旅館業從業人員的組織公正、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社會交換理論觀點的分析」,中華管理學報,第五卷第一期,頁91-112。
9.
3. 林鉦棽(1999),「組織承諾、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各種不同理論模式之比較」,中山管理評論,第七卷第四期,頁1049-1073。
10.
2. 林鉦棽(1996),「組織公正、信任、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社會交換理論之觀點」,管理科學學報,第十三卷第三期,頁391-415。
11.
15. 賴明政(2004),「企業倫理行為、組織承諾、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企業管理學報,第六十期,頁31-60。
12.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幼稚園的經驗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13.
余益興(1996a)。茄冬國小學生接納智能障礙兒童態度之研究。教師之友,37(1),59-64。
14.
余益興(1996b)。如何幫助普通班智能障礙兒童--同儕輔導。教師之友,37(2),55-56。
15.
何茂松(2000)。九年一貫新課程與融合式教育的體育、適應體育之因應。國教新知,46(2),43-57。
1.
婚姻暴力下女性被害者之研究∼以女性主義觀點出發∼
2.
婚姻暴力的成因與處遇之研究
3.
以後現代女性主義重構婚姻暴力受虐婦女診療驗傷之內涵與意義
4.
從女性主義理論對公私領域劃分的質疑論我國女性家庭人權之不平等現象
5.
身體政治的詮釋與批判—女性身體之在地體現
6.
母職作為女性主義實踐
7.
因緣、轉念與增能-慈濟女性生命故事的敘說分析
8.
家庭暴力防治法實務問題研究--以婚姻暴力為研究重心
9.
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在台灣的實踐─從六位女性社會工作者的經驗出發
10.
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
11.
女性主義與心理分析-Chorodow論母職再製
12.
經歷婚姻暴力女性母職實踐經驗之研究
13.
從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台灣貧窮女性化現象
14.
企業型基金會推動與贊助環境教育的個案研究─以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為例
15.
婚姻內性暴力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