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8: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明欽
研究生(外文):HSU MING-CHIN
論文名稱: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t Taiwan
指導教授:蔡培村蔡培村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2
中文關鍵詞:高級職業學校學校評鑑評鑑指標指標建構
外文關鍵詞:Vocational High SchoolSchool EvaluationEvaluation IndicatorIndicator of Constru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6
  • 點閱點閱:29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論文提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適合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體系,據以評鑑各高職辦學績效,進而提升學校教育品質。具體而言,研究目的有六:了解我國高職學校評鑑指標之發展;了解世界主要國家高職學校評鑑指標之發展;分析建構高職學校評鑑指標應考量的因素;建構我國高職學校評鑑指標;比較本研究評鑑指標與教育部現行評鑑指標之異同;根據研究結論,提供具體可行之建議。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先做文獻分析,隨後進行五場次焦點團體訪談法與三次德懷術問卷調查。根據結果分析與討論,歸納結論計十一項,分述如后:
一、我國高職評鑑之發展分萌芽初創期、成長擴展期及專業導入前期
二、我國高職學校評鑑指標之建構仍有改善空間
三、世界主要國家大多設有專責機構負責指標之建構
四、世界主要國家比我國重視輸出面向的評鑑指標
五、建構高職學校評鑑指標宜考量高職教育目標、高職學生應具備的能力、主要教育政策及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等因素
六、本研究採五次焦點團體訪談、三次德懷術問卷調查以完成指標建構
七、本研究所建構的高職學校評鑑指標體系包含11個領域、35個層面、126項指標並依其重要度排列
八、本研究強調「教師形象」、「學生成就」及「學校聲望」等輸出面向的指標
九、學者專家經三次德懷術後對指標重要度的認定有一致性
十、不同類型的高職學校教育人員對指標內涵的看法具有一致性
十一、質化及量化指標皆有其必要性與重要度
關鍵字:高級職業學校、學校評鑑、評鑑指標、指標建構。
Abstract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various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efficiency in running a school, aims to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t Taiwan.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was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goals: 1.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t Taiwan; 2.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other countries; 3. to analyze the considered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4.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t Taiwan; 5. to mak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which this study constructs and the cur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esta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6. to provide concrete and tangibl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1. The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t Taiwa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initiation stage, development stage and professional lead-in stage.
2. As regards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t Taiwan, there wa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3. Most of the maj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set up independent institutes in charg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4. The maj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place more emphasis on output dimension indicators than does Taiwan.
5. The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 constructing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should include objective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education, expected abilities of the averag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 major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current trends of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6. This study achieves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s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ve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nd three questionnaires of Delphi Method.
7.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which this study constructs includes 11 fields of study, 35 aspects and 126 indicators, which are arrang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scale of importance.
8.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at this study constructs places more emphasis on output dimension indicators, such as image of teachers,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and prestige of school.
9. Scholars and experts can identify with the scale of importance of these school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are in agreement after three questionnaires of Delphi Method..
10. Viewpoi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educational staff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on the contents of indicators are consistent.
11.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are of indispensable importance.
To achieve the goals mentioned above, 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was first made by this study, which is then followed by five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nd the survey based on three questionnaires of Delphi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is study brings up the following concluded remarks:

Key Words: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chool Evalua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 Indicator of Construction
目 錄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 I
表次…………………………………………………………......................... I X
圖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方法……………………………………………………. 4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我國高職學校評鑑之發展…………………………………………. 14
第二節 世界主要國家高職學校評鑑的發展………………………………. 26
第三節 學校評鑑指標之涵義及其相關研究…………………………..…... 46
第四節 建構高職學校評鑑指標應考量之因素……………………………. 9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07

第一節 研究架構……………………………………………...…….………10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0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11
第四節 實施程序………………………………………………….……....... 118
第五節 資料處理……………………………………………………………122

第四章 焦點團體訪談結果分析與討論…………………………………... 125

第一節 第一場次焦點團體訪談結果分析與討論…………………...……. 125
第二節 第二場次焦點團體訪談結果分析與討論…………………...……. 134
第三節 第三場次焦點團體訪談結果分析與討論…………………...……. 140
第四節 第四場次焦點團體訪談結果分析與討論…………………...……. 147
第五節 第五場次焦點團體訪談結果分析與討論…………………...……. 158
第六節 焦點團體訪談綜合分析…………………..………………………..169

第五章 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181

第一節 第一次Delphi調查問卷結果分析與討論…………..……………. 181
第二節 第二次Delphi調查問卷結果分析與討論…..……………………. 193
第三節 第三次Delphi調查問卷結果分析與討論…..……………………. 203
第四節 問卷調查結果重要度分析…………..…….…………………….…209

第六章 本研究評鑑指標與教育部指標之比較………...…………………219

第一節 本研究建構之評鑑指標…………………………………….…..…. 219
第二節 本研究評鑑指標與教育部指標之比較分析………………………. 223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231

第一節結論…….………………………………………………….…………231
第二節建議…….……………………………………………………...……... 23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243
英文部分………………………………………………..……….…………………252
附錄…………………………………………………………………………255
附 錄

附錄一 「高級職業學校評鑑實施要點」實施細則………………………255
附錄二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焦點團體訪談初稿……..…………262
附錄三 五個場次焦點團體訪談場次、時間及成員一覽表…………….. 270
附錄四 德懷術學者專家簡歷……………………………………………. 271
附錄五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問卷(第一次德懷術調查問卷)…272
附錄六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問卷(第二次德懷術調查問卷)…281
附錄七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問卷(第三次德懷術調查問卷)…290
附錄八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問卷調查結果……………………. 299
表 次
表2-1-1 我國高職學校評鑑各領域CIPP所佔權重…… ……. ……….... …….... 20
表2-1-2 我國高職學校評鑑各處室所佔權重……………………………..……... 20
表2-1-3 我國高職學校評鑑各層面CIPP所佔權重………………….…………. 21
表2-2-1 馬康包立茲國家品質獎各項指標(教育類)…………………………. 29
表2-2-2 1996年馬康包立茲國家品質獎CIPP所佔權重(教育類)……………29
表2-2-3 美國初級、中等教育指標……………………………………….………31
表2-2-4 歐盟之教育、訓練與人力資源指標系統(背景面向)…………………35
表2-2-5 歐盟之教育、訓練與人力資源指標系統(投入面向)…………………36
表2-2-6 歐盟之教育、訓練與人力資源指標系統(過程面向)…………………36
表2-2-7 歐盟之教育、訓練與人力資源指標系統(輸出面向)…………………37
表2-2-8 日本文部省評鑑內容及權重……………………………………………. 41
表2-2-9 日本高等學校評量標準..……………………………………………....... 42
表2-2-10 中國大陸國家級重點職業高級中學評估指標……………………….…44
表2-2-11 中國大陸國家級重點職業高級中學評估指標體系…………….………45
表2-3-1 AHP法的評估尺度與說明………………………………………….…... 68
表2-3-2 高職評鑑指標相關研究一覽表…………………………………………. 71
表2-3-3 我國技職教育指標…………………………………………………......... 72
表2-3-3 (續1)………………………………………………….......................... 73
表2-3-3 (續2)………………………………………………….......................... 74
表2-3-4 職業學校學習型組織指標一覽表……………………………………..... 76
表2-3-5 職業學校學校本位教學視導指標一覽表………………………………. 80
表2-3-6 專業評鑑指標一覽表…………………………………………………..... 82
表2-3-7 學校評鑑與學校效能指標表……………………………………………. 83
表2-3-8 高職專業科目教師教學品質指標一覽表…………………………….…86
表2-3-9 教師評鑑之評鑑向度表(教學知能領域)……………………………….. 88
表2-3-10 教師評鑑之評鑑向度表(學生輔導領域)…………………………….…. 89
表2-3-11 教師評鑑之評鑑向度表(行政服務領域)…………………………….…. 89
表2-3-12 教師評鑑之評鑑向度表(專業成長領域)…………………………….…. 90
表2-3-13 教師評鑑之評鑑項度表(建立學校特色領域)………………………….. 90
表2-4-1 教育部2005-2008教育施政主軸架構…………………………………. 96
表3-3-1 投入面向…………………………………………………………………. 112
表3-3-2 過程面向…………………………………………………………………. 112
表3-3-3 輸出面向…………………………………………………………………. 113
表3-3-4 本研究建構「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初稿」之項目分配…………117
表4-6-1 焦點團體訪談初稿結果修正對照表(領域部分)………………………... 170
表4-6-2 焦點團體訪談初稿結果修正對照表(層面部分) ………………………. 171
表4-6-3 焦點團體訪談初稿結果修正對照表(環境品質)……………………….. 173
表4-6-4 焦點團體訪談初稿結果修正對照表(發展願景)……………………….. 173
表4-6-5 焦點團體訪談初稿結果修正對照表(教學資源)……………………….. 174
表4-6-6 焦點團體訪談初稿結果修正對照表(教師素質) ……………………….. 174
表4-6-7 焦點團體訪談初稿結果修正對照表(行政與經營) ……………………. 175
表4-6-8 焦點團體訪談初稿結果修正對照表(實習與圖書) ……………………. 176
表4-6-9 焦點團體訪談初稿結果修正對照表(課程與教學) ……………………. 176
表4-6-10 焦點團體訪談初稿結果修正對照表(學務與輔導) ……………………. 177
表4-6-11 焦點團體訪談初稿結果修正對照表(教師形象) ……………………….. 177
表4-6-12 焦點團體訪談初稿結果修正對照表(學生表現) ……………………….. 178
表4-6-13 焦點團體訪談初稿結果修正對照表(學校聲望) ………………………178
表5-1-1 「環境品質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一次Delphi)……………………….. 182
表5-1-2 「環境品質領域」意見及修正說明表(第一次Delphi)………………183
表5-1-3 「發展願景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一次Delphi)……………………….. 183
表5-1-4 「教學資源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一次Delphi)……………………….. 184
表5-1-5 「教師素質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一次Delphi)……………………….. 185
表5-1-6 「教師素質領域」意見及修正說明表(第一次Delphi)………………185
表5-1-7 「行政與經營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一次Delphi)……………………186
表5-1-8 「行政與經營領域」意見及修正說明表(第一次Delphi)……………187
表5-1-9 「實習與閱讀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一次Delphi).....….......... 187
表5-1-10 「課程與教學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一次Delphi).....…........... 188
表5-1-11 「課程與教學領域」意見及修正說明表(第一次Delphi)... ........ 188
表5-1-12 「學務與輔導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一次Delphi)...…............. 189
表5-1-13 「教師形象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一次Delphi)...….........….... 189
表5-1-14 「教師形象領域」意見及修正說明表(第一次Delphi)...…......... 190
表5-1-15 「學生表現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一次Delphi)…………………………. 190
表5-1-16 「學校聲望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一次Delphi)...….............. 191
表5-1-17 「學校聲望領域」意見及修正說明表(第一次Delphi)...…......... 191
表5-1-18 問卷調查標準差(SD)平均值(第一次Delphi)...…........... .... 192
表5-1-19 問卷調查︱Mo-M︱之平均值(第一次Delphi) ..…................ 192
表5-2-1 「環境品質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二次Delphi).....….... .………. 194
表5-2-2 「發展願景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二次Delphi)......…............…194
表5-2-3 「發展願景領域」意見及修正說明表(第二次Delphi)...….......... 194
表5-2-4 「教學資源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二次Delphi)...…........... ... 195
表5-2-5 「教師素質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二次Delphi)...…............... 196
表5-2-6 「教師素質領域」意見及修正說明表(第二次Delphi)...….......... 196
表5-2-7 「行政與經營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二次Delphi)...…......... ….. 197
表5-2-8 「行政與經營領域」意見及修正說明表(第二次Delphi)...….........197
表5-2-9 「實習與圖書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二次Delphi)...…............. 198
表5-2-10「課程與教學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二次Delphi)...…........... .. 198
表5-2-11「學務與輔導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二次Delphi)...…........... .. 199
表5-2-12「學務與輔導領域」意見及修正說明表(第二次Delphi)...…........ 199
表5-2-13 「教師形象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二次Delphi)...…...........… …200
表5-2-14 「學生表現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二次Delphi).….........…… …. 201
表5-2-15「學校聲望領域」意見統計表(第二次Delphi)...…............... 201
表5-2-16「學校聲望領域」意見及修正說明表(第二次Delphi)...….......... 202
表5-2-17 問卷調查標準差(SD)平均值(第二次Delphi) ..…........... ..... 202
表5-2-18 問卷調查︱Mo-M︱之平均數(第二次Delphi) ..…................. 203
表5-3-1 第三次Delphi問卷調查統計結果(投入指標)……....….... ...….. 204
表5-3-2 第三次Delphi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過程指標)……....….... ...….. 205
表5-3-3 第三次Delphi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輸出指標)……....….... ...….. 206
表5-3-4 平均數低於7.00之指標一覽表(第三次Delphi)...…........... .. 207
表5-3-5 標準差高於1之指標一覽表(第三次Delphi)...…........... .....208
表5-3-6 問卷調查標準差(SD)之平均值(第三次Delphi)...…......... .....…208
表5-3-7 問卷調查︱Mo-M︱之平均數(第三次Delphi)…………………………208
表5-4-1 指標領域的重要度排序..…............ ..…....... ..... ..…. 209
表5-4-2 指標層面的重要度排序....…........... ..... .... ...…...... 210
表5-4-3 各項指標重要度排序(環境品質領域)...…........... .. ...... 211
表5-4-4 各項指標重要度排序(發展願景領域)...…........... .. ...…...212
表5-4-5 各項指標重要度排序(教學資源領域)...…........... ..... ... 212
表5-4-6 各項指標重要度排序(教師素質領域)...…........... ......... 213
表5-4-7 各項指標重要度排序(行政與經營領域)...…........... ..... .. 214
表5-4-8 各項指標重要度排序(實習與圖書領域)...….................... 214
表5-4-9 各項指標重要度排序(課程與教學領域)...…...........… ….….. 215
表5-4-10 各項指標重要度排序(學務與輔導領域)...…........... ......……216
表5-4-11 各項指標重要度排序(教師形象領域)........................... 216
表5-4-12 各項指標重要度排序(學生表現領域)........................... 217
表5-4-13 各項指標重要度排序(學生聲望領域).…...... ………………………. 218
表6-1-1 本研究建構完成之「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投入面向…………220
表6-1-2 本研究建構完成之「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過程面向………. 221
表6-1-3 本研究建構完成之「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輸出面向………. 222
表6-2-1 本研究評鑑指標與教育部現行指標之比較(領域部分)………………. 224
表6-2-2 本研究評鑑指標與教育部現行指標之比較-層面部分(投入面向)……227
表6-2-3 本研究評鑑指標與教育部現行指標之比較-層面部分(過程面向)……228
表6-2-4 本研究評鑑指標與教育部現行指標之比較-層面部分(輸出面向)……228
表7-1-1 本研究建構之我國高職學校評鑑指標重要度排序(投入面向)………. 235
表7-1-2 本研究建構之我國高職學校評鑑指標重要度排序(過程面向)………. 236
表7-1-3 本研究建構之我國高職學校評鑑指標重要度排序(輸出面向)………237
圖 次
圖2-2-1 澳洲之職業教育品質指標…………………………………………….... 39
圖2-3-1 CIPP評鑑模式圖……………………………………………………….... 53
圖2-3-2 教育評鑑指標的建構流程圖……………………………………………62
圖2-3-3 高職評鑑指標體系的階層關係圖………………………………………70
圖2-4-1 高職畢業生需具備的能力指標特性分析圖………………………….... 95
圖3-1-1 本研究架構圖……………………………………………………………108
圖3-4-1 本研究實施流程圖………………………………………………………11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台北市:五南。
王如哲(1999)。比較教育。台北市:五南。
王保進。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毓仁(2000)。公部門績效指標的設計與運用。人力發展,82,35-45。
王揚智、楊淑妃(2005)。優質學校經營策略與校長專業發展。教育研究,129,120-121。
王瑞壎(1999)。國中階段學校表現指標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王建正(2002)。國民小學學校經營效率評鑑指標之研究—DEA評鑑模式。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台北市教育局(1984)。台北市七十二學年度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工科評鑑總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台北市教育局(2004)。精緻教育—台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台北市:作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3)。七十學年度台灣省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工科(機械類)追蹤評鑑總結報告。台中縣:作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4)。七十一學年度台灣省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工科(電機類)追蹤評鑑總結報告。台中縣:作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0)。七十八學年度台灣省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機械群教學與設備整合評鑑報告。台中縣:作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2)。 台灣省八十學年度省立高級中等學校訓輔工作評鑑報告。台中縣:作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4)。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訓輔工作評鑑報告。台中縣:作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朱玉仿(2000)。國民教師學校表現指標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朱景鵬、朱鎮明(2004)。英、美、德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評鑑制度。研考,28(5),39-54。
伍振鷟(1997)。大學自主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23-62)。台北市:五南。
李怡穎(2001)。建構我國科技大學專業系組教育品質指標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隆盛、田振榮(2002)。高職評鑑之檢討與改進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計劃期中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學院。
吳清基(2004)。優質學校經策略與校長專業發展。教育研究,129,118-125。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2)。教師評鑑:理念挑戰與策略。台北市:中華民國教育學會。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1~25。
吳清山(2005)。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教育評鑑。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和堂(2004)。論析高雄市中小新制學校評鑑之實施。教育研究,75,67-83。
吳天方、陳鎮潦、張訓臣(2004)。十二一世紀高職學生能力指標。技術及職業教育,76,140-43。
吳天方、林致瑋(2004)。職校教師評鑑領域與指標。技術及職業教育,79,29-34。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吳萬益、林清河(2000)。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
吳雅玲(2001)。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教育研究,9,297-306。
林秀玉(2002)。職業學校學校本位教學視導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天祐、蔡菁芝(2002)。教育評鑑的理念分析。教育研究,91,39 - 40。
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作法。教師天地,117,15-20。
林清江(1997)。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改革。載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林劭仁(1996)。高級中學輔導工作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劭仁(2001)。我國高級中學後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嘉君(2001)。技專校院品牌管理成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嘉誠(2004)。公部門績效評估技術與指標建立。國家政策,3(2),10。
周春美、沈健華(1994)。以評鑑為工具尋求教育品質之提升—從CIPP評鑑模式的觀點探討職業學校教育評鑑之選擇。技術及職業教育,19,45-49。
周愚文(譯)(1997)。美國多元教育的歷史與現代。載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施信民(2001)。推動國際環保工作。載於吳英明、林德昌(主編),非政府組織(頁263~268)。台北市:商鼎。
洪志成、廖梅花(譯)(2003)。焦點團體訪談。嘉義市:濤石文化。
洪榮昭(1997)。精釋研究法在政策評量的應用。中等教育,48(5),39-47。
孫志麟(1998)。國民教育指標體系的建立與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志麟(2000)。教育指標的概念模式。教育政策論壇,3(1),117-135。
馬信行(1993)。論教育評鑑指標之選擇。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評鑑(頁145-157)。台北:南宏圖書。
馬信行(1997)。大學評鑑指標適切性評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101-159)。台北市:五南。
馬信行(1998)。教育科學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翁福元(譯)(1997)。群際文化教育政策與實務-英國的觀點。載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陶西平(主編)(1998)。教育評鑑辭典。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教育部(2000)。技職教育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2005-2008年教育施政主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6)。台灣省暨金馬地區九十四年度高級職業學校訪評結果報告-第三期程。台中縣:作者。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台北市:五南。
郭昭佑、陳美如、洪若烈(2005)。建構生活課程發展評鑑指標-精釋研究法在指標建構上的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28(1),1-20。
郭孚宏(2002)。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在職進修專班工業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啟榮(2003)。以全面品質管理建構教育行政機關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順宇(1998)。多變量分析。台北市:華泰。
陳麗珠(1999)。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之評估研究:教育機會均等理念之實踐。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梁暖茱(2002)。高級中等學校自我評鑑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謙本(1999)。教育評鑑指標的建構。技術及職業教育,52,7-9。
康龍魁、許順發(2004)。技專院校經營效率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1),59-82。
彭利源(2002)。高級職業學校後設評鑑之研究-以台灣省高職學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0)。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沈珊珊(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台北市:正中。
黃曙東(2004)。美國中等教育與我國高中職綜合高中評鑑標準之比較分析。技術及職業教育,73,16-20。
黃炳煌(1997)。大學自主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41-62)。台北市:五南。
曾淑惠(2002)。高級中等學校自我評鑑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台北市:心理。
曾煥雯(1984)。台北市中等學校工科實施教育評鑑改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榮祥(2006)。學校經營效能指標建構與應用之研究:以平衡計分卡管理策略為依據。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美蓮(1996)。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紹勳、林秀娟(1995)。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下冊)。台北市:松崗。
張鈿富(1998)。台灣地區高級中等教育發展指標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題研究。南投縣:國立濟南國際大學。
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鈿富(2001)。教育指標理念簡介。載於簡茂發、李琪明(主編),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頁1~25)。台北市:學富。
張德銳(2000)。台灣學校教育評鑑制度。載於林天祐(主編),台灣教育探源(頁103~105)。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輝政(2001)。高級中學評鑑實施狀況及其改進途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豔華(2002)。建構中學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芳全(2001)。教育政策導論。台北市:五南。
張芳全(2006)。教育政策指標研究。台北市:五南。
張勝成、陳騰祥(譯)(1996)。日本學校評量標準及其實施。彰化縣:國立彰化師大特殊教育系。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靳炯彬(2004)。我國大學校院電子圖書館績效評估。中華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等(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葉欣誠、莊育禎(2004)。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建構之研究。教育研究,128,81-94。
楊思偉(2005)。日本學校評鑑現況之分析。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333-355)。台北:心理。
齊思賢(譯)(2000)。知識經濟時代。台北市:時報。
廖芷妤(2003)。我國高職專業科目教師教學品質指標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泉文(1990)。高等教育工程。福建省:廈門大學。
廖錦文(2002)。職業學校學習型組織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志揚(2004)。技職教育的教師品質與教師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27,74-85。
劉寶貴(2002)。我國高職教師評鑑實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世閔(2005)。社會變遷與教育政策。台北市:心理。
劉慶仁(2005)。美國新世紀教育改革。台北市:心理。
鄭彩鳳(1998)。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與知識管理。教師天地,117,21-25。
鄭崇趁(2006)。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及實施方式研究。台北市:心理。
鄭燕祥(2003)。教育領導與改革新範式。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鄭立棠(2005)。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實施校務自我評鑑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誾金童(1996)。現代中小學教育評估的理論與實踐。廣西:師範大學。
盧增緒(1995)。論教育評鑑觀念之形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3~59)。台北市:師大書苑。
謝文全(1993)。教育問題研究。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茂發,李琪明。當代教育指標。台北市:學富文化。
歐素汝(譯)(1999)。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弘智文化。
譚以敬(2004)。學校自我評鑑之可行途徑。中等教育,55(2),16-27。
蘇錦麗(1993)。論美國學校評鑑過程對我國的啓示。載於八十二學年度台灣省公私立幼稚園評鑑委員研討會談手冊。新竹縣: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蘇錦麗(1996)。學校評鑑研究:大學評鑑之理論與實務。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新竹縣: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蘇錦麗(2005)。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二、英文部分
Blank, R. K. (1993). Developing a system of education indicator: selecting, implementing and reporting indicator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5(1), 65-80.
Blom, K., & Meyers, D. (2003). Quality indicators in voc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Retrieved December 1, 2005, from The 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 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 Web Site: http://www.ncver.edu.au/research/proj/nr0026.pdf
Bonnet, G. (2004).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the European Union: Policy and methodology.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11(2), 179-191.
Delbecq, A. L., Van, D. V. H., & Gustafson, H. (1975). Guidelines for Conducting NGT Meetings. Delbecq, A. L., Van, D. V. H., & Gustafson, H. (Eds.),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DES/WO.(1987). Managing colleges efficiently:Report of a study of efficiency in non-advanced further education for the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authority associations. London:HMSO.
Fitz, G. (1990). Performance Indicator , PA:Bristol.
Gibson, A., & Asthana, S. (1998). School performance,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the 1997 white paper.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2), 195-210.
Harvey, T. R. (1973). A process evaluation design for higher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or, 44(4), 309-321.
House, E. R. (1990). Trend in evalu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3), 24-28.
Johnstone, J. N. (1981).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Guild ford, UK:Open University Press.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94). 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Lassnigg, L. (2003). Indicators for quality in VET European experience. Retrieved December 5, 2005,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Vienna Web site: http://www.ihs.ac.at/publications/soc/rs63.pdf
Muraskin, L. D. (1993). Understanding evaluation:The way to better prevention program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LC900940.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Tel Aviv, Israel:Masada.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1989). Education indicators.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Nuttal, D. L. (1992). The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dicators, In OECD (Ed.), The OEC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dicators (pp.13-24). Price:OECD.
Odden, A. (1990). Educational indic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need for analysi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4), 24-29.
Ryan, P. (2003). Evaluating vocationalism.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8(2), 147-162.
Selden, R. W. (1990). Developing educational indicators:A state-national perse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 14, 389-93
Stufflebeam, D. L., & Webster, W. J. (1983). An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 S.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 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pp.23-43). Hingham, Ma: Kluwer Academic.
Walberg, H. J. (1990). OECD indicators of educational productivit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4), 30-3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葉欣誠、莊育禎(2004)。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建構之研究。教育研究,128,81-94。
2. 趙志揚(2004)。技職教育的教師品質與教師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27,74-85。
3. 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與知識管理。教師天地,117,21-25。
4. 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5. 黃曙東(2004)。美國中等教育與我國高中職綜合高中評鑑標準之比較分析。技術及職業教育,73,16-20。
6. 康龍魁、許順發(2004)。技專院校經營效率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1),59-82。
7. 莊謙本(1999)。教育評鑑指標的建構。技術及職業教育,52,7-9。
8. 郭昭佑、陳美如、洪若烈(2005)。建構生活課程發展評鑑指標-精釋研究法在指標建構上的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28(1),1-20。
9. 孫志麟(2000)。教育指標的概念模式。教育政策論壇,3(1),117-135。
10. 周春美、沈健華(1994)。以評鑑為工具尋求教育品質之提升—從CIPP評鑑模式的觀點探討職業學校教育評鑑之選擇。技術及職業教育,19,45-49。
11. 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作法。教師天地,117,15-20。
12. 林天祐、蔡菁芝(2002)。教育評鑑的理念分析。教育研究,91,39 - 40。
13. 吳天方、林致瑋(2004)。職校教師評鑑領域與指標。技術及職業教育,79,29-34。
14. 吳天方、陳鎮潦、張訓臣(2004)。十二一世紀高職學生能力指標。技術及職業教育,76,140-43。
15. 吳和堂(2004)。論析高雄市中小新制學校評鑑之實施。教育研究,75,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