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心怡(2002)。國中校長情緒智力、轉型領導與辦學績效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王秀燕(2003)。台北縣市國民小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明政(2003)。高中職行政主管知識管理態度、組織創新氣氛與組織效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湘淩(2003)。員工終身學習經驗與其組織創新氣氛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暨南
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王揚智(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社區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
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文峰(2002)。私立中等學校主管領導型態、組織溝通滿足、激勵制度與學校
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未出版,台南。
尤克強(2001)。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天下文化。
白麗美(1998)。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動機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丘盛林 (2001)。轉型式、家長式領導模式與組織效能比較:以退輔會所機構人
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高雄。江滿堂(2005)。全面倫理在學校教育的應用。取自於:
(http://tw.wrs.yahoo.com/25CE111.doc)
伍孝春(2005)。學校組織創新作為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編書。
朱淑子(2002)。國小校長轉化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
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李青芬、李雅婷和趙慕芬譯(2002)。組織行為學。Stephen P. Robbins 原著。
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李瑞娥(2003)。國民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何淑妃(199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吳明隆(2004a)。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行政領導。菁莪,16,2-9。
吳明隆(2004b)。有效能的學校特性與校長角色。國教之友,55,64-70。吳明雄(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明雄(2004)。轉型領導的展望-建構學校行政的新契機。國教之友,55,71-79。吳思華 (2005)。「2005台灣創新模範企業調查」-創新經營之創意、創新、創價三部曲。商業周刊與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吳培源(1994)。台灣省高級中學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15。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5)。學校效能研究的價值。教育研究集刊,51,133-139。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名詞解釋。教育研究月刊,138,162-163。
吳國基 (2004)。國民小學學校知識管理的運作與學校效能感相關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明權(1999)。個人特質、組織特性與組織創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北部。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
北:五南圖書。
邱皓政(2002)。學校組織創新氣氛的內涵與教師創造力的實踐--另一件國王的新衣。「應用心理研究」,15,191-224。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評鑑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合懋(1995)。學校主管與企業主管轉型領導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較於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金福(2003)。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佳慧(2000)。組織內部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機制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200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海清(2005)。知識經營與教育發展。台北:高等教育。
林珈夙(1997)。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
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明地(2006)。學校創新經營:組織學習的觀點。發表於「學校創新經營研討
會」。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林明村(2001)。直屬主管之差序格局對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啟鵬(2002)。我國職業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惠質(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換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義屏(2001)。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
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高雄。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
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龍和(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家長式領導與教師服務士氣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旭華譯(1998)。勇於創新-組織的改造與重生。L. Tushman,L. & C. A. O’reilly著。台北:天下。
洪啟昌(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洪明洲譯(2000)。知識管理與創新。J. B. Quinn,; J. J. Braruch,; K. A. Zien著。台北:商周出版。
姚欣宜(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支持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氣氛之研究。國
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邵俊豪(2002)。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交易領導與學校本位管理決策
類型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紀慧如(2002)。組織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以技職校院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2005)。教育領導新理論與研究取向之分析。 教育研究月刊,136,106-117。秦夢群(2006)。我國中等教育政策之檢討與策進。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31,91-124。許士軍(1990)。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許士軍(2003)。企業策略(陳苑欽、李金梅、黃君慧譯)。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梁丁財(2002)。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郭祥益(2005)。企業組織文化、組織學習、知識管理對組織效能影響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純真(2003)。組織創新氣氛、研發人員創造力與組織創新能力關聯性之研究。
私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崑謨、林泉源(2005)。論文及報告寫作概要。台北:五南圖書。
郭逸瑄(2002)。高級中學領導行為與教師增權賦能關係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Peter M. Senge
著。台北:天下文化。
教育部(2004)。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莊立民(2006)。組織創新的衡量—跨產業之比較研究。發表於「學校創新經營研討會」。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莊立民(2002)。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研究-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世聰(2001)。屏東縣國小校長、互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發揮「小班教學精神」效能為指標。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正昌(2004)。行為暨社會科學統計學-統計軟體應用。高雄:巨流圖書。
陳尚蓉(2002)。農業產銷班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
台灣大學農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如(2005)。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陳佩英(2005)。轉型領導的學校經營:以一位女校長的領導經驗為例。當代教
育研究,13,1-36。
陳秋容(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效能關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台灣
北部五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義鴻(2001)。銀行主管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暁夫(譯)(2004)。Chris Lowney著。栽培領袖-耶穌會的人才學。台北:城
邦文化。
陳樹(1998)。領導風格與組織文化關係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靜怡(2003)。幼稚園組織創新與跨組織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瑞齡、趙美齡譯(2003)。組織行為。Steven L. McShane & Mary Ann Von Glinowm
著。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
陳龍彬(2000)。台灣省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同僚專業互享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徐韶佑(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服務士氣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台北縣及桃園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宏毅(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易書(2000)。國中校長轉型領導、教師開放型/封閉型人格與學習型組織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與策略。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
教育革新。台北,心理。
張明輝(1997)。學校組織的變革與領導。載於高華強主編:學校教育改革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台北市:學富。
張昭仁(2001)。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賜光(2003)。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張毓芳(2002)。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憲庭(2005)。「少子化」對學校經營之影響與因應策略。國教新知,52,50-55。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復文。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
黃杉錦(2004)。企業文化、領導型態與組織創新之關係研究─以金融控股公司
之中部銀行為實證。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柏勳(2003)。國民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候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
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振球(1992)。績優學校。台北:師大書苑。
黃淑燕(2004)。國民小學學校願景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黃傳永(1999)。校長轉型領導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黃麗美(2004)。國中小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益鉅(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學校建設性文化與教師組
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惠苓(2002)。基於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氣氛分析學習型組織之研究。大葉大
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
彭雅珍(199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淙富(1999)。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葉天賞(2001)。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葉連祺(2004)。鳥瞰教育領導理念之叢林:教育領導理念之初步綜觀。教育研
究月刊,124,96-108。
曾進發(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
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志浤(2005)。組織創新氣氛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廖春文(2005)。後科層時代創新管理在學校組織經營之意義。教育研究月刊,133,19-25。
廖裕月(1998)。國小校長轉化領導形式與領導效能之研究:以北部四縣市為例。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勝能(2000)。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徵至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培村(1987)。學校行政與教學。高雄:復文出版。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高雄:麗文文化。
蔡宗興(2003)。雲嘉南地區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純姿(2006)。創新經營在教育現場的實踐:以inno school創新經營績效學
校為例。發表於「學校創新經營研討會」。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台
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進雄 (2003)。超越轉型領導:建構新轉型領導的構面。中等教育,54,96-109。
蔡進雄(2004)。學校轉型領導的理論與實際。教育研究月刊,119,53-65。劉秋珍(2005)。國小校長課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教師校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珊宇(1998)。轉換型領導、領導人與成員交換、個人與組織契合與工作滿意、組織公民行為之實證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姵君(2004)。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幼稚園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碧琴(1998)。個人創越、企業文化對組織創新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北部。
劉雅菁(1998)。國民小學校長運用轉型領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慧玲(1999)。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集刊,43,77-101。
鄭文宗(2003)。高中職行政主管轉型領與學校效能之研究。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鄭伯壎(2005)。華人領導-理論與實際。台北:桂冠圖書。
鄭彩鳳(1996)。競值途徑運用在高中職校長領導角色、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鄭彩鳳(2003)。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事業。
鄭彩鳳(2004a)。教育領導研究的現況與發展趨勢:從研究典範探悉。教育研究月刊,119,139-149。
鄭彩鳳(2004b)。教育績效管理與績效責任。教育研究月刊,124,5-21。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台北:心理。
羅虞村(1985)。領導理論之分析及其在教育行政的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韓文彬,楊東典(2004)。創新注意要點。策略管理。會計雜誌。
濮世緯(199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教師致握信念與教師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賴姿蓉(2000)。二十一世紀變革的新趨-組織創新。人事月刊,30,26-36。戴振皓(2001)。國民小學男女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西文部分
Amabile, T.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In B.N.Staw & L. L. Cummings.(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0, 123-167.
Amabile, T. M.(1996). Creativity in content.Cumnor Hill Oxford: Westview Press.
Amabile, T. M.(1997)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Fall, p.43.
Bass, B.M.(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New York:
Macmillam.
Bass, B. M. & Avolio, B.J.(1990a)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Manual for the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estionnaire. Palo Alto, CAliforni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Inc.
Bass, B. M.& AVolio ,B. J.(1995a) the Mulitifactor Leadership Qestionnaire(From
R recised). Palo Alto, CA: Mind Garden, Inc.
Bass, B. M.& AVolio ,B. J.(1995b)Full Range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Manual
for the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astionnaure. Redwood City, CA:Mind
Garden, Inc.
Bennis, W. & Nanus, B. (1985). Leader: The strategies for takingcharge. New York : Harper & Row .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organizations.London: Sage.
Burns, J. M.(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 Harper & Row
Beare, T.(2001). Creating the future schoo1.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oleman, P. & Collinge, J.(1991).In the web: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luence affecting school improvement. School Effective and School Improvement, 24,262-285.
Coley, K. S. (1994).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and the school principal: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in maryland. 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Cooper, C.L. & Locke, E.A.(1999).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linking
theory ith practice. New York: John Wiley.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Handbook of creativity.pp.313-335. New
York: Cambridge.
Daloz, L.(1986).Effective teaching and mentoring: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al
power of adult learning experience. San Franciso: Jossey Bass.
Damanpour, F.(1991). Organizational compexity and innovation: Devlopment and
testing nultiple models.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pp.43-75
Daring-Hammond, L; Wise, A.E.; Kleim, S.P.(1995).A license to teach: building a
profession for 21st- century schools. Bua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Davis, G. A. & Thomas, M. A(1989). 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 Boston,MA:Allyn and Bacon.
Desimone, L., Porter, A.C.; Birman, B. F.; Garet, M.S. & Yoon, K.S.(2002). How do
district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relate to the qua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at districts provide to teacher. Teacher College Record. 104,p.1265-1373.
Dougherty, D. & Bowman, E.H.(1995).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downsizing of
product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7(4), pp.28-44.
Duignan, P.(1986).Research on effective schooling : Someimplications for school improvement.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4(1),59-73.
Duncan, R. & Weiss, A. (1979).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design. Researcher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1,pp.75-123.
Fichman, R.G.(2001).The role of aggregation in the measurement of IT-RELATE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MIS Quarterly, 25, p.427-456.
Faure, E. et al. (1972). Le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
Paris: UNESCO.
Fullan, M. G. (1991).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 change.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Garder, H. (1996).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vin, D.A.(1993).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pp.78-91.
Gasper, J. M.(1993).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3,08A,2619.
Gaziel, H. H.(1997).Impact of school culture on effectiveness of secondary schools with disadvantaged students. The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90 (5),310-318.
Gepford, J. D.(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successand the leadership style of the principal in low social-economic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Goh, S.C.(1998).Toward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 strategic building blocks.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63(2), pp.15-22.
Greene, C. S. & Harich, K. R. (1996). The strategic relevance of innovation: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1, pp.257-263.
Guskey, T.(1986). Staff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teacher change. Educational
Researcher,15, pp.5-12.
Hunsaker, P.L. & Cook, C. W.(1986).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Henderson, R.M.(1996).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management of architecural
knowledge. In M. D. Cohen. & S. S .Lee.(Eds). Organization Learning.
SAGE: Publications. Pp.430-459.
Hodge, B.J., Anthony, W.P. & Gales, L.M.(1996).Organization theory- Astrategic
approach.New-Jersey: Upper Saddle River.
Holmes, M.; Leithwood, K. & Musella. D. F.(1989).Educational policy for effective
school. Columbia University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y . W.K., & Miskel. C. G.(2000). Educational admini stration:theory, reseach,
and practice(3rd ed).New York:Random House.
Kanter, R. N. (1988). 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 Reseacher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pp.169-211.
Kim, D.H.(1993).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Fall, pp.37-50.
Kimberly, J.R. & Evanisko, M.J.(198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on hospital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p.571-597.
Klimecki, R. & Lassleben, H.(1998). Mode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dications
from an emoirical study. Management Learning, 29 (4), pp.405-430.
Knight, K.E.(1967). A descriptive model of the intra-firm innov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4, pp.478-496.
Kuczmarsk, D.Thomas. (2000). 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Leithwood, K. Tomlinson, D. & Genge, M .(eds).(1994).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iministr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eithwood. K., Tomlinson, D. & Genge, M.(1994). Transformational school leadership. In K. Leithwood et al.(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iministration, pp.785-840.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eithwood.K; Jantzi, D. & Steinbach, R.(1999).Changing leadership for changing
time.Open University Press.
Leithwood, K. & Louis, K.S.(1999).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schools. Netherland:
Swets and Zeitlinger Publishers.
Leithwood.K; Aitken, R. & Jantzi, D.(2001). Making school smarter-a system for monitoring school and district progress. Colifornia: Corwin Press.
Maehr, F. & Fyans, L. (1990). School culture,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ERIC
ED 327948).
Maehr, M.L. & Midgley, C.(1996). Transforming school culture. Westview.
O’Neal, L.C. & Whine, S, R. (2002). A new policy to transform teacher education:
doctoral preparation of teacher-scholars.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9 (1), pp.44-50.
O’Reilly, C. A. & Chatman, J.A.(1996).Culture as social control: Corporations, cults
and commitment. In B. M. Staw & L. L. Cummings(eds).Reseach in rganizational Behavior,18, pp.157-200.Greenwich, CT: JAI Press.
Ramsden, C.(2001). Prim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through effective project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chic proj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5, pp.152-162.
Robbins, S.P.(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Rogers, O. H.(1994).Perceive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f elementary principals in effective schoo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4,08A,.2834.
Runco, M.. A. & Shaw, M. P. (1994).Creativity and affect.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Russell, R. D.(1995).A investigation of some organizational correlates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Toward a system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Entrepreneuship, Innovation, and Change, 4(4), pp.295-314.
Sadler, P.(2001).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In M. Dierkes; B. Antal; J.
Chils & I. Nonaka, (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415-427.
Scheerens, J.(1990).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thedevelopment of process indicator of school function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1(1),72-80.
Scheerens, J.& Bosker, R.(1997).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New York:
Schein, E.H.(1986).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
Schein, E.H & Beckhard, R.(Eds)(1994). Becom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Great
Britain: Cambridge.
Schnieder, B. (Ed.). (1990).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ul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Senge, P.(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enge, P. et al.(1999).The dance of change. New York: A Currency Book.
Senge, P.(2000). School that learn:a fifth disciplin fieldbook for educator, parents,and everybody who care about educ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outhworth, G.(1994). The learning school. In P. Ribbin, & Burridge(Eds.),Improving education: promoting quality in school.London: Cassell.
Sternberg, R. J.(1999).Hand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 Cambridge.
Stogdill, R. M.(1974). Handbook of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New York: Free Press,259-269.
Tushman, M. & Nadler, D.(1996). Organization for innovation. In K. Strakey (Ed).How organization learn. pp.135-155.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Tushman, M. L. & O’Relly, C. A. (1998).Winning through innovation- a practical
guide to lead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renewal.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2003). Nurturing the treasure. 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 Hamburg:UIE.
Weber, G.(1971). Inner cuty children can be taught to read :Four successful school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Service NO.ED 130243 )
West, M. & Farr, J. L.(1990).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 psych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sl strategies. New York: Wiley.
West, P.(1994).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 Losing the luggage in transit?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18(11), pp. 30-38.
Wilmore,E. & Thomas, C.(2001).The new century :Is it too late for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horizons,79(3),115-123.
Wolfe, R. A.(199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Review, critique and suggested
research direction.Jou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1(3), pp.405-430.
Yang, L.T & Williams, W. M.(1999).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373-392. New York: Cambridge.
Young, D. J.(1998).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Schoo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 HighSchool Stud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22151)
Yukl, G. A.(1998).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Yukl, G. A.(1994).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 New Jersey: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