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3 01: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盈君
研究生(外文):LIN YING CHUN
論文名稱:兒童虐待施虐者接受諮商經驗之敘說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narrative inquiry of the child abuser's counseling experiences
指導教授:廖鳳池廖鳳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3
中文關鍵詞:兒童虐待施虐者敘說研究
外文關鍵詞:child abuseabusernarrative inqui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2
  • 點閱點閱:19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8
本研究旨在透過研究參與者的敘說,去瞭解其接受諮商經驗及對強制處遇介入經驗的內涵,並將這些經驗內涵置放於其生命脈絡中而有更深的理解。本研究有兩位研究參者,盆樹42歲,寶貝38歲,兩人是一對父母。
本研究採用敘說研究法,及「整體-內容」的資料分析方式,經研究者詮釋分析後,發現研究參與者每個敘說經驗的內涵有其主題,亦即認知或情感的表徵,而每個主題亦為核心主題所牽動,亦即研究參與者敘說經驗的生命脈絡。經此資料分析過程,研究結果如下:
盆樹在生命故事的敘說中,總共包含二十一個主題,其依相似性又可歸結成七大核心主題,其中和接受諮商經驗有關的核心主題為「帶人要帶心-在權力關係中需要瞭解對方」、「人要被尊重」、「靠自己掌握人生的方向」、「人要被公平對待」等四個,和接受強制處遇介入經驗有關的核心主題為「人要知道感恩」、「處罰是有效的手段」、「歷經挫折才有成長」等三個。寶貝在生命故事的敘說中,總共包含十五個主題,其依相似性又可歸結成五大核心主題,其中和接受諮商經驗有關的核心主題為「孩子應該要聽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具體的建議或幫助才是有用的」、「孩子必須懂規矩」等四個,和接受強制處遇介入經驗有關的核心主題為「女人就是以家庭為重」。
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據此對未來研究、諮商實務、強制性親職教育提出建議。
Through clients’ narratives, this study intended to describe their experiences of counseling and compulsory treatments, which were formulated deeper under their life contexts. A couple was involved, John, aged 42, and Babe, aged 38.
Narrative inquiry and holistic-content analysis were u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searcher’s interpretatio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ed. First, every connota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narrative experiences had its own themes, which were the presentations of cognitive or emotion. Second, every theme was affected by the core themes, which were the life contexts of the participant’s narrative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research findings were as follow:
John’s life story consisted of 21 themes, and they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7 core themes. The core themes related to counseling experience were “should understand each other under authority”, ”people should be respected”, ”command life’s direction by himself”, and “people should be treated fairly”. The core themes related to compulsory treatments were “people should be grateful”, “punishment is effective “ and “frustration brings growth”. Babe’s life story consisted of 15 themes, and they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5 core themes. The core themes related to counseling experience were “kids should be obedient”, ”parents are always right”, ”concrete suggestions or helps are useful”, and “kids should understand the rules”. The core theme related to compulsory treatments was “women should attach most importance to family”.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further research, counseling practice and compulsory parent education after this stud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保護工作現況的檢視..........................7
第二節 施虐者與專業工作關係的檢視………………………………17
第三節 社會建構下的親職角色與教養觀……………………………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2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37
第四節 研究程序………………………………………………………43
第五節 資料分析………………………………………………………46
第六節 研究的信效度檢核..............................49
第七節 研究倫理………………………………………………………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盆樹的故事與核心主題之分析………………………………51
第二節 寶貝的故事與核心主題之分析……………………………..106
第三節 綜合討論……………………………………………………..1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暫時性的結論………………………………………………..171
第二節 研究者的省思………………………………………………..174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檢討……………………………………………..177
第四節 研究建議……………………………………………………..17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84
英文部分……………………………………………………………….188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參與同意書…………………………………………….190
附錄二 逐字稿謄寫原則…………………………………………….191
附錄三 訪談紀錄表………………………………………………….192
附錄四 研究參與者檢核信函……………………………………….193

圖目次
圖2-1 屏東縣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兒童保護工作實務流程……..14

表目次
表3-1 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36
表4-1 盆樹生命故事的主題…………………………...………………….93
表4-2 盆樹接受諮商經驗的核心主題……………………...…………….95
表4-3 盆樹對強制處遇介入的核心主題………………………………..102
表4-4 寶貝生命故事的主題……………………………………..………146
表4-5 寶貝接受諮商經驗的核心主題……………..……………………148
表4-6 寶貝對強制處遇介入的核心主題…………..……………………155
表4-7 盆樹的經驗內涵…………..………………………………………158
表4-8 寶貝的經驗內涵……………..……………………………………15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1999)。兒童少年保護工作手冊。內政部補助編印。
仇立琪(2001)。追尋虐待概念的認知建構及反思其影響~在兒虐事件的範疇裡。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內政部統計通報(2006)。2006年6月20日,取自: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頁: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王行、莫藜藜、李憶微、羅曉瑩(2005)。執行兒少保護中「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理念任務之研究。臺大社工學刊,第十期,113-168頁。
王行、鄭玉英(2002)。毛毛蟲與變形蟲:為「施虐者輔導」之行動研究中知識建構的「變」。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八期,153-181頁。
王沂釗(2000)。婚姻衝突的敘說性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
王明仁、黃木添(1998)。兒童虐待的原因及預防。社區發展季刊,81期,189-196頁。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1993)
王淑娟(1993)。受虐兒對父母施虐行為之因應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舒芸(1996)。現代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舒芸(2003)。新手爸爸難為。台北:遠流。
王震武、林文瑛(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期,2-92頁。
王叢桂(2000)。促進父職參與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第6期,131-171頁。
朱嘉琪、鄔佩麗(1998)。台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教育心理學報,30卷1期,51-71頁。
余漢儀(1995)。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台北市:巨流。
余漢儀(1999)。變調的兒童保護。臺大社工學刊,第一期,149-179頁。
余曉雯、蔡敏玲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3)
吳芝儀(2003)。敘說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李奉儒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李旻陽(2005)。成為一個父親:父職的經驗與意涵。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
兒童人權公約(2004)。2004年10月1日,取自:內政部兒童局網頁:http://www.cbi.gov.tw/all-benefits.php。
周月清(1994)。從實務工作者的需要探討非自願性案主、非自願性實務工作者與非自願性案主服務策略。福利社會,1994年6月號,1-8頁。
林怡光(2004)。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在身體受虐兒童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第220期,32-35頁。
林美珠(2000)。敘說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卷4期,27-34頁。
林惠娟(2001)。「我為什麼來上課?」-影響案主接受親職教育輔導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吉(2004)。家庭暴力受虐兒童之心理衡鑑。諮商與輔導,第220期,22-26頁。
邱小淨(2005)。論述之外,主體之內-女同志情傷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仕杰(2002)。兒童保護的理念與政策之執行:保障親權與保護兒童之分析。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慧雯(2003)。「門裡的故事,門外的解讀」-兒童虐待與疏忽行為的認定,父母性別角色與責任歸屬。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市:東華書局。
施慧玲(2000)。家庭、法律、福利國家。台北市:元照。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之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26期,261-274頁。
翁毓秀(1999)。親職壓力與兒童虐待-兼論兒童虐待的預防。社區發展季刊,68期,262-276頁。
翁慧圓(1994)。兒童虐待個案的診斷、處置與評估。社會福利,114期,37- 40頁。
馬宗潔(2002)。書評:Trust and Betrayal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 Abuse(兒童虐待治療中的信任與背叛)。臺大社工學刊,6期,175-186頁。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淑霞(2003)。一位活躍參與老年女性之心理社會發展歷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卷4期,17-26頁。
許嘉倪(2001)。兒保社工與施虐父母工作困境及因應之初探-以台北市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鷺役(1997)。撐起一片天:一位低階層女性生存的故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千佑(1991)。虐待兒童的父母之社會心理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元亭(2001)。不要破壞我的家—被認定為施虐父母之當事人對強制處遇介入經驗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筱茵譯(2003)。點。新竹:和英。
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載自楊國樞、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篇。台北:桂冠。
楊淑涵(2001)。選擇非傳統學習領域之四技女生生涯決定歷程之敘說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梅如(2004)。親子間印象深刻之獎勵與懲罰的情感意涵。應用心理研究,第21期,219-248頁。
齊藤學(2000)。兒童虐待。台北市:國際村。
劉美淑(1995)。虐待兒童父母壓力源與壓力因應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焜輝(1983)。諮商理論與技術(9版)。台北市:天馬。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鄭玄藏等譯(200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市:雙葉書廊。
鄭瑞隆(1991)。兒童虐待及保護服務。載於周震歐(主編),兒童福利。台北:巨流。
盧嵐蘭譯(1993)。社會世界的現象學。台北: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1932)。
蕭文(2004)。個案為什麼沒有按照劇本演出-後現代思考與諮商典範的轉移。輔導季刊,40卷3期,1-5頁。
謝延仁(2003)。兒童保護案件中施虐父親其父職角色之研究~以身體虐待或疏忽者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dams, B. (1998). The family: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FW: Harcourt Brace College.
Brown, L. S. (2006)。創傷受害者治療-女性主義觀點工作坊研習手冊,未出版。彰化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商與輔導中心、輔導與諮商學系主辦。
Daly, K. (1995). Reshaping fatherhood : Finding the models. In W. Marsiglio (Ed.), Fatherhood:contemporary theory, research, and social policy ,21-40. Thousand Oaks, London: Sage.
Doherty, W. J., Kouneski, E. F., & Erikson, M. F. (1998). Responsible father: 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 277-292.
Egan,G. (1994). The skilled helper: A problem-management approach to helping. CA:Brooks/Cole.
Gergen, K. J., & Gergen, M. M. (1986). Narrative 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J.R. Sarbin (Ed.). Narrative Psychology. NY:Praeger.
Giovannoni, J. (1989). Definitional issues in child maltreatment. In D. Gicchetti & V. Carlson(Eds.), Child Maltreat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NY:Cambridge University .
Hall, Sharon K., &Hanagriff, Lanelle H. (1997)。Caseworkers perceptions of protective services clients parental functioning:Toward an Ecological integration.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9(3)。
Lamb, M. E. (1997). Fathers and child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ory overview and guide. In M. E. Lamb (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1-18. NY:Wiley.
Lewis,J.A., Lewis,M.D., Daniels,J.A., &D`Andrea,M.J. (Eds.). (2003). Community Counseling:Empowerment Strategies for a Diverse Society.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s,CA: Sage.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Sage Publications.
MacKinnon, L. K. (1998). Trust and betrayal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 abuse. NY : Guilford .
Pearce, J. W., & Pezzot-Pearce, T. D. (1997).Psychotherapy of abused and neglected children. N Y:Guilford.
Rogers,C. (1980). A way of be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ooney, R. H. (1992). Strategies for work with involuntary clients.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cannapieco, M. (1994). Home-based Service Program: Effectiveness with at Risk Familie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6(3), 363-377.
Segal, M. (1985). A study of materal beliefs and valu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In I. E. Sigel (Ed.), Parental belief sysyems. Hillsdale, N 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Publishers.
Wong, K. C.(翁開誠).(1994). Narrative thinking and Advanced Empathy.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pp359-384)。
Youniss, J. (1994). Rearing children for society.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66, 37-5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寶連, 1975. 嘉義市及其近郊水域浮游生物之初步調查. 嘉義師專學報. 6:61-98.
2. 邱士恕、陳美玲、王聰華, 2000. 東港溪流域輪蟲相調查. 中國水產月刊. 573:21-28.
3. 邱士恕, 2000. 屏東地區養殖池輪蟲相調查. 中國水產月刊. 570:15-31.
4. 王行、鄭玉英(2002)。毛毛蟲與變形蟲:為「施虐者輔導」之行動研究中知識建構的「變」。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八期,153-181頁。
5. 王明仁、黃木添(1998)。兒童虐待的原因及預防。社區發展季刊,81期,189-196頁。
6. 王震武、林文瑛(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期,2-92頁。
7. 王叢桂(2000)。促進父職參與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第6期,131-171頁。
8. 林怡光(2004)。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在身體受虐兒童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第220期,32-35頁。
9. 林美珠(2000)。敘說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卷4期,27-34頁。
10. 林瑞吉(2004)。家庭暴力受虐兒童之心理衡鑑。諮商與輔導,第220期,22-26頁。
11. 翁慧圓(1994)。兒童虐待個案的診斷、處置與評估。社會福利,114期,37- 40頁。
12.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卷4期,17-26頁。
13. 趙梅如(2004)。親子間印象深刻之獎勵與懲罰的情感意涵。應用心理研究,第21期,219-248頁。
14. 蕭文(2004)。個案為什麼沒有按照劇本演出-後現代思考與諮商典範的轉移。輔導季刊,40卷3期,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