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文崇一(1989)。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市:東大出版社。
王俊秀(1994)。環境社會學的出發:讓故鄉的風水有面子。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瑞香譯(1995)。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王叢桂(2002)。價值觀的形成與變遷。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雅麗、楊國禎、劉湘瑤(2005)。從做中學-生態研究與教育實踐的嘗試。中華民國九十四年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241-248。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何流禧(1989)。農業生態學。台北市:五洲出版社。
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譯(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汪靜明(1995)。自然保育內涵及其教育特徵。環境教育季刊, 26, 23-36.汪靜明(1998)。新自然哲學的生態保育思潮。台北市:跨世紀臺灣生態教育論文集。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 2, 9-45.周昌弘(1997)。臺灣長期生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 34, 7-15.周昌弘、李玲玲(1999)。臺灣長期生態研究及其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季刊, 38, 66-73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約瑟夫‧柯內爾(1994)。與孩子分享自然。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約瑟夫‧柯內爾(1995)。傾聽自然。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約瑟夫‧柯內爾(1997)。共享自然的喜悅。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幼慧(200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夏禹九、金恆鑣、王敏雄(2000)。長期生態研究的台灣經驗。科學發展月刊, 28(9), 679-685.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06)。最新教育研究法。台北市:韋伯文化。
高翠霞(2002)。論析環境教育研究方法與議題趨勢。環境教育學刊, 1, 55-81.莊慶信(2002)。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許美瑞(2003)。環境價值的概念分析。環境教育研究, 1(1), 51-80.郭為藩(1979)。教育的理念。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郭為藩(1993)。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台北市:幼獅文化出版社。
郭實渝(1999)。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 40, 15-23.郭實渝(2004)。環境教育哲學基礎:人文與自然科學結合之探討。環境教育研究, 2, 23-46.陳向明(200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秉樟(2000)。道德規範與倫理價值。台北市:業強出版社。
范欽慧(1999)。傾聽森林‧傾聽自己。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陸聲山、林朝欽、鄭美如(2004):美國長期生態研究網之網站服務發展現況。林業研究專訊, 11(4), 06-08.彭國棟(2003)。認識自然的深層價值。自然保育季刊, 43, 6-17.黃文雄(2002)。台灣人的價值觀。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黃朝恩(1995)。環境議題分析與教學。環境教育季刊, 27, 20-33.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鴻儒(2004)。環境價值內涵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4)。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2NTNU0587008-001。黃藿譯(1991)。價值是什麼。台北市:經聯出版事業公司。
楊冠政(1995)。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季刊, 8, 3-15.
楊冠政(1996)。生態中心倫理。環境教育, 30, 15-30.
楊冠政(1999)。邁向全球化的環境倫理。哲學雜誌, 30, 4-32.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 1, 1-11.楊冠政(2002)。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楊國禎(2000)。長期生態研究-楠溪永久樣區。生態台灣創刊號, 30-31.
楊國禎、李根政(2003)。長期生態研究-楠溪永久樣區。生態台灣, 1, 30-35.
楊國禎、陳玉峰、趙偉村、陳欣一、吳樂天、趙國容、呂政峰(2002):玉山國家公園楠梓仙溪流域植物資源調查研究。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國禎(2005)。玉山國家公園2005楠溪暑期生物多樣性長期生態調查暨環境教育宣導活動成果報告書。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劉清水(2000)。環境教育與自然保育。社教資料雜誌, 258, 1-4.漢寶德(1994)。中國自然文化的重建。自然生活雜誌, 1, 9-10.
臺灣生態學會、靜宜大學生態學系(2006)。長期生態研究-2006年楠溪寒假工作隊調查手冊。
蕭新煌(1990)。環境意識。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薛绚(譯)(1999)。生命的價值。台北市:正中書局。(Stephen R. Kellert原著, 1998)
貳、英文部份
Brackney, M.,& Mcandrew. F. (2001). Ecological worldviews and receptivity to different types of arguments for preserving endangered speci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3(1), 17-20.
Gosz, J. R. (1998). International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collaboration among national networks of research sites for global understanding,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Examples, Methods, Perspectives for Central Europe. Proceedings of the ILTER Regional Workshop, 16-18 September 1998, Madralin, Poland.
Hobbie, J. E., Carpenter, S. R., Grimm, N. B., Gosz, J. R., & Seastedt, T. R. (2003). The US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program. BioScience, 53(1), 21-32.
Kellert, S. R. (1991). Japanese perceptions of wildlife. Conservation Biology, 5(3), 297-308.
Kellert, S. R. (1993). Attitudes, knowledge, and behavior toward wildlife among the industrial superpowers: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German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9(1), 53-69.
Kellert, S. R. (1993). Values and perceptions of invertebrates. Conservation Biology, 7(4), 845-855.
Kellert, S. R., Black, M., Rush, C. R.,& Bath, A. (1996). Human culture and large carnivore conservation in North America. Conservation Biology, 10(4), 977-990.
Lach, D., List, P., Steel, B.,& Shindler, B.(2003). Advocacy and credibility of ecological scientists in resource decisionmaking: a regional study. BioScience, 53(2), 170-178.
Rillo, T. J. (1974). Basic guidelin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6(1), 52-55.
Schultz, P. W., Unipan, J. B.,& Gamba, R. J. (2000). Acculturation and ecological worldview among latino american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2), 22-27.
Young, R. A. (198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levels and environmental approval “The Wilderness Issu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3). 25-30.
參、網站部份
生態文明蘊涵的價值融合(2006)。中國大陸。
http://www.people.con.cn/BIG5/huanbao/1075/2343825.html
Rolston論大自然中的價值(2006)。釋性廣‧釋昭慧。
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55/55-8.htm
中西自然觀的哲學省思—兼論科技所需的人文精神(2006)。沈清松。
http://www.riccibase.com/docfile/en02.htm
國際長期生態研究網(2005)。
http://www.ilternet.edu/
美國長期生態研究網(2005)。
http://www.lternet.edu/
楠溪長期生態研究網(2005)
http://140.128.27.30/nancy/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