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3: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育彰
研究生(外文):KUO YU CHANG
論文名稱:高屏地區國小學童環境經驗與環境價值觀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Kaohsiung-Pingtung Area
指導教授:洪木利洪木利引用關係葉欣誠葉欣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國小學童環境經驗環境價值觀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environmental experiencesenvironmental valu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0
  • 點閱點閱:9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及比較國小學童之環境經驗與環境價值觀現況與其關係。研究者以自行發展之問卷,經信效度評鑑後,再透過配額取樣及立意取樣之方式,選取高屏地區19所學校四到六年級164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施測,資料回收後利用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不同背景學童之環境經驗,有顯著的差異。而居住地區的條件與家庭環境,是影響學童環境經驗最主要的關鍵。
2.整體而言,國小學童之環境價值觀介於生命中心與生態中心之間。
3.不同背景學童之環境價值觀,有顯著的差異。居住在都市、女性及家長學歷較高之學童,其環境價值觀較為積極。
4.具不同環境經驗之學童,其環境價值觀多呈現顯著的差異。與環境之接觸越頻繁、接收的訊息越系統化之學童,在環境價值觀之表現就越顯積極。
This study aims to compare the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Questionnaires were developed through a series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s and then used in a survey covering 1645 students from the 4th to 6th grade in 19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Pingtung area in Taiwan. These samples were selected by using the quota sampling and the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s.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using a variety of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the chi-square test, independent sampling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main findings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for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s include the area they lived and their family backgrounds.
2. Generally speaking, the environmental values of thes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an be categorized between biocentricism and ecocentricism.
3. In terms of the environmental values for the studen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an be found betwee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Relatively more positive and active values can be assigned to the female students living in cities and those whose parents have higher education.
4. Diversities in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s would impact the environmental values of these students. Those students who have more experiences in touch with the environment or more systematic access t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how more positive values.
中文摘要…………………………………………………………………………………Ι
英文摘要…………………………………………………………………………………Ⅱ
目錄…………………………………………………………………………………………Ⅲ
表次…………………………………………………………………………………………Ⅴ
圖次…………………………………………………………………………………………Ⅷ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3
第四節 名詞定義………………………………………………………………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回顧…………………………………………………………8
第一節 環境經驗……………………………………………………………8
壹、經驗的意義……………………………………………………………………8
貳、經驗與學習……………………………………………………………………9
參、經驗的層次………………………………………………………………11
肆、環境經驗的意義…………………………………………………………14
伍、環境經驗的來源…………………………………………………………15
陸、環境經驗的類型…………………………………………………………16
第二節 環境價值觀……………………………………………………………….20
壹、價值的意義……………………………………………………………….20
貳、價值觀的意義……………………………………………………………22
參、環境價值觀之涵義與類型………………………………………………23
肆、環境價值觀之演變…………………………………………………………29
第三節 環境經驗與環境價值觀之研究………………………………………32
壹、環境經驗之相關研究………………………………………………………32
貳、環境價值觀之相關研究.…………………………………………………34
參、環境經驗與環境價值觀之相關研究…………………………………36
第四節 研究方法之探討…………………………………………………………38
壹、工具設計之探討………………………………………………………38
貳、分析方法之探討…………………………………………………………40
第三章研究方法………………………………………………………………………41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流程………………………………………………………41
壹、研究架構……………………………………………………………………41
貳、研究流程……………………………………………………………………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46
壹、研究工具之設計…………………………………………………………46
貳、工具的信效度分析………………………………………………………51
第四節 資料蒐集.………………………………………………………………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9
壹、資料建置……………………………………………………………………59
貳、資料處理……………………………………………………………………59
參、資料分析方法……………………………………………………………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1
第一節 國小學童之環境經驗分析…………………………………………61
壹、學童整體環境經驗之分析……………………………………………61
貳、學童戶外休閒活動經驗之分析………………………………………64
參、學童環境學習活動經驗之分析………………………………………73
肆、學童傳播媒體接收經驗之分析………………………………………85
伍、學童負面生活經驗之分析……………………………………………88
第二節 國小學童之環境價值觀分析……………………………………… 92
壹、學童環境價值觀現況之分析…………………………………………92
貳、不同背景學童之環境價值觀分析……………………………………97
第三節 不同環境經驗學童之環境價值觀分析…………………… 107
壹、不同環境經驗對整體環境價值觀之分析………………………… 107
貳、不同環境經驗對各主題環境價值觀之分析……………………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5
第一節 結論…………………………………………………………125
第二節 建議…………………………………………………………………133
第六章 參考書目………………………………………………………………… 136
附錄一 環境價值觀雙向細目表……………………………………………… 145
附錄二 專家意見審核表(環境經驗部分)…………………………………146
附錄三 專家意見審核表(環境價值觀部分)……………………………… 148
附錄四 國小學童環境經驗與環境價值觀問卷調查表…………………… 154
壹、中文部分
文崇一(1972) 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三民。
文崇一(1989) 問卷設計。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405-438。台北,東華。
方潔玫譯(1994) 共享自然的喜悅。台北,張老師文化。 Joseph Cornell原著,Sharing the joy of nature.
毛群欽(2003) 大高雄地區國中小學生環境態度與水污染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科(2002) 教育研究法(增訂七版)。台北,五南。
王保進(2002) 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二版)。台北:心理。
王美芬、熊招弟(1995) 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素貞(2004) 台南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環境教育分項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王鑫(2001) 戶外教學概論。載於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主編「環境教育教學模組設計研習會會議手冊」,59-64。
王鑫、Steve Simpson、李淑媛(1995) 發展教師環境教育哲學之研究。環境教育,26,1-17。
石明卿(1989) 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3,265-318。
朱慶昇(1992) 戶外教育的範疇。戶外環境教育參考手冊,33-41。
江東祐(2002) 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探討-以花蓮地區國小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民寧(2005)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三民。
余興全(1984) 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清(1983) 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明隆、涂金堂(2005) 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清山(2003) 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
吳運全(2002) 環境態度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綠島為生態旅遊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聰賢(1980) 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463-486。台北,東華。
吳鵬兆(2001) 偏遠與都市地區高級中學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展(1994) 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台北:胡氏圖書。
李杰沛(1998) 曾參與教師環境教育訓練之高中教師對於新環境典範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春瑩(1999) 解讀黑箱:蘊含在評量歷程中的教師價值觀之詮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曉珊、許世璋(2003) 花蓮地區有效環境行動的構成要素─來自三位環保團體領袖的觀點。2003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192-198。
杜明進、許春峰(1995) 國小師生環境意識的心理概念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83-0111-S134-002-Z。
沈廣城(2002) 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履維(1980) 台北市國民中學生價值觀念及其對學校疏離傾向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靜明(1995) 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集刊,20,213-235。
汪靜明(2003) 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第二期,9-46。
周儒(2000) 環境倫理與環境教育。載於袁中新主編,環境倫理與科學。台北,巨流。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 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五南。 David C. Engleson Dennis H. Yockers原著,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林有德(1983) 景園體驗之研究。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瑞(2001)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空氣污染概念標準化評量之研究。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1109-1142。
林美玲(1997) 社教機構推廣環境教育活動之探討。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45-52。
林清山(1992)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淑惠(2003) 體驗教育在國民小學教學上的應用。教師天地,127,51-53。
林義晃(2003) 報紙環境新聞分析及其對中部地區民眾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慶榮(2001) 泛論環境倫理。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2(3),69-83。
邱皓政(2002) 量化統計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與解析。台北,五南。
邱詩揚(1990) 台北市國中教師環境教育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佑霖(2004) 探索國小學生環境活動經驗、環境感受和環境覺知發展過程之技能-以台北縣市高年級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木利(1979) 高雄地區國中物理科教師教學特性比較研究。高雄師院學報,7。
洪木利(1992) 我國兒童對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概念發展與變項關係之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洪木利(1995) 大高雄地區鄉土環境教材融入教學實驗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洪木利(2001) 環境教育教學模組設計。載於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主編「環境教育教學模組設計研習會會議手冊」,5-10。
洪木利(2004) 環境保護與環境倫理。屏東縣九十二學年度環境教育綠色學校伙伴研習手冊,14-18。
洪俐玲(1999) 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野生動物保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翠霞(1987) 台灣地區中等學校環境保護意識調查研究。行政院環保署。
國立編譯館(2000) 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
張子超(1995) 環保教師對新環境典態度分析。環境教育,26:37-45。
張子超(2000) 人與環境的關係-環境教育與新環境典範。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環境災害與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研討會。
張子超(2001)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張子超(2002) 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環境價值之內容分析。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83-93。
張春興(1989) 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景媛(1988) 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之驗證。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國(2002) 一個自然體驗的種子—從「自然寫作」與「自然教學」的對話中萌芽。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霄亭(1991) 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張曉春(1989) 樣本調查研究。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260-291。台北:東華。
戚永年和許慧苓(2001) 新環境典範在環境態度分析上之應用。台灣林業,27(4):47-53。
教育部(1994) 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手冊。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許世璋(2003) 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2), p121-139。
郭生玉 (1988) 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金水(1998) 國民小學學生環境責任概念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1,251-286。
郭為藩(1972) 價值理論及其在教育學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4,39-61。
郭淵騰(1991) 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欣(2003) 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甫(2001) 自然體驗的理念與思維—返照初心見自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羽(1999) 以STS 為導向的噪音實驗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澕(1999) 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宜(2003) 國小高年級學童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木龍(1991) 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教學內容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美鈴(2001) 社區活動對居民環境態度之影響。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雅如(2001) 花蓮縣國小學生自然保育環境素養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冠樹(2003) 探索廢棄物焚化處理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之環境典範面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榮(2000) 探索劉力學的重要生命意義與環境行動在環境教育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1988) 台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學生環境意識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乾全、王懋雯(1998) 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台北,教育資料館。
黃朝恩(1998) 環境教育課外活動之規劃研究。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及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黃義俊(2003) 環保導向的價值觀與企業的綠色管理關係之實證研究。環境與管理研究,4(2),17-59。
楊冠政(1995a) 環境價值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0,55-82。
楊冠政(1995b) 環境教育之未來展望。教育資料集刊,20,271-280。
楊冠政(1997) 追尋與生態相容的價值觀。環境價值觀與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59-69。
楊冠政(1998) 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楊冠政(2002) 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1-11。
楊冠政、張子超(1998) 環境價值觀的內涵研究。中華民國第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一屆科學教育學會年會會議手冊及短篇論文彙編,809-816。
楊國樞(1994) 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2000)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東華。
楊勝任(2002) 醫院志願服務對志工生命價值觀的影響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榮祥(1979a) 戴爾的「經驗塔」(上)-教學資源運用的原則。科學教育月刊,25,9-13。
楊榮祥(1979b) 戴爾的「經驗塔」(下)-教學資源運用的原則。科學教育月刊,26,8-13。
葉一萱(2000) 原住民重點學校學生世界觀之研究—以仁愛高農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貞吟、黃乾全、何文雀、武連女、張桂禎等(1998) 國小學童環境觀與環境經驗之調查研究—台灣地區城鄉之比較。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3(2) , 55-73。
賈馥茗(1972) 個人價值觀念的發展與形成。載於方炳林、賈馥茗編著,教育論叢。台北,文景。
靳知勤(1994) 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間的關係-論環境教育目標之達成。環境教育,23,31-39。
廖敏琪(2005) 由國小學童參與校外教學探討環境教育之實施成效 -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趙寧(1992) 新聞媒介之環保教育概念分析。師大學報,37,165-208。
劉俊昌、李淑真、蔡宜霖(2001) 西部沿海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環境態度之研究。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論文集,2,869-895。
蔡宜霖﹙2001﹚ 雲林縣麥寮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台塑六輕廠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居澤(2003) 戶外教育的通用教學模式:經驗學習圈。教師天地,127,23-25。
蔡峰月(2002) 社會變遷中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彰化地區高職學生道德價值觀的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鄭先祐(1994) 生態觀和環保觀。載於吳密察、江文瑜編:體檢國小教科書,143-154。台北,前衛。
鄭東昇(1994) 高中學生環境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1983) 台灣地區環境意識之實證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
謝佩靜(2000) 國小學童生態平衡概念與環境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智謀(2003) 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
簡茂發(1989) 信度與效度。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簡茂發、何榮桂、張景媛(1998) 國中學生價值觀量表編製報告。教育心理學報,30(2),17-32。
蘇義峰(2003) 發現屏東—真愛屏東。屏東:屏東市阿猴城城鄉綜合發展研究協會。


貳、英文部分
Albrecht Don , Gordon Bultena , Eric Hoiberg , Peter Nowak. (1982). The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3, 39-43.
Caduto, M. (1985). A Guide on Environmental Values Education. Published by Division of Science.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
Chawla, L. (1999). Life Paths Into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Ac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1), 15-26.
Dunlap, E. Riley & Kent D. Van Liere. (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A Proposed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21, 21-26.
Eagles, P.F.J.& Demare, R. (1999). Factors influencing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attitud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0(4),33-37.
Eyers, V.G. (1975).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belief among tenth grades students in Australia. PH.D. Disserta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Helen, L.L. and G. Tim. (2000). A Modified NEP/DSP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Scal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32(1), 12-20.
Hines, J.M., Hungerford, H.R., & Tomera, A.N. (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8(2),1-8.
Horvat, R.E. (1974). Fifth and eighth grade students orientation toward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Hounshell, P.B. & Liggett, L. (1973).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5(2), 28-30.
James, K. (1993). A qualitative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racial diversity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Kolb, D.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Prenttice-Hall.
Palmer, J.A. & Suggate, J. (1996). Influences and experiences affecting th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of educator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1), 109-121.
Palmer, J.A. (1993). Development of 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formative experiences of educato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4(3), 26-30.
Peter Grant, V. (1986) The Influence of Life Experiences in the Vocational Interests of Volunteer Environmental Worker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ine at Orono.
Peterson, N. (1982). Developmental variables affecting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in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or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Schlageter, J.N.(1980). Students’ cognition, attitudes action orientation and teacher attitudes towar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s at the seventh grade level.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Sheppard, J. (1995). The back-white environmental concern gap: an exa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paradig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6, 24-35.
Tanner, T. (1980).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a new research area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4), 20-24.
UNESCO (1985).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Tbilisi Conference. Published by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Vendome.
Vining, J. & Ebreo, A. (1990). What Makes a Recycle? A comparison of Recyclers and Nonrecycler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2(1), 55-7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許世璋(2003) 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2), p121-139。
2. 張子超(2002) 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環境價值之內容分析。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83-93。
3. 洪木利(1979) 高雄地區國中物理科教師教學特性比較研究。高雄師院學報,7。
4. 林淑惠(2003) 體驗教育在國民小學教學上的應用。教師天地,127,51-53。
5. 林美玲(1997) 社教機構推廣環境教育活動之探討。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45-52。
6. 汪靜明(2003) 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第二期,9-46。
7. 汪靜明(1995) 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集刊,20,213-235。
8. 吳清山(2003) 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
9. 石明卿(1989) 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3,265-318。
10. 黃義俊(2003) 環保導向的價值觀與企業的綠色管理關係之實證研究。環境與管理研究,4(2),17-59。
11. 楊冠政(1995a) 環境價值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0,55-82。
12. 楊冠政(1995b) 環境教育之未來展望。教育資料集刊,20,271-280。
13. 楊冠政(2002) 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1-11。
14. 楊榮祥(1979a) 戴爾的「經驗塔」(上)-教學資源運用的原則。科學教育月刊,25,9-13。
15. 楊榮祥(1979b) 戴爾的「經驗塔」(下)-教學資源運用的原則。科學教育月刊,2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