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參考文獻
壹、專書與文集(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
王宏剛、于國華(2002)。滿族薩滿教。台北市:東大。
司馬長風(1983)。中國新文學史(2版)。中和:古楓出版社。
周錦(1980)。論呼蘭河傳。台北市:成文。
季紅真(2000)。蕭紅傳。北京市: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松浪信三郎(2001)。存在主義(2版)(梁祥美譯)。台北市:志文。
皇甫曉濤(1991)。蕭紅現象─兼談中國現代文化思想的幾個困惑點。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
范家進(2002)。現代鄉土小說三家論。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
約瑟芬‧多諾萬(2003)。女權主義的知識份子傳統(趙育春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年)
夏志清(1985)。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劉紹銘譯)。台北市:傳記文學。(原著出版年:1978年)
莊吉發(1996)。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台北市:文史哲。
陳榮華(2003)。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陳潔儀(2005)。現實與象徵─蕭紅「自我」、「女性」、「作家」的身分探尋。香港:中文大學。
項退結(1986)。現代存在思想家(修訂初版)。台北市:東大。
畢普塞維克(1997)。胡塞爾與現象學(2版)(廖仁義譯)。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70年)
喬以鋼(2003)。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
葛浩文(1980)。蕭紅評傳。(鄭繼宗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鄔昆如(1983)。存在主義真象(4版)。台北市:幼獅。
葛浩文(1989)。蕭紅新傳。香港:三聯書店。
葉啟政(1991)。制度化的社會邏輯。台北市:東大。
葉至誠(2001)。社會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劉放桐、黃頌杰、張慶熊、尹大貽、余碧平、陳學明、張汝倫、張之滄、王冺等(2000)。新編現代西方哲學。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駱賓基(1947)。蕭紅小傳。上海:建文書局。
蕭紅(1935)。生死場。上海:奴隸社。
蕭軍(1993)。蕭紅與蕭軍 蕭軍與王德芬。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鐵峰(1991)。蕭紅文學之路。北京市:哈爾濱出版社。
二、文集
茅盾(1946)。論蕭紅的《呼蘭河傳》。載於王觀泉(主編)(1984),懷念蕭紅(2版)(3-11頁)。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姜德明(1978)。魯迅與蕭紅。載於王觀泉(主編)(1984),懷念蕭紅(2版)(101-135頁)。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許廣平(1945)。憶蕭紅。載於王觀泉(主編)(1984),懷念蕭紅(2版)(12-15頁)。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許廣平(1946)。追憶蕭紅。載於王觀泉(主編)(1984),懷念蕭紅(2版)(16-22頁)。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梅林(1948)。憶蕭紅。載於王觀泉(主編)(1984),懷念蕭紅(2版)(60-69頁)。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梅志(1984)。「愛」的悲劇─憶蕭紅。載於周細剛(主編)(1995),寂寞花(158-189頁)。合肥市:安徽文藝出版社。
張秀琢(1979)。重讀《呼蘭河傳》 回憶姐姐蕭紅。載於王觀泉(主編)(1984),懷念蕭紅(2版)(48-55頁)。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靳以(1959)。憶蕭紅。載於王觀泉(主編)(1984),懷念蕭紅(2版)(73-76頁)。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葛浩文(1977)。蕭紅及蕭紅研究資料。載於葛浩文(主編)(1984),弄斧集(103-118頁)。台北市:學英。
葛浩文(1980)。中國大陸文壇的蕭紅熱。載於葛浩文(主編)(1984),弄斧集(65-79頁)。台北市:學英。
葉磊(1988)。鄂倫春族薩滿教遺俗─簡析鄂倫春族薩滿教歌舞的產生原因、儀程內容、形式特點。載於仁欽道爾吉 郎櫻(主編)(1990),阿爾泰語系民族敘事文學與薩滿文化(325-332頁)。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魯迅(1925)。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載於人民文學出版社(主編)(1981),魯迅全集(第7卷)(81-87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魯迅(1926)。學界的三魂。載於人民文學出版社(主編)(1981),魯迅全集(第3卷)(206-212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魯迅(1933)。我怎麼做起小說來。載於人民文學出版社(主編)(1981),魯迅全集(第4卷)(511-515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綠川英子(1942)。憶蕭紅。載於王觀泉(主編)(1984),懷念蕭紅(2版)(60-69頁)。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駱賓基(1946)。蕭紅小論─紀念蕭紅逝世四周年。載於王觀泉(主編)(1984),懷念蕭紅(2版)(97-100頁)。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錫金(1979)。蕭紅和她的《呼蘭河傳》。載於王觀泉(主編)(1984),懷念蕭紅(2版)(40-47頁)。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蕭紅(1933)。棄兒。載於郭俊峰、王金亭(主編)(1996),蕭紅小說全集(上)(55-71頁)。長春市:時代文藝出版社。
蕭紅(1935)。祖父死了的時候。載於肖鳳(主編)(1996),蕭紅自傳(16-20頁)。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蕭紅(1936)。家族以外的人。載於郭俊峰、王金亭(主編)(1996),蕭紅小說全集(上)(151-185頁)。長春市:時代文藝出版社。
蕭紅(1937)。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載於吳丹青(主編)(1996),蕭紅散文全集(391-392頁)。鄭州市:中原農民出版社。
蕭紅(1938)。發言一束。載於肖鳳(主編)(1996),蕭紅自傳(245-246頁)。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蕭紅(1940)。民族魂魯迅。載於韓長俊(主編)(1991)。蕭紅全集(1197-1213頁)。北京:哈爾濱出版社。
蕭紅(1940)。〈呼蘭河傳〉選(二則)。載於曾慧文(主編)(2004),高級中學國文第二冊(146-169頁)。台北市:龍騰文化。
聶紺弩(1946)。在西安。載於蕭軍(主編)(1993),蕭軍與蕭紅 蕭軍與王德芬(151-156頁)。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貳、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期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1999年6月14日至6月20日)。亞洲週刊,24,32-34。
十大中文小說介紹(1999年6月14日至6月20日)。亞洲週刊,24,40-42。
王曉敏(2001)。無望的救贖─《呼蘭河傳》的深層意蘊。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6,7-10。
王金城(2002)。詩學闡釋:文體風格與敘述策略─《呼蘭河傳》新論。复旦學報(社會科學版),6,122-138。
王金城(2003)。主題意識:精神歸返與靈魂挽唱─《呼蘭河傳》新論。北方論叢,177,78-82。
王科、牟維珍(2003)。蕭紅研究的新超越─讀《跋涉生死場的女人蕭紅》。北方論叢,177,83-85。
王科(2004年4月)。“寂寞”論:不該再繼續的“經典”誤讀─以蕭紅《呼蘭河傳》為個案。文學評論,4,131-136。
成果(1994)。《呼蘭河傳》價值及其它。求是學刊,4,89-93。
朱念(2003年3月)。蕭紅《呼蘭河傳》研究述評─從文學批評與接受角度分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119-122。
何寄澎(1992年8月)。鄉土與女性─蕭紅筆下永遠的關懷。中外文學,3,4-27。李莉(1998)。熱切悲涼的生命感悟─論《呼蘭河傳》的生命意識。荊州師專學報,1,79-81。
宋曉萍(1999)。蕭紅的地:封鎖和游離─關於《呼蘭河傳》及其女性空間。天津社會科學,4,93-100。
李莉(1999)。以人物的群體形象表現民俗社會的真實面貌─論《呼蘭河傳》的人物塑造。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95-97。
李莉(2000年7月)。論《呼蘭河傳》的民俗內涵。呼蘭師專學報,3,52-56。
余玲玲、華維勇(2002年7月)。蕭紅對傳統的突圍─試析《呼蘭河傳》的藝術性。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53-55。
東君(1985年2月)。一個「奴隸」作家的道路─蕭紅與魯迅及其他。廣東教育學院學報(廣州),51-61。
周保福(1996)。論《呼蘭河傳》的悲劇魅力。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6-50。
林幸謙(2004)。蕭紅小說的女體符號與鄉土敘述─《呼蘭河傳》和《生死場》的性別論述。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00-124。
韋永恆(1994)。論《呼蘭河傳》的藝術世界。南寧師專學報(綜合板),1,29-39。
姜紅(1998)。回歸詩性之家─評《呼蘭河傳》。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59-60。
唐長華(2001年12月)。從《呼蘭河傳》看蕭紅的生命意識。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4,55-57。
張伯泰(1985年1月2日)。蕭紅故里呼蘭縣城簡介。呼蘭師專學報,142。
張宇凌(1997)。論蕭紅《呼蘭河傳》中的兒童視角。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181-195。
張曉宏(2001年12月)。略論蕭紅《呼蘭河傳》的鄉土特色。伊犁教育學院學報,4,31-33
陳潔儀(2002)。「跳大神」與「道德懲治」的結合─論蕭紅「呼蘭河傳」中「小團圓媳婦」的女性命運。中山人文學報,14,111-123。崔雲偉(2002年3月)。從《生死場》、《後花園》、《呼蘭河傳》看蕭紅的存在之思。泰安師專學報,2,6-10。
崔雲偉、崔新慧(2004年12月)。論蕭紅的存在之思。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366-369。
董淑玲(1996年12月)。《呼蘭河傳》社會意識之分析。環球學報,4,135-146。黎潞(1994)。蘊美於自然純樸之中─淺析《呼蘭河傳》的藝術特色。呼蘭師專學報,4,32-34。
劉迎秋、唐長華(2001年9月)。蕭紅《呼蘭河傳》與道家精神的契合。濟南大學學報,6,58-61。
魏美玲(1999年9月)。《呼蘭河傳》的荒涼情調。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5,384-401。龔壁融(1999年5月)。民族憂痛的史詩 鄉土人生的畫卷─評蕭紅的《呼蘭河傳》。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33-36。
二、學位論文
楊淑雯(1993)。蕭紅小說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魏美玲(2001)。大陸農村小說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