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21: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龔于芬
研究生(外文):Kung Yu Fen
論文名稱:陳澧《切韻考》及其音學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王松木王松木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陳澧切韻考系聯條例音學思想語言文化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9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陳澧(西元1810年~1882年),字蘭甫,廣東番禺人,生逢廣東樸學由高潮跌入低谷的轉折時期。菊坡精舍的創建,為陳澧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活動舞台,不僅創立了東塾學派,更成為廣東樸學的集大成者。
《切韻考》的內容豐富,因為《切韻考》卷次有「表上」、「表下」、「二百六韻分倂為四等開合圖攝考」的圖表,也有「通論」、「後論」等論述,「圖表」部分中有著說明性質的文字,「論述」部分也有幫助閱讀的「圖表」,這樣的編排顯示出了《切韻考》音學著作的性質。
筆者本篇論文所強調的出發點就是學問絕非單獨存在,語言會受到使用者本身社會文化觀念的影響,一個人的音學觀當然也不會只有聲韻學的單一元素。
把所欲研讀的對象加以分類,因此要將《切韻》的聲、韻進行分類,陳澧想出了「系聯條例」。「系聯條例」本身的條例,則是許多方面的綜合體:分析條例契合了西方數學的「經典集合論」,基本條例中的「同用」、「遞用」吸收了陳澧研究《說文》以「諧聲」分部的方法,補充條例的第二條摻入了張氏父子《諧聲譜》中「合韻」論,「知二可求一」的二段式分類法則是融合陳澧「球面三角:知三以求一」的數學觀。如果單從聲韻學的角度視之,「系聯條例」只是一個科學性高的方法,但是,加上創造者本身的思想角度,「系聯條例」這個方法所象徵的意義,卻是那麼豐富。
雖然陳澧在〈廣州音說〉有提到「明微合一」是廣東話保留古音的現象,不過,以今天廣東話的聲類對照,若以廣東方言為依據,要合併的聲類不應該只是明微二紐。因此筆者認為,廣東話中「明微合一」是促成聲類四十(包含濁聲紐十九)的手段,而非是最終原因。聲類四十是雜揉天文曆算思想的結果,因為古者,曆算的正確與否影響著整個國家的生活作息,有了正確的日期與節氣,才能地盡其利、生產不息,陳澧應是把這個重要的曆算概念置入,就如同那些援易入理的韻圖般,而筆者也是從「社會、文化會影響語言系統」的理論做出這樣的推敲。
陳澧在《切韻考》中一直強調「反切」早在三國時期就已出現,是屬於中國本有的產物,並非佛國之物,且相當排斥屬於佛國產物的等韻圖,儘管陳澧是從時代先後的觀點反對等韻、韻圖。為什麼陳澧「中國本有」的觀念會這麼的強烈,筆者以為這跟陳澧所處的時代背景、學術背景有密切的關聯。
語言的演變發展與社會文化的演變發展密切相關,是本篇論文中心思想。所以,筆者從文化、思想的角度去詮釋陳澧選擇研究今音音系,以及更動聲類數背後的深層意義,衍而成篇。
陳澧《切韻考》及其音學思想研究

目次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陳澧的生平
第一節 七次會試不第
第二節 涉獵多元的學習
第三節 主持菊坡精舍
第四節 師友門生之誼
一、師長
二、好友
三、門生
第五節 著述豐厚

第三章 陳澧《切韻考》的編排體例及音學觀點
第一節 《切韻考》成書動機
第二節 《切韻考》的卷次與編排體例
第三節 《切韻考》「論述」部分音學觀疏解
一、條例
(一)第一部分:為何選擇《廣韻》還原陸氏《切韻》
(二)第三部份:刪改《廣韻》還原陸氏《切韻》
(三)第四部份:《切韻考》主要參酌資料
二、通論
(一)反切乃是中國音韻的產物
(二)陸氏切韻本不言「反」
(三)陸氏切韻原貌的消失殆盡
(四) 沈約《四聲譜》異於陸氏《切韻》
(五)古無平上去入之名
(六)四聲皆有清濁
(七)切語用字多為各韻書所常用
(八)反切優於連讀
(九)各韻的韻類有其存在真實性
(十)尊重推崇陸氏
(十一)《廣韻》版本的介紹
(十二)《廣韻》有「未喪斯文」
第四節 《外篇》「論述」部分音學觀疏解
一、 切語上字分倂為三十六類考
(一)四十聲類與三十六字母相同者
(二)四十聲類與三十六字母相異者
二、後論的音學觀
(一)《五音聲論》早於三十六字母
(二)「三十六字母」所代表的意義
(三)反切非連讀(不應將反切上字謂之字母)
(四)三十六字母的讀法
(五)喉音之次第「影喻曉匣」
(六)反切下字定開合
(七)韻圖應該「有者自有,無者自有」的平列
(八)以切語下字分等
(九)把類隔切改成音和切
(十)批評等韻門法
(十一)「重」與「輕」不能解
(十二)批判「韻攝」之立
(十三)等韻四等不適用於唐以前音系
(十四)增減字母
(十五)雜論
第五節 「圖表」部分的編排體例及其音學觀
一、「表上」、「表下」的編排體例及其音學觀
二、「表上」、「表下」的文字
(一)「誤也」
(二)「誤也」……「可證某字是也」
(三) 「此其偶疏也」
(四) 「切語借用」
(五)「此增加字,今不錄」
(六)「無害於本書之例,故仍錄之」
(七)「此某某切又增加者之疏也」
(八)「某某雙聲(疊韻),不可為切語」
(九)「未詳孰是」
(十)「《集韻》某字亦有二音,其一音與某同」
三、「二百六韻分倂為四等開合圖攝」的文字
(一)東冬鍾三韻四類(舉平韻以該上去入三韻,後皆仿此)
為獨韻一圖
(二)江韻
(三)支脂之微四韻十類為開口合口二圖
(四)魚虞模三韻三類為獨韻一圖
(五)齊佳皆灰咍五韻(去聲多祭泰夬廢四韻)
十四韻為開口合口二圖
(六)真諄臻文殷魂痕七韻九類為開口合口二圖
(元韻不入此二圖)
(七)元寒桓刪山先仙七韻十三類為開口合口二圖
(八)蕭宵肴豪四韻五類為獨韻一圖
(九)歌戈麻三韻七類為開口合口二圖
(十)陽唐二韻四類為開口合口二圖
(十一)庚耕清青蒸登六韻十三類為開口合口二圖
(十二)尤侯幽三韻三類為獨韻一圖
(十三)侵韻二類為獨韻一圖
(十四)覃談鹽添咸銜嚴凡八韻九類為獨韻一圖

第四章 陳澧的「系聯條例」
第一節 「系聯條例」產生的前因
一、讀書分類法的啟發
二、古韻分類的誘發
三、《說文解字》分部的啟迪
第二節 「系聯條例」的內容
一、《說文聲表》分部挹入「系聯條例」
二、張惠言父子「合韻」說嵌入「系聯條例」
三、球面三角形解法的特點融入「系聯條例」
四、「系聯條例」契合集合觀念
第三節 陳澧使用「系聯條例」的音韻系統
一、「聲類考」的上字歸類
二、「聲類考」的編排及其音學觀
三、「韻類考」的各韻分類
四、「韻類考」的編排及其音學觀

第五章 《切韻考》所內含之思想及全書評價
第一節 選擇中古音系所內含「中學本有」之思想
一、西學東漸的清代社會
二、反切為中國本有
第二節 聲類數內含「天文歷算」之思想 126
一、聲類數的特殊之處
(一)聲類數內含天文曆算的色彩
(二)曆算與聲類數相融的可能
二、聲類結果受到《玉篇》影響
第三節 《切韻考》全書的評價
一、《切韻考》的價值
(一)用心至極的著述態度
(二)呈現陳澧的音韻學論點
(三)編排體例清晰
(四)保留闕義、實事求是
(五)繼承前人觀點中有創新
二、《切韻考》的侷限
(一)韻書材料有限,又不信韻圖
(二)取捨標準不明

第六章結語
一、《切韻考》的性質
二、「增加字」的處理方式
三、「二百六韻分倂為四等開合圖攝」
四、「系聯條例」內含多元之思想
五、「聲類數」是曆學與小學的結合
六、「中古音系」內含個人思想與時代背景
七、未來展望:更濃郁的馨香

參考資料

附錄(另編頁)
附錄1:陳澧先生的畫像與照片
附錄2:《切韻考》「表上」、「表下」書影(上平五支韻全)
附錄3:《切韻考》「表上」、「表下」書影(下平八戈韻全)
附錄4:《切韻考‧外篇》「二百六韻分併為四等開合圖攝考」書影
(上平五支韻全)
附錄5:《五音集韻》書影(東韻部份)
附錄6:《四聲切韻表》書影(上平五支韻全)
附錄7:《孫氏唐韻考》書影(東韻全)
附錄8:《諧聲譜》「絲聯繩引法」書影
一 古籍原典

[漢] 班 固 《漢書》(武英殿版,班固撰,顏師古注),台北:新陸書局,1964。
[宋] 陳彭年 《大宋重修廣韻》(澤存堂版,林尹校訂),台北:黎明,1996。
[金] 韓道昭 《五音集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38冊,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3。
[清] 紀容舒 《孫氏唐韻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42冊,上海:上海古籍,
1995。
[清] 李光地 《音韻闡微》,《中國語文叢刊》,台北:學生書局,1996。
[清] 錢 恂 《重斠唐韻考》(紀容舒著;錢熙祚元斠;錢恂重斠),北京:中
華書局,1985。
[清] 段玉裁 《六書音均表》,《增補樸學叢書》,台北:世界書局,1962。
[清] 江 永 《音學辨微‧附三十六字母辨》,《叢書集成初編》1250冊,北京:
中華書局,1985。
[清] 江 永 《四聲切韻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3冊,上海:上
海古籍,1995。
[清] 張惠言 《諧聲譜》,《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48冊,上海:上海古
籍,1995。
[清] 程晉芳 《勉行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33冊,上海:
上海古籍,1995。
[清] 張維屏 《松心詩錄》,《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96冊,上海:
上海古籍,1995。
[清] 譚 瑩 《樂志堂詩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528冊,上海:
上海古籍,1995。
[清] 陳 澧 《東塾讀書記》,《萬有文庫薈要》79~80冊,台北:商務印書館,
1965。
[清] 陳 澧 《東塾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七輯》,北縣:台北出版社,
1966。
[清] 陳 澧 《東塾續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七輯》,北縣:台北出版
社,1966。
[清] 陳 澧 《切韻考》,《東塾叢書》(清光緒廣東刻本影印) 《叢書彙編第一
編之六》,台北:華文書局,1970。
[清] 陳 澧 《切韻考外篇》,《東塾叢書》(清光緒廣東刻本影印) 《叢書彙編
第一編之六》,台北:華文書局,1970。
[清] 陳 澧 《聲律通考》,《東塾叢書》(清光緒廣東刻本影印) 《叢書彙編第
一編之六》,台北:華文書局,1970。
[清] 陳 澧 《陳東塾先生詩詞》(陳澧著,汪兆鏞編纂,汪宗衍續補),《廣東文獻專輯》之六,香港:崇文書店,1972年。
[清] 陳 澧 《弧三角平視法》,《叢書集成續編‧自然科學類》7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9。
[清] 陳 澧 《憶江南館詞》,《五音集韻》,《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1726
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 陳 澧 《三統術詳說》,《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天文算法類》1041冊,上
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 永 瑢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清] 阮 元 《疇人傳》,《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516冊,上海:上海古
籍,1995。

二 思想學、文化學及其他之相關論著

A‧班杜拉著,林穎等譯 2001 《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識論上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王國維 《王國維全集:書信》(吳澤主編; 劉寅生, 袁英光編),台北:華世書
局,1985。
王更生 1985 《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
支偉成 1998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湖南:岳麓書社。
伊.普里戈金原著; 沈力譯 1990 《混沌中的秩序》,台北:結構群。
汪宗衍 1966 《陳東塾先生年譜》《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七輯》,台北:文
海出版社。
李緒柏 2001 《清代廣東樸學研究》,廣東地圖出版社。
李 迪 2004 《中國數學通史‧明清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梁啟超 1956 《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史》台北:中華書局。
張光熙‧宋加麗 2002 《科學的「故事」》,台北:好讀出版。
張柏春 2000 《明清策天儀器之之歐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葛兆光 2002 《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
錢 穆 1966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下冊》,台北:商務。
盧 央 2003 《易學與天文學》,北京:中國書店。

三 現代音韻學及語言學相關論著

王松木 2000 《明代等韻學及其開展》,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
伍鐵平篇編著 1994 《語言是一門領先的科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李葆嘉 2003 《中國語言文化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周祖謨 1976 《問學集》,北市:知仁出版社。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 1994 《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
吳禮全 1997 《中國語言哲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竺家寧 1995 《聲韻學》,北市:五南圖書。
謝雲飛 1994 《中國聲韻學大綱》,台北:學生。
耿振生 1998 《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郭康松 2003 《清代考據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
陳新雄 2004 《廣韻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劉 琨 2004 《陳澧〈切韻考〉所刪〈廣韻〉小韻考》,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橋本萬太郎 1985 《語言地理類型學》(余志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藝文印書館 1996 《等韻五種》,台北:藝文印書館。
羅常培 1978 《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九思。
羅偉豪點校 2005 《陳澧切韻考‧附音學論著三種》,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


四 期刊類資料

李三榮 1991 〈陳澧聲類考考〉,《第二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23~559。
呂明林 2002 〈傳統音韻學到漢語歷史與音學—百年回顧與前瞻〉,《瓊州大學學報》5:74~106。
谷 建 2004 〈陳澧《切韻考》「用字偶疏」條例之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5:419~423。
宋亞雲、張蓉 2001 〈《切韻》系韻書重紐研究綜述〉,《古漢語研究》2:16~19。
武學軍 2000 〈陳澧「切語借用」「切語偶疏」考〉,《晉東南師專學報》1:53~58。
郎 鑄 1994 〈韻書在音韻學史上的地位〉,《濟南大學學報》3:28~33。
胡安順、趙宏濤 2005 〈《廣韻》、《集韻》小韻異同考〉2:39~44。
高 明 1981 〈評陳澧以來諸家之聲類說〉,《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0:29~65。
陳新雄 1994 〈陳澧切韻考系聯廣韻切語上下字補充條例補例〉,《聲韻論叢》4:221~247。
陳建裕 1998 〈《玉篇》研究綜述〉,《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70~73。
陳 燕 1993 〈陳澧《切韻考》辨析重紐方法的得失〉,《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6:68~74。
陳 燕 2001 〈從《玉篇》反切比較論中古時期的標準音〉,《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71~76。
尉遲治平 2003 〈欲賞知音 非廣文路─《切韻》性質的新認識〉,《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157~185。
黃小石 1977 〈據陳澧系聯條例窺其四十聲類之得失〉,《中華國學》4:28~32。
張詠梅 2002 〈陳澧《切韻考》札記一則〉,《漢字文化》4:7~9。
葉鍵得 2004 〈陳澧系聯《廣韻》切語上下字條例的教學設計與問題討論〉,《應用語文學報》6:53~69。
楊劍橋 2004 〈《切韻》的性質和古音研究─答潘文國先生〉,《古漢語研究》2:2~8。
趙宏濤 2005 〈淺析《廣韻》與《集韻》在漢語語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田
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4:77~78。
劉 亮 2003 〈《篆隸萬象名義》對原本《玉篇》反切釋義的取捨標準〉,《 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4:138~140。
龍宇純 1982 〈陳澧以來幾家反切系聯法商兌並論切韻系韻書反切系聯法的學術價值〉,《清華學報》14:193~205。
羅偉豪 1997 〈從陳澧《切韻考》論清濁看古今聲調〉,《學術研究》2:76~79。
羅偉豪 2000 〈從陳澧《切韻考》的「明微合一」看廣州音〉,《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1:74~76。
羅偉豪 2004 〈評陳澧《東塾初學編‧音學》〉,廣東《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4:82~87。
佚 名 ? 〈陳蘭甫先生澧遺稿‧默記〉,《嶺南學報》第二卷第二期:149~183。

五 網路資料

柯惠美,〈無限集合的一些特殊性質〉,episte.math.ntu.edu.tw/articles/mm/mm_01_1_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