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王銘傑(2004)。內部行銷、工作壓力、工作士氣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省各縣市警察局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秉鈞(1995)。 管理學。台北市:華泰。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敏齡、許靜媛(1993)。 壓力管理- -舒解工作壓力者的實用指南。台北:超越企業。
王秀文(1984) 。台北地區民營企業女性主管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慧姚(1981)。已婚職業婦女的角色衝突及其生活滿意度。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石樸(1991)。企業界員工工作滿意、工作投入與離職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愛群(1993)。行政管理-2。台北:三民書局。
行政院主計處(2003)。台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月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數位。
吳濟華、陳協勝(2001)。 員工滿足及離職傾向之關聯因素研究--以中央健康保險局高屏分局為例。公營事業評論,第三卷第三期,91-114。吳學燕(1994)。 警察的壓力與管理。第二屆警察行政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0-46。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1995)。組織行為學。台北市:華泰。
李茂興、余伯泉(1995)。工作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巨流。
李茂興、黃麗莉(1990)。組織行為--管理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文化。
余德成(1992)。員工離職意願之研究--以楠梓加工出口區女性員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佳蓉(2001)。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榮茂(2000)。中等學校實習教師工作壓力現況與輔導。教育實習輔導,6(3),44。
林錦坤(2000)。台灣地區基層警察人員自殺傾向預測模式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報,36,341-372。林建陽、楊士隆、許國顯(1997)。 管理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犯罪矯正特刊,18-36。
林建陽(1997) 。台灣地區管理人員工作壓力問題之實証研究。警學叢刊第二十七卷,第四期,163-187。
林幼琦(1996)。台灣女警的工作處境與困境。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玉禎(1996)。老人的生活壓力因應之道—尋求社會支持網絡。老人教育,10,25-33。
林幸台(1986)。 國民中學輔導人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第九期,205-238。
林文祥(1982)。台灣地區基層員警工作滿足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憲義(199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書璇、郭靜晃(1993)。已婚職業婦女之社會支持、內外控取向與壓力適應方式之研究。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報,2,17-28。周玉慧(1997)。社會支持之平衡性與身心健康-台灣青年學生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162-198。俞筱鈞(1987)。台北市高成就職業婦女之心理壓力與適應研究之初探。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137-154。施貞仰(1994)譯。 Ernest J. Mecormick/Daniel Ilgen 原著。工業組織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翁萃芳(2002) 。台灣地區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警學叢刊第三十二卷第五期,33-59。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秀玉(2003)。人事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葦諭(2003)。台北市基層警察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私立世新大學休閒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世志(2002)。矯正機構基層戒護管理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禎(2002)。警察婚姻暴力之個案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聰典(2002)。工作自主性、工作壓力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崇(2001)。國民中小學專任人事人員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之關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村河(2000)。 國營事業民營化留用員工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台肥公司員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金娟(2000)。 情緒勞動者的工作生活品質、工作滿足與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聖芳(1999)。台東地區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傳(1998)。論警察的工作壓力。警學叢刊,24(1),3-16。陳源湖(1998)。高雄縣市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純瑩(1997)。台灣女警的創建與發展初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5,17-54。
陳俐伶(1988)。已婚職業婦女的角色期望、現代與傳統取向與其角色衝突的關係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皎眉(1988)。婦女的生活壓力、支持系統與家庭健康、婚姻滿足的關係。國科會研究報告。
陳彰儀(1986)。不同生活型態之職業婦女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足與工作滿足三者關係之差異。教育心理學報,9,27-72。
陳滿樺(1983)。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的因應策略及有關變項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湄泉(1956)。中國女警察的回顧與展望。警民報導,251,9。
連娟瓏(1998)。國內航空公司官服員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關係人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家振(1994)。銀行從業人員之人口統計特徵及人格特質對工作滿足感之影響--公營銀行與民營銀行之比較。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曉春(1983)。專業人員工作疲乏研究模式--以社會工作員為例。思與言,第21期:1-2。莊順天(1999)。工作特性、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之探討--以高雄市公民營銀行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永泰(1997)。遠洋漁業台籍船員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榮霖(1994)。國中教職員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商綉慧(2003)。台灣地區女警工作與角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盈卿(1999) 。空服員之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禎元(1997)。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SPSS for Windows 的實務操作。台北:五南書局。
許國賢(1996)。監獄管理人員工作壓力與適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士軍(1995)。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文獻探討及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5,13-56。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10),20-51。曹劍秋(2003)。地方政府機關資訊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台灣各縣市政府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曹爾忠(1983) 。台灣地區基層警(隊)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馮觀富(1996)。壓力、失落的危機處理。台北:心理。
趙必孝(1990)。金融自由化與金融機構人員離職關係之研究— 以高雄市金融機構為對象。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溫純(1986)。已婚職業婦女的角色壓力與婚姻適應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曾艷秋(2001)。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順益(2003)。警察人員對獎勵之認知與期望對工作投入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柏榮(2003)。警察人員核心工作能力之研究-以刑事警察局為個案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翠紋(2000)。警察行政:警察工作壓力之探討。台北:五南書局。
黃麗華(1996)。大學職員工作滿足之研究--以某國立大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郁芬(2000)。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錦麗(1998)。影響基層員警適應與求助因素的探討。警專學報,2(4),25-33。楊龍祥(2004)。警察人員之知識管理、工作壓力、成就動機對專業承諾、工作士氣與工作績效的影響之研究-以嘉義縣警局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茹憶(1999)。職場中的性別歧視與性騷擾。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2-7。
楊國展(1995)。警察人員工作壓力與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91)。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台北:東華書局。
楊瑞珠(1999)。認識情緒經驗-教師情緒管理。台北:教育部。
賈樂吉(1993)。警察組織文化之探討。警學叢刊,24(1),127-141。廖敏志(1993)。 工作壓力之理論基礎與模式及其管理方法。中國行政,第53期:23-28。
董淑叡(2001)。工作壓力過程模式之驗證:台灣基層農業推廣人員分析。應用心理研究學刊,10,201-202。
榮泰生(1991)。管理學。台北市:五南。
劉榮哲(2004)。女警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採楚(2001)。從圖書館流通工作談館員壓力及因應之道。書苑季刊,48,53-64。
劉兆明(1997)。工作壓力:性別與文化的省思。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3。劉佳鑫(1996)。員工滿意度之追蹤調查。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暑期專案研究論文。
劉玉惠(1991)。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以台北市報社文字記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嘉發(1987)。 警察人員工作壓力問題之研究。警學叢刊第十七卷,第四期。劉淑惠(1987) 。助人工作者職業倦怠量表之編制與調查研究。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正德譯(1995)。壓力管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維剛(1997)。基層警察心聲我知道。台北:立委潘維剛國會辦公室。
蔣基萍(1984)。我國女警工作之調查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蔣基萍(1994)。女警在警察工作中的審思。警學叢刊,24(4),147-180。蔣基萍(1995)。評譯美國女警的現況。警學叢刊,25(4),83-100。蔡萬助(1999)。工作壓力及其管理策略之研究--以國軍基層組織幹部為例。台北:黎明文化。
蔡崑源(1998)。華進集團員工滿意度、工作投入、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文輝(1997)。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蔡德輝、吳學燕、蔡中志、許秀琴、鄧煌發(1993)。基層員警生活適應及工作適應。台北:中正書局。
鄭忍嬌(1996)。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與適應方式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明輪學報,1,61-75。
鄧柑謀(1991)。國民中學訓導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韓長淮(2002)。我國東部地區大學校院職員工作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簡世珪(1992)。警察人員婚姻品質之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釆風(2000) 。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出版社。
藍釆風、廖榮利(1994) 。組織行為學。台北市:三民。
鍾國文(1987)。 都市與鄉村基層警察人員勤務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鍾燕宜(1986)。 我國工作滿足研究的整合分析。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蘇美卿(2004)。基層員警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健康狀況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警察為例。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菊英(2002)。高屏區國小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蕭文(1998)。警察眷屬在警察壓力紓解過程中之角色與功能。警光雜誌,5,38-39。蕭奕蕙(1999)。性別角色期待的枷鎖:擺盪於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女性公務員。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Albertson,L.M.,& Kagan,D.N.(1987).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teachers.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1(1),69-75.
Angle,H.L., & Perry,J.L.(1987). Orgnizational Commitment: Individual and Orgnizational Influence. Work and Occupations,10:123-146.
Atkinson,J.M.(1988).Copying with Stress At Work Wellingborough: Thorsons Publishers Limited.
Beehr,T.A.,& J.E.Newman(1978).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nizational affectiveness:A fact analysis, mode and literature review,Personnel psychology,31:665-699.
Blau,G.(1981).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job stress,social support,survice length and job stra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mance,27,279-302.
Broidy, L., & Agnew, R.(1997). Gender and crime: A general strain theory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 34, 275-306.
Brown, J. M., &Campbell, E. A.(1994).Stress and Policing:Sources and Strategies,New York:John Wily and Sons.
Caplan, G.(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onsult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Caplan,R.D.,& Jones,K.W.(1975).Effectts of workload,role ambiguity, and type A apersonality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heart rate.Journal of applled psychology,60,713-719.
Cassel, J.(1976).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Host Resistance.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04:23-1074.
Cobb, S.(1976).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300-314.
Cullen F.T.. 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on Police Stress, Criminology, 23(3),504.
Cheek,F.E.& Miller,M.D.(1983).“The Experience of Stress for Correction Officer”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c.11:105-120.
Cooper,C.L.(1983).Stress research.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Ltd.
Cooper,C.L., & Sloan,S.J., and Williams,S.(1988).Occuptional stress indicator management guide.Windsor.NFER-Nelson.
Dunham,J.(1984).Stress in teaching,NY: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
Erdwins,C.J., Buffardi,L.C., Casper,W.J.,& O´Brine,A.s.(2001).The relationshipof woman´s role strain to social support, role satisfaction, and self-efficacy.Family Relations,50, 230-238.
Frederick Herzberg.(1959).Bernard Mausner and Barbara Snyderman,The Motivation to Work,New York: John Wiley.
French,J.R.P., & Kahn,R.L.(1962). A programmatic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mental health.Joumal of Social Issues,18,1- 47.
Freudenberger,H.J.(1974).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30(1):159-165.
Fineman,S.(1979).A psycholocial model of stres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anagerial unemoloyment,Human Relations,32,323-345.
Fisher, C. D., & Gitelson, R.(1983).A Meta-analysis of Correlates of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68(2), 320-333.
Gupta, N., & Beeher, T.A.(1979).Job Stress and Employee Behavior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23,373-387.
Greenberg,(1995).Comprehensive stress management, New York:Viking.
Herzberg,F.,Mausner & B.Syndeman(1959).The motivation to work,NY:Wiley.
Hackman,J.R. & Lawler E.E.(1971).Employee Reactions to Job Characterisfics, Journal ofApplieed Psychology,55(3):259-286.
Holmes, T. H., & Rahe, R. H.(1976).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1, 213-218.
House, J. S., & Kahn, R. L.(1985). Measure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In S.Cohen & S. L. Syme,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83-108. Orlando: Academic Press.
Heidensonhn, F.(1992).Woman in Control?The Role of Woman in Law Enforcemant,Oxford:Clarendon Press.
Ivancevich,(1975).Uptimeing human resources:A case for preventive health and stress management.Organizational dynamics,Auturn,5-25.
Johnson, J., & Sarson, I. G. (1978). Life Stres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as a Moderator Variab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2,205-208.
Jacqueline Azzopardi Cauchi(1998)Policewoman in Malta, Malta: Government Press.
Katz,D., & Kahn,R.L.(1978).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2nd ed.).New York:John Wiley.
Kaplan & Stein(1984).Stress,Health and School teachers:A comparison with other professions,Cambriidge of joumal education.10(3),154-159.
Kessler, R. C., & Price, J. D.(1985).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Factors in Psychopathology: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ocesses. Ann, Rev.Psychol. 36,531-72.
Lazarus, R. S., & Launier, R.(1974).Stress-related Transactions between Person and Covironment. In L. A. Pervin & M. Lewis (Eds.)Perspectives in Interactional Psychology(P.P.21-32). New York:Plenum.
Locke,E.A.(1976).“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M.D. Dunnette(ed.),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Chicago:Rand McNally.
Lazarus,R.S.,& Folkman,S.(1984).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
Lutton Tom A.(1988).A study of burnout,Stress,and Coping strategies among Elemenetary principals.ED.D.diss,University of La Verne.Califomia.Ann Arbor:VMI>1988.8909377.
Lin, N. (1986). Conceptualizing Social Support. In N. Lin, A. Dean and W. Ensel ,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17-48. Orland: Academic Press.
McGrath,J.E.(1970).A Conceptual formulation for research on stress,InJ.E.McGrath(Ed),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stress,NY: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Margolis,B.K.,& W.H.Kroes(1974).Occupational stress and strain, In A.McLean(Ed),Occupational stress,Springfield,Illinois:Thomas.
Maslach,C. & Jackson,S.E.(1986).Burnout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In S. Oskamp(E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Annual: Applications in OrganizationalSettings,5:133-153.
MacKinnon, C. A.(1995).Sexual Harassment: Its First Decade Court. In, B. R. & Price N.J.Sokoloff, (P.P.15-23)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nd Woman: Offender,Victims, and Workers, (2), London: McGraw-Hill, Inc.
Martin, S. E., & Jurik, N. C.(1996).Doing Justice, Doing Gender,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Porter,L.W., & Lawer,R.E.(1971). Orgnizational,Work, and Personal Pactors In Employee Turnover and Absenteeism. Psychological Bulletin.80:151-176.
Pines,A., & Aronson,E.(1981).Burnout: Form Tedium to Personal Growth.New York: Free Press.
Parker,Donald F., and De Cotiis,Thomas A.(1983).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for handling jobstr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32,160-177.
Selye,H(1956).The stress of life,N Y:McGraw-Hill.
Smith,P.C.,Kendall,L.J., & Hullin,C.L.(1969). The Measure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Chicage:Rand Mcnally
Schneider,C.P. & Alderfer.(1973).“Three Studies of Measures of Need Satisfaction in Organization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89-505.
Schaefer, C., Coyne, J. C., & Lazarus, R.(1981).The Health-related Functions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4,381-406.
Shumaker, S. A., & Brownell, A.(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40,11-36.
Stevens D.J.(1999).Police Officer Stress. Law & Order, Sep.
Turner, R. J., & Noh, S.(1983). Class and Psychological Vulnerability among Woman: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Support and Personal Control.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4,2-15.
V.H. Vroom.(1964).Work and Motivation.New York: John Wiley.
Weiss, R. S. (1974). 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 In Z.Ribin,Doving unto Others, edited (P.P.17-26) 17-26.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