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1: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惠玲
研究生(外文):Huang.hui-ling
論文名稱:周易參同契之十二消息卦研究
指導教授:林文欽林文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回流中文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8
中文關鍵詞:魏伯陽月體納甲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建十二律呂陰陽內丹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10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論文主要透過十二消息卦的溯源,及宋人俞琰所撰《周易參同契發揮》中所收錄的《周易參同契》正文及注解,來探討《周易參同契》十二消息卦的陰陽思想。筆者撰《周易參同契之十二消息卦研究》一文,主要在明《周易參同契》十二消息卦之陰陽大義,故以分析「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建」、「十二律呂」的陰陽思想為宗,又斟酌於俞琰、朱熹、陳顯微的評論,作為研究「十二消息卦」的深義,而歸納出十二消息卦「陰陽消息」的理論體系。
因為《周易參同契》十二消息卦與十二月建、十二律呂素來關係密切,且歷來研究者多將此三者相提並論,故本文將分章討論「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建」、「十二律呂」的意義及內容。筆者除加以舉例引證、詮說之外,於每節之前亦論述其源,以明傳承;而於之後則立結語,以為小結並說明看法、敘述評價或者申論己意。之後復綜合性地分析《周易參同契》十二消息卦之特色以及其價值、影響;並以為其核心思想即在「陰陽」二字,此「陰陽」二字就是《周易參同契》十二消息卦與十二月建、十二律呂形成緊密結合的關鍵核心。
又《周易參同契》十二消息卦在養生上的主要價值,當為其從「順凡逆仙」的角度,創立了一套博大精深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返本還原」的修養功夫,希望從我們有限的身體-「命」,返還於無限的道本體-「性」,希望使生命獲得永恒與超越。在二千多年的歷史歲月中,歷代內丹家以自己的身體爲丹爐,進行了大量的內煉實驗,逐漸摸索到一套有系統的性命雙修功夫,其程序之嚴謹、印證之細微、理論之高深、典籍之浩翰,常令研究者讚嘆不已,《周易參同契》堪稱一門集古代煉養功夫大成的養生之學,不愧『萬古丹經王』之美譽。
摘要 I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十二消息卦溯源 10
第一節 孟喜的十二辟卦 11
一、孟喜的生平及其為人 11
二、孟喜卦氣說 12
三、本節小結 22
第二節 京房納甲說 23
一、 京房生平及其為人 23
二、 京房「納甲」之法 24
三、 本節小結 30
第三節 魏伯陽的十二消息卦 32
一、 魏伯陽生平及為人 32
二、 魏伯陽「月體納甲」之說 34
三、 魏伯陽「十二消息卦」說 39
四、 本節小結 44
第四節 虞翻的十二消息卦 47
一、 虞翻生平及為人 47
二、虞氏月體納甲 48
三、虞翻消息卦生雜卦說 53
四、本節小結 58
第五節 本章結語 60
第三章 周易參同契十二消息卦釋義 63
第一節 復卦、臨卦、泰卦釋義 65
一、 復卦釋義 65
二、 臨卦釋義 65
三、 泰卦釋義 66
第二節 大壯卦、夬卦、乾卦釋義 67
一、 大壯卦釋義 67
二、 夬卦釋義 68
三、 乾卦釋義 69
第三節 姤卦、遯卦、否卦釋義 70
一、 姤卦釋義 70
二、 遯卦釋義 70
三、 否卦釋義 71
第四節 觀卦、剝卦、坤卦釋義 72
一、 觀卦釋義 72
二、 剝卦釋義 73
三、 坤卦釋義 74
第五節 十二消息卦和十二月建、律呂的關聯 75
一、 律曆十二辰關係說 76
二、 十二律呂候氣說 78
三、 音律陰陽說 82
四、 五音與五行的配應關係 91
第六節 本章結語 93
第四章 十二月建的意義 97
第一節 干支的制定 97
第二節 干支的意義 100
一、 天干的意義 100
二、 地支的意義 103
三、 本節小結 111
第三節 節氣 112
一、 子月節氣:大雪,中氣:冬至 117
二、 丑月節氣:小寒,中氣:大寒 118
三、 寅月節氣:立春,中氣:雨水 119
四、 卯月節氣:驚蟄,中氣:春分 121
五、 辰月節氣:清明,中氣:榖雨 122
六、 巳月節氣:立夏,中氣:小滿 123
七、 午月節氣:芒種,中氣:夏至 124
八、 未月節氣:小暑,中氣:大暑 126
九、 申月節氣:立秋,中氣:處暑 127
十、 酉月節氣:白露,中氣:秋分 129
十一、 戌月節氣:寒露,中氣:霜降 129
十二、 亥月節氣:立冬,中氣:小雪 130
第四節 本章結語 131
第五章 十二律呂的意義 133
第一節 樂律的制定 134
第二節 五律 138
第三節 七律 140
第四節 十二律 143
第五節 十二律律名匯釋 157
第六節 本章結語 193
第六章 十二消息卦陰陽消長理論的運用 195
第一節 五行思想 198
一、 五行的起源及其發展 198
二、 本節小結 206
第二節 內丹的思想 207
一、 內丹修煉原理 208
二、 內丹修煉核心思想 211
第三節 曆法的思想 216
第四節 中醫的思想 221
一、 中醫的陰陽思想 222
二、 中醫陰陽思想的特性 228
三、 中醫五行歸屬 231
四、 干支與人體臟腑經絡氣血運行 234
五、 本節小結 236
第五節 養生的思想 240
一、 春季養生(寅月泰卦、卯月大壯卦、辰月夬卦) 244
二、 夏季養生(巳月乾卦、午月姤卦、未月遯卦) 249
三、 秋季養生(申月否卦、酉月觀卦、戌月剝卦) 254
四、 冬季養生(亥月坤卦、子月復卦、丑月臨卦) 260
五、 本節小結 265
第六節 本章結語 268
第七章 結論 270
第一節 十二消息卦的價值 271
一、 借十二消息卦,說明一歲或一日之火候 274
二、 以十二消息卦作爲「進火」與「退符」的符號 276
第二節 十二消息卦的影響 279
第三節 本文的期許與展望 282
參考資料 287
一、《周易參同契》研究專著
◆《周易參同契通真義》 (後蜀)彭曉 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 册1058) 民國72年
◆《周易參同契解》 (宋)陳顯微 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 册1058) 民國72年
◆《周易參同契發揮》 (宋)俞琰 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 册1058) 民國72年
◆《易外別傳》 (元)俞琰 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 册1061) 民國72年
◆《真誥》 (梁)陶景弘 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 册1059) 民國72年
◆《參同契正文(及其他二種:周易參同契考異、參同契疏略)》(宋)
朱熹 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民國74年)
◆《參同契測疏》 (明)陸西星 撰 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無求備齋易經集成 嚴靈峰 輯 民國65年
◆《道樞》 (南宋)曾慥 撰 上海市:上海古籍 (《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宗教類》 冊1293) 民國84年

二、易學研究專著
◆《周易集註》 (明)來知德 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二六冊32 民國56年
◆《周易二種:周易王韓注、周易本義》 (魏)王弼、(晉)韓康伯 注(宋)朱熹 著 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1999年7月(民國88年)
◆《周易譯註》 (民國)黃壽祺、張善文 撰 臺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年5月(民國89年)
◆《周易程傳註評》 黃師忠天 著 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000年9月(民國89年)
◆《周易正義》 十三經注疏\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 北京市:北京大學 2000年(民國89年)
◆《周易虞氏消息》 (清)張惠言 著 臺北市:廣文書局 《張惠言易學十書》(上) 民國66年7月
◆《周易虞氏略例(一卷)》 (清)李銳 撰 上海市:上海古籍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二八冊28 1995年(民國84年)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 輯 臺北市:臺灣商務 1996年12月(民國85年)
◆《周易虞氏學》 王新春 撰 臺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9年2月(民國88年)
◆《周易理解》 傅隸樸 著 臺北市:臺灣商務 1999年10月(民國88年)
◆《周易時義研究》 林師文欽 著 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民國91年10月
◆《易緯乾坤鑿度(二卷)》 (漢)鄭玄 註 臺北市:臺灣商務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四七冊53 民國72年
◆《易圖明辨(十卷)》 (清)胡渭 撰 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無求備齋易經集成 嚴靈峰 輯 民國65年
◆《易學象數論》 (清)黃宗羲 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三四冊40 民國72年
◆《易漢學》 (清)惠棟 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民國74年)
◆《易學哲學史》 朱伯崑 著 臺北市: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0年9月
◆《易圖略》 (清)焦循 撰 上海市:上海古籍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二七冊27 1995年(民國84年)
◆《京氏易傳》 (漢)京房 撰 (吳)陸績 註 臺北市:臺灣商務 民國56年
◆《象數易學研究(第三輯)》 劉大鈞 主編 成都市:巴蜀書社 2003年3月(民國92年)
◆《象數易學》 張其成 著 北京市:新華書店 2003年6月(民國92年)
◆《焦氏易林》 (漢)焦延壽 撰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5年(民國74年)
◆《焦氏易詁》 (清)尚秉和 撰 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民國60年10月
◆《虞氏消息圖說》 (清)胡祥麟 撰 上海市:上海古籍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二八冊28 1995年(民國84年)
◆《虞氏逸象考正一卷續纂一卷》 (清)紀磊 撰 上海市:上海古籍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三五冊35 1995年(民國84年)

三、其他
(一)古籍
◆《八卦納甲圖說》 (明) 朱升 撰 臺北市:鼎文書局 古今圖書集成 (清)陳夢雷 編 民國66年
◆《七修類稿》 (明)郎瑛 撰 臺北市:世界 民國52年
◆《三國志(附考證)》 (晉)陳壽 著 (宋)裴松之 注 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民國69年1月
◆《三國藝文志四卷》 (清)姚振宗 撰 上海市:上海古籍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九一四 1995年(民國84年)
◆《毛詩鄭箋》 (漢)毛亨 撰 鄭玄 箋 臺北市:臺灣中華(《四部備要.經部》 中華書局據相臺岳氏家塾本校刊) 民國55年
◆《月令解》 (宋)張虙 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一○九、一一○冊115、116 民國72年
◆《月令氣候圖說》 (清)李調元 撰 北京市:中華 民國74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元)吳澄 撰 北京市:中華書局 民國74年
◆《月令章句》 (漢)蔡邕 撰 北京市:北京大學(《十三經注疏》冊13) 民國89年
◆《白虎通》 (漢)班固 纂集 臺北市:臺灣中華《四部叢刊初編.子部 冊025》 民國56年
◆《白虎通義十二卷》 (漢)班固 撰 (清)陳立 疏證 臺北市:臺灣商務 民國57年
◆《史記今釋》 楊家駱 撰 臺北市:正中書局 民國60年
◆《史記一三○卷(附考證)》 (漢)司馬遷 撰 (唐)司馬貞 索隱 (唐)張守節 正義 (宋)裴胭 集解 (清)張照等 考證 臺北市:臺灣商務 民國82年
◆《老子》 (周)李耳 撰 (晉)王弼 注 臺北市:臺灣中華 民國56年
◆《朱子語類(一四○卷)》 (宋)黎靖德 編 臺北市:臺灣商務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六、七、八冊700、701、702 民國72年
◆《吳子》 (周)吳起 撰 臺北市:臺灣中華 民國55年
◆《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 (唐)玄宗明皇帝 御注 (宋)邢昺 疏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12月(民國91年)
◆《呂氏春秋》 (秦)呂不韋 撰 臺北市:臺灣中華(《四部備要.子部》中華書局據畢氏靈巖山館校本校刊) 民國55年
◆《尚書正義》 (唐)孔穎達 疏 臺北市:臺灣中華(《四部備要.經部》 中華書局據阮刻本校刊) 民國55年
◆《周易》 (魏)王弼 注 臺北市:臺灣商務 (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經部001》) 民國56年
◆《周髀算經》 (漢)趙君卿 注 臺北市:臺灣中華(《四部備要.子部》中華書局據學津討原本校刊) 民國60年
◆《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 撰 臺北市:臺灣中華 (《四部備要.經部》 中華書局據抱經堂本校刊) 民國55年
◆《後漢書(附考證)》 (宋)范曄 撰 (唐)李賢 注 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民國55年
◆《神仙傳》 (晉)葛洪 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 册1059) 民國72年
◆《春秋左傳注》 楊伯峻 編 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民國80年9月再版
◆《胎息經》 幻真先生 注 臺北市:臺灣中華(叢書集成初編《南嶽遇師本末(及其他三種)》) 民國74年
◆《荀子》 (周)荀況 撰 (唐)楊倞 注 臺北市:臺灣中華 民國55年
◆《素問玄機原病式》 劉完素 著 收錄於(明)王肯堂 輯《古今醫統正脈全書》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影印清光緒刊本 民國56年
◆《素問》 臺北市:臺灣商務(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子部021》)民國56年
◆《素問王冰注》 (唐)王冰 注 臺北市:臺灣中華(《四部備要.子部》中華書局據明顧氏影宋本校刊) 民國59年
◆《晉書》 唐太宗 撰 臺北市:臺灣中華(《四部備要.史部》 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民國60年
◆《張子正蒙注》 (宋)張載 撰 (明)王夫之 注 臺北市:世界 民國51年
◆《莊子》 (周)莊周 撰 (晉)郭象 注 臺北市:臺灣中華 民國56年
◆《淮南子》 (漢) 劉安 撰 (漢)高誘 注 臺北市:中華書局 民國63年
◆《淮南天文訓補注》 (清)錢塘 撰 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民國74年
◆《國語》 (春秋)左丘明 撰 (吳)韋昭 注 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民國55年
◆《清嘉錄》 (清)顧祿 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 民國65年
◆《授時通考》 (清)鄂爾泰、張廷玉等 奉敕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冊732) 民國72年
◆《黃帝內經素問》 (清)張志聰 集註 台南:王家出版社 民國85年8月
◆《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撰 臺北市:新銳出版社 民國83年5月
◆《隋書》 (唐)魏徵 撰 臺北市:臺灣中華 民國60年
◆《隋書經籍志》 (唐)長孫無忌等 撰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74年(民
國63年)
◆《經義述聞》 (清)王引之 著 臺北市:臺灣商務 民國57年6月
◆《傷寒論》(漢) 張仲景 著 吳國定 編 臺北國立編譯館 民國72年9月
◆《新校索引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 撰 鄧仕樑、黃坤堯 校訂索引 臺北市:學海出版社 民國77年6月
◆《新編淮南子》 (漢)高誘 注 陳麗桂 校注 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中華叢書 新編諸子叢書 民國91年
◆《新唐書》 (宋)歐陽脩、宋祁 撰 臺北市:臺灣中華 民國60年
◆《詩經毛傳譯解》 傅隸樸 著 臺北市:臺灣商務 民國74年
◆《管子》 (齊)管仲 撰 (唐)房玄齡 注 臺北市:臺灣中華 (《四部備要.子部》 中華書局據明吳郡趙氏本校刊) 民國55年
◆《說文解字段注》 (東漢)許慎 撰 (清)段玉裁 注 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民國55年3月
◆《爾雅》 郭璞 注 臺北市:臺灣中華(《四部備要.經部》 中華書局據永懷堂本校刊) 民國59年
◆《漢魏晉唐四十四家易注(五十八卷)》 (清)馬國翰 撰 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無求備齋易經集成 嚴靈峰 輯 民國65年
◆《夢溪筆談》 (宋)沈括 著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民國74年)
◆《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 撰 (清)段玉裁 注 經韻樓藏版 高雄市:麗文文化 民國87年
◆《漢書(附考證)》 (漢)班固 撰 (唐)顏師古 注 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民國55年
◆《臺灣府志》 (清)高拱乾 纂輯 北京市:中華書局 民國74年
◆《廣雅疏證》 (魏)張揖 撰 (清)王念孫 疏 臺北市:臺灣中華(《四部備要.經部》 中華書局據家刻本校刊) 民國55年
◆《樂律表微》 (清)胡彥昇 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 民國61年
◆《樂書要錄》 (唐)武則天 御製 臺北市:臺灣商務(《宛委別藏》冊15) 民國70年
◆《擊壤集》 (北宋)邵雍 撰 臺北市:廣文 民國77年再版
◆《禮記集解》 (清)孫希旦 撰 臺北市:蘭臺書局 民國60年
◆《禮記今註今譯》 王夢鶴 註譯 臺北市:臺灣商務 民國73年修訂版
◆《禮記正義》 (唐)孔穎達 疏 北京市:北京大學(《十三經注疏》冊13) 民國89年
◆《醫學源流論》 (清)徐大椿 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册785) 民國72年
◆《類經圖翼》 (明)張介賓 撰 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民國66年1月
◆《釋名.釋天》 (後漢)劉熙 著 臺北市:臺灣商務 (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經部005》) 民國56年
◆《蠡海集》 (明)王逵 著 臺北市:鼎文書局 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編民國66年
◆《靈樞》 臺北市:臺灣商務(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子部021》)民國56年

(二)民國以後作家
◆《1989年夏至候氣實驗報告》 劉道遠 著 油印原件(有彩色實驗結果照片)
◆《台灣黃曆解祕》 劉還月 撰 台北:常民文化 民國89年
◆《二十四節氣與農漁民生活》 楊之遠等 著 內政部社會司 民國79年
◆《中國文化史導論》 錢穆 著 臺北市:正中書局 民國40年
◆《中國天學史》 江曉原 紐衛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民國94年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李純一 著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民國53年
◆《中國音樂史料》 楊家駱 主編 陳萬鼐 協編 臺北市:鼎文書局 民國64年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楊蔭瀏 著 臺北市:丹青出版社 民國74年
◆《中國鐘磬律學》 陸雲逵 著 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民國76年
◆《中國青銅器》 馬承源 主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民國77年
◆《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 李威熊 著 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77年12月
◆《中國音樂史》 王光祈 著 香港:中華書局(民國30年複印版) 民國78年
◆《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 劉再生 著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民國78年
◆《中國古代候氣研究》 張志誠 著 新竹: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民國80年
◆《中醫養生學》 李慶升 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民國82年5月
◆《中國養生學》 曹希亮 著 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民國85年7月
◆《中國聲學史》 戴念祖 著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民國83年
◆《中華第一經:周易與中國文化》 宋會祥、苗雪蘭 著 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民國87年
◆《中國天文學源流》 鄭文光 著 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民國89年3月
◆《朱載堉研究》 陳萬鼐 著 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民國81年
◆《先秦音樂史》 李純一 著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民國83年
◆《東周與秦代文明》 李學勤 著 板橋:駱駝出版社 民國77年
◆《周易參同契釋義》 任法融 著 西北大學出版社 民國82年9月版
◆《周易縱橫談》 黃慶萱 著 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4年3月
◆《周易參同契研究》 蕭漢民、郭東升 著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年(民國90年)
◆《周易與中醫學》 楊力 著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民國88年1月
◆《易傳與道家思想》 陳鼓應 著 臺北市:臺灣商務 1994年(民國83年)
◆《易傳與道家思想》 陳鼓應 著 臺北市:臺灣商務 1999年9月(民國88年)
◆《京房評傳》盧央 著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民國87
◆《易學漫步》 朱伯崑 著 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999年(民國88年)
◆《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 詹石窗 著 北京市:中國書店 易學文化叢書張其成 主編 2001年(民國90年)
◆《兩漢經學史》 章權才 著 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民國84年5月
◆《兩漢十六家易注闡微》徐芹庭 著 臺北市:五洲出版社 民國26年
◆《兩漢易學與道家思想》 周立升 著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年11月(民國90年)
◆《春秋戰國秦漢音樂史料譯註》 吉聯抗 著 臺北市:源流出版社 民國71年
◆《律學》(第三次修訂版) 繆天瑞 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民國88年
◆《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鄺芷人 著 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民國81年
◆《飲食文化與中醫學》 張鐵忠 著 福建:福建科技出版社 民國82年12月
◆《象數與義理》 張善文 著 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1月(民國86年)
◆《黃帝內經養生全書》 張湖德 主編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十冊 民國90年1月
◆《黃帝內經的養生觀》 陳欽銘 著 臺北市:元氣齋出版社 民國92年2月
◆《道藏源流續考》 陳國符 著 臺北市:明文書局 民國72
◆《詩經詮釋》 屈萬里 著 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78年
◆《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 饒宗頤、曾憲通 著 北京:中華書局 民國82年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一輯) 陳鼓應 主編 北京:新華書店 1997年10月(民國86年)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 陳鼓應 主編 北京:新華書店 1998年1月(民國87年)
◆《臺灣的氣象與氣候》 劉昭明 著 常民文化 民國85年
◆《聲學漫談》 馬大猷、楊訓仁 著 臺北市:牛頓出版公司 民國85年
◆《醫學史》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醫學百科全書》) 民國76年

四、學位論文
◆《二十四節氣在臺灣-「大暑」及「大寒」之探討》 吳秀美 撰 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民國87年
◆《五行系統中的色彩一試論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行學說中》 蔡壁名 撰 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民國81年
◆《中國上古天文學之社會文化意涵》 梅政清 撰 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民國91年
◆《《內經》運氣學說之天文曆法初探》 楊仕哲 撰 臺中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7年
◆《先秦音樂律名研究》 劉佳傑 撰 國立藝術學院碩士論文 民國87年
◆《時間、知識與文化介面-從台灣的民曆檢視文化的動態變遷》 蕭清芳 撰 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民國92年
◆《《黃帝內經》系統思維與辯證醫道》 陳韻雯 撰 臺中東海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 民國91年
◆《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的道論與氣論》 賴錫三 撰 清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90年6月
◆《虞翻易學思想研究》 廖婉利 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民國93年
◆《論《黃帝內經》中陰陽五行之運用》 葉美玲 撰 臺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6年

五、期刊單篇論文
◆〈二十四節氣的涵義及其科學道理〉 張覺 撰 《文明探索叢刊》 民國86年4月 頁75-78
◆〈中國古代音樂的基準-談馬王堆竽律〉 陳萬鼐 撰 《故宮文物月刊》第一卷第十期 民國73年 頁49-55
◆〈中易文化演進史要-天干地支與方位〉 于增恩 撰 《中華易學》 民國75年5月 頁30-32
◆〈中國養生術縱橫談〉 張贛生 撰 《歷史月刊》 民國83年5月 頁27-34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養生系列〉 周清源 撰 《烘焙工業》 民國93年1月-7月 113-116期
◆〈中國傳統音樂基本理論〉 陳應時 撰 《音樂藝術》第一期 民國84年 頁1-9
◆〈中國古代音階的變遷和樂律理論的演進〉 李純一 撰 《音樂藝術》第三期 民國85年 頁1-8
◆〈月體納甲說考〉 劉彬 撰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民國92年
◆〈古律探源錄〉 鄭祖襄 撰 《中央音樂院學報》第三期 民國77年 頁100-103
◆〈《史記‧律書》律數匡正-兼論先秦管律〉 戴念祖、羅琳 撰 《音樂探索》第二期 民國82年 頁8-16
◆〈西漢孟喜卦氣中的哲學性〉 高懷民 撰 《文藝復興》 民國73年7月 頁18-29
◆〈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試探〉 楊雅妃 撰 《問學》 民國92年3月 頁61-76
◆〈「周易參同契」微言〉 蕭天石 撰 《道教文化》 民國69年2月 頁7-10
◆〈「周易參同契」通解〉 孟乃昌、孟慶軒 撰《中國文化月刊》 民國79年5月 頁34-52
◆〈《周易參同契》考證〉 王明 撰 《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民國79 頁241-292
◆〈「周易參同契」的哲學基礎〉 烏恩溥 撰 《孔孟月刊》 民國81年7月 頁18-24
◆〈《周易參同契》的易學特徵〉 蕭漢明 撰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一輯 北京:三聯書店 民國86年
◆〈《周易參同契》的丹道與易道〉 張廣保 撰 《宗教哲學》第四期第三卷 民國87年7月 頁109-132
◆〈《周易參同契》的「先天—後天學」與「內養—外煉一體觀」〉 賴錫三 撰 《漢學研究》 第二十卷第二期 民國91年12月
◆〈「和」、「穆」辨〉 吳釗 撰 《音樂學文集》 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民國83年 頁306-325
◆〈研讀《周易參同契》的方法〉 林師文欽 撰 《高雄道教學院學報》第一期 民國93年4月 頁1-12
◆〈陰陽五行說之來歷〉 梁啟超 撰 《古史辨》第五冊下篇 上海:上海書店 民國81年 頁343-362
◆〈陰陽五行與《黃帝內經》〉 陳福濱 撰 《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四卷第十期(革新號第281期) 民國86年10月 頁920-929 轉1008-1009
◆〈略論《老子》對《內經》養生理論的影響〉 陳力 撰 《湖南中醫學院學報》第十八卷第一期 民國87年3月 頁23-24
◆〈從科學觀點看氣功養生〉 王唯工 撰 《科學月刊》 民國86年3月 頁186-187
◆〈曾侯乙編鐘銘文考索〉 李純一 撰 《音樂研究》第一期 民國70年 頁54-67
◆〈曾侯乙鐘、罄銘文樂學體系初探〉 黃翔鵬 撰 《音樂研究》第一期 民國70年 頁22-53
◆〈曾侯乙墓編罄銘文初研〉 李純一 撰 《音樂藝術》第一期 民國72年 頁8-24
◆〈順天應時、陰陽消長-談十二辟卦〉 徐嘉禧 撰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 民國86年4月 頁51-55
◆〈《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 曾錦坤 撰 《宗教哲學》第五卷第四期 民國88年12月 頁38-61
◆〈虞翻易說探原〉 李周龍 撰 《孔孟學報》第五十六期 民國77年9月 頁99-137
◆〈「道教與養生思想」序章:養生術〉 出祥伸 著 王賢德 譯 《道教學探索》 民國80年12月 頁114-128
◆〈道家思想與《內經》理論架構〉 邢玉瑞 撰 《陝西中醫學院學報》第二十二卷第五期 民國88年9月 頁3-5
◆〈試論《周易》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 施觀芬 撰 《孔孟月刊》第三十七卷第十二期 民國88年8月 頁5-8
◆〈樂律、中醫與河圖〉 姚培基 撰 《中華易學》 民國77年9月 頁59-62
◆〈論「周易參同契」的人體生命模型〉 蕭漢明 撰 《中國文化月刊》 民國80年7月 頁4-21
◆〈養生之鑰-氣的探討〉 蔡幸芳 撰 《道教學探索》 民國82年12月 頁110-124
◆〈論《內經》天人相應宇宙觀〉 馬烈光 撰 《四川中醫》第十七卷第十二期 民國88年12月 頁5-7
◆〈講究『陰陽自和』的中醫學〉 陸廣莘 撰 《醫古文知識》2000年第一期 民國89年2月 頁12-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周易參同契》的丹道與易道〉 張廣保 撰 《宗教哲學》第四期第三卷 民國87年7月 頁109-132
2. ◆〈「周易參同契」的哲學基礎〉 烏恩溥 撰 《孔孟月刊》 民國81年7月 頁18-24
3. ◆〈「周易參同契」通解〉 孟乃昌、孟慶軒 撰《中國文化月刊》 民國79年5月 頁34-52
4. ◆〈「周易參同契」微言〉 蕭天石 撰 《道教文化》 民國69年2月 頁7-10
5. ◆〈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試探〉 楊雅妃 撰 《問學》 民國92年3月 頁61-76
6. ◆〈西漢孟喜卦氣中的哲學性〉 高懷民 撰 《文藝復興》 民國73年7月 頁18-29
7. ◆〈中國養生術縱橫談〉 張贛生 撰 《歷史月刊》 民國83年5月 頁27-34
8. ◆〈中易文化演進史要-天干地支與方位〉 于增恩 撰 《中華易學》 民國75年5月 頁30-32
9. ◆〈中國古代音樂的基準-談馬王堆竽律〉 陳萬鼐 撰 《故宮文物月刊》第一卷第十期 民國73年 頁49-55
10. ◆〈二十四節氣的涵義及其科學道理〉 張覺 撰 《文明探索叢刊》 民國86年4月 頁75-78
11. ◆〈《周易參同契》的「先天—後天學」與「內養—外煉一體觀」〉 賴錫三 撰 《漢學研究》 第二十卷第二期 民國91年12月
12. ◆〈陰陽五行與《黃帝內經》〉 陳福濱 撰 《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四卷第十期(革新號第281期) 民國86年10月 頁920-929 轉1008-1009
13. ◆〈從科學觀點看氣功養生〉 王唯工 撰 《科學月刊》 民國86年3月 頁186-187
14. ◆〈《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 曾錦坤 撰 《宗教哲學》第五卷第四期 民國88年12月 頁38-61
15. ◆〈虞翻易說探原〉 李周龍 撰 《孔孟學報》第五十六期 民國77年9月 頁9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