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于奇智(1999)。傅科。台北:東大。
方念萱、蘇彥豪(2004)。網路傳播中的對話與對峙一以女性主義連線版的言說為例。載於張維安主編。網路與社會。新竹:清華。
方德隆(1996)。俗民方法學及其對教育研究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7,51-83。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佳煌(2000)。資訊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
王美文(2001)。增權觀點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30,26-45。王雅各(1999)。婦女解放運動和二十世紀的性別現象。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
王儷靜、楊幸真(2004)。「南區女性主義教學工作坊」紀實。婦研縱橫,71,100-108。
石恩綸(2000)。女性綱路使用者的網站印象與網路使用行為。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成忠一(1998)。網際網路在同志平權運動中的角色之研究—以台北市常德街事件為例。性別與空間,5,145-155。
吳姝蒨(1996)。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布告欄(BBS)中的「虛擬人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文化。
李元貞(1988)。.婦女開步走。台北:生活文化事業。
李承翰(2000)。網際網路與社會運動及個人增權關係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李禮君(1998)。網路中的女性集結與動員一以女權上路新聞網與女性主義BBS站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興國(1999)。資訊傳播社會的近用權研究--一個女性主義Cyborg理論的觀點。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新竹:關西。
呂秀蓮(1986)。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
林宇玲(2000)。解讀全球資訊網上的台灣女性網站--由網站論述表現看性別與科技之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11,1-33。林宇玲(2002)。網路與性別。台北:華之鳳。
林芳玫(1997)。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的觀點。台北:巨流。
林佩瑾(1996)。台灣反婚姻暴力行動的研究一女性主義社會工作觀點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明璇(1999)。全球資訊網上的權力場域---以女性網站之呈現為例。第三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林明璇(2000)。科技賦權之可能性--以清華大學女性主義BBS站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鶴玲、鄭陸霖(2004)。台灣社會運動網路經驗初探。載於張維安主編。網路與社會。新竹:清華。
周碧娥、姜蘭虹(l989)。現階段台灣婦女運動的經驗。載於徐正光、宋文里主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周德禎(1999)。質性研究。載於陳奎喜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周德禎(2000)。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台北:五南。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藹若(2003)。台灣婦女人權運動之研究--以參政權為例(1949~200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孫秀蕙(1997)。網際網路與公共關係:理論與實務運用模式的思考。廣告學研究,9,159-180。孫敏芝(2000)。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對實習輔導教師的角色知覺與人際互動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高雄市:復文。
高承恕(198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結構因素之探討。載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修訂二版。台北:師大書苑。
唐士哲(2004)。網際網路的民族誌學。載於林明炫、何明修主編。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嘉義:南華。
范 雲(2001)。尋找社會運動的新空間-網路、小眾消費市場、社區。文化批評論壇第十場。台北: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陳心怡(2001)。虛擬社會:建構、影響,與省思。載於國立政治大學主編。E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
陳伯璋(200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錦華(2002)。網路社會運動:以本土同志運動在網上的集結與動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郭冠廷(2002)。資訊社會中的權力關係。取自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51.htm
張毓芬(1998)。女人與國家—台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臺北:正中。
張靜倫(1999)。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台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游玉卿(2001)。網際網路之科技增權研究:以BBS站上的環境討論區為例。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游美惠(2002)。增能/增權/培力/彰權益能/權力增長。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9,98-101。
游鑑明(2000)。台灣地區的婦運。載於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
程予誠(2003)。網際傳播 對網路、 人、 組織未來的影響。台北:五南。
曾雅慧(2002) 。網路性愛與女性賦權。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曾慶豹(1998)。哈伯瑪斯。台北:生智。
黃少華、陳文江(2002)。重塑自我的遊戲: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嘉義:南華。
黃厚銘(1999)。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 第三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中研院社會所。
黃厚銘(2001)。虛擬社區中的身分認同與信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啟龍(2001)。網路上的公共領域實踐—以弱勢社群網站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富源(1995)。婦女人身安全政策,「婦女政策白皮書」。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工會。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慧櫻(1997)。從TANet BBS發展脈絡探討跨出虛擬空間的「異議BBS」。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楊長苓(1997)。性別化的網路空間。TANet’97研討會論文集。
楊堤雅(2000)。網際網路虛擬社群成員之角色與溝通互動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翠(l993)。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一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遠流。
楊淑媚(2003)。商業網際空間中的女性經驗與網際權力之研究—以hercafe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劉毓秀主編(1995)。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女性學學會
劉靜怡(1998)。誰怕網路色情﹖言論自由、資訊科技與女性主義三邊對話。臺灣法學會學報,19,91-169。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揚智。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鄧修倫(2003)。女性與聯合國。台北:揚智文化。
鄭玉波(1999)。法學緒論。黃宗樂修訂。台北:三民。
鄭敏慧(1999)。在虛擬中遇見真實:台灣學術網路BBS站中的女同志實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靉倫(2000)。誰的婦女政策?我國婦女政策中的「婦女」論述分析(1949~2000)。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戴靜宜(2003)。網際網路中女性賦權實踐之檢視- 以SheSay網站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恆信(1999)。虛擬社群匿名行為模式研究—以網際網路電子佈告欄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薛雅菁(2001)。初探女性的網路使用經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蘇芬媛(1996)。Exploring Virtual Community in Computer Networks--A study of MUD。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燦英(2003)。線上性別vs.線下性別:網路互動中的性別形構。新聞學研究,76,43-90。
顧燕翎(1987)。從週期理論與階段理論看我國婦女運動與女性意識的發展。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3,37-59。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
方水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Paulo Freire著)。台北:巨流。
江靜之譯(2003)。網際網路的衝擊—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Jordan,T著)。台北:韋伯文化。
李令儀譯(1995)。女性迷思 : 女性自覺大躍進(Betty Friedan著)。臺北 :月旦。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uinn Patton著)。台北:桂冠。
吳芝儀、廖梅花等譯(2001)。紮根理論研究方法(Barney Glaser & Anselm Strauss原著)。台北:濤石。
林慈郁譯(2004)。婦女人權學習手冊(Julie Mertus等著)。葉德蘭審訂。台北:心理。
陳美靜譯(2001)。網路心理講義(Patricia Wallace著)。台北:天下文化。
劉北成譯(1992)。權力的剖析(Galbraith,J. H.著)。。台北:時報文化。
劉靜怡譯(2001)。控制權革命:新興科技對我們的最大衝擊(Shapiro,A. L.著)。台北:城邦文化。
薛絢譯(1999)。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Margaret Wertheim。著)。台北:台灣商務。
譚天、吳佳真譯(1998)。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Turkle,S.著)。台北:遠流。
西文部份
Blair,Charlene.(1998).Netsex:Empowerment through discourse” in Cyberghetto or Cybertopia?Race,Class,and Gender on the Internet.(PP.205~217). London. Prageger.
Barnes,B.(1988).The nature of power .Cambridge:Polity.
Batliwala,S. (1997).What is female empowerment? Presented in Stockholm the 25 of April. October 2,2003,from http://www.qweb.kvinnoforum.se/papers/RFSU1.htm.
Clerc,S. (1996). Estrogen brigades and “Big Tits” thread: Media fandom online and off. In Cherny,L. & Weise,E. R. (eds.). Wired women: Gender and new.
Dibbell,J. (1993).A Rape In Cyberspace Or How An Evil Clown,A Haitian Trickster Spirit,Two Wizards,And A Cast Of Dozens Turned A Database Into A Society.”Village Voice,Dec,36-42.
Fisher,B.A.& Ellis,D.G.(1994). Small group decision making: communication and the group process. New York: McGraw Hill Publishing Company.
Foucault,M.(1977).Discipline and publ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Harmondsworth:Penguin.
Gibson,W. (1984). Neuromancer. New York: Ace.
Gurak J. Laura.(1999).The promise and the peril of social action in cyberspace. In Marc A. Smith & Peter Kollock(eds.),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London: Routledge.
Hamman,R. (1999). The online/offline dichotomy: Debunking some myths about AOL users and the effects of their being online upon offline friendships and offline community.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socio.demon.co.uk/magazine/5/5jon.html.
Haraway,D. J. (1991). 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in Simians,cyborgs,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1991),pp. 149-181
Haraway,D. (2000). 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alist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In Bell,D. & Kennedy,B. (eds.). The cyberculture reader,pp. 241-324. London: Routledge.
Hakken,D.(1999). Cyborg@cybersoace?An ethnographer looks to the future. New York: Routledge.
Herring,S. C. (1993). Gender and democratic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Bringing familiar baggage to the new frontier. EJC/REC,3(2).476-489.
Herring,S. C. (20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CMC: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Available to:URL http://www.cpsr.org/publications/newsletters/issues/2000/Winter2000/herring.html.
Jones,S. G. (Ed.)(1999). Doing internet research: Critical issues and methods for examining the net. London: Sage.
Mills,S.(1997).Discourse.New York:Routledge.
Suler,J. (1998). Why is this thing eating my life?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at the "Palace"[On-line]. Available: http://www.rider.edu/users/ suler/psycyber/eatlife.html(Jun. 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