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方朝郁(1999)。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方德隆(1998)。中小學兩性平等教育教材發展之趨向。刊載於南區中小學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40。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王保進(1999)。視窗板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雅各(1998)。學校氛圍中的性別現象。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49-57。
王慧鈴(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認同及其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王慧靜(2001)。國民小學國語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過(2002)。國中學生性知識和性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育中(2000)。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台東地區單、雙親家庭之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態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枝(1987)。性別角色面面觀。台北:聯經。
何青蓉(1986)。國中生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性別角色與其個人性別角色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春蕤(1998)。性\別校園。台北:原尊文化。
吳秀惠(1996)。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隆(1999)。SPSS 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雪如(2002)。兩性平等教育融入正式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雅玲、駱慧文、謝臥龍(1999)。從性別平等的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7,57-80。周麗玉(1999)。兩性平等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時代意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97-101。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玉玫(2003)。性別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性別知識、性別態度與自我保護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臺南師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研究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惠雅(1990)。我國青少年性別角色之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計畫編號:NSC79-0301-H030-01 。
林惠雅(1993)。兒童性別角色與父母教養態度之調查研究。幼兒教育學報,2,77-98。林碧雲(2001)。轉化課程的試煉–兩性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碧雲、莊明貞(1997)。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以第一、二冊為例。國民教育,38,7-20。林碧雲、莊明貞(1999)。無性別歧視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07-109。
胡真萍(1999)。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施寄青(1998)。女生愛男生兩性平等教育。台北:商務。
徐西森(1997)。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台北:心理。
晏涵文(2003)。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空中大學。
袁汝儀 (1998)。國小學童兩性之觀察與意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15-29。
張玉芬(2002)。性別平等成長團體對國小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張玨、王舒芸(1997)。兩性平等教育的挑戰與迷思。婦女與兩性通訊,43,1-3。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貴英(2000)。從迪士尼卡通看性別角色關係。載於南區中小學教師媒體與兩
性平等教育研討會論文集,45-65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張鈺珮(1998)。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維安(1994)。生活世界與兩性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5,109-131。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教育部(1997)。中小學性侵害防治教育實施原則及課程參考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兩性平等教育高年級教材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教育部國小兩性平等教育整合實驗計劃成果彙編。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兩性平等教育專業人員及義工研習教材。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國小中年級兩性平等教育補充教材教師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c)。國民小學高年級兩性平等教育補充教材教師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性別平等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陳明月(200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親子溝通與其性知識、性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玫君(2002)。兩性平權課程對高中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及兩性平權態度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陳秀玲(1999)。中部四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第一性徵成熟狀況及性知識和性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秀(2003)。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負向緒情緒經驗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民(2002)。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女性主義教育學融入國小班級教學之質化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陳皎眉(2005)。校園性別平等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部專題研究。
計畫編號:PG9309-0257。
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1996)。兩性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淑姻(2002)。國中女學生閱讀羅曼史小說之認知真實與其兩性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華(2003)。高雄市國中學生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惠娟(1998)。國民小學教師對女性主義母職概念接受程度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素愛(1991)。性別角色輔導課程教學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雪芳(2003)。性別平等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性別角色態度及兩性相處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康雅玲(2005)。國小學童家庭因素、性別態度與性別角色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維哲(2001)。不同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兩性平等教育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靜晃 (1993)。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楊智。
陸穗璉(1998)。國小教師對於傳遞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以訪談八位、觀察兩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台芸(2001)。國小教師實施兩性平等教育之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文三(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黃尹杰(2002)。國小兒童兩性態度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政傑(1995)。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張嘉育(1998)。消除性別偏見的課程與教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25-38。
黃婉君(1999)。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囇莉(1997)。是不是「天生不同」使男女兩性不同對待有了藉口?教育研究,54,24-26。
游美惠(1999)。性/別平權教育與女性主義社會學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
32-51。
游彩勤(2001)。台灣地區兩性平等教育政策執行概況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莊明貞(1997)。兩性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如何落實–多元文化教育觀。教師天地,90,13-21。莊明貞(1998a)。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與教育實踐。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8,15-20。莊明貞(1998b)。國小自然科新課程的性別論述。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0-50。
莊明貞(1999a)。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87-96。
莊明貞(1999b)。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54-62。
莊明貞、林碧雲(2000)。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載於高中職
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202-213。台北:教育部。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 : 理念、實踐(Gender and curriculum : Theory into practice)。台北: 高等教育。
莊敏琪(2003)。流行漫畫成長團體對青少女性別角色多元化形塑之探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佳羚(2000)。可以真實感受的愛-瑞典性教育簡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30-39。
楊茜如(2000)。大學生愛情觀、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蕙菁(2001)。國小性別平等教育統整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以「身體意象」主題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趙明松(2001)。國小女性級任教師與男女學生教學互動差異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淑芳(2004)。小學生性知識與性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滕德政(2000)。「黑白ㄘㄟˋ! 亞當夏娃ㄆㄟˋ?」 運動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一個國小班級躲避球運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仲冬(1999)。性別教育之我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24-27。
劉金花(1999)。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劉秀娟(1998)。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毓秀(1999)。北歐的兩性三重角色及其形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57-65。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與心理學。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135-176。台北:心理。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 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明芬(2000)。國民中學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教學實施研究-以家政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文論文。盧姿里(2002)。性侵害防治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性知識及性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載於謝臥龍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333-351。台北:五南。
魏惠娟(1998)。兩性平等教育的教材教法與情境策略。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39-48。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載於劉毓秀編印。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 年,182-217。台北:時報文化。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謝臥龍(1997)。從兩性平等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歷程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54,37-43。謝臥龍 (1998)。規劃無性別歧視之課程與教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6-29。
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1999)。從性別平等的教育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7,57-80。
謝臥龍(2000)。推動兩性平等教育,教師應扮演的角色。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19-30。台北:教育部。
蔡文山(2001)。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培村(1999)。中小學教師兩性平等教育素養之探析。學生輔導,60,126-147。蔡淑玲(2002)。國小實施兩性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三年級為對象。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惠娟(1998)。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銘津(2001)。兩性教育實施與省思。國教之友,53,23-29。羅瑞玉(1999)。國小學生對教科書中性別角色之知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88-2413-H-153-014 。
蕭昭君(2002)。感謝那個「性騷擾學生」的男教授?–一個師資培育者的自我救贖告白。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7,32-38。
蕭蕙心(2002)。國小低年級兒童對圖畫故事書中性別角色的解讀。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蘇芊玲(1997)。走向落實兩性平等教育的路。八十六學年度國民小學兩性平等教育單元活動設計彙編。高雄市,高雄市教育局。
蘇芊玲、莊明貞(2000)。全面通盤落實兩性平等教育。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31-32。台北:教育部。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蘇芊玲、劉淑雯(1997)。體檢國小教科書-國語科。教師天地,90,36-38。
顧燕翎(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 : 十八世紀歐洲啟蒙, 二十世紀本土反思
。台北: 女書文化。
翻譯文獻
Aronson,E.,Wilson,T.D.,& Akert,R.M.(1995)。社會心理學(李茂興、余伯泉譯)。台北:弘智。(原文出版於1994)。
Basow,S.A.(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劉秀娟、林明寬譯)。
台北:揚智。(原文出版於1992)。
Burr,V.(2002)。性別與社會心理學(楊宜憓、高之梅譯)。台北:五南。(原文出版於1998)。
Corey,G.(2002)。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譯)。台北:雙葉。(原文出版於1996)。
Mead,M.(2000)。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宋踐、李茹、李前程、鄧筱蓮、郭玉錦譯)。台北:遠流。(原文出版於1975)。
Shaffer,D.R.(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林翠湄譯)台北:心理。(原文出版於1989)。
西文文獻
Banks,E.(1989). Success-avoidance imagery of high school girls in relation tograde level and career plans.Adolescence,54,327-331.
Bem,S.L.,& Lenney,E.(1976). Sex typing and the avoidance of the cross-sex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3(1),48-54.
Bem,S.L.,Martyna,W.,& Waston,C.(1976). Sex typing and androgyny: Further explorations of the expressive domai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1(5),1016-1023.
Bem,S.L.(1993). The Lenses of gender.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Bem,S.L.(1975). Sex 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1(4),634-643.
Block,J.H.(1983). Differential premises arising from differential socialization of the sexes: Child Development,54,1335-1354.
Brabeck,M.M.,& Weisgerber,K.(1989). College students’perceptions of men
and women choosing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The effects of gender and sex role egalitarianism. Sex Roles,21(11/12),841-857.
Brutus,S.,Montei,M.,Jex,S.,King,L.,& King,D.(1993). Sex role egalitarianism as a moderator of gender congruence bias in evaluation. Sex Roles,39(11/12), 755-765.
Bussey,K.,& Bandura,A.(199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6, 676-713.
Corey,G.(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py.(5th ed.).
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
Crossman,R.K.,Stith,S.M.,& Bender,M.M.(1994). Sex role egalitarianism and
martial violence.Sex Roles,22,(5/6),293-304.
Fagot,B.I.(1978). Consequences of moderate cross-gender behavior in preschool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48,902-907.
Fagot,B.I.(1985). The influence of sex of child on parental reactions to toddler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49,459-465.
Grossman,H.P.(1994). Gender issues in education. Boston: Allyne and Bacon.
Huston,A.C.(1998). Sex-typing.In D.William(1998)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5th ed.).New York:John Wiely & Sons.
Illfelder,J.K.(1980). Fear of success,sex role attitudes,and career salience and anxiety levels of the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6,7-17.
Jackson,L.A.,Hodge,C.N.,& Ingram,J.M.(1994). Gender and self-concept
reexamination of stereotypic differences and role of gender attitudes. Sex
Roles,30,(5/6),615-630.
King,D.W.,& King,L.A.(1983a). Measurement precision of the sex-role
egalitarianism scale: A generalizability analysi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y Measurement,43,435-447.
King,D.W.,& King,L.A.(1983b). Sex-role egalitarianism as a moderator
variable in decision-making: Two validity stud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43,1199-1210.
King,L.A.,& King,D.W.(1993). Manual for the Sex-Role Egalitarianism Scale: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attitudes toward gender-role equity. London,
Ontario:Research Psychologists Press/Sigma Assessment systems.
King,L.A.,King,D.W.,Gudanowski,D.M.,& Taft,C.T.(1997). Latent structure of the sex-role egalitarianism sca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Sex Roles,36,(3/4),221-234.
King,L.A.,King,D.W.,Carter,C.R.,Surface,C.R.,& Stepanski,K.(1994). Sex Roles, 31,(5/6),339-348.
King,L.A.,& King,D.W.(1997). Sex-role egalitarianism scale-develop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21,71-87.
Klein,S.S.(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einbach,M.D.,Hort,B.E.,& Fagot,B.I.(1997). Self-perception theory.In L.Berkowitz(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l6,1-62.
Lu,Y.H.(1993).Sex role attitudes and the employment of married women:A Detroit Area study.Journal of Women and Gender Studies,4,137-174.
Meyer,B.(1980). The development of girls’sex-role attitude. Child
Development,51,508-514.
O'Neil,J.M.,& Carroll,M.R.(1988). A gender role workshop focused on
sexism, gender role conflict, and the gender journey.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67,193-197.
O'Neil,J.M.,& Egan,J.(1992). Men's gender role transitions over the life
span:Transformations and fears of femininity.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14,305-324.
Shaffer,D.R.(199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4th ed.). 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
Sadker,M.,& Sadker,D.(1982). Sex Equity Handbook for School. New York:Longman.
Sadker,M.,Sadker,D.,& Donald,M.(1989). Subtle sexism at school.Contemporary Education,60, 204-212.
Tauber,M.A.(1979).Parental socialization techniques and sex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play. Child Development,46, 339-347.
Tynes,S.R.(1990). Educational heterogam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between
spous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 153-174.
White,L.K.,& Brinkerhoff,D.B.(l981): 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s:
Evidence from childhood. Social Forces,59, 17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