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7.1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6 02: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窈慈
研究生(外文):Chang Yao-tzu
論文名稱:論趙元任結合新詩與音樂的理論與實踐——以《新詩歌集》的〈秋鐘〉、〈瓶花〉、〈也是微雲〉、〈上山〉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Yuen-Ren Chao’s(趙元任) Combination of New Poems and Music——Using “QiuZhong,” (秋鐘)“PingHua,”(瓶花) “YeShiWeiYun,” (也是微雲)and “ShangShan”(上山)in Songs of Contemporary Poems as Examples(新詩歌集)
指導教授:李美燕李美燕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趙元任新詩歌集秋鐘瓶花也是微雲上山
外文關鍵詞:Chao Yuen-renSongs of Contemporary PoemsQiuZhongPingHuaYeShiWeiYunShangSh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3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近代中國音樂史上,趙元任先生結合了新詩與西洋歌樂作品的創作,開創了近代中國音樂的先河。他的語言學造詣很深,能切入聲韻與詞曲的結合,作為創作歌曲的基礎。再者,他身處於五四運動的環境下,運用當時詩人的創作來譜曲,曲子的內容複雜,風格多變,頗能展現個人獨有的特色,堪稱為「五四時期」作曲音樂家的代表人物。本論文的研究,基於趙先生的獨特貢獻,進而展開其新詩與音樂的理論與實踐之探討。
全文的素材,取自於趙如蘭女士所收錄的《趙元任音樂論文集》為理論依據,又以趙先生《新詩歌集》歌詞中的新詩,作為當時文人文學創作的例證。尚且,試從〈秋鐘〉、〈瓶花〉、〈也是微雲〉與〈上山〉等四首樂歌的實踐,以印證趙先生詩歌與音樂結合理論的見解與貢獻。
論文共有五章,首章「緒論」之外,逐次分章論述四首樂曲之新詩與音樂結合的相關性。內容主要重點有四:其一,探討音樂與文學的獨立性與藝術性,再將二項藝術相互作結合,由音樂與詩歌本有的「互通消息」、「交相為用」藝術共通性等特質,來了解音樂與文學的共鳴點所在。其二,關於趙先生音樂理論與音樂創作的思想內涵與藝術技巧,經筆者分析歸納,以凸顯他的音樂作品在文學中,抑或文學作品在音樂中的重要地位。其三,為探討趙先生對於樂曲的技法和理念等見解,並以他實際的創作來印證個人處理創作樂曲的技巧及方法。其四,試從語言學的觀點來看中國的詩歌吟唱,以研究趙先生對於中國古代吟唱藝術的傳承與運用。
總結來說,趙先生「藝術歌曲」的創作,本是人文與藝術的結合所形成的。音樂上,深受西方音樂的影響,但又不失中國傳統曲味;文學上,詩體的解放,讓新詩無論在形式或內容中,多能反映五四新文化的精神樣貌。趙先生的《新詩歌集》裡,這種取之於文學素材,進而發揮個人音樂創作的方式,不僅透露著他對原詩作思想內涵的認同,而且,還能與當時的社會現況與時代意識,相為呼應。這是將音樂創作與文學作品作一適切的結合,實為當時的樂壇,注入一重要的新生命,也為近現代的音樂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music history, Yuen-Ren Chao combined the creations of new poems and Western song works to launch the star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usic. His creation of songs was based on the deep attainments on linguistic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rhythm and songs. Besides, in the time of May-fourth Movement, he used the creation of the poets at the time to compose the songs. The contents of the songs were complicated with diverse styles which could express unique personal emotion and playfulness. He could be called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composers during “May 4 Movement”.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was based on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of Yuen-Ren Chao and further developed the exploration on his new poems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sic.
The materials of the article we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Yuen-Ren Chao Music Thesis Collection collected by Ms. Ju-Lan Chao, the article also used the new poems in the lyrics of Yuen-Ren Chao’s Songs of Contemporary Poems as the example of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of the scholars at the time.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attempted to prove Yuen-Ren Chao’s view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combination theory of poetry and music from the practice of four songs “QiuZhong,” “PingHua,” “YeShiWeiYun,” and “ShangShan”.
There were five chapters in the paper. Apart from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correlation of new poem and music combination in four songs chapter by chapter. The main points of the content were four: (1) exploring the independenc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and literature and combining these two forms of ar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sonance between music and literature from the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of artistic common point of music and poetry such as “message exchange”and “using for each other”; (2) as to the thinking content and artistic techniques of Yuen-Ren Chao’s music theory and creation, through the writer’s analysis and generalization, they were to highlight the critical position of music works in literature or literature in music; (3) exploring Yuen-Ren Chao’s views toward song technique and ideas and proving the skills and methods of an individual’s dealing on creative songs by his actual creations; (4) trying to study Chinese poetry and song chan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to explore the passing and application of Yuen-Ren Chao with regard to Chinese chanting art in ancient periods.
In conclusion, Yuen-Ren Chao’s creation of “artistic songs” was originally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human and art. In terms of music, it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music; however, it still grasped the sty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ngs; in terms of literature, the liberation of poetic forms allowed new poems to reflect the spiritual look of May-fourth new culture, regardless of form of content. In Yuen-Ren Chao’s New Poems and Song Collection, the method to be based on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further express individual music creation not only revealed hi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thinking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poems, but also responded to the social situation and time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period. Apart from properly combining music creation and literatures, it also increased a kind of critical new life for the music field at the time which is actually the important base of contemporary music song develop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步驟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預期貢獻 6
第二章 從〈說時.音樂時〉論趙元任樂歌的技法與理論——以《新詩歌集.秋鐘》為例 14
第一節 前言 14
第二節 作者的生平概況與寫作背景 17
一、作者的生平概況 17
二、〈說時.音樂時〉的寫作背景 17
第三節 〈說時.音樂時〉之比較時的探討 18
一、〈說時.音樂時〉之比較時的定義 18
二、〈說時.音樂時〉之比較時——音樂節奏與曲調、強度的關係 19
三、〈說時.音樂時〉之比較時——樂曲與新詩的句讀組織 20
四、〈秋鐘〉樂曲節奏與新詩節奏的搭配 23
五、〈秋鐘〉樂曲輕重與字調輕重的搭配 26
六、〈說時.音樂時〉之比較時——花音的部分 28
第四節 〈說時.音樂時〉之實奏時的探討 31
一、〈說時.音樂時〉之實奏時的定義 31
二、〈秋鐘〉樂曲拍率與新詩情感的搭配 32
三、〈秋鐘〉樂曲切分拍與新詩意境的聯繫 32
四、〈秋鐘〉音樂術語的涵義 34
第五節 〈說時.音樂時〉之表意時的探討 35
一、〈說時.音樂時〉之表意時的定義 35
二、〈秋鐘〉樂曲情感與字調情感的掌握 36
三、〈說時.音樂時〉之表意時的弊病 38
第六節 結論 40
第三章 趙元任對中國傳統詩歌吟唱的傳承與運用——以《新詩歌集.瓶花》為例 43
第一節 前言 43
第二節 平仄長短與樂音高低的安排 44
一、趙氏歌詞與曲調的搭配法 44
二、〈瓶花〉七絕平仄的安排 45
三、〈瓶花〉七絕平仄與音樂曲調的配置 46
四、小結 48
第三節 調值音高與吟唱曲調的搭配 49
一、趙氏歌詞調值音高與方言聲調的關聯性 49
二、吟詩吟文與聲調語調的關係 50
三、吟誦與聲調語調的關係 51
四、吟唱與聲調語調的關係 52
五、其他與聲調語調有關的傳統藝術 53
六、小結 55
第四節 情感強度與詩歌意境的掌握 55
一、吟唱〈瓶花〉七絕之情感與意境的掌握 56
二、吟唱〈瓶花〉新詩之情感與意境的掌握 59
三、小結 61
第五節 用韻音色與情境氣氛的把握 66
一、吟唱〈瓶花〉七絕之用韻與氣氛的把握 66
二、吟唱〈瓶花〉新詩之用韻與氣氛的把握 67
三、小結 68
第六節 結論 69
第四章 論趙元任音樂與新體詩的結合——以《新詩歌集.也是微雲》為例 72
第一節 前言 72
第二節 胡適〈也是微雲〉析論 72
一、詩體形式的解放 72
(一)新詩體裁的解放 72
(二)新詩章法的組織 73
(三)新詩音節的安排 75
(四)新詩用韻的方式 76
二、詩體內容的呈現 76
(一)新詩具體或抽象內容的交錯 77
(二)新詩時間與空間寫作的鋪成 78
第三節 趙元任〈也是微雲〉詩與樂的結合 78
一、趙元任與青主的詩樂觀點 78
(一)趙氏論詩與樂的關聯性 79
1. 新詩與音樂原味的呈現 79
2. 新詩與音樂融合後的變化 80
(二)青主論詩與樂的藝術性 80
1. 詩藝與樂藝的獨立生命 80
2. 詩藝和樂藝的互通關係 81
3. 詩藝與樂藝的獨立與牽制 81
二、趙元任詩與樂的結合 82
(一)新詩與樂句音節的處置 82
(二)新詩平仄與樂句音高的使用 85
(三)新詩與樂曲的情感融合 87
三、趙元任詩與樂結合的缺失 93
(一)樂曲歌調未必較字音的語調自然 93
(二)新詩的創作易受制於音樂的形式 94
(三)樂調音色與新詩價值的權衡不易 94
(四)小結 95
第四節 結論 95
第五章 論趙元任樂歌結合胡適〈上山〉的創作手法——以《新詩歌集.上山》為例 98
第一節 前言 99
第二節 胡適〈上山〉析論 99
一、胡適〈上山〉的時代背景 99
(一)政治社會的變動 99
(二)新詩文體的解放 100
(三)文學革命的產物 101
二、胡適〈上山〉的組織 103
(一)〈上山〉新詩的章法 103
(二)〈上山〉新詩的音節 105
(三)〈上山〉新詩的用韻 107
(四)小結 108
第三節 趙元任〈上山〉曲的創作手法 109
一、新詩原作與音樂歌詞的關係 109
(一)歌詞增字的目的性 109
(二)音節複沓的需要性 110
(三)歌詞更替的實用性 111
二、新詩意境與音樂調性的關聯 112
(一)上山啟程與歷經艱險的鋪陳 112
(二)身心疲憊與蓄勢待發的對比 114
(三)目標在即與積極向前的呈現 116
三、新詩情感與樂曲節律的搭配 118
(一)活躍的步伐與輕快的節奏 119
(二)疲憊的姿態與速度的轉慢 120
(三)理想的達成與清亮的氛圍 121
四、字音平仄與音高音長的安排 122
(一)短句平仄並列與音高音長的搭配 123
(二)長句平仄參差與音高音長的關聯 124
(三)小結 125
第四節 結論 126
附錄 128
參考書目 139
學位論文 142
參考資料 143
參考書目(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文學類
(宋)陳彭年重修、(民)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市,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2月。
(清)吳之振、呂留良、吳自牧編選:《宋詩鈔》,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
左海倫著:《詩論——文學的異族》,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2003年2月初版。
朱光潛著:《詩論》,台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3月初版。
林啟彥著:《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周策縱原著、楊默夫編譯:《五四運動史》,台北市,龍田出版,1984年10月。
邱燮友著:《美讀與朗誦》,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8月。
邱燮友著:《品詩吟詩》,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6月。
胡頌平編:《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第二冊 校訂版 一九一九——一九二七》,台北 市,聯經出版社,1984年。
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初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中華新韻》,台北市,正中書局,1980年4月。
耿雲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陳少松著:《古詩詞文吟誦》,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0月。
陳孝全、周紹曾編:《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19——胡適、劉半農、劉大白、沈尹默》,台北市,海風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3月。
張樹錚著:《遙遠長路:趙元任》,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初版。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4月。
楊步偉著:《雜記趙家》,台北市,傳記文學雜誌社,1972年。
楊步偉著:《一個女人的自傳》,台北市,傳記文學雜誌社,1983年。
趙元任著:《語言問題》,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趙元任著:《早年自傳趙元任》,台北市,傳記文學雜誌社,1984年。
趙元任著:《趙元任全集 第一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2年10月初版。
趙元任著:《趙元任全集 第十四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2年10月初版。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趙新那、黃培云編:《趙元任年譜》,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8年。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2——胡適文存》,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9——舊詩稿存、嘗試後集、嘗試集、早年文存》,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11——胡適時論集》,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龍沐勛著:《唐宋詞格律》,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年8月。
蘇金智著、戴逸主編:《趙元任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二、音樂類
吳夢非編:《和聲學大綱》,台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62年初版。
李永剛著:《實用歌曲作法》,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2000年10月20日。
李永剛著:《無音的樂》,台北市,樂韻出版社,1985年10月。
汪毓和著:《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東出版社,2002年10月。
林聲翕著:《談音論樂》,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1月。
洪萬隆編:《黎明音樂辭典》,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
夏灩洲著:《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4月。
孫清吉著:《自然的歌唱法》,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1989年9月20日初版。
國立編譯館編訂:《音樂名詞》,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康謳著:《大陸音樂辭典》,台北市,大陸書局,1980年。
張錦鴻著:《作曲法》,台北市,天同出版社,?年。
張錦鴻編:《改訂新版和聲學》,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1991年1月20日。
張靜蔚編:《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匯編》,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
陳聆群、齊毓怡、戴鵬海編:《蕭友梅音樂文集》,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社,1990年。
黃友棣:《中國風格和聲與作曲》,台北市,正中書局,1975年。
楊沛仁著:《音樂史與欣賞》,台北市,美樂出版社,2005年3月20日。
趙如蘭著:《趙元任音樂論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1994年。
趙琴著:《近七十年來中國藝術歌曲》,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4月。
劉志明著:《和聲學》,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1983年。
劉塞雲等著:《趙元任紀念專刊》,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劉德義著:《歌詞之創作及翻譯》,台北市,海豚出版社,1979年。
劉德義著:《領你進入音樂的殿堂》,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9月初版。
薛良著:《歌唱的藝術》,台北市,丹青出版社,1987年。
羅小平編著:《音樂與文學》,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
羅祖強編著:《曲式與作品分析》,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1994年。
三、樂譜
趙元任著:《新詩歌集》,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0年。
四、錄音資料
趙元任著、楊艾淋執行製作:《趙元任紀念專輯(錄音資料):教我如何不想他》,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年。
學位論文(依年代先後排列)
徐姍娜著:《簡論文學和音樂的關係》,廈門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1年 6 月。
賴錦松著:《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手法研究——析論三位已故中國作曲家藝術歌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參考資料(依年代先後排列)
李美燕、黃揚婷著:〈趙元任結合詩樂創作的理念與實踐——以〈教我如何不想他〉為例〉,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卷1期(總76期),2005年6月,頁71-頁84。
吳惠敏著:〈歌唱要唱「神」——談《教我如何不想他》和《你那顆冰冷的心呀》的演繹〉,廣州:星海音樂學院學報,3期,2003年9月,頁103-頁105。
黃艾仁著:〈終生不渝不解緣——胡適與趙元任的交誼〉,台北:傳記文學,82卷5期,
2003年5月,頁82-頁96。
馬瓊著:〈詩意盎然、聲情並茂——趙元任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賞析〉,江蘇: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卷4期,2000年12月,頁71-頁72。
趙琴著:〈趙元任作品中的民族風格特質和創作技法〉,台北:音樂月刊,181期,1997年10月,頁116-頁119。
趙琴著:〈中國藝術歌曲的先行者——趙元任對聲樂創作中詞曲結合的原則與特質〉,台北:音樂月刊,180期,1997年9月,頁108-頁111。
趙琴著:〈中國藝術歌曲的先行者——趙元任和他的歌曲創作〉,台北:音樂月刊,179期,1997年8月,頁107-頁109。
張荷著:〈一首久唱不衰的歌:《教我如何不想他》〉,江蘇: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3期,頁72-頁74。
趙如蘭著:〈我父親的音樂生活〉,台北:表演藝術,15卷,1994年1月,頁72-頁77。
江澄格著:〈語言學家的故事——趙元任傳奇〉,台北:中外雜誌,55卷1期,1994年1月,頁71-頁75。
卓清芬著:〈趙元任的童年〉,台北:講義,11卷5期,1992年8月。
李遠榮著:〈風華才子趙元任〉,台北:中外雜誌,47卷5期,1990年5月,頁17-頁21。
丁邦新著:〈漢語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台北:中國語文通訊,1期,1989年3月,頁19-頁22。
周語著:〈趙元任與劉半農〉,台北:夏聲月刊,226期,1983年9月,頁13-頁14。
橋本萬太郎作、黃得時譯:〈回憶語言學大師趙元任先生〉,台北:傳記文學,43卷2期,1983年8月,頁105-頁107。
周法高釋注:〈錢玄同給趙元任的信〉,台北:書和人,465期,1983年4月16日,頁1-頁8。
李壬癸編:〈趙元任先生著作目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卷4期,1982年12月,頁795-頁809。
趙如蘭著:〈趙元任作品賞析〉,台北:今日生活,252期,1987年9月,頁29-頁32。
湯晏著:〈語言學大師趙元任及其著作〉,台北:傳記文學,41卷2期,1982年,頁104-頁106。
關志昌著:〈趙元任小傳(1892-1982)〉,台北:傳記文學,40卷6期,1982年6月,頁33-頁35。
楊聯陞著:〈關於蕭公權、葉公超、趙元任三位老師〉,台北:傳記文學,40卷6期,1982年6月,頁26-頁27。
胡光麃著:〈悼念趙元任同學〉,台北:傳記文學,40卷5期,1982年5月,頁17-頁19。
趙元任原著、張源譯:〈趙元任早年自傳:〈雜記趙家〉第二卷(1-6)〉,台北:傳記文學,40卷5期-41卷4期,1982年5月-10月,頁10-16。
李壬癸著:〈趙元任、胡適、劉半農〉,台北:書和人,438期,1982年4月,頁1-頁8。
楊時逢著:〈回憶往事紀念趙元任院士〉,台北:書和人,439期,1982年4月,頁3-頁5。
毛子水著:〈回憶趙元任先生一二事〉,台北:傳記文學,40卷4期,1982年4月,頁17。
楊時逢著:〈追思姑父——趙元任先生〉,台北:傳記文學,40卷4期,1982年4月,頁18-頁24。
程靖宇著:〈悼趙元任憶楊步偉〉,台北:大成,101期,1982年4月,頁28-頁29。
張繼高著:〈將軍已死圓圓老——悼念趙元任先生〉,台北:音樂與音響,106期,1982年4月,頁48-頁50。
趙如蘭著:〈趙元任先生的最後一年〉,台北:傳記文學,40卷4期,1982年4月,頁7。
胡光麃著:〈與趙元任胡適之兩同學往來的信〉,台北:傳記文學,27卷1期,1975年7月,頁31-頁3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胡光麃著:〈悼念趙元任同學〉,台北:傳記文學,40卷5期,1982年5月,頁17-頁19。
2. 楊聯陞著:〈關於蕭公權、葉公超、趙元任三位老師〉,台北:傳記文學,40卷6期,1982年6月,頁26-頁27。
3. 關志昌著:〈趙元任小傳(1892-1982)〉,台北:傳記文學,40卷6期,1982年6月,頁33-頁35。
4. 湯晏著:〈語言學大師趙元任及其著作〉,台北:傳記文學,41卷2期,1982年,頁104-頁106。
5. 趙如蘭著:〈趙元任作品賞析〉,台北:今日生活,252期,1987年9月,頁29-頁32。
6. 周語著:〈趙元任與劉半農〉,台北:夏聲月刊,226期,1983年9月,頁13-頁14。
7. 丁邦新著:〈漢語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台北:中國語文通訊,1期,1989年3月,頁19-頁22。
8. 李遠榮著:〈風華才子趙元任〉,台北:中外雜誌,47卷5期,1990年5月,頁17-頁21。
9. 卓清芬著:〈趙元任的童年〉,台北:講義,11卷5期,1992年8月。
10. 江澄格著:〈語言學家的故事——趙元任傳奇〉,台北:中外雜誌,55卷1期,1994年1月,頁71-頁75。
11. 趙如蘭著:〈我父親的音樂生活〉,台北:表演藝術,15卷,1994年1月,頁72-頁77。
12. 趙琴著:〈中國藝術歌曲的先行者——趙元任和他的歌曲創作〉,台北:音樂月刊,179期,1997年8月,頁107-頁109。
13. 趙琴著:〈中國藝術歌曲的先行者——趙元任對聲樂創作中詞曲結合的原則與特質〉,台北:音樂月刊,180期,1997年9月,頁108-頁111。
14. 趙琴著:〈趙元任作品中的民族風格特質和創作技法〉,台北:音樂月刊,181期,1997年10月,頁116-頁119。
15. 黃艾仁著:〈終生不渝不解緣——胡適與趙元任的交誼〉,台北:傳記文學,82卷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