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豐(2001)。台北市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其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王定坤、張白露(1986)。女子少年體操運動員的訓練。中國、北京:人
民體育出版社。
王維剛(1991)。解剖學知識在舞蹈基訊中的應用。人民音樂出版社。
王賢明(1974)。平衡木運動。台中:啟元印刷廠。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書局,205-221。
方進隆(2001)。大專概念導向的體適能教學。中華體育,12(5),112-123。行政院(2002)。國人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出爐。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網站:
http://www. doh. gov. tw/newverprog/proclaim/content.
asp?class_no=2452&doc_no=10790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8)。國民體能檢測實務手冊。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國民體適能促進策略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1996)。藝術體操。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宋文龍(2002)。不同的體育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縣。吳昇光編譯(2002)。肌肉骨骼評估-關節活動度與徒手肌力測量。合記圖書出版社。
吳就君等(2002)。國中‧健康與體育(第一冊)。台北:仁林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碧蓮(2002)。影響婦女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一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上),223-230。
吳賢文(1999)。疲勞問題的分析-疲勞預防與消除其重要性-。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5(下),307-329。
余瑩瑛、王世椿(1997)。二十歲左右青年男子健康體能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七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上),243-250。
余瑩瑛(2003)。醒吾技術學院學生運動習慣與體適能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北。沈建國(2001)。不同頻率之新式健康操對國小學童體適能的影響。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沈樹林(2000)。跳繩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田麥久(1996)。論運動訓練計劃。中國、北京: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50-51。
田麥久(1998a)。柔韌素質的訓練方法。中國學校體育,24(2),49-50。
田麥久(1998b)。論運動訓練計劃。中國、北京: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以花蓮縣宜昌國民小學、宜昌國民中學二所學校為例。未出版博士學位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輯,139-148。李彩華、方進隆(1998)。十二週體能訓練對婦女健康體能與血脂肪之影響。體育學報,26期,145-152。李誠志(1994)。教練訓練指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李源昇(2001)。視知覺動作訓練對運動拙劣學童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北。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
指導手冊(頁46-59)。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林正常、蔡崇濱、劉立宇、林政東、吳忠芳編譯(2001)。運動訓練法。(Trdor O. Bompa, Ph.D原著)。台北:藝軒圖書出版社。
林惠鈴(2004)。伸展訓練對競技韻律體操柔軟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北。
林凱儀(2004)。桃園地區國中學生體能活動調查與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瑞興(2003)。運動訓練及飲食教育計劃介入對體重過重大學生的效果探討,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金諾利主編(1985)。競技體操選手培訓計劃報告書。高雄:左訓中心。
洪維振(2003)。運動介入對國小肥胖學童體適能之影響。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姚漢禱(1993)。大學男子生活型式和健康體適能的關係。體育學報,16,373-390。胡巧欣(2003)。有氧運動與概念宣導對婦女健康體適能及運動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北。胡政宏(2004)。運動與飲食教育介入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高華君(2002)。競技體適能的價值。成大體育,35期,37-43。涂國誠(1999)。羽球專項特殊性的伸展運動。大專體育,41,117-123。許樹淵(2001)。運動訓練智略。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教育部(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域領域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台北商務印
書館。
陳文銓(1994)。如何藉由伸展運動改善柔軟度並預防運動傷害。台灣省學校體育,39-45。
陳仲義(2001)。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碩
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陳牧如(2003)。柔軟度。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第148期。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
陳定雄(1993)。健康體適能。國立臺灣體專學報,2,1-15。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健康體適能。台中:華格那事業有限公司。
陳坤檸(1997)。體適能與青少年成長發展。國立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74-85。
陳俊忠(2000)。運動訓練與運動處方之原則與擬定。勞工健康體能促進技術手冊,72-90。
陳俊豪(1994)。大學生健康體能計畫介入之效果研究。體育學報,18,279-290。
陳清欽(2003)。十二週武術基本功訓練對學童身體柔軟度的影響。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3,52-73。
陳聰毅(2002)。肌肉組織的伸展適應。中華體育,16(4),30-38。郭加驊、陳九州、陳志中(2000)。運動與肥胖專論。北體學報,7,180-192。
章鳳君、蔡儀馨、雷雅雲、顏小雲、江冠儀、楊羽婷(2002)。柔軟度與體脂肪的相關分析。逢甲大學人因工程專題報告,台中市。
黃文俊(1998)。八週間斷性步行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金山鄉中角國小學童為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6,161-168。黃文俊(1999)。國小五年級男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在健康體適能之
影響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永任(1993)。伸展運動與柔軟性。國民體育季刊,22(2),46-54。黃永任(1997)。柔軟度與伸展操。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發展中心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初版。台北市:師大體研中心,141-153。
黃彬彬(1996)。台灣地區青少年的健康與體能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五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61 -172。
黃懷濬(2003)。十二週踢毽訓練對年輕成人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曾凡輝、王路得、邢文華(1992)。運動員科學選材。中國北京:人民體
育出版社。
張至滿(1991)。體育測量與評價。台北市:水牛出版社。104-107。
張秋煉(2001)。台北市石牌國小體育課教學對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彭鈺人(1993)。體育測驗與測量。台北市:師大書苑。182-197。
葉憲清(1996)。運動訓練法,國民體育季刊,25(4),4-13。游添燈(1992)。柔軟度與關節活動範圍。大專體育,3(1),56-65。廖運榮(1993)。棒球運動伸展操。中華體育,7(3),60-72。黎俊彥、黃啟煌(1996)。延遲性肌肉痠痛的療法。中華體育,10(3),106-112。賴金鑫(1983)。運動醫學講座第一輯,一版十二刷。台北市:健康世界雜誌社,45-256。謝伸裕譯(2002)。ACSM 體適能手冊。台北市:九州圖書文物有限公司。
謝幸珠(2002)。身體活動對健康的影響。淡江體育,第五期,93-100。謝幸珠、蔡忻林(1996)有氧舞蹈與飲食控制對健康體能、體重控制的影響。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究會論文。
謝燕群(1992)。柔韌素質與指塉紋數關係探討。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18),47-51。
韓毅雄(1983)。網球肘。健康世界,86期,24-27。鄺麗(1995)。藝術體操編排理論與方法。中國、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蘇國興(2002)。學校體育表演會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
研究。健康與體育教學評鑑及學術研討會專刊,157-162。
鐘瓊珠(2001)。伸展操。載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國立台灣體育學院(主編),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暨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頁173-180)。台中: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2). Streching : The Safe Way to Improve Flexibility in Fitness Book, Ⅱ: Human Kinetic Publishers. P.51- 60.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0).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6th ed.). Williams & wilkins.
Anshel, M. H., Freedson, D., Hamill, J., Haywood, K., Horvat, M., & Plowman (1991). Dictionary of the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 . 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cs.
Baumgartner, T., & Jackson, A. (1987). Measurement for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Dubuque, IA: Brown.
Bracko, M. R. (2001). On-ic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and non-elite women’s ice hockey players.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15(1), 42-47.
Chandler, T. I., Kibler, W. B., Uhl T.L. (1990). Flexibility comparisons of junior elit tennis player stoother athletes.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8(2), 134-136.
Chu Q, Al-Kasspooles M, Smith J, Nava H, Douglass H, Driscoll D, Gibbs J. (2001). Is Glucagonoma of the Pancreas a Curable Disease? Int J Gastrointest Cancer, 29(3), 155-162.
CoColditz, G. A. (1999). Economic Costs of obesity and Inactivity.,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1(11),191-212, 663-667.
Corbin, C. B., & Nobel, L. (1980). Flexibility: A major compment of physical fitnes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eration, 5(16), 23-24.
Cynthia C. Norkin & D. Joyce White (1996). 關節活動度的測量(張永賢編譯)台北市:力大圖書有限公司。(原著於1995出版)
Denke, M. A. (1996). Lipids, estrogen statu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in wome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8(1), 4-13.
Harryman, D. T., Sidles, J. A., Clark. J. M., Mcquade, K. J, Gibb, T. D. & Masten, F. A. (1990). Translation of the humeral head on the glenoid with passive motion.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72a(3), 1334-1343.
Hoeger, W. W. K., & Hoeger, S. A. (2002). Principles and lab for fitness and wellness(6th ed.). Thomson Learning. P.267.
Ignico, A. A., & Mahon, A. D.(1995). The effects of a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 on low-fit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RQES), 66(1), 85-90.
Kaegi C, Lapointe MF, Giroux F et al. (1995). Absence of change in the passive joint movements of long term care patients following the application of a passive range of motion exercise program. Physical Occup Therapy Geriatr; 13(1/2), 81-100.
Kibler, W. B. & Chandler, T. J. (1994). Racquet Sports, Sports Injuries, Mechanisms,Prevenrion, Treatment. Williams and Wilkins, Baltimore.
Kibler, W. B. Chandler, T . J. & Uhl T. L. (1989). A musculoskeletal approach to the preparticipation physical examination. Preventing injury and improving perfom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7, 525-531.
Nakamura, E., Moritani, T.,& Kanetaka, A. (1989). Biological Age Versus Physical Fitness Age . European Journalof Applied Physiology and Occupational Physiology, 58(7), 778-785.
Pechtl, V. (1982). The basis and methods of flexibility train-ing. In D. Harre(Ed.). Training Slehre (p120-139). Berlin: Sportverlag.
Ransdell, L. B. and Wells, C, L. (1998).Physical activity in urban white, African-American, and Mexican-American women .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0(11), 1608-1615.
Rowland, T.W. (1990). Exercise and children’s health.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Sallis, J.F.(1993). Epidemi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33,
403-408.
Saris,W., Noordeloos,A., Ringnalda,B.,Van`t Hof,M.,&Binkhorst,R. (1980).
Reference values for aerobic power of healthy 4-to 18-year-old Dutch
children:Preliminary results. In:R.Binkhorst, H.Kemper, &W.Saris(Eds).Children and exercise XI(P.P.151-160).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Seidell, J. C., Visscher, L. S. & Hoogtreen, R. H. (1999).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mortality rate dat : current evidence and research Issuse:Medicine and researh issus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 31(11), 597-601.
Thirlaway, K., & Benton, D. (1993). Physical activit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school children in West Germany,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52(1),37-41.
Thoren,C.A.R.,&Asano,K. (1984).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cardiac function in 10-year-old boys and girls with high and low running performance. In J.Ilmarinen, &I.Valimaki(Eds).Children and sport:Pediatric work physiology(p.p.182-188).Berlin Heidelberg:Spring-Verlag.
Yarkony, G. M. (1984).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ntractures. In Kaplan PE editor. The Practice of Physical Medicine. Springfield: C.C. Thomas., 526-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