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16: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碧奇
研究生(外文):LIU PI-CHI
論文名稱:參耆製劑對11〜14歲棒球隊員有氧運動能力與抗運動疲勞效果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Sirn-Chee Preparation on Aerobic Capacity and xercise-induced Fatigue for 11-14 Years Old Baseball Players
指導教授:陳坤檸陳坤檸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KUN-N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參耆製劑棒球有氧運動能力運動疲勞Serotonin
外文關鍵詞:Sirn-Chee preparationbaseballaerobic capacityexercise-induced fatigueSerotoni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中藥參耆製劑對有氧運動能力與抗運動疲勞效果之效能。受試者為22名國小棒球隊員,以隨機方式分為實驗組11名(平均年齡、身高、體重為12.36±0.92歲、151.87±6.80公分、47.23±10.47公斤);控制組11名(平均年齡、身高、體重為12.55±0.52歲、157.20±9.76公分、52.35±11.58公斤),採「單盲實驗設計」進行四週實驗。蒐集受試者生理機能、有氧運動能力與血液生化指標相關數據,使用SPSS for windows 10.0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比較兩組於不同測驗時間點之差異,並以皮爾森積差相關考驗血紅素含量與有氧運動能力的相關程度,顯著水準皆定為α=.05。本研究結果包括:參耆製劑具顯著降低安靜時的血壓和心跳率作用,維持血紅素含量,提升有氧運動能力。再者,能顯著降低運動前、後的BLA、LDH濃度(p<.05),且對於次日晨的LDH與運動後的Serotonin濃度亦明顯降低(p<.05),但對次日晨的BLA,運動前、後及次日晨的BUN、CK和運動前與次日晨的Serotonin濃度則無顯著的影響。此外,血紅素含量與最大攝氧量、運動距離呈顯著正相關趨勢(p<.05)。本研究結論為參耆製劑具積極改善心血管功能,提升有氧運動能力,且對身體機能的調節具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並能維持血紅素含量,增加攝氧量,降低運動前、後的BLA、LDH和次日晨之LDH與運動後的Serotonin濃度,達到抗運動疲勞的效果;同時證實血紅素含量與有氧運動能力的高低具有相關性。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irn-Chee preparation on aerobic capacity and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Twenty-two athlet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s an experimental group(age=12.36±0.92 yrs, height=151.87±6.80 cm, weight=47.23±10.47 kg), and the control group(age=12.55±0.52 yrs, height=157.20±9.76 cm, weight=52.35±11.58 kg), for 4-weeks experiment period of the single-blind, crossover design. Preliminary and final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erobic capacity and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PSS software 10.0 for windows, which applied the mixed two-way ANOVA to determine varience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o determine mutuality. The significant level was set at α=.05.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 Sirn-Chee preparation might reduce resting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maintain the level of Hb and promote aerobic capacity. In addition, it also reduced the concentration of BLA、LDH in pre- and post tests (p<.05), the concentraction of LDH in the next morning and Serotonin at following exercis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5).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BLA in the next morning, and BUN、CK in pre- and post exercise and the next morning, and Serotonin in pre-exercise and the next morning. Furthermo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Hb and VO2max (r=.517, p<.05), Hb and the running distance(r=.454, p<.05). According to those results, the conclusions including Sirn-Chee preparation might improve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positively, promote aerobic capacity and has effect on regulating physical function. It might also reduce fatigue by maintaining the level of Hb, increasing oxygen uptake, and reduc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BLA、LDH in pre- and post tests, and LDH in the next morning, and Serotonin at following exercise. This study also demonstrated that Hb concerned with the aerobic capacity.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Ⅳ
附錄次………………………………………………………………………Ⅵ
表次…………………………………………………………………………Ⅶ
圖次…………………………………………………………………………Ⅸ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假設…………………………………………………………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5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參耆製劑的組成與藥理作用……………………………………7
第二節 運動疲勞的概念與機制 ………………………………………15
第三節 中醫對運動疲勞的理論 ………………………………………23
第四節 參耆製劑中相關藥材的應用研究 ……………………………28
第五節 結語 ……………………………………………………………34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8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1
第六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4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46
第一節 受試者生理特徵、生理機能、有氧運動能力與
血液生化指標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46
第二節 參耆製劑對生理機能之影響 …………………………………53
第三節 參耆製劑對有氧運動能力之影響 ……………………………57
第四節 參耆製劑對血液生化指標之影響 ……………………………62
第五節 血紅素含量與有氧運動能力之積差相關 ……………………8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4
第一節 結論 ……………………………………………………………84
第二節 建議 ……………………………………………………………85

參考文獻…………………………………………………………………86
一、中文文獻…………………………………………………………86
二、英文文獻…………………………………………………………94
附 錄 ……………………………………………………………………97
參考文獻
ㄧ、中文文獻
于曉鳳、睢大員、呂忠智(1995)。五味子粗多糖的初步藥理研究。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21(2),147-148。
于基國、朱體荃、周世章(1994)。參耆製劑對運動能力的影響。煙台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0(2),129-133。
王晨(2004)。補氣壯陽中藥對消除大鼠運動疲勞的影響。體育與科學,25(2),66-68。
王麗娟(2000)。淺析中藥在運動中抗運動疲勞促恢復的作用。浙江體育科學,22(6),36-38。
王森、張建國(2003)。五味子的研究概況及其開發前景。經濟林研究,21(4),126-127。
王錦鴻、戴慎、史欣德主編(2002)。實用中醫方藥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付克翠、陳菊平、陳元武(2004)。運動疲勞概述。四川體育科學,2,30-32。
田友清、余伯陽、寇俊萍(2004)。麥冬藥理研究進展。中國醫學生物技術應用雜誌,2,1-5。
牟秀榮、王惠卿、張青森、趙毅(1996)。對參耆補劑升血色素和抗運動疲勞作用的研究。中國民政醫學雜誌,8(1),32-33。
朱恩圓、賀慶、王崢濤、徐珞珊、徐國鈞(2001)。黨參化學成分研究。中國藥科大學學報,32(2),94-95。
曲綿域、高雲秋、浦鈞宗、陳吉棣、田得祥主編(1996)。實用運動醫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江蘇新醫學院編(1986)。中藥大辭典(縮印本)。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肖林榕(2005)。黃耆的臨床運用。明通醫藥,338,26-29。
宋亞軍(1999)。過度訓練與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4),39-42。
宋亞軍、謝敏豪(2004)。中醫藥、單胺類神經遞質與運動性中樞疲勞研究綜述。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8(6),68-72。
宋亞軍、孫勤樞、王魯克、王寧、梁玉記(2004a)。中藥對急性耐力運動大鼠腦組織血清素及其代謝能力的影響。深圳中西醫結合雜誌,14(2)72-75。
宋亞軍、孫勤樞、王寧、王魯克、梁玉記、謝敏豪(2004b)。益氣升陽、活血安神中藥複方對急性耐力運動後大鼠不同腦區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影響。中國運動醫學雜誌,23(1),38-41。
李麗、常波(2003)。淺談中醫藥在運動疲勞中的應用。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2),22-25。
李富宏、水彥芳(2004)。黨參研究進展。蘭州醫學院學報,30(3),99-101。
李世成、張愛萍、傅建強(1997)。參歸補血精對少年游泳運動員運動能力影響的初步研究。體育學刊,4,22-23。
何國榮、周林芝(2000)。中藥“體能一號”對女子中長跑運動員機能狀態影響的觀察。中國運動醫學雜誌,19(1),89-90。
林文弢(2000)。運動訓練生化分析。臺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
林佑穗、袁宗凡(編譯)(2000)。新編蓋統醫用生理學。臺北市:合記。(Guyton, A. C. & Hall, J. E., 1995)
林曉、周強峰、徐德生(2004)。麥冬藥理作用研究進展。上海中醫藥雜誌,38(6),59-61。
周金石、周衛海(2001)。補脾活血中藥對游泳運動員物質代謝機能的影響。中國體育教練員,3,38-39。
周厚瓊、曾慶卓、潘正興、黃武光、殷崎(1998)。貴州威寧引種栽培的潞黨參藥理研究初報。中國中藥雜誌,23(5),272-274。
周躍華、徐德生、馮怡、方軍、夏卉麗、劉瑾等人(2003)。麥冬提取物對小鼠心肌營養血流量的影響。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9(1),22-24。
周志宏、石幼琪、劉建紅、金以玲、朱克儉、羅新建等人(2001)。補腎益元方對運動小鼠抗運動疲勞能力的影響。中國運動醫學雜誌,20(1),83-84。
茅曉(2005)。麥冬配伍的茶療應用。明通醫藥,342,36-37。
苗明三(2004)。大棗多糖對小鼠氣血雙虛模型胸腺及脾臟組織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8(27),5894-5895。
苗明三、方曉艷(2003)。五味子多糖對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中國中醫藥科技,10(2),100-101。
高順生(2004)。中醫藥抗運動疲勞的中醫學機理研究。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5(3),71-74。
高志海、曹培琳(2004)。黨參與玉竹配伍的臨床運用。山西中醫學院學報,5(4),40-41。
姬成茂、傅蘭英(1999)。“耐保力”製劑強化飼料對大白鼠運動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中國運動醫學雜誌,18(2),172-176。
徐先祥、彭代銀、劉青雲(2000)。黃耆皂甙類成份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綜述)。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3,128-130。
徐忠瑞、張洪木、段桂華、王樹榮(1995)。“運樂922”口服液對提高運動能力的研究。山東體育科技,1,1-4。
徐瑜玲、苗明三、孫艷紅、苗艷艷(2004)。大棗多糖對氣血雙虛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8(24),5050-5051。
孫革、潮芳(2004)。中藥消除運動疲勞方法的研究綜述。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7(8),1078-1080。
海力茜、張慶英、趙玉英、梁鴻、堵年生(2004)。多序岩黃耆化學成分研究。中國中藥雜誌,29(5),432-434。
馬玉蘭、胡利民、史麗萍、馬東明、馬艷(2001)。“養筋柔肝方”抗運動疲勞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對大鼠運動能力和糖儲備的影響。天津中醫,18(5),38-39。
張原福(1996)。中醫藥理學之概念與應用。臺北市:志遠。
張世明(1997)。利用中醫手段消除疲勞,恢復競技能力。中國科技資訊,19,30。
張英、李鐵兵(1998)。參耆合劑抗運動疲勞作用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中醫藥學報,4,35。
張愛芳、馮煒權(1996)。理氣活血中藥對運動訓練小鼠某些生化指標的影響。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4),27-33。
張蕾、鄧樹勳(2002)。運動疲勞與神經遞質的生理學研究進展(綜述)。體育學刊,9(2),118-120。
張天紅、張馨、耿愛萍(2001)。潞黨參藥理實驗研究。時珍國醫國藥,12(6),488-489。
張灝、苗素美、高順生(2001)。益氣活血藥抗運動疲勞的實驗研究。首都體育學院學報,13(4),14-19。
張玉亮、張貞良、朱成全、榮向路(2002)。平衡陰陽口服液抗運動疲勞、抗應激的實驗研究。海軍醫學雜誌,23(1),6-8。
張世明、虞亞明、馬健、蔣麟、梁翼(1998)。運動疲勞的中醫分型與診斷研究。體育科學,18(6),59-62。
張曉東、李驍君、鄭鑫、魏爽、胡斌、孟先峰(2004)。關於應用口服複方中藥消除CBA聯賽中運動員運動疲勞的研究。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48-49。
陳存仁(1975)。中國藥學大辭典。臺北市:旋風。
陳華(1992)。中醫的科學原理。臺北市:商務。
陳坤檸(2002)。應用運動生理學。臺北市:五南。
陳俊明(2000)。實用養生中藥DIY。臺北市:九思。
陳敏雄(2003)。運動疲勞及消除疲勞的特殊營養補充品。安徽體育科技,24(3),52-54。
陳理標、黃麗英、秦鑒(2004)。中藥補氣養陰清熱活血方抗運動疲勞的實驗研究。中國臨床康復,8(12),2338-2339。
曹佩江、繆愛琴、嚴政、朱曉梅、邵慧秋、戴秀霞(2001)。健脾生血中藥對消除小鼠運動疲勞的研究。體育與科學,22(5),51-53。
許禮皙、鄧樹勳、徐曉陽(2000)。運動性中樞疲勞的生化基礎。浙江體育科學,22(2),58-60。
陸曙、張寄南(1998)。黃耆的心血管藥理作用研究進展。中草藥,29(1),59-61。
黃炳堯(1997)。黃耆建中湯抗力竭性運動疲勞效應之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瑞東(1996)。黃耆的成分與藥理作用。生藥資訊,4,34-44。
黃志輝(2000)。氨基酸代謝、腦神經遞質與運動性中樞疲勞。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4(4),555-558。
黃富軍(2000)。淺談補中益氣湯的雙向調節作用。湖北中醫雜誌,22(3),42。
黃光英、陸付耳、陽光、楊明煒、方建國、鄒欣等人(1999)。生力膏對小鼠運動能力的影響。中國運動醫學雜誌,18(3),275-276。
喬玉成(2000a)。抗運動疲勞中藥的現代藥理研究。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5(1),68-72。
喬玉成(2000b)。關於中醫藥抗運動疲勞的立法思考。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3(4),490-492。
馮美雲(主編)(1999)。運動生物化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馮煒權(1993)。運動疲勞和恢復過程與運動能力的研究新進展。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6 (2),17-29。
馮煒權(1998)。運動訓練生物化學。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馮煒權(2000)。運動疲勞及過度訓練的生化診斷—運動生物化學動態之三。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3(4),498-502。
馮煒權(2003)。對運動疲勞機理的再認識。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6(4),433-437。
陽放、袁軍、付平(2003)。五味子的研究概況。華西藥學雜誌,18(6),438-440。
楊樹基(1995)。中藥飲劑對恢復疲勞及提高運動成績的作用。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1),80-82。
楊錫讓、時慶德(1999)。多福爾口服液提高運動能力及抗運動疲勞的實驗研究。中國運動醫學雜誌,18(4),369-370。
萬春、彭翠波(2004)。降血脂抗血栓降血壓的常用中藥藥理介紹。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13(21),2937-2938。
趙俊(2004)。運動疲勞產生的機制及其消除途徑。潮州師範學院學報,26(1),84-88。
廖冠群、雷薌生、廖菲菲、陳秋月、丘小龍、張守元、葉槐菁、鄭永忠、姜國平、王海洲、湯麗清(2002)。活血皇漿對田徑運動員血液動力流變學和血液有形成份參數的影響。中國體育科技,38(4),39-41。
廖冠群、雷薌生、廖菲菲、陳秋月、丘小龍、張守元、葉槐菁、鄭永忠、姜國平、王海洲、湯麗清、姜宏(2003)。田徑運動員夏季比賽服用活血皇漿抗運動疲勞觀察。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6(1),48-50。
熊知輝(2000)。參耆顆粒劑抗小鼠疲勞作用的研究。湖南中醫雜誌,16(3),73。
熊若虹、蘇全生、王嵐、何春江、周春陽(1998)。手球運動員大運動量訓練的中醫藥調理。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4(3),87-89。
鄧樹勳、王健(主編)(2004)。運動生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縣:冠學文化。
潘珊珊、鄭瀾、陸愛雲、張炎、孫海濤、談步忠等人(2001)。健脾生血中藥促進運動疲勞消除對血漿心鈉素的影響。體育科學,21(4),58-60。
劉志元(2003)。從中醫角度看運動疲勞和恢復。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4),24-26。
劉克敏、劉振玉(2005)。黃耆的藥理作用及其在運動醫學中的應用。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14(17),2346-2349。
歐明毫(2002)。中醫藥改善運動性免疫功能的研究進展。安徽體育科技,23(4),48-50。
樊晉華、侯明新、王方、王安利、曾小瀾(2002)。健脾增免中藥對小鼠免疫機能及力竭性游泳運動能力的影響。中國運動醫學雜誌,21(4),371-374。
樊晉華、侯明新、武斌、邱蕾、徐月(2005)。服用健脾增免中藥對耐力運動員免疫機能及有氧運動能力的影響。中國運動醫學雜誌,24(3),307-310。
鞠寶兆(2004)。運動疲勞的中醫藥調節機制。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3(1),25-26。
戴艷(2004)。運動疲勞的產生機制及恢復措施的研究。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3(3),333-335。
魏鈍鐳、周永平、徐珊(2001)。“健力方”抗運動疲勞作用的實驗研究。中國體育科技,37(9),41-42。
關俊玲、李明潤、高向耘、李明、溫庭民(2002)。不同產地大棗化學成分的含量分析。天津藥學,14(3),82-83。

二、英文文獻
Asmussen, E. (1979). Muscle fatigu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11(4), 313-321.
Blomstrand, E. (2001). Amino acids and central fatigue. Amino Acids, 20( 1 ) , 25 - 34.
Bailey, S. P., Davis, J. M., & Ahlborn, E. N. (1993a). Serotonergic agonists and antagonists affect endurance performance in the ra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4(6), 330-333.
Bailey, S. P., Davis, J. M., & Ahlborn, E. N. (1993b). Neuroendocrine and substrate responses to altered brain Serotonin activity during prolonged exercise to fatigu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74(6), 3006-3012.
Bequet, F., Gomez-Merino, D., Berthelot, M., & Guezennec, C. Y. (2001). Exercise-induced changes in brain glucose and serotonin revealed by microdialysis in rat hippocampus: effect of glucose supplememtation. Acta physiologica Scandinavica, 173(2), 223-230.
Blomstrand, E., Perrett, D., Parry-Billings, M., & Newsholme, E. A., (1989). Effect of sustained exercise on plasma amino acid concentrations and on 5-hydroxytryptamine metabolism in six different brains in the rat. Acta Physiologica Scandinavica, 136(3), 473-481.
Cabral de Oliveira, A. C., Perez, A. C., Merino, G., Prieto, J. G. & Alvarez, A. I. (2001). Protective effects of Panax ginseng on muscle injury and inflammation after eccentric exercise.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C: Toxicology & Pharmacology, 130(3), 369-377.
Chen, K. -T., Su, C. -H., Hsin, L. -H., SU, Y. -C., Su, Y. -P., & Lin, J. -G. (2002). Reducing fatigue of athletes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of Huangqi Jianzhong Tang.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3(8), 757-761.
Chaouloff, F., Laude, D., & Elghozi, J. L. (1989). Physical exercise: evidence for differential consequences of tryptophan on Serotonin synthesis and metabolism in central serotonergic cell bodies and terminals.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78(2), 121-130.
Davids, J. M., & Bailey, S. P. (1997). Possible mechanism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atigue during exercis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9(1), 45-57.
Davis, J. M., Alderson, N. L., & Welsh, R. S. (2000). Serotonin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atigue: nutritional consideration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2(2 Suppl), 573S-578S.
Edwards, R. H. T. (1983). Biochemical bases of fatigue in exercise performance : catastrophe theory of muscular fatigue. In H. G. Knuttgen, J. A. Vogel & J. R. Poortmans (eds.), Biochemistry of exercise (International series on sport sciences) (pp. 3-28).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Engels, H. J., Kolokouri, I., Cieslak, T. J., & Wirth, J. C. (2001). Effects of ginseng supplementation on supramaximal exercise performance and short-term recov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15(3), 290-295.
Ferrando, A., Vila, L., Voces, J. A., Cabral, A. C., Alvarez, A. I., & Prieto, J. G. (1999). Effects of a standardized Panax ginseng extract on the skeletal muscle of the rat: a comparative study in animals at rest and under exercise. Planta Medica, 65(3), 239-244.
MacLaren, D. P. M., Gibson, H., Parry-Billings, M., & Edwards, R. H. T. (1989). A review of metabolic and physiological factors in fatigue. In K.B. Pandolf, (Ed.),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pp. 29-66). 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s.
Maughan, R. J. (2000). Nutrition in Sport. The Encyclopadia of Sports Medicine Ⅶ.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
Newsholme, E. A., Acworth, I. N., & Blomstrand, E. (1987). Amino-acids, brain neurotransmitters and a functional link between muscle and brain that is important in sustained exercise. In G. Benzi, (Ed.), Advances in Biochemistry(pp. 127–133). London: John Libbey Eurotext Ltd.
Wang, Lawrence C. H., & Lee, Tze-fun (2000). Effect of ginseng saponins on cold tolerance in young and elderly rats. Planta Medica, 66(2), 144-14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