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9 08: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鶴斌
研究生(外文):Ho-Pin Chiu
論文名稱:里龍山自然步道植群與土壤衝擊評估與影響因素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pact Assessment and Factors of the Vegetation and Soil in Lilung Mountain Natural Trail
指導教授:羅凱安 葉慶龍
指導教授(外文):Kai-An Lo Ching-Long Y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森林系
學門:農業科學學門
學類:林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8
中文關鍵詞:里龍山自然步道步道衝擊經營管理參數衝擊參數可接受改變限度
外文關鍵詞:Lilung Mountain natural trailTrail impactManagement parametersImpact parametersLimit of acceptable chan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6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利用既成事實調查分析方法作為里龍山自然步道衝擊之監測方法。其目的是期望藉由調查之結果,找出經營管理參數(步道鋪面、步道坡度、邊坡坡度、步道坡長、遊客量、冠層覆蓋度)與衝擊參數(步道寬度增加率、植群覆蓋度減少率、植相變異度、指標植物高度降低率、植群衝擊指數、根系裸露程度、土壤pH值增加率、含水降低率、含石增加率、土壤硬度增加率、土壤沖蝕體積)彼此之間的相關性,以訂出一客觀之衝擊預測模式,並且利用問卷訂出可接受改變限度。

研究結果顯示,里龍山自然步道整體而言,其植群與土壤衝擊大多集中在步道兩側0至1 m處。在植群衝擊方面,整條步道周圍之植群衝擊程度皆達到趨近60%之嚴重衝擊程度,而步道後段(休息區至三角點)之根系裸露程度更達到最嚴重的第4等級。在土壤衝擊方面,步道前段(登山口至休息區)之土壤沖蝕體積平均為11.4 m3,較步道後段之平均土壤沖蝕體積4.0 m3為高。在經營管理參數方面,皆與衝擊參數具有相關。其中又以坡長與衝擊參數最具相關。另外,問卷分析結果,受訪遊客認為步道兩旁的植群覆蓋度不得低於60%。本研究依據實地的調查研究結果,提出建立步道之基礎資料、建立登山遊客之基本資料、步道分段管理 、長期進行衝擊之監測、步道鋪面之改善等改善衝擊之建議,供有關單位在制定或修正經營管理策略時之參考。

關鍵詞:里龍山自然步道、步道衝擊、經營管理參數、衝擊參數
可接受改變限度
This study was devoted to monitor impacts of Lilung Mountain natural trail by the after-the-fact analysis.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rail management parameters (trail surface, gradient, trailside gradient, length, the number of visitors and coverage of canopy) and trail impact parameters (width increment, cover reduction, floristic dissimilarity, height reduction, index of vegetation impact, degree of exposing roots, soil acidity increment, soil moisture reduction, stone increment, soil hardness increment and volume of soil erosion), and establish an objective impact predictable model. The interval of limit of acceptable change (LAC) was defined by the visitors’ questionnaires.

The important results of field data analysis are as the followings: vegetation and soil impacts are found within 0~1 m along the trail. The extent of vegetation impacts along the trailside is up to 60%, and the degree of exposing roots in the back of the trail (from the visitor’s rest area to the mountain top area) comes to the fourth grade even more. The average volume of soil erosion in the front of the trail (from the entrance of the trail to the visitor’s rest area) is 11.4 m3, and it in the back of the trail is 4.0 m3. All the management parameters are correlated with impact parameters, especially the trail length. In addition, the majority visitors’ questionnaires surveyed the limit of acceptable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from the trail should not be lower than 60%. Therefore, we have suggested several proposals: including investigating basic data of the trail and visitors, managing the trail separately by its properties, monitoring the trail impacts in long time period, improving the trail pavement, etc. These could be suggested to agencies for making or amending their trail management policies.

Keywords: Lilung Mountain natural trail, Trail impact, Management
parameters, Impact parameters, Limit of acceptable change
目錄
摘要……………………………………………………………………Ⅰ
Abstract……………………………………………………………III
誌謝……………………………………………………………………V
目錄……………………………………………………………………VI
圖表目錄……………………………………………………………VIII
壹、前言………………………………………………………………1
貳、文獻回顧…………………………………………….........4
一、國家步道發展概述………………………………………..4
二、步道衝擊之定義……………………………………………8
三、遊憩活動對土壤與植群之衝擊……………………………9
四、步道之衝擊型態……………………………………………....10
五、步道衝擊之相關理論及研究………………………………12
參、研究地區與方法…………………………………………………26
一、研究地區環境概況………………………………………………26
二、研究架構……………………………………………………29
三、研究方法……………………………………………………30
肆、結果與討論………………………………………………………40
一、植群衝擊程度現況描述……………………………………40
二、土壤衝擊程度現況描述……………………...........44
三、經營管理參數與衝擊參數之相關分析與討論……………51
四、里龍山登山遊客問卷調查與分析……………………………...67
伍、結論與建議…………………………………………………………76
一、結論……………………………………………………………76
二、建議……………………………………………………………77
參考文獻………………………………………………………………….80
附錄一、里龍山自然步道沿線之植物名錄…………………………….84
附錄二、里龍山自然步道遊憩衝擊調查表…………………………….93
附錄三、里龍山自然步道衝擊調查問卷……………………………….95
附錄四、步道邊緣植被覆蓋度可接受改變之級別照片……………….97
附錄五、步道鋪面改善種類照片……………………………………….98
附錄六、里龍山54個樣區照片………………………………………..100
作者簡介…………………………………………………………………108





圖表目錄
圖1 研究流程圖…………………………………………………………3
圖2 踐踏對植群與土壤之衝擊…………………………………………10
圖3 步道衝擊程度圖……………………………………………………11
圖4 遊憩容許量之觀念架構……………………………………………14
圖5 遊客衝擊經營管理程序圖…………………………………………19
圖6 里龍山地理位置圖…………………………………………………26
圖7 里龍山自然步道路線圖……………………………………………28
圖8 研究架構圖…………………………………………………………29
圖9 步道連續樣區設置圖………………………………………………31
圖10 里龍山自然歩道前後段之植群覆蓋度減少率(CR)比較圖…...41
圖11 里龍山自然歩道前後段之植相變異度(FD)比較圖…….......42
圖12 里龍山自然歩道前後段植物高度降低率(HR)比較圖….......43
圖13 里龍山自然歩道前後段之植群衝擊指數比較圖………......44
圖14 里龍山自然歩道前後段之pH值增加率比較圖…………………46
圖15 里龍山自然歩道前後段之含水降低率比較圖…………………...47
圖16 里龍山自然歩道前後段之含石增加率比較圖……………….....47
圖17 里龍山自然歩道前後段之土壤硬度增加率比較圖…….........47
圖18 里龍山自然歩道樣區位置分佈圖……………………….........50
表1 步道狀況用詞之分類………………………………………………..8
表2 國內步道衝擊相關研究一覽表……………………………………21
表3 里龍山自然步道不同海拔高度之樣區數…………………………38
表4 里龍山自然步道植群衝擊效應統計表……………………………41
表5 里龍山自然步道植群衝擊程度分級表……………………………44
表6 里龍山自然步道土壤衝擊效應統計表……………………………46
表7 植群與土壤衝擊嚴重樣區表………………………………………49
表8 里龍山自然步道經營管理與衝擊參數之相關係數分析........51
表9 根系裸露程度與經營管理參數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52
表10 鋪面有無對植群與土壤衝擊量之相關性…………………….....53
表11 坡度對植群與土壤衝擊量之相關性…………………….........55
表12 里龍山3月份遊客人數統計表…………………………………....58
表13 里龍山各月份與年遊客人數統計表………............58
表14 里龍山自然步道各衝擊效應間之相關係數分析………...60
表15 轉軸後之因素成分結構矩陣表……………………………….......62
表16 里龍山自然步道經營管理與衝擊參數之複廻歸分析表….........63
表17 里龍山登山遊客基本資料…………………………………….......69
表18 里龍山登山遊客遊憩特性…………………………………….......72
表19 遊客對步道兩旁植群覆蓋接受程度及鋪面改善種類之選擇.......75
參考文獻
王相華 (1988) 遊樂活動對天然植群之影響及其經營計劃體系。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9頁。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2002) 玉山國家公園高山步道遊憩承載量調查。玉山國家公園委託研究計劃期末報告。
台灣省農林廳山地農牧局 (1984) 屏東縣山坡地土壤調查報告。166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03) 國家步道系統藍圖之規範,209頁。
林國銓 (1989) 踐踏對森林遊樂區土壤與植群的衝擊。臺灣林業15(6): 31-38。
林晏州 (1987) 玉山國家公園遊憩承載量及遊憩需求調查研究報告。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10頁。
林秀娟 (1996) 遊憩活動對溪頭大學池土壤及植群之衝擊與其管理策略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42頁。
林晏州 (2002) 健行步道遊憩容許量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12(2): 125-140。
林晏州 (2003) 玉山國家公園步道遊憩承載量及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 13(2):27-48。
李明宗 (1994) 觀光遊憩對實質環境的影響。休閒、觀光、遊憩論文集,273-277頁。
金恆鑣 (1989) 森林遊樂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生態原則下的森林經營研討會論文集。246-256頁。

吳孟娟 (2002) 步道衝擊預測模式與遊憩容許量評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7頁。
洪怡萍 (2003) 合歡山地區步道衝擊及其影響因子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87頁。
陳水源、李明宗合譯 (1987) 遊憩規劃中之容許量-一個可供替選的理論架構。造園季刊 2(2):11-19。
陳昭明、蘇鴻傑、胡弘道 (1989) 風景區遊客容納量之調查與研究。台大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208頁。
陳嘉男 (1998) 奧萬大森林遊樂區之遊憩資源衝擊及其經營管理策略。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120頁。
郭育任 (2003) 國家步道系統藍圖之規範期末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彭育琦 (1997) 塔塔加地區步道衝擊及其影響因子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43頁。
黃志堅 (2000) 不同遊憩機會步道可接受指標因子建立之研究-以藤枝森林遊樂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0頁。
黃德雄 (2004) 台灣長程遊憩山徑環境特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62頁。
楊宏志、林澔貞 (1992) 遊憩容納量:觀念及發展。臺灣林業18(11): 24-34。
楊武承 (1992) 保護區遊憩衝擊與實質生態承載量之研究-以台北市四獸山植群為例。戶外遊憩研究 5(1):19-56。
楊宏志 (1995) 何去何從:森林遊樂區遊憩容許量。戶外遊憩研究8(4):75。
葉清旺 (2004) 里龍山植群多樣性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研究所碩士論文。95頁。
曹正、李瑞瓊 (1989) 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計準則研究報告。交通部觀光局委託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1-25頁。
賴明洲、薛怡珍 (2000) 雪山主峰步道承載量之計量研究。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120頁。
劉儒淵 (1989) 戶外遊憩對環境之衝擊及其管理維護。戶外遊憩研究2(1):3-18。
劉儒淵 (1990) 遊憩資源衝擊之經營理念與策略。森林遊樂研討會論文集。181-197頁。
劉儒淵 (1993) 踐踏對玉山步道沿線高山植群衝擊之研究。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7(3):53-72。
劉儒淵 (2000) 塔塔加地區步道土壤沖蝕及其監測之研究(二)。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4(4):201-219。
劉儒淵、陳嘉男、賴明洲 (2001) 奧萬大森林遊樂區步道衝擊之研究。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5(4):249-271。
劉吉川 (2004) 北大武登山步道之遊憩衝擊監測計劃期末報告書。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東華大學運動與休閒學系。53頁。
謝思怡 (2000) 社頂、龍磐地區踐踏效應影響因子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研究所碩士論文。114頁。
Cole, D. N. (1978) Estimating the susceptibility of wildland vegetation to trailside altern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5: 281-286.
Cole, D. N. (1983)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the backcountry trail conditions. USDA Forest Research Paper INT-450.
Graefe, A. R., F. R. Kuss, and L. Loomis (1986) 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 in wildland setting. In:Lucus, R. C.(ed.), Proceedings: National wilderness research conference: current research 432-439.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tation, Ogden, UT.
Hammitt, W. E., and D. N. Cole (1987) Wildland Recreation: Ecology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LaPage, W. F. (1963) Some sociological aspect of forest recreation. Journal of Forestry 61: 32-36.
Liddle, M. J., and H. R. A. Scorgie (1980) The effects of recreation on freshwater plants and animals: A review.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7(2): 183-206.
Leung, Y. E., and J. L. Marion (1996) Trail degradation as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state of the knowledge review.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51(2): 130-136.
Manning, R. E. (1979) Impacts of recreation on riparian soils and vegetation.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15: 30-43.
Shelby, B., and T. A. Heberlein (1984)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arrying capacity determination. Leisure Sciences 6: 433-45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楊宏志、林澔貞 (1992) 遊憩容納量:觀念及發展。臺灣林業18(11): 24-34。
2. 林晏州 (2003) 玉山國家公園步道遊憩承載量及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 13(2):27-48。
3. 林國銓 (1989) 踐踏對森林遊樂區土壤與植群的衝擊。臺灣林業15(6): 31-38。
4. 楊宏志 (1995) 何去何從:森林遊樂區遊憩容許量。戶外遊憩研究8(4):75。
5. 劉儒淵 (1989) 戶外遊憩對環境之衝擊及其管理維護。戶外遊憩研究2(1):3-18。
6. 1、 黃虹霞,「職業災害補償相關法律問題」,萬國法律第126期第66-68頁,2002.12。
7. 2、 林振賢,談職業病的鑑定制度,中國勞工,1998.07。
8. 3、 古振暉,論相當因果關係之「相當」(上)(中)(下),月旦法學,1997.03、1997.04、1997.05。
9. 4、 呂太郎,因果關係之比例與損害額,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002.04。
10. 5、 薛瑞元,論因果關係(上)(下),月旦法學, 2001.09、2001.10。
11. 6、 王榮德,職業病環境並診斷原則與實務,內科學誌,1994.03。
12. 7、 黃百粲,合理的懷疑淺論職業病診斷的若干困惑,中華職業醫學雜誌,2001.06.24。
13. 8、 林更盛,勞基法上職業災害因果關係的判斷—評臺灣高等法院八七年勞上字第五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005.11。
14. 15、 蘇德勝,我國職業病鑑定制度,勞工行政,1997.12,P12-17。
15. 19、 王榮德、郭恩芳,常見的職業病與環境病診斷方法,醫學繼續教育, 19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