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王相華 (1988) 遊樂活動對天然植群之影響及其經營計劃體系。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9頁。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2002) 玉山國家公園高山步道遊憩承載量調查。玉山國家公園委託研究計劃期末報告。
台灣省農林廳山地農牧局 (1984) 屏東縣山坡地土壤調查報告。166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03) 國家步道系統藍圖之規範,209頁。
林國銓 (1989) 踐踏對森林遊樂區土壤與植群的衝擊。臺灣林業15(6): 31-38。林晏州 (1987) 玉山國家公園遊憩承載量及遊憩需求調查研究報告。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10頁。
林秀娟 (1996) 遊憩活動對溪頭大學池土壤及植群之衝擊與其管理策略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42頁。林晏州 (2002) 健行步道遊憩容許量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12(2): 125-140。
林晏州 (2003) 玉山國家公園步道遊憩承載量及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 13(2):27-48。李明宗 (1994) 觀光遊憩對實質環境的影響。休閒、觀光、遊憩論文集,273-277頁。
金恆鑣 (1989) 森林遊樂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生態原則下的森林經營研討會論文集。246-256頁。
吳孟娟 (2002) 步道衝擊預測模式與遊憩容許量評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7頁。洪怡萍 (2003) 合歡山地區步道衝擊及其影響因子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87頁。陳水源、李明宗合譯 (1987) 遊憩規劃中之容許量-一個可供替選的理論架構。造園季刊 2(2):11-19。
陳昭明、蘇鴻傑、胡弘道 (1989) 風景區遊客容納量之調查與研究。台大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208頁。
陳嘉男 (1998) 奧萬大森林遊樂區之遊憩資源衝擊及其經營管理策略。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120頁。郭育任 (2003) 國家步道系統藍圖之規範期末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彭育琦 (1997) 塔塔加地區步道衝擊及其影響因子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43頁。黃志堅 (2000) 不同遊憩機會步道可接受指標因子建立之研究-以藤枝森林遊樂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0頁。黃德雄 (2004) 台灣長程遊憩山徑環境特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62頁。楊宏志、林澔貞 (1992) 遊憩容納量:觀念及發展。臺灣林業18(11): 24-34。楊武承 (1992) 保護區遊憩衝擊與實質生態承載量之研究-以台北市四獸山植群為例。戶外遊憩研究 5(1):19-56。
楊宏志 (1995) 何去何從:森林遊樂區遊憩容許量。戶外遊憩研究8(4):75。葉清旺 (2004) 里龍山植群多樣性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研究所碩士論文。95頁。曹正、李瑞瓊 (1989) 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計準則研究報告。交通部觀光局委託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1-25頁。
賴明洲、薛怡珍 (2000) 雪山主峰步道承載量之計量研究。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120頁。
劉儒淵 (1989) 戶外遊憩對環境之衝擊及其管理維護。戶外遊憩研究2(1):3-18。劉儒淵 (1990) 遊憩資源衝擊之經營理念與策略。森林遊樂研討會論文集。181-197頁。
劉儒淵 (1993) 踐踏對玉山步道沿線高山植群衝擊之研究。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7(3):53-72。
劉儒淵 (2000) 塔塔加地區步道土壤沖蝕及其監測之研究(二)。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4(4):201-219。
劉儒淵、陳嘉男、賴明洲 (2001) 奧萬大森林遊樂區步道衝擊之研究。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5(4):249-271。
劉吉川 (2004) 北大武登山步道之遊憩衝擊監測計劃期末報告書。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委託東華大學運動與休閒學系。53頁。
謝思怡 (2000) 社頂、龍磐地區踐踏效應影響因子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研究所碩士論文。114頁。Cole, D. N. (1978) Estimating the susceptibility of wildland vegetation to trailside altern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5: 281-286.
Cole, D. N. (1983)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the backcountry trail conditions. USDA Forest Research Paper INT-450.
Graefe, A. R., F. R. Kuss, and L. Loomis (1986) 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 in wildland setting. In:Lucus, R. C.(ed.), Proceedings: National wilderness research conference: current research 432-439.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tation, Ogden, UT.
Hammitt, W. E., and D. N. Cole (1987) Wildland Recreation: Ecology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LaPage, W. F. (1963) Some sociological aspect of forest recreation. Journal of Forestry 61: 32-36.
Liddle, M. J., and H. R. A. Scorgie (1980) The effects of recreation on freshwater plants and animals: A review.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7(2): 183-206.
Leung, Y. E., and J. L. Marion (1996) Trail degradation as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state of the knowledge review.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51(2): 130-136.
Manning, R. E. (1979) Impacts of recreation on riparian soils and vegetation.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15: 30-43.
Shelby, B., and T. A. Heberlein (1984)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arrying capacity determination. Leisure Sciences 6: 43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