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23: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菁雅
研究生(外文):Ching Ya Huang
論文名稱:行動學習評量與成效分析-以高職電腦軟體應用乙級課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Assessment and Effect Analyses for Mobile Learning -The Case of Class B of Computer Software Application Technicians for th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指導教授:龔旭陽龔旭陽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Yang K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系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8
中文關鍵詞:行動學習網路形成性評量學習成效學習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Mobile Learning SystemLearning EffectivenessLearning SatisfactionWeb-Based Formative Assess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隨行動網路普及與上網設備運算能力的增加,其中結合傳統的數位學習(E-learning)與行動運算科技的行動學習(M-learning)勢必成為未來學習方式的主流。本論文改善先前研究之行動學習系統-個人化適性行動學習系統(Personalized and Adaptive Mobile Learning System, PAML),設計如何應用AG技術於知識型與操作型並重的行動學習系統,並針對學生行動學習後進行評量分析與系統成效分析。本論文主要目標為以下四項:(1)設計符合不同科目屬性的行動學習流程。(2)設計符合不同科目屬性的行動學習評量機制。(3)行動學習應用在不同屬性科目上,皆能有效提升學習成效。(4)學習者對行動學習系統有好的滿意度。實驗設計課程為高職電腦軟體應用乙級檢定的學科與術科課程,實驗結果証明學生在行動科技的輔助下,可以確實提升學習成果與效率。
With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networks and the increased computing capability of mobile appliances, the mobile learning with provision of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and multiparty interaction operation certainly becomes the main trend of the Electronic learning. This thesis improves the previously developed system, which is the Personalized and Adaptive Mobile Learning System (PAML), to design the mobile learning system using AG technology and mobile appliances. This thesis achieves the further assessment analyses and learning analyses for students to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study. The main goals of thesis are the following four items. (1) Design the suitable mobile learning procedure for the specific courses. (2) Design the effective assessment mechanism for the specific courses. (3) Apply the designed mobile learning procedure and mechanism to different attributed courses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4)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signed the mobile learning system.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is class B of Computer Software Application Technicians for th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The evaluated results prove that students really improv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under the assisting of the design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IX
1.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研究目的與方法 2
1.3論文架構 3
2. 文獻探討 4
2.1傳統數位學習V.S 行動學習 4
2.1.1傳統數位學習 4
2.1.2行動學習 6
2.2電腦輔助教學 8
2.2.1教導式電腦輔助教學 10
2.2.2模擬式電腦輔助教學 11
2.3學習評量 12
2.3.1總結性評量 13
2.3.2形成性評量 13
2.3.3網路形成性評量 14
2.3.4線上學習歷程評量 15
2.3.5電腦輔助教學的評量原則 15
2.4學習成效 16
2.5學習滿意度 17
3. 研究方法 18
3.1研究流程 18
3.2行動學習分析 19
3.3行動學習系統設計 21
3.4行動學習流程 22
3.5學科教導式學習課程設計 25
3.5.1行動學習環境下學科教導式學習流程 25
3.5.2學科課程內容架構 26
3.5.3學科評量設計 27
3.6術科模擬式學習課程設計 28
3.6.1行動學習環境下術科模擬式學習流程 28
3.6.2術科課程內容架構 29
3.6.3術科評量設計 30
3.7實驗設計 30
3.7.1實驗對象 30
3.7.2實驗流程 31
3.7.3實驗前的訓練 32
3.8研究工具 32
4. 系統分析與實作展示 33
4.1系統分析 33
4.1.1使用者介面設計 33
4.1.2系統建置分析 34
4.1.3系統功能分析 34
4.2系統實作展示 37
4.2.1 Adaptive Learning Server適應學習伺服器 37
4.2.2教師管理選單 39
4.2.3學生學習選單 43
5. 資料分析 49
5.1樣本資料分析 49
5.2課程學習認知及電腦自我效能分析 51
5.3不同學習模式下學科學習成效的前、後測之差異分析 54
5.4不同學習模式下術科學習成效之差異分析 55
5.5網路形成性評量與學習成效之相關性分析 56
5.6學習滿意度分析 57
5.7系統滿意度分析 59
6.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62
6.1結論 62
6.1.1研究發現 62
6.1.2研究結論 63
6.2未來研究方向 63
參考文獻 65
附錄 69
附錄一 學生基本資料調查問卷 69
附錄二 實驗前課程學習認知與電腦自我效能分析量表 70
附錄三 電腦軟體應用乙級檢定學科成就前測量表 71
附錄四 SML行動學習系統學習滿意度及系統滿意度量表 74
附錄五 電腦軟體應用乙級檢定學科成就後測量表 75
作者簡介 78

圖目錄
圖2-1 數位學習示意圖 5
圖2-2 數位學習的四要素圖 5
圖2-3 行動學習示意圖 7
圖2-4 教導式(Tutorials)教學流程圖 11
圖2-5 模擬式(Simulation)教學流程圖 12
圖3-1 研究流程圖 18
圖3-2 SML系統行動學習系統架構圖 21
圖3-3 SML系統行動學習系統<即時同步>學習流程圖 23
圖3-4 SML系統行動學習系統<串流非同步>學習流程圖 24
圖3-5 行動學習環境下學科教導式學習流程圖 25
圖3-6 電腦軟體應用乙級學科課程內容架構 26
圖3-7 行動學習環境下術科模擬式學習流程圖 28
圖3-8 電腦軟體應用乙級術科課程內容架構 29
圖3-9 實驗流程圖 31
圖4-1 SML行動學習系統功能架構圖 36
圖4-2 Adaptive Learning Server引導程式碼 37
圖4-3 行動設備PDA登入畫面 38
圖4-4 桌上型電腦登入畫面 38
圖4-5 學生資料管理畫面 39
圖4-6 課程檔案式管理畫面 39
圖4-7 線上測驗管理畫面 40
圖4-8 線上測驗製卷畫面 40
圖4-9 線上測驗監控畫面 41
圖4-10 全體學生學習記錄畫面 41
圖4-11 單元學習記錄畫面 42
圖4-12 個別學生學習記錄畫面 42
圖4-13 學生學習選單畫面-PDA 43
圖4-14 學生學習選單畫面-PC 43
圖4-15 學生個人資料管理畫面-PC 44
圖4-16 學科數位學習-PDA 44
圖4-17 學科數位學習-PC 45
圖4-18 學科數位學習-PC 45
圖4-19 術科串流學習-PC 46
圖4-20 術科串流學習-PDA 46
圖4-21 術科作品上傳-PDA 47
圖4-22 術科作品上傳-PC 47
圖4-23 學習歷程記錄-PC 48
圖4-24 AG互動畫面-PC 48
圖5-1 樣本資料分析圖 51
圖5-2 課程學習認知分析圖 53
圖5-3 電腦自我效能分析圖 53
圖5-4 學科前、後測成績直條圖 55
圖5-5 術科成績直條圖 56
圖5-6 學習滿意度分析圖 59
圖5-7 系統滿意度分析圖 61

表目錄
表2-1 傳統學習、數位學習、行動學習比較表 7
表2-2 電腦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法的優缺點比較表 9
表2-3 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比較表 14
表3-1 各行動學習系統比較表 20
表3-2 實驗分組表 31
表5-1 受試學生基本資料特性表 50
表5-2 課程學習認知及電腦自我效能分析表 52
表5-3 學科前、後測成績之成對樣本t檢定 54
表5-4 術科成績平均數比較表 55
表5-5 學科後測成績與網路形成性評量成績相關分析表 57
表5-6 術科後測成績與網路形成性評量成績相關分析表 57
表5-7 學習滿意度分析表 58
表5-8 系統滿意度分析表 60
[1]M台灣計畫,
http://www.nici.nat.gov.tw/content/application/nici/general/guest-cnt-browse.php?cnt_id=371,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2004。
[2]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不同形成性評量模式對國中生網路學習之效益評估”,科學教育學刊,第12卷第四期,第469-490頁,2004。
[3]朱仁立,“使用PDA結合科學探測器進行專題式科學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2005。
[4]朱彩馨,“以科技中介架構探討線上學習成效之詮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所博士論文,2001。
[5]何榮桂,“資訊教育的發展趨勢”,資訊與教育,第85期,第1-4頁,2003。
[6]吳明耀,“個人化適性行動學習機制之設計與建置”,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2005。
[7]吳昭邦,“電腦輔助教學系統建置與效能分析-以高職學生參加「電腦硬體裝修」丙級技能檢定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8]吳美美,“數位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第30期,第92-106頁,2004。
[9]李雅慧,“成人的網路學習”,成人學習革命。台北:師大書苑,2000。
[10]李麗美,“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1]林俊佑,“行動學習環境練習系統之設計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12]林建仲,“電腦在職業輔導上的應用與影響”,測驗與輔導,第73期,第1053-1045頁,1985。
[13]洪榮昭,“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師大書苑,1995。
[14]馬芳婷,“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15]高台茜,“未來教室學習-以無線網路應用為基礎的認知學徒制學習環境”,台大教與學網站,
http://edtech.ntu.edu.tw/epaper/911210/prof/prof_1.asp,2002。
[16]國科會,“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http://elnp.ncu.edu.tw/。
[17]張景媛,“教學評量與教學輔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育評量研究,台北:五南,第31-42頁,1992。
[18]張聖丕,“行動網絡技術應用於教學課程活動”,技術與職業教育,第82期,第52-58頁,2004。
[19]張嘉琪,“以認知、自我效能及學習型組識理論探討知識創新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2002。
[20]梁嘉航,“應用於戶外生態課程的跨平台行動學習系統之設計與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1]莊雅茹,“不同特質學習者虛擬教室學習成效及學習行為分析”,國立空中大學管理與資訊學系管理與資訊學報,第10期,第389-410頁,2005。
[22]陳忠志,“電腦輔助教學設計模式”,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第27-33頁,1996。
[23]陳素貞,“電腦輔助訓練的評量”。教學科技與媒體,第8期,第29-36頁,1993。
[24]童宜慧、張基成,“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ICCAI 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第八屆,1996。
[25]黃政傑,教學評量,台北:師大書苑,1996。
[26]楊雅萍,“淺談亞太各國的通訊政策以及M-Taiwan計畫”,資訊與電腦,第303期,第48-50頁,2005。
[27]廖培瑜,“企業訓練線上學習成效評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28]趙志揚,“電腦輔助訓練的學習心理基礎與教學軟體的編制原則”,就業與訓練,第7(8)期,第80-84頁,1989。
[29]蔡秀美,“成人學習評量”,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之成教叢書第七輯:有效的成人教學,台北:師大書苑,1995。
[30]蔡旻芳,“網路學習之學習歷程分析系統”,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1]蔡賜琳,“網路式虛擬汽車修護教學課程之發展與成效分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碩士論文,2004。
[32]鄭意儒,“「WHO」是網路學習的主角”,臺灣教育,第631期,第63-68頁,2005。
[33]簡茂發,“教學評量原則與方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第393-422頁,1996。
[34]顏晴榮,“模擬式電腦輔助教學課程軟體發展”,教學科技與媒體,第42期,第50-54頁,1998。
[35]蘇怡如、彭心儀、周倩,“行動學習之定義與要素”,教學科技與媒體,第70期,第4-14頁,2004。
[36]蘇照雅、林秀美,“PDA在行動學習的應用”,黃埔學報,第46期,第153-159頁,2004。
[37]饒達欽、洪榮昭,“CAI課程軟體腳本評估參考標準之研究”,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1991。
[38]顧大維,“認知領域與教學活動工具融入數位教學平台之建構”,教育研究月刋,第137期,第121-133頁,2005。
[39]Alessi, S. M., Trollip, S. R.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5.
[40]Breuer, k., Hajovy, H. “Adaptive instructional simulation to improve learning of cognitive strategies,” Education Technology, 27(5), pp.29-33, 1987.
[41]Chang, C.Y., Sheu, J.P. & Chan, T.W. “Concept and design of Ad Hoc and Mobile classroom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isted Learning, 19, pp.336-346, 2003.
[42]Dick,W., & Carey, L.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2nd ed.),”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85.
[43]Gibson E. J., Brewer P. W., Dholakia A., Vouk M. A., & Bitzer, D. L.,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eb-based testing ang evaluation system,” http://renoir.csc.ncsu.edu/MRA/Reports/WebBasedTesting.html, 1995.
[44]Hans Roes, “E-learning and libraries: trends and opportunities,” IATUL 2003, Ankara, June 2003.
[45]Hoppe, H.U., Joiner, R., Milrad, M.& harples, M. “Guest editorial: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pp.255-259, 2003.
[46]K.A. Hummel, H. Hlavacs, H. Weissenböck. “Web Based Online Learning in Technically Equipped and Mobile Student Societies: A Case Study,” Poster Presentation and Talk, ICL 2002, Villach, Austria, September 2002 .
[47]Mick O'Leary, “Distance Learning and Libraries,” Online. pp.95-96, July/August 2000.
[48]Seppälä, P. & Alamäki, H. “Mobile learning in teaching in teacher trai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pp.330-335, 2003.
[49]Sparapani, E. F., “Portfolio assessment:A way to authentically monitor progress and evaluate teacher preparation,” ERIC ED398195,1996.
[50]Tough,A. “The Adult Learning Projects(2nd ed.),” Ontario: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1982.
[51]Vavrus, L. “Put portfolios to the test,” Instructor,100, pp.48-53,199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