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Senge 彼得.聖吉著(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郭進隆 譯,台北:天下文化。
Robert K. Yin著(2001),個案研究法,尚榮安譯,台北:弘智文化。
人本基金會(2002),能力編班評論,http://hef.yam.org.tw/research/4/down4_2.htm。
人本基金會(2003),各縣市升學編班狀況調查報告,http://hef.yam.org.tw/news/45.doc。
王家通(2002/9/17) ,聯考制度與升學主義,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3/gt2_a.html。
王勝賢(1985),國民中小學學生越區就學的效果及其相關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自由時報,國小每班人數五年之內降至30人,95年7月10日。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總諮議報告書。
江思瑩(2003),台灣教育改革以後國中教師角色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世珍(2000),以系統思考研究組織啟動變革之歷程-以北高戶政事務所為例。
李坤崇等(2003),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新課程實施配套措施手冊,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_project/d_display?home=index&path=/ap/edu_project/toc&sysid=000000747&qval=%B1%D0%A8%7C%A7%EF%AD%B2&phonetic=0&fuzzy=0&password=&ori_db=&search_field=keyword;",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家同,我國教育上的重大問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林明地(2002),教育改革浪潮下的學校教育生態:對學校經營的啟示。現代教育論壇─新世紀的學校經營策略研習手冊(頁19-26)。
周生民(2002),台南市國小學童越區就讀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清山,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計畫編號:NCS88-2413-H-133-001,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陳加屏(1992),系統基模及企業模組系統動力學建模輔助教材之設計, 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倖瑱(2003),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執行成效與困境分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財順(2003),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之研究—以臺北縣與新竹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胡佳玲(2004),以系統思考探討突破惡性競爭之相關研究-以沃瑪、英特爾、奇美企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宗國(200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張炳煌(1998),國中生家長學校選擇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加屏(2005),系統動力學授課講義,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陳國偉(2002),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憶淮(2003),教育改革對我國後期中等教育的影響-分流制度中教育機會均等之探討,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2001),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2890001/HighSchool/highschool.htm。陳寶鈺(2003)年,臺北市大學區國小越區就讀學生家長教育選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http://140.122.65.138/special/law/lawall.stm?as_parameter=945。
教育部,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93年7月26日修正。
教育部,國民教育法,95年2月3日修正。
教育部統計處,各級學校縣市別學生數,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student.xls?open。
黃武雄(1995),臺灣教育的重建,臺北市:遠流。
蔡雅怡(2003),私立中學教師的身心勞動-以H中學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淑芬(2003),國中常態編班的教學困境與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八位教學優良教師的成功經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盧延根(2002),臺北縣國民中學學區制度規劃與執行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長宏(1980),系統動態學-理論、方法與應用,台北:中興管理顧問公司。
譚以敬、張素偵(2005年4月),國內教育輿情,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六期,頁147-152。譚以敬、張素偵(2005年8月),國內教育輿情,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65期,頁138-142,。
羅曉雯(2001),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嚴曉玲(2001) ,社會階級與家長教育選擇權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Bauch, P.A., & Goldring, E.B .(1995 ).Parent involvement and school responsiveness: Facilitating the home-school connection in schools of choic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7 (1),1-21.
Cooper, H. M. (1984), The integrative research review. Beverly Hills, CA: Sage。
David, J.L., Harmer,D., & Dewey,D(1997).Vouchers and educational: A debate. Retrieved October 10,2001,from world wide web: http//www.cato.org/pubs/pas/pa-269.html.。
Elam, S.M. (1990), The 22nd annual gallup poll of the public's attitude toward the public schools. Phi Delta Kappa,72(1),41-55。
Jacob, E. (1987), Qualitative research traditions: A review.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 1-50。
Jacob, E. (1989), Qualitative research: A defense of tradi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9, 229-235。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6),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ddus, J. (1992), Parental choice plans at the local leval. In P.F. First(Eds).Education policy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267-277).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Allyn and Bacon.。
Schramm, W. (1971), Notes on case studies of instructional media projects. Working paper, the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Schwartz, H., & Jacobs, J. (1979), Qualitative sociology: A method to the madness. New York: Free Press。
Stake, R. E. (1983),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social inquiry. In G. F. Madaus, M. S.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Eds.), Evaluation models (pp. 279-286). Boston: Kluwer-Nijhoff。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CA: Sage。
Van Maanen, J. (1988), Tales of the field: On writing ethnograp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an Maanen, J., Dabbs, J. M., Jr., & Faulkner, R. R. (1982), Varieti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