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5.16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2 10: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秀滿
研究生(外文):Shiu Mann Lin
論文名稱:以系統思考探討台灣中等教育能力分班問題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Inquiring Taiwan’s Junior High School in Ability Grouping Problem by System Think Approach
指導教授:劉書助劉書助引用關係陳加屏陳加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Chu LiuChia-Pi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系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能力分班系統動力學系統思考因果回饋圖動態性真實性升學率效果
外文關鍵詞: dynamic family system dynamic family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6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的目的是呈現現今教育環境中,教育政策搖擺不定、國中以升學率領導教學,因而造成種種能力分班的問題的現況。以系統思考的有效反映動態性複雜,建立一個以動態思考為基礎的因果回饋圖,並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撰寫報告,期能解開能力分班之迷思。
為驗證本研究提出之因果回饋圖呈現的真實性,係以屏東縣二所互為競爭對手的國中為實證分析對象,此一因果回饋圖涵蓋「教育部」、「家戶」、「學校」等三大構面的互動與形成能力分班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一、A、B二校惡性競爭造成「惡性競爭」及「富者愈富」的系統基模。二、少子化形成動態的人力變化,使得新生來源減少。
三、教育政策效力互相削弱,形成效果不彰。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家戶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能力分班、系統動力學、系統思考
The major concern of this study aims at probing in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policy,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and ability grouping problem in junior high school. System thinking's approach can reflect dynamic complexity and build a causality graph on fact. The paper writes by case study that can untie ability grouping problem.
The essay is a system thinking approach to research the escalation such as School A and School B in Pingtung County. The causality graph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s amo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family and school. There are some viewpoints from this research as follows: 1.Competition between School A and School B cause escalation system archetype. 2. The birthrate has been decreasing and make freshman source decreasing. 3. The educational policy weaken the efficacy each other and cause the effect negative.
Suggestions of this study are included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s and family.
Key word: ability grouping, system dynamic, system think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表索引 VI
1.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4
1.3 研究範圍 4
1.4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1.5 研究流程 6
2. 文獻探討 8
2.1 能力分班文獻回顧 8
2.1.1 家戶的因素 8
2.1.2 學校的因素 9
2.2 系統動力學概述 13
2.2.1 系統動力學的源起 13
2.2.2 系統動力學之系統思考 13
2.2.3 系統動力學模型構成 15
2.3 重要名詞定義 18
3. 個案研究 21
3.1 台灣教育環境介紹 21
3.2 個案的因果回饋圖 22
3.3 個案問題分析 26
3.3.1 教育部政策 26
3.3.2 教育政策對學校的影響 30
3.3.3 家戶的行為 33
3.3.4 學校對策 34
3.3.5 對鄰近學校的影響 41
3.3.6 家戶出生率下降 48
3.3.7 教育部與家戶、學校互動後推行的新政策 52
3.4 個案研究之行為檢驗 55
3.5 研究發現 60
4. 結論與建議 65
4.1 結論 65
4.2 建議 66
4.2.1 學校方面 67
4.2.2 教育部方面 68
4.3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70
4.3.1 研究限制 70
4.3.2 後續研究建議 70
參考文獻 72
附錄一:屏東縣、市各國中學區範圍 76
附錄二:訪談題目 80
附錄三:訪談同意書 81
附錄四:訪談記錄 82
作者簡介 92
Peter Senge 彼得.聖吉著(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郭進隆 譯,台北:天下文化。
Robert K. Yin著(2001),個案研究法,尚榮安譯,台北:弘智文化。
人本基金會(2002),能力編班評論,http://hef.yam.org.tw/research/4/down4_2.htm。
人本基金會(2003),各縣市升學編班狀況調查報告,http://hef.yam.org.tw/news/45.doc。
王家通(2002/9/17) ,聯考制度與升學主義,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3/gt2_a.html。
王勝賢(1985),國民中小學學生越區就學的效果及其相關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自由時報,國小每班人數五年之內降至30人,95年7月10日。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總諮議報告書。
江思瑩(2003),台灣教育改革以後國中教師角色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世珍(2000),以系統思考研究組織啟動變革之歷程-以北高戶政事務所為例。
李坤崇等(2003),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新課程實施配套措施手冊,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_project/d_display?home=index&path=/ap/edu_project/toc&sysid=000000747&qval=%B1%D0%A8%7C%A7%EF%AD%B2&phonetic=0&fuzzy=0&password=&ori_db=&search_field=keyword;",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家同,我國教育上的重大問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林明地(2002),教育改革浪潮下的學校教育生態:對學校經營的啟示。現代教育論壇─新世紀的學校經營策略研習手冊(頁19-26)。
周生民(2002),台南市國小學童越區就讀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計畫編號:NCS88-2413-H-133-001,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陳加屏(1992),系統基模及企業模組系統動力學建模輔助教材之設計, 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倖瑱(2003),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執行成效與困境分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財順(2003),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之研究—以臺北縣與新竹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佳玲(2004),以系統思考探討突破惡性競爭之相關研究-以沃瑪、英特爾、奇美企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200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張炳煌(1998),國中生家長學校選擇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加屏(2005),系統動力學授課講義,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陳國偉(2002),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憶淮(2003),教育改革對我國後期中等教育的影響-分流制度中教育機會均等之探討,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2001),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2890001/HighSchool/highschool.htm。
陳寶鈺(2003)年,臺北市大學區國小越區就讀學生家長教育選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http://140.122.65.138/special/law/lawall.stm?as_parameter=945。
教育部,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93年7月26日修正。
教育部,國民教育法,95年2月3日修正。
教育部統計處,各級學校縣市別學生數,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student.xls?open。
黃武雄(1995),臺灣教育的重建,臺北市:遠流。
蔡雅怡(2003),私立中學教師的身心勞動-以H中學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芬(2003),國中常態編班的教學困境與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八位教學優良教師的成功經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盧延根(2002),臺北縣國民中學學區制度規劃與執行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長宏(1980),系統動態學-理論、方法與應用,台北:中興管理顧問公司。
譚以敬、張素偵(2005年4月),國內教育輿情,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六期,頁147-152。譚以敬、張素偵(2005年8月),國內教育輿情,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65期,頁138-142,。
羅曉雯(2001),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曉玲(2001) ,社會階級與家長教育選擇權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Bauch, P.A., & Goldring, E.B .(1995 ).Parent involvement and school responsiveness: Facilitating the home-school connection in schools of choic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7 (1),1-21.
Cooper, H. M. (1984), The integrative research review. Beverly Hills, CA: Sage。
David, J.L., Harmer,D., & Dewey,D(1997).Vouchers and educational: A debate. Retrieved October 10,2001,from world wide web: http//www.cato.org/pubs/pas/pa-269.html.。
Elam, S.M. (1990), The 22nd annual gallup poll of the public's attitude toward the public schools. Phi Delta Kappa,72(1),41-55。
Jacob, E. (1987), Qualitative research traditions: A review.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 1-50。
Jacob, E. (1989), Qualitative research: A defense of tradi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9, 229-235。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6),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ddus, J. (1992), Parental choice plans at the local leval. In P.F. First(Eds).Education policy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267-277).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Allyn and Bacon.。
Schramm, W. (1971), Notes on case studies of instructional media projects. Working paper, the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Schwartz, H., & Jacobs, J. (1979), Qualitative sociology: A method to the madness. New York: Free Press。
Stake, R. E. (1983),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social inquiry. In G. F. Madaus, M. S.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Eds.), Evaluation models (pp. 279-286). Boston: Kluwer-Nijhoff。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CA: Sage。
Van Maanen, J. (1988), Tales of the field: On writing ethnograp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an Maanen, J., Dabbs, J. M., Jr., & Faulkner, R. R. (1982), Varieti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