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六堆客家鄉土文化資訊網(2005)。六堆鄉土簡介。檢索日期:2005年11月28日,取自: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04)。九十三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
究。台北市:客委會。
何英奇(1986)。自我概念評量的檢討。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75-94。
吳金靜(2003)。影響高職商業類科學生自我概念之相關因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暨
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佳桂(2002)。未成年母親的小孩在國小一、二年級智力、行為與學習成就表現。國立
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玫玲(2004)。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春慧(2004)。花蓮縣萬榮鄉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階段性發展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
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 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 (9.10),
6-9。
車文博(2001)。人本主義心理學。台北:東華。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周甘逢、劉冠麟(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華騰。
周立勳(2002)。教育心理學基礎。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
導向(頁71-106)。台北:學富。
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邦傑(197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27,71-78。林鈺諺(2004)。態度性評量工具中文化之實證研究-以性自我概念工具(MSSCQ)為例。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錦坤(2001)。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南。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侯玉波(2003)。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侯鳳珠(2002)。高屏地區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刻板印象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施玉鵬(2002)。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
之關係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未出版,台南。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臺東師院學報,6,91-134 。凌 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徐正光(1991)。塑造台灣社會新秩序。載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
客家社會與文化(頁4-9)。台北:正中書局。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文哲(譯)(2005)。Robert E. Slavin著。教育心理學。台北:學富。
張守仁(2002)。原住民學校「族群認同」課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桃園縣復興鄉國小為
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文崇一(1981)。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琇喬(2000)。台灣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嘉芳(2005)。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問題解決態度之探討。國立屏東科技
大學技職暨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維安(2004,11月)。客家話與客家族群的未來。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18。
2006年6月30號,取自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big5/network/paper/paper18/paper18.html
教育部(2005)。線上教育資料庫查詢。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arch2/index.php?TYPE=1&UNITID=97&CATEGORYID=0&FILEID=134543
莊榮俊(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莊靜怡(2003)。以台灣不同族群之對日態度看台中日三角群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文忠(1998)。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木柱(1990)。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載於除正
光、宋文理(主編),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頁127-156)。台北:巨流。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師大教研所集刊,15,451-
534 。
郭怡汎(2004)。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為藩(1968)。自我觀念的發展。師大學報,13,147-170。郭為藩(1975)。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苑。
陳永發(1996):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科學業成績、成敗歸因以及學科學業自我概念關係之
研究。測驗統計年刊,4,125-178。
陳李綢(民72):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0,93-100。陳怡君 (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易芬(1995):台中師院一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及其與學業成績相關之研究。台中師院學
報,9,62-93。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苑。
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現自
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
陳燕珠(2004)。青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職生
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1-20。
陳麗華、劉美惠(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
177-226。
曾彩金(主編)(2001)。客家六堆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六堆各鄉鎮市概況篇。屏
東,六堆文教基金會。
黃小真(2004)。單親高中職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文化。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國德(1992)。喬治米德的象徵互動論。載於郭為藩(主編),現代心理學說(頁95-
116)。台北:師大書苑。
賈馥茗(1980)。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趙居蓮(譯)(1995)。Weber, Ann L.著。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玉玲(2002)。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揚智。
劉英茂(1978)。普通心理學。台北市:大洋。
劉慧君(2006)。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台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
響。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劉錦雲(1995)。客家民俗文化漫談。台北:武陵。
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蔡佳靜(2002)。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
鄭世仁(1984)。荷妮的人格理論。載於郭為藩(主編),人格心理學理論大綱(頁85-
97)。台北:正中。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與青少年自我觀念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盧欽銘(1980)。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
學報,13,75-84。
賴慶安(2002)。雙語教學對兒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影響-以屏東縣一所排灣族國小為
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譚光鼎、湯仁燕(1993)。台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載於中國
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459-500)。台北:台灣書店。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空中大學。
二、西文部分
Branch, C. W., Tayal, P. ,& Triplett, C. (2000). The relationship of
ethnic identity and ego identity status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4(6), 777-790.
Burns,R.B. (1979).The self concept in theory,measurement,development
and behaviour.New York:Longman.
Carducci, B. J. (1998).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Garton, A. F ,& Pratt, C.(2000).Stress and self-concept in 10- to 15-
years-old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8(6), 25-640.
Hutnik, N. (1991). Ethnic minority identit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Kobal, D ,& Musek, J.(2001).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Slovenia and Fra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30
(5), 887-899.
Paul, M.,& Fischer, J.(1980).Correlates of Self-Concept Among Black
Early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9, 163-173.
Perron, J., Vondracek, F. W., Skorikov, V. B., Tremblay, C., &
Corbière, M. (1998).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Vocational Maturity
and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2(3), 409-424.
Phinney, J. S., & Rotheram, M. J. (1987).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Themes and implications. In M. J. Rotheram & J.
S. Phinney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London: Sage.
Slavin, R. E. (1999). 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Allyn and Bacon.
Smith, E. P., Walker, K., Fields, L., Brookins, C., Seay, R. C.
(1999). Ethnic ident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elf-esteem,
perceived efficacy and prosocial attitudes in early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2(6), 867-880.
Weber, A. L. (1992).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