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21: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宜麟
研究生(外文):Yi Lin Lee
論文名稱:國中英語科專任教師兼任導師課室觀察之個案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
指導教授:張碧如張碧如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Bih-Ru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7
中文關鍵詞:導師師生互動
外文關鍵詞:Class-English teacherteacher-students’ inter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8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目的為探究國中英語科教師兼任導師的課室活動,藉以了解國中英語科專任教師兼任導師的課程結構和英語科專任教師課程結構的差異、國中英語科專任教師兼任導師在課室活動中,與學生的互動內容和方式。針對上述研究目的,以屏東縣某國中七年級某班學生和導師為研究對象,採用錄影觀察、閒談、訪談、撰寫實地札記與回溯日記及蒐集文件等研究方法,進行28次觀察。研究結果如下:

壹、英語科專任教師兼任導師的課室結構是由處理班務、正式課程與偶發的品德教育建構而成。與一般英語正式課程相同的課程結構,如引起動機、複習、教授新單元、活動、說明回家作業與預告下堂課進度等,則因英語科專任教師兼任導師一職,需處理班務關係,由5-10堂課建構完成。換句話說,一個完整的英語課程單元架構被分散在數個英語課。

貳、英語科專任教師兼任導師在班級經營與學生互動的內容,大多以班級事務為主,如秩序、整潔、午睡、營養午餐、親師生溝通與例行公事的處理;互動方式則有嘮叨、懲罰、解釋、威脅、警告、正增強、改變策略與不予理會等。

參、英語科專任教師兼任導師在正式課程的互動內容包含文法與單字教學、課文與文化講解、發音練習及評量活動等;教學方式則以講述為主,教具輔助、課文與單字的複誦、會話練習、個別學生的評量及測驗回饋。

肆、英語科專任教師兼任導師在品德教育的互動內容則有價值觀與待人處事的培養;互動方式則有敘說自身經歷故事與他人故事。

伍、英語科專任教師兼任導師一職,因屬於導師時間的課程僅有自習與週會課,需利用正式課程時間,處理班級事務,造成英語正式課程不連續,月考前夕的趕課現象、課程緊湊、借用其他課程教授英語、教學法大多以講述為主等現象,致使英語科專業教師兼任導師課程品質低落與教師專業無法完全發揮。

陸、專任教師兼任導師在課室活動內,與學生的互動特色為教師主動引導,學生被動接受。這樣的互動特色,造成學生行為被動現象,也讓教師需重新思索教室內師生互動的方式。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activitie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classroom and the class-English teacher, student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interaction in English courses by observation, chatting, interviews, taking notes and document collection. It is found the class-English teachers’ dealing with class affairs in English courses, causes the procedure of English course not to continue. The Class-English teacher teaches courses in hurry therefore the didactic instruction is used often in the course. All above situations reflect that the quality of English courses is poor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could not be detected. The character of the Class-English teacher and students’ interaction is, the teacher leads students initiatively and students accept passivel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專任教師兼任導師
第二節 國中學生特徵
第三節 師生互動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質性研究法
第二節 研究歷程
第三節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第四章 故事描述與發現
第一節 場景與人物的介紹
第二節 專任教師兼任導師之課程結構
第三節 班級經營的互動內容與方式
第四節 正式課程的互動內容與教學方式
第五節 品德教育的互動內容與方式
第五章 綜合討論與省思
第一節 綜合討論
第二節 研究省思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觀察記錄表
附錄二 參與研究同意書
附錄三 教師訪談大綱
附錄四 學生訪談大綱
附錄五 實地札記記錄表
王家通、陳伯璋、吳裕益(1994)。中等教育。高雄:復文。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6)。台灣省所轄各級學校教師工作滿意度調查。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報告書。台北:作者。
江芳盛(1989)。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之研究。台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芝儀(譯)(2001)。R.C. Bogdan &S. K. Biklen著。資料分析。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219-263)。嘉義:濤石。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雅玲(2004)。幼稚園英語課堂師生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照智(2004)。國小六年級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科學教室中的師生互動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宋明順(譯)(1987)。美國教育部教育研究及改進署(OERI)日本研究小組著。今日的日本教育。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奉儒(譯)(2001)。R.C. Bogdan &S. 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5-68)。嘉義:濤石。
李旻陽(1991)。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健生(2004)。同儕互動及師生互動對低成就生英語口語溝通能力的效益。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雅惠(2004)。國小六年級師生對圖畫書中師生角色及互動觀分析~以John Burningham 的《遲到大王》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周祝瑛、陳威任(1995)。國中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教改叢刊AC15。台北: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奇摩新聞(2006)。資優生賤喪全人教育本質。2006年5月29日擷取自http://tw.news.yahoo.com/060521/46/35s53.html。
林生傳(1988)。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林麗菊(譯)(2001)。R.C. Bogdan &S. K. Biklen著。質性資料。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157-217)。嘉義:濤石。
施快年(1991)。我們期盼更人性化的國中導師制度。教育問題座談會專輯。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柯華葳(1988,5月)。教室規矩-一個觀察研究報告。論文發表於「質的探討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學術研討會,屏東。
柯華葳、吳國淳(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教師之教學方法與教學現況調查。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柳文卿(1999)。建立班級常規。載於張新仁主編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台北:五南。
唐璽蕙(1988)。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師生互動、親子關係與英語科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孫敏芝(1985)。教師期望與教師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
徐蓓蓓(1982)。教師個人特質,師生口語互動與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國立教育資料館(1994)。我國國民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台北:作者。
國立教育資料館(1996)。我國國民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工作之研究。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參考資料叢書2。台北:作者。
張仁彰(1997)。教師的沈思。台中縣:不詳。
張純德(2004)。幼稚園教師在團體教學中與幼兒互動歷程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惠祝(1998)。班級氣氛之演變與有關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教育部(2006)。確保師資素質提升國教品質Q&A。台北:作者。
曹家鼎(1991)。國民中學導師制度的落實。教育問題座談會專輯。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許惠子(1994)。教學態度與師生互動-國小四年級一個班級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芙蓉(1988)。國中教師教訓合一的領導。台北:水牛。
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春暉(2000)。從原住民教育的角度探討師生互動之因素研究--以桃、竹、苗學區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添球(1988)。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自主性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日常生活世界的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嘉陽(1983)。國中教師工作環境知覺、滿意與士氣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心怡(1999)。性別、班級組成型式、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以高三自然組物理科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曾惠敏(1994)。國一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研究:一個國中教室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焜宗(1997)。教師研究專輯。屏東:台灣省立潮洲高級中學。
黃政傑(1991)。教育理念革新。台北:心理。
黃政傑(1997)。團體歷程理論及其在教學上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炳煌(1993)。教育問題透視。台北:文景。
黃雅鈴(2004)。幼稚園科學主題中師生問答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鈺雯(2003)。嘉義地區國小高年級教師教學態度、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曉瑋(1999)。教室中師生語言互動之研究:以國小補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宜芬(2003)。雙語幼稚園英語課堂師生言談互動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源榮(1991)。國民中小學導師制度的檢討與建議。教育問題座談會專輯。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潘志煌(1997)。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鄭惠敏、鄭玉曼(1989)。座位的安排方式。教育文粹,18,103-105。
鄭瑞隆(譯)(2001)。R.C. Bogdan &S. K. Biklen著。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105-155)。嘉義:濤石。
賴秀英(2001)。國民小學親師生互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小班教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謝州融(1988)。國民中學導師角色的研究。台北:復文。
簡良燕(1999)。教室布置。載於張新仁主編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台北:五南。
譚宇權(1992)。後段班導師日記。台北:偉人。
蘇靜芬(2003)。教師教學互動性別差異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Adams, R.S., & Biddle, B.J.(1970). Realities of teaching: Explorations with Video Tape. N. 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xelrod, S., Hall, R.V., & Tams. R. (1979). Comparison of 2 Common Classroom Seating Arrangement. Academic Therapy, 15, 29-36.
Becker, F.D., Sommer, R., Bee J.,& Oxley, B. (1973). College Classroom Ecology. Sociometry, 36, 514- 525.
Burgess, R.G. (1984).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Field Research. London: Allen & Unwin.
Good, T. (1982). Classroom Reaserch: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 Austin: Researc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rch Education.
Morgan, D. L. (1998). 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Sanford, J. P. (1982). Time Use and Activity in Junior High Classes. Texas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219445).
Wheldall, K., Morris., Vaughan, P., & Ng, Y. Y. (1981). Rows Versus Tables: An Example of the Use of Behavioral Ecology in Two Classes of Eleven- Years Old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1, 171-184.
Ysseldyke , J.E. (1988). Examination of Categorical Practice in Special Education: Is It Supported by Research.Minnesota Universit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ED301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