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2: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又齡
研究生(外文):Yang,Yu-Ling
論文名稱:建構餐飲領域學生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評量工具
論文名稱(外文):Developing an Assessment of Domain Creativity of Products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指導教授:湯誌龍湯誌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ang, Jyh-L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創造力餐飲領域專業創造力實作產品評量工具
外文關鍵詞:creativityassessmenthospitality industrydomain creativityproductsassess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論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建構餐飲領域學生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評量工具,了解餐飲專業領域創造力評量項目內涵、指標向度、發展評分準則,及學生餐飲專業創造力表現情形。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專家訪談、統計考驗等方式,進行研究,歸納出餐飲領域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評量項目為1.食材利用2.觀感3.作品命名4.調味法5.烹調製作法 等五個項目。評量內涵為餐飲專業變通力、餐飲專業獨創力、餐飲專業有用性等3項專業創造力。
以學生製作之實作產品為研究範圍建構評分準則,所得資料以pearson相關係數考驗評分準則信度,相關係數介於0.369至0.746之間,且均達0.01顯著水準,表信度良好,可作為了解餐飲領域學生專業創造力,及後續發展專業創造力工具之基礎。
研究獲得資料以次數百分比、平均數、t-考驗進行分析,得到結果:餐飲實作產品作品命名專業變通力表現較佳;餐飲實作產品烹調製作法專業變通力表現最差。餐飲領域大專學生之專業烹調製作法變通性表現優於餐飲領域高中職學生專業烹調製作法變通性之表現。
關鍵詞:創造力、餐飲領域、專業創造力、實作產品、評量工具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in hospitality field, this study tried to develop a set of assessment tools for domain creativity of products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This study firstly to explore the items of assessment, the contexts of assessment, development the assessment criteria. Then, this study have shown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domain creativities by theses tools.

This study proceeded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panel discussion and statistical test to develop “criteria of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tems of assessment are the use of foodstuff, appearance, the creations-naming, seasoning and cuisine-making. The domain creativity contexts are the flexibility of hospitality domain, the originality of hospitality domain, and the practicability of hospitality domain.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among reviewers is used as the method of coefficient reliability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in a good condition , in which the coefficient is between 0.369 to 0.746.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regarded as a creative ability and the fundamental of the further stud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ain creativity ability.

Data gathered in the study are analyzed by frequencies, a mean and a t-test. The results are that the flexibility of hospitality domain of the creations-naming performs is in the good level, but the flexibility of cuisine-making did the worst performance. The University’s students did better performance in flexibility of hospitality domain than high school students did.

Keywords: creativity, hospitality industry, domain creativity, products,
assessment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 ii
謝 誌 iv
目 錄 v
圖表索引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創造力概念與定義 7
第二節 創造性產品 17
第三節 創造力評量 23
第四節 相關研究 32
第五節 烹調相關專業知識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3
第五節 研究實施 56
第六節 資料分析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61
第二節 餐飲領域實作產品之專業創造力之項目內涵 62
第三節 評分準則初稿 71
第四節 評分準則 77
第五節 餐飲領域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表現分析 90
第六節 餐飲領域學生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之表現之差異分析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4
壹、中文部分 104
貳、英文部分 109
附 錄 112
附錄一:餐飲領域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評量項目內涵專家訪談表 112
附錄二:餐飲實作產品文字圖片說明表 113
附錄三:餐飲領域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評量項目內涵專家訪談名單 114
附錄四:餐飲領域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評量之探討(發表文章) 115
作者簡介 124
















圖表索引
表2-1-1 創造者(person)觀點定義創造力 9
表2-1-2 創造歷程(process)觀點定義創造力 10
表2-1-3 創造產品(product)觀點定義創造力 12
表2-1-4 創造環境(place)觀點定義創造力 14
表2-1-5 創造力從整體的綜合表現方面定義 14
表2-3-1 國外創造力評量工具分類表 26
表2-3-2 國內有關創造力評量的工具 30
表3-3-1 餐飲領域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評量項目內涵專家訪談名單 52
表3-5-1 餐飲領域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評量項目內涵指標向度雙向細目表 56
表4-1-1 餐飲實作產品製作學生基本資料分析 61
表4-2-1 餐飲領域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項目專家訪談彙整表 63
表4-2-2 餐飲領域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評量項目向度指標雙向細目表 67
表4-3-1 評分準則初稿食材利用變通性評分者間信度分析表 74
表4-3-2 評分準則初稿觀感變通性評分者間信度分析表 75
表4-3-3 評分準則初稿作品命名變通性評分者間信度分析表 75
表4-3-4 評分準則初稿調味法變通性評分者間信度分析表 76
表4-3-5 評分準則初稿烹調製作法變通性評分者間信度分析表 77
表4-4-1 餐飲實作產品食材利用專業獨創性計分表 82
表4-4-2 餐飲實作產品觀感專業獨創性計分表 83
表4-4-3 餐飲實作產品作品命名專業獨創性計分表 83
表4-4-4 餐飲實作產品調味法專業獨創性計分表 84
表4-4-5 餐飲實作產品烹調製作法專業獨創性計分表 84
表4-4-6 餐飲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食材利用專業變通性評分者間信度分析表 85
表4-4-7 餐飲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觀感專業變通性評分者間信度分析表 86
表4-4-8 餐飲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作品命名專業變通性評分者間信度分析 87
表4-4-9 餐飲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調味法專業變通性評分者間信度分析表 88
表4-4-10餐飲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烹調製作法專業變通性評分者間信度分析表 89
表4-5-1 餐飲領域實作產品專業變通性平均表現 90
表4-5-2 餐飲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食材利用專業變通性表現情形分析表 91
表4-5-3 餐飲實作產品專業創造性觀感專業變通性表現情形分析表 92
表4-5-4 餐飲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作品命名專業變通性表現情形分析表 93
表4-5-5 餐飲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調味法專業變通性表現情形分析表 94
表4-5-6 餐飲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烹調製作法專業變通性表現情形分析表 95
表4-5-7 餐飲領域實作產品專業獨創性表現平均 96
表4-6-1 餐飲領域學生實作產品專業變通性表現之差異分析 98
圖2-4-1 菜餚在餐盤中的配置 43
圖2-4-2 主菜與配菜之搭配方式 48
圖3-2-1 研究流程圖 5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瑤芬(2003),食物烹調原理與應用,台北:偉華。
王禮陽(1998),台灣果菜誌,台北:百通。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田中靜一(1993),中國食物事典,中國,中國商業。
祁瀾(2001),烹飪基本技法500例(191-260頁),北京,中國輕工業。
李世程(2003)。高職機械科「機械加工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隆盛(1989)。創造力也是一種職業能力。就業與訓練,7(3),50-53。
李慧賢(1995)。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遠哲(2002)。台灣教育學生考試技工。中國時報,2000,12,7,第七版
李錫津(1989)。創造思考教學研究 。台北:台灣書店
李錫津 (1986)。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雄(1994)。工業職業教育的創造思考教學。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 24,14-27。
吳美慧(2002)。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教材設計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認知、情意及自然科學業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靜吉、陳嘉成、林偉文(1998)。創造力量表簡介。中山大學技術創造力研討活動。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42。
沈淑蓉(1999)。廣告設計科學生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劭廣昭,陳靜怡(2003),魚類圖鑑,台北:遠流。
周敦懿(2001),西餐烹飪實習,台北,龍騰。
林幸台 (1998)。創造智能。 資優教育教師專業知能研討會-多元智能與成功智能的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議手冊。PP.124-131。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洪光住(1993),從土地裡來-中國飲食文化的地理與歷史背景,12(9),56~59。
徐建民(1996),西餐烹飪學:WESTERN COOKING,台北:品度。
涂君暐(2005)。內外在動機、創造力工作環境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以第八屆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之參賽學生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岑(2000)。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惠 (1996)。中小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政大教育系碩士論文
陳淑惠(1996)。台灣地區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龍安(2005) 創造力的時代背景。
http://3qweb.creativity.edu.tw/teach/5(2005/10/15)
陳龍安.朱湘吉(1999)。創造與生活。台北:五南書局。
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 (1994) 。教育百科辭典。台北:五南。
教育部 (2002)。創造力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1998)。商業職業學校餐飲管理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
台北:教育部。
梁雲霞、周良基、王佩蘭(2003)。以自主學習帶動創造力:自主學習方案的開創與省思 。2003 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2003/03/212003/03/22. 764-785
崔桂友(2003),烹飪原料學,北京:中國輕工業。
郭有遹(1999)。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金益(1998)。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晴逸(2004)。國小學童思考風格量表之編製及其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麗貞(1986)社會科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思考能力及社會科學業成績成就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成(1983)。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書局。
湯誌龍、田振榮(1999)。高工機械類科學生專業學習創造力測驗工具之建構。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2期,頁83-98。
湯誌龍(1999)。高工機械科學生專業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湯誌龍(2005)。高中職機械領域專業創造力教學研究:以機件原理為例。台北,師大書苑。
曾望超(2003)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兒童會創造嗎?。教育研究月刊,第100期,頁117-124。
詹秀美 (1990)。創造的產品。創造思考教育,2,頁44-47。
詹秀美(1989)。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秀美(1990)。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6 期,頁227-246。
詹鎔瑄 (2002) 。學生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為例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開明。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台灣:五南圖書
楊又齡,湯誌龍 (2005)。餐飲領域實作產品專業創造力評量之探討。
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94年度論文輯。台北,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
楊坤原 (2001)。創造力的意義及其影響因素簡介。科學教育月刊,239,3-12。
楊昭景(2005),中華廚藝理論與實務,台北:華杏。
楊淑雯、呂幸枝、陳泰華(2002),中餐烹飪實習,台中:文野。
楊維湘等(1997),海味乾貨大全,台北:蹈略。
葉宗和(2002),中國飲食色彩初探,中華歷史文化與餐旅論論文集,花蓮:台灣觀光經營管理專科學校。
廖永昶(1995)。淺論Torrance 創造思考測驗。資優教育季刊,57, 8-11,30。
趙榮光(1995),中國古代飲食審美思想初探,飲食文化論文集,中國:黑龍江人民。
黎文龍,黃國真(2004)。以創思設計及製作競賽為例分析工程創造力。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三十七之一期,1-14。
蔡曉娟(1999)。菜單設計。台北:揚智。
劉丙燈 (2003)高職機械科「專題製作」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ㄧ輝(1988),色彩計畫,台北:新形象。
盧玉玲(2005)科學創造的教學模式與實作評量林秀吟1
www.phy.ntnu.edu.tw/nstsc/pdf/book6/21.pdf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
戴永鏗(2003)。高職汽車科「汽車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聶鳳喬(1993),論中國烹飪的烹調法,第一屆中國文化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33-335頁),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蕭錫錡、張仁家、黃金益(2000)。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第八卷第四期, 8(4), 395-410。

貳、英文部分

Adam, K. & Jessic, K. (1985). The Social Science Encyclopedia. London
Amabie, T. M. (1983),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2), 357-377.
Csikszentimihalyi,M.(1999).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In R.J. Sternberg (Ed.),Handbook of creativity(pp. 313-335).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s ,G.A.(1986). Creativity is Forever(2nd ed.).Dubuque,Iowa:Kendall/
Hunt.
De Bono, E. (1970).Lateral thinking :creativity step by step.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Dewey, J.(1933)How we think. Boston: D. C. Heath.
Gruber, H.E. Wallace, D.B(1989).The Evolving Systems Approach to Creative Work inCreative People at Workand Gruber, H.E. editor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ann, S.E. (1963). Psychological Study of Creativit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0,548-565
Guilford, J.P.(1967).Creativity: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3-13.
Guilford, J.P.,& Hoepfner.(1971).The Analysis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Guilford, J.P. (1986). Creativity talents: Their Nature uses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Bearly.
Hocevar, D. (1981). Measurment of creativity review and crit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5(5), 450-464

Jaben, T. H. (1986), Impact of creativity instruction on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divergent thinking.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6), 342-343.
Lytton, H. (1972). Creativit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Inc
Mansfield, R.S, & Busse, T.V., (1981). The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nd discovery. Chicago: Nelson-Hall
May, R.(1959).The nature of creativity.In H.H. Anderson(Ed.), Creativity andits cultivation. New York:Harper and Row
Mayer, R. E. (1999)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pp. 449-4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adow, A.,& Parnes, S. J.(1959)Evaluation of training in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43,189-194
Michael, W. B. (1977).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creativity in mathematics and the physical sciences, In J. C. Stanley, W. C. George, & C. H
Newell, A., Shaw, J. C.,and Simon, H.A.(1962).In H.E. Gruber, G. Terrell,
and M. Wertheimer(Eds.),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creative
thinking.New York:Atherton.
Parnes, S.J.(1967)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Rogers, V.M.(1972).Modifying questioning strategies of teacher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3,231-235.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tein, M.I. (1968).Creativity.In E.F.Borgatta&W.W.Lambert (Eds.),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Chicago:Rand Mcnally.

Sternberg,R.J.&Lubart,T.I.(1996).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51,677-688.
Steinberg, L. (1964). Creativity as a character trait: An expanding concept California.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7
Sternberg, R.J. & Lubart, T.I.(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luture of confomity. N.Y.:The free press
Taylor,C.W.(1988). Various approaches to and definitions of creativity. In R.J. Sternberg (Ed.),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orrance, E.P.(1969).et al.,(Eds)Creativity :It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John Wiley and Sons
Torrance, E.P.(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as Manifest in Its Testing. in Sternberg,R.J.(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U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las, G.(1926). The Arts of Thought, Jonathan Cape, pp. 79-9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