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04: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靜緻
研究生(外文):Jing-Jhih Kuo
論文名稱: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Creative Art Teaching on Young Children’s Creative Performance
指導教授:徐庭蘭徐庭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ing-Lan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保育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創造性思考教學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創造性藝術活動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創造力表現
外文關鍵詞:Teaching of Creative Thinking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StrategiesCreative Art Teaching ActivityWilliams Creativity Ass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8
  • 點閱點閱:61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0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3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大班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而研究方法採準實驗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內容分析法及訪談法等。研究工具採用威廉斯創造思考活動測驗、教學觀察紀錄表、幼兒作品創造力分析表及創造性藝術教學訪談表等蒐集研究資料,並採質量合併的方式分析。準此,本研究結果如下四點:(1)經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得知,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測驗之流暢力、獨創力及整體表現上達顯著差異,且經調整平均數比較後,實驗組之得分皆優於控制組;而兩組在精密力、變通力與標題上無差異存在。(2)經教學觀察紀錄分析獲知,實驗教學者以解凍與暖身策略為主,配合教學實物的運用,引發幼兒對主題探究的好奇心與興趣;並善用創造性發問技巧、希望構想法與直觀表達法等策略,激發幼兒對主題的積極想像。此外,教學者採以視覺化技術策略,鼓勵幼兒將創意的想法轉換於創作上。(3)從幼兒作品創造力分析得知,多數幼兒作品在流暢力、獨創力、精密力、想像力、好奇心、合成、不尋常的視覺感受、幻想與命名等方面,皆具有創造力的表現;而在作品變通力方面,僅有少數幼兒具有此表現。(4)最後經訪談分析獲知,教學者表示實施創造性藝術教學可增進教學成就感,並可提昇幼兒創造力之表現;但園所與家長對升學主義的重視,也成為實施創造性教學的一大阻礙。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e art teaching to young children’s creative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was done by using the pretest-posttest non-control-group quasi-experiment research, content analysis, interview, etc. Researcher used “Williams Creative Assessment Packet”; “Record of teaching observed table”; “Analysis of young children’s creative works table” and “Interviewing form of art teaching table” to collect all data, and the data analysis also operated by mean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he outcomes of research were as follow: 1.The outcome of fluency, originality, and whole performanc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controlled group. Also, the performanc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controlled group after using trimmed-mean. However, the elaboration, flexibility, and titl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equal to controlled group. 2. From the effects of the record of teaching observed table, teacher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ade use of the strategy of “defrost and warm up” and combined the real objects to elicit children’s interesting and curiosity. Teac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tilized the “skill of creative asking”; “way of hoping an idea”; “way of directing express” to stimulus young children active imagination. On the process of creativity, teacher exploited the strategy of visualization to urge young children’s original ideas on the creative works. 3. The results from analysis of young children’s creative work table demonstrated that most of young children’s art works showed creative performance on fluency, originality, elaboration, imagination, curiosity, synthesis, unusual sight feeling, illusion, naming, etc.. However, only a few young children’s art work indicated creative performance on flexibility. 4. From the interview information, teac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ought that creative art teaching activity could increase a teaching achievement and prompt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motivation or creative interesting. Nevertheless, child care center’s, kindergarten’s or parent’s attitude to the examination for entering higher school was a block to implement creative art teaching. Hopefully,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could reinforce children’s learning on creativity.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圖表索引………………………………………………………………… v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創造力與幼兒……………….……………………………… 8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 18
第三節 幼兒藝術教育…………….………………………………… 23
第四節 幼兒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1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3
第五節 實驗活動設計….…………………………………………… 48
第六節 實施程序……………………….…………………………… 51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大班幼兒創造力之影響……………… 57
第二節 實驗教學者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與幼兒創造力之表現情 65
第三節 幼兒作品創造力之表現…………………………………… 78
第四節 實驗教學者對實施創造性藝術教學之看法……………… 102
第五節 研究結果討論………………………………………………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結 論……………………………………………………… 119
第二節 建 議……………………………………………………… 120
參考文獻………………………………………………………………… 125
附 錄………………………………………………………………… 140
附錄一 Torrance的幼兒作品創造力評析表……………………… 140
附錄二 「Williams認知情意互動模式」之學生行為層面表…… 142
附錄三 幼兒作品創造力分析表…………………………………… 143
附錄四 教學觀察紀錄表…………………………………………… 144
附錄五 創造性藝術教學訪談大綱………………………………… 145
附錄六 創造性藝術教學活動教案………………………………… 147
作者簡介………………………………………………………………… 15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 瑞(2002)。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台灣教育,614,24-28。
王有福(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兒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91NTPTC611008。
王淑娟(2003)。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
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分班論文。全國碩博
士論文資訊網,091NTNT1212016。
王敏曄(1997)。教師對學生創意表現、創造力之歸因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毛連塭(1994)。創造力的涵意及其概念的闡析。國小特殊教育,17,1-7。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1)。創造力研究。台北市:心理。
孔祥慧編(2003)。幼兒造型。台北市:啟英
江雪齡(2000)。掌握創造力-教室策略運用。師友月刊,402,23-27。
江淑卿、馬祖琳(2002)。多元面向論點對幼兒創造力與學習之啟示。載於國立台中師範
學院舉辦之「台中師院幼兒發展與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2-151),台中市。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1997)。2005年10月15日,取自http://datas.ncl.edu.
tw/theabs/1/
宋海蘭(1994)。幼稚園創造思考教學活動方案之實驗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編印。
杜正治(譯)(1994)。Tawney, J. W., & Gas, D. L.著。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
市:心理。
杜明城(譯)(1999)。Csikszentimihalyi, M著。創造力(Creativity)。台北市:
時報文化。
李光烈(2000)。國小自然科教師應用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Sternberg, R. J.著。創造力Ⅰ(Handbook of
Creativity)。台北市:五南。
李世程(2003)。高職機械科「機械加工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育嘉(2003)。國小自然科師生互動行為與學童科學知識、創造力、問題解決之研究。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91NSYS5331025。
李絢芬(2003)。舞蹈遊戲對學齡前兒童創造力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
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PCCU0460002。
李賢哲、李彥斌(2002)。以科學過程技能融入動手做工藝教材培養國小學童科學創造
力。科學教育學刊,10(4),341-372。
李慧賢(1996)。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84NCCU0331019。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
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
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NKNU0332026。
林廷華(1995)。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案對幼兒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私立中國文
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林秀芬(2004)。應用社區文化的幼兒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秀玟(2004)。創意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國小生活課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NTPTC1472026。
林宜真(2004)。教師對學生讚美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2)3,131-146。
林清山(200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翠湄、王雪貞、歐姿秀、謝瑩慧(譯)(1996)。Joanne Hendrick 著。幼兒全人教
育(The whole child :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for the early years
)。台北市:心理。
林翠湄、黃俊豪等譯(2002)。Shaffer,D.R.著。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
Psychology)。台北市:學富。
林崇德、沈德立(編)(1996)。當代智力心理學叢書。杭州:浙江人民。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CCU0332001。
林惠娟(2004)。小白鯨洗衣店-從種子幼稚園的課程看主題教學的全貌。台北縣:光佑。
邱文彬(2001)。創造力發展模型與教學觀:從全人發生認識論與建構論取向。嶺東學報
,4,151-180。
吳世清(2002)。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美姝、陳英進(2000)。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吳美慧(2002)。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教材設計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認知、情意及自然
科學業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90NTPTC476
069。
吳明雄 (1997)。日本創造力培育。教育研究資訊,5(4),144-152。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8。
吳靜吉、葉玉珠、鄭英耀(2000)。影響創意發展的個人因素、家庭及學校因素量表之發
展。國科會整合型計畫部分結果報告(NSC 88-2519-S-004-001-C)。台北市:國立
政治大學。
吳靜吉、林偉文、林士郁、王涵儀、陳秋秀、曾敬梅、徐悅淇(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
趨勢對我國創造力教育的啟示。學生輔導,79,80-97。
周文敏(2004)。「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中山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全文系統,etd-0719104-130857。
周立勳(1998)。如何從閱讀中激發兒童的創造思考,載於蔡勝德(主編),書香緣:兒
童讀書會領導人參考手冊。嘉義市:嘉義市文化中心。
洪文東(1997)。創造性思考與科學創造力的培養。國教天地,123,10-14。
洪永勝(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數位邏輯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資訊網,091NCUE1
037026。
洪淑美(2004)。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
業科技教育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92NKNU0036068。
洪靜慧(1996)。羅文菲爾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市。
洪 蘭(譯)(1999)。Robert Sternberg 著。不同凡想:在一窩蜂的文化中開拓創造
力(Defying the Crowd)。台北市:遠流。
胡永華譯(2004)。F. Beetlestone著。孩子動手創造神奇(Creative Children,
Imaginative Teaching)。台北市:新視野。
胡宗光(2002)。國小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特質及影響其創造力發展環境因素之研究─以阿
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90NTNU0284013。
胡寶林(1994)。立體造型與積極自我。台北市:遠流。
施乃華(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90NCUE0316026。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市:心理。
張玉佩(2002)。創造力可以教嗎?。資優教育季刊,84,22-30。
張世彗(2003a)。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市:張世彗。
張世彗(2003b)。動機和創造力。創造思考教育,13,20-25。
張秀娟(2003)。圖畫書導賞教學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
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張志豪(2000)。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明慧(2002)。線畫教學研究-幼兒線畫內容表現之分析與探究。台北市師範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0TMTC0576026。
張修維(1999)。CORT 廣度思考教材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教學效果之研
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庭枝(2002)。永恆的偶然處碰-豐富幼兒的美感經驗。蒙特梭利,43,77-81。
張淑媛(2001)。色彩遊戲在先幼稚園教學上的應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芷靈(2005)。幼兒在主題教學中造形能力表現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
班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CYUT5709010。
許貴序(2002)。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邏輯設計課程學習成效之教學實驗研究。彰化師範
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全國碩論文資訊網,090NCUE1037004。
梁雲霞(2002)。Tishman, S., Perkin, D. N.著。思考的教室(The Thinking
Classroom)。台北市:遠流。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
為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岑(2000)。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資訊網,088NTNU0261011
陳美秀(2001)。兒童繪畫表現與大眾文化關係之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發性漫畫創作
之多重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
文系統,89NTNU0233009。
陳美惠,高淑清(2001)。啟動幼兒創造力思考:從幼兒家庭教育做起。國立台中師範學
院幼兒教育年刊,13,49-68。
陳昭儀 (1991):二十位傑出發明家的生涯路。台北市:心理
陳崇彥(2003)。高職機械類科「機械力學」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
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CUE1037
030。
陳朝平、黃壬來(2002)。國小美術科教材教法(第二版)。台北市: 五南。
陳淑惠(1996)。台灣地區學生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
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曉梅(2003)。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
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KNU0036051。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0)。藝術教育教師手冊— 幼兒美術篇。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
教育館。
郭有遹(2001)。創造心理學。台北市:正中書局。
郭妙芳(2003)。Althouse, R., Johnson, M. H., & Mitchell, S. T.著。創造
學習的色彩-視覺藝術與幼教課程的統整(The colors of learning~
Integrating the visual arts into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台北縣:光佑。
郭惠蘭(2004)。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
學碩士班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92NHCT1236006。
郭雅惠(2004)。「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創意表現影響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92NTNU0328034。
郭禎祥(1997)。藝術在通識教育中的角色。中華民國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學會會訊,1
(1),4-8。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1999)。幼稚園課程標準(76年修訂本)。台北市:中正。
教育部(2001)。創造力教育白皮書。2004年10月25日,取自
http//www.edu.tw/consultant/bbs/y011603.doc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ROC。2004年10月25日,取自
http://www.edu.tw/consultant/bbs/y010703.doc
康光輝(2003)。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高雄市博愛
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HC
T1236013。
曾超望(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92NKNU
0332030。
游乾桂(1994)。啟發孩子創造力。台北市:遠流。
游健弘(2003)。CORT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學生語文創造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淑芬、李德芬、陳姣伶、龔如菲(2002)。嬰幼兒發展與保育。台北縣:啟英。
湯誌龍(1999):高工機械科學生專業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
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壬來(2000)。幼兒造型藝術教學-統合理論之應用。台北市:五南。
黃兆申(2003)。黏土創意教學對於幼兒立體造形認知的影響。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
術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黃作后(2001)。基本形狀的繪畫能力培養對幼兒創造思考力的影響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國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金俊(1999)。高職印刷科攝影課程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金焜(2003)。創造思考教學方法對高職機械科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實習課程為
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期璟(2003)。幼兒操作建構性玩具之創造力表現~以「樂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嬰幼兒保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黃晴逸(2004)。國小學童思考風格量表之編制及其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
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全國碩博士論
文資訊網,92NHCT1464003。
黃意真(2003)。國小教師言談之個案研究。屏東師院國教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
市。
黃銘祝(1993)。彩畫教學。載於新竹師範學院(主編),國民小學美勞教學之原理與實
務—美勞研習教材教法(頁9-38)。新竹市:新竹示範學院。
黃錦鳳(2002)。運用影像或實物的教學媒介對兒童繪畫表現的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美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麗卿(1996)。創造性音樂遊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異比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董 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市:五南。
詹志禹 (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 小學教育。台北市:教育部。
詹志禹(2004)。台灣發明家的內在動機、思考取向及環境機會:演化論的觀點。教育與
心理研究,27(4),775-806。
詹志禹(2005)。台灣地區國小高年級兒童的創意經驗及其家庭因素。教育與心理研究,
28(4),591-615。
楊世華(1993)。奧福(Orff)與高大宜(Kodaly)教學法於音樂行為與創造行為比較之研
究──二個小團體之觀察。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楊清田(1996)。論造形的本質與形態的要素。藝術學報,57,119-142。
廖素珍(1993)。創造思考教學對幼稚園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
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聖華(2003)。幼兒造型。台北縣:龍騰。
蔡慶隆(2004)。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電機科實習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
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NCUE1037001。
蔡瓊賢、林乃馨(2003)。幼兒創造性教育與活動。台北縣:華騰。
鄭青青(1991),蒙特梭利實驗教學法語單元設計教學法對幼兒創造力發展影響之比較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旭泰(2003)。創造思考教學舉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概念、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
度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素碧(1994)。幼兒教育課程理論與單元活動設計。台北市:文景。
謝麗雯(2004)。創造思考教學影響低年級兒童創造力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師在職進
修自然碩士學位專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NTNT1147017。
劉世南、郭誌光(2001):創造力的概念與定義。資優教育季刊,81,1-7。
劉丙燈(2003)。高職機械科「專題製作」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
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CUE10370
31。
劉明秋(1991)。教育心理學到教學心理學—淺談教學模式。現代教育,6(4),93-
100。
劉信吾(1992)。從教學模式談空中教學的改進。視聽教育,33(6),44-49。
賴淑雅(2004)。立體書設計與兒童創造力啟發之探討。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
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92CYCU5317009。
賴碧慧、吳亮慧、劉冠麟(譯)(2004)。Schirrmacher, R.著。幼兒藝術創造性發展
(Art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Children)。台北市:華騰。
簡楚瑛、黃譯瑩、陳淑芳(2001)。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子計畫「幼兒教育創造力
教育政策規劃」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鍾協衡(1999)。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機械修護科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敏華(2003)。兒童繪本與兒童語言創造力之教學行動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戴永鏗(2003)。高職汽車科「汽車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91NCUE
1037027。
魏秀恬(2001)。國中科技教育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
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美惠(1995)。創造力的認識與培養。幼兒教育年刊,7,117-129。
魏麗卿譯(2004)。Isbell, R.T. & Raines, S.C.著。多元的藝術風采。載於黃秋玉
(校閱),幼兒創造力與藝術(Creativity and Arts with Young Children)
(頁110-158)。台北市:洪葉。
蘇振明(2000)。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台北縣:光佑。
蘇懿生(2003)。融入概念發展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對高中生物科的教學成效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ㄧ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西文部分
Amabile, T. M. (1993). Motivational synergy: Toward new
conceptualizations of intrinsin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in the
workpla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3, 185-201.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Boulder, CO: Westview.
Berk, L. E. (2000).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London: Allyn &
Bacon. Charlesworth, R., & Lind, K. K. (1999). Math and science
for young children. (3rd ed.) .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
Casey, B. M., & Tucker, E. C. (1994). Problem-centered classroom.
Phi Delta Kappan, 76 (2), 139-143.
Cropley, A. J. (2001).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 learning: 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educators. London: Kogan Page; Sterling, VA:
Stylus. p.50.
Dever, M. W., & Jared, E. J. (1996). Remember to include art and
crafts in your integrated curriculum. Young Children, 51, 69-73.
Eleni, M. (1996). Can creativity be nurtured in young children?.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19, 119-130.
Eysenk, H. J. (1994). Creativity and personality: Suggestions for a
theory. Psychological Inquiry, 4, 147-178.
Feldhusen, J. F., & Goh, B. E. (1995). Assessing and assessing
creativity: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theor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8(3), 231-247.
Fleith, D. S. (2000). Teacher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Journal of Roper Review, 22(3),
148-153.
Fox, J. E., & Dittlly, D. (2000). Integrating the visual arts-
building young children’s knowledge, skills, and confidence.
Dimensions of Early Childhood, 29(1), 3-10.
Furrer, C., & Skinner, E. (2003). Sense of relatedness as a factor
in children’s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1), 148-162.
Gardner, H. (1994). Gardner: Creative development follows a U-shaped
curve. Brown University Child & Adolescent behavior Letter, 10
(2), 4.
Gerber, B. L., Cavalla, A. M. L., & Marek, E. A. (2001).
Relationships among 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scientific reasoning 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3(5), 535-549.
Harrison, C. (2004). Giftedness in early childhood: the search for
complexity and connection. Journal of Roper Review, 26(2), 78-84.
Hoff, E.V., & Carlsson, I. (2002). Shining lights or lone wolves?
Creativity and self-image i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6(1), 17-39.
Hu, W. P., & Adey, P. (2002). A scientific creativity test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4 (4), 389-403.
Isaksen, S. G., Kenneth, J. L., Ekvall, G. & Britz, A. (2001).
Perceptions of the best and worst climates for creativity:
Preliminary validation evidence for the situational outlook
questionnaire.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3(2), 171-184.
Kemple, K. M., & Nissenberg, S. A. ( 2000). Nurturing creativ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amilies are part of i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8, 67-71.
Lubart, T. I. (1994).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arlow, A. (2002). Assessing teacher attitudes in teaching science.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9(1), 25-28.
Mayer, E. R.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Sternberg, R. J. (Eds.) (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Y:
Cambridge. 449-460.
Meador, K. S. (2003). Thinking creatively about science. Gifted
Child Today Magazine, 26(1), 25-29.
O’Neil, B. (2001). Improving learning for underachievers. The
clearing house, 74(5), 236-237.
Parkhurst, H. B.(1999).Confusion, lack of consensus, and the
definition of creativity and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adaptability, and wisdom. Journal of Roper Review, 16(4). 241-
246.
Rejskind, G. (2000). Tag teachers: only the creative need apply.
Journal of Roper Review, 22(3), 153-157.
Peterson, R. E. (2002). Establishing the creative environment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Technology Teacher, 61(4), 7-10.
Pickard, R. W. (1986).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activit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22(2), 91-100.
Runco, M. A., & Chand, I. (1995). Cognition and creativit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7, 243-267.
Runco, M. A., Nemiro, J., & Walberg, H. J. (1998). Personal ex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2(1), 1-
17.
Simpliciom, J. S. C.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s. Education, 120(4), 675-680.
Smith, F., & Hardman, F. (2003). Using computerized observation as a
tool for captur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29
(1), 39-47.
Sternberg, R. J. (2001). What is the common thread of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4). 360-362.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 Division of Simon & Schuster Inc.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 (1996). How to develop student
creativity.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an, A. G. (2001). Singaporean teachers’ perception of activities
useful for fostering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5
(2), 131-148.
Tan, A. G., & Goh, S.C. (2002). Singaporean Student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eacher Behaviors Important for Fostering
Creativity. Hong Kong: Education Journal, 30(2), 107-131.
Van der Sijde, P. C., & Tomic, W. (1992). The influence of a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on student perception of classroom climat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18(3), 287-295.
Voelkl, K. E. (1995). School warmth,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63(2), 127-138.
Torrance, E. P. (1995). Insights about creativity: Questioned,
rejected, ridiculed, ignore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7,
313-322.
Williams, F. E. (1980).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 manual.
Buffalo, New York: D. O. K. Publishers Inc.
Wright, S. K. (1994). Assessment in the arts: Is it appropriate in
the early childhood years? Studies in Education, 36, 28-43.
Zhou, J., & Oldham, G. R. (2001). Enhancing creativ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expected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strategies and
creative personal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5(3), 151-167.
Zimmerman, E. (2005). It takes effort and time to achieve new ways of thinking: Creativity and art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3(3), 74-8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