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建宏(1987),勞工問題,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
王惠玲(1997),職業災害爭議與補償,勞工法規研討會,pp.17.1-17.8,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1997年4月。
王澤鑑(2002),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3冊),pp.253-281,台北,三民書局。
王澤鑑(2002),侵權行為法(一)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台北:三民書局。
石 泱(2005),職業工會勞工參加職業災害保險之研究—可信費率的試算與分析,長榮學報,第9卷,第1期,1-26。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1990),勞災認定淺識,台北:勞委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1998),國際勞工公約及建議書(中),台北:勞委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編印(2002),世界主要國家職業災害統計分析(二),台北: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4),四二八工殤日—職業災害勞工保護現況檢討與展望研討會專輯,台北市立圖書館國際會議廳,2004年4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93年勞動檢查年報,台北:勞委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勞工法規輯要,台北:勞委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勞工安全衛生法規暨解釋彙編,台北:勞委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全國職場222減災方案,台北:勞委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勞動統計月報,第162期,108-116。
吳復新、劉見祥、蔡紹南(1998),勞工福利與保險,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呂榮海(2004),勞基法實用(一),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
李政儒(1994),台灣地區漁船作業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洙德(2000),勞基法第五十九條釋疑—高等法院八十六年度勞上字第三十六號判決評釋,勞動法裁判選輯(三),pp.255-274,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周昌湘(2002),勞動基準法相關法令暨解釋令彙編,台北:莊周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林更盛(1998),論職業災害—評最高法院86年台上字第283號判決,法學叢刊,第174期,165-170。
林更盛(2002),勞基法上職業災害因果關係的判斷—評最高法院87年勞上字第5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第40期,23-42。
林佳潾(2002),我國未來安全衛生立法趨勢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豐賓(1997),勞動基準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邱駿彥(1998),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輔仁法學,第17期,205-220。柯木興(1999),社會保險,台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唐國盛(1988),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九條釋論,勞工研究季刊,第91期,116-128。徐文堂(1998),國家在職業災害中之角色,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高得潤(1996),通勤災害之問題研究—以最近之行政解釋為中心,東海法學研究,第11期,202-212。
郭育良(2004),職業災害勞工重建整合性工作先期規劃計畫,國立成功大學職業安全衛生與醫學研究中心。
陳明裕(1989),勞動政策,台北:財團法人勞工研究所資料中心基金會。
陳金泉(2003),職業災害補償實務爭議案例解析,政大勞動學報,第12期,425-455。陳威霖(2003),就「過勞死」論我國職業災害認定及法律救濟制度,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文(2002),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第十八條之探討,政大勞動學報,第10期,95-96。陳建文(2002),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之評析,第三屆臺灣勞動法學會年度學術研究研討會,pp.1-21,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2002年6月。
童興華(2003),勞基法第五十九條之研究—自勞工及家屬生存權保障以觀,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程貫(2001),勞動法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越欽(1992),職業災害補償制度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
黃越欽(2000),勞動法新論,台北:三民書局。
黃越欽、王惠玲、張其恆(1995),職災補償論--中美英德日五國比較,台北:五南書局。
黃源協、陳伶珠、童伊迪(2004),個案管理與照顧管理,台北:雙葉書廊。
楊通軒(1998),當事人違法或過失時職業災害補償責任之探討—最高法院八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一四七二號民事判決評釋,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實務研討會,pp.52-71,台北市立圖書館國際會議廳,1998年2月。
葉俊榮(1981),勞工職業災害賠(補)償制度的檢討與改進-行政管制與損害賠償的聯結,社會科學論叢,第39期,72-82。劉士豪(2002),我國與德國職災防止制度的比較,第三屆臺灣勞動法學會年度學術研究研討會,pp.22-39,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 2002年6月。
劉葉菁(1983),勞動災害補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炯燉(1998),第三人違法或過失時職業災害補償責任之探討,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實務研討會,pp.37-45,台北市立圖書館國際會議廳,1998年2月。
鄭玉波(2002),民法債篇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賴崇全(1996),我國勞工職業災害補償制度調整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啟瑞(1995),經驗費率的理論與應用:以職業災害保險為例,經社法制論叢,第15期,327-366。魏朝光(1992),勞動職業災害之補償,台北:財團法人勞工研究資料中心基金會。
羅忠政(1997),職業災害補償雇主責任之研究─以中日兩國法制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蘇文斌(2002),無過失責任保險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社會化競合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宜士(2005),台灣營造業職業災害現象背後結構性因素的探究,工業安全衛生,第197期,36-59。
二、英文部份
Creedy, J. & Disney, R. (1985). Social insurance in transition: An economic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Fleming, J. G. (1997). Tort liability for work injury,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Law, 15 (1), 5-9.
James, R.C.(1991). Role of workers’ compensation in developing safer workplaces, Monthly Labor Review, 114 (9), 15-18。
Rejda, G. E. (1999). Social insurance and economic securit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三、網站資料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2006),勞工版本「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草案,
http://tavoi.myweb.hinet.net/law/worker_ex/worker_ex_index.htm
(最後閱覽日8/03/2006)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最後閱覽日7/15/2006)
行政院主計處(2006),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93SNA),
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6518171902.xls
(最後閱覽日8/03/2006)
行政院勞工保險局(2006),台閩地區勞工保險各類勞工投保單位及人數,http://www.bli.gov.tw/attachment _file/report/month/09411/1181101010.htm
(最後閱覽日8/03/2006)
行政院勞工保險局(2006),職業災害勞工保護實計各種補助,
http://www.bli.gov.tw/attachment_file/report/month/09505/1139101040.htm(最後閱覽日8/03/2006)
U.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2005).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Americas. (SSA Publication No. 13-11803) Washington, DC: Author.
http://digitalcommons.ilr.cornell.edu/key_workplace/278/
(最後閱覽日7/15/2006)
U.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2004)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 Asia and the Pacific.
http://digitalcommons.ilr.cornell.edu/key_workplace/168/
(最後閱覽日7/15/2006)
U.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2004)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 Europe..
http://digitalcommons.ilr.cornell.edu/key_workplace/167/
(最後閱覽日7/15/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