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David Frigstad,經濟部技術處ITIS計畫編譯,產業分析與市場研究 。台北:經濟部技術處,2003年。
Eric Rasmusen著,張建一、楊家彥、吳麗眞譯,賽局理論與訊息經濟。台北:五南,2004年。
George S. Day, David J. Reibstein, Wharton on Dynamic Competitive Strategy, 1997. 李璞良譯,華頓商學院-動態競爭策略。台北:商周出版,2005年。
James McGregor著,李茸、楊季、白希峰譯,與龍共舞:十億顧客的商機與挑戰。台北:天下雜誌,2006年。
Michael E. Porter著, 李明軒、邱如美譯,國家競爭優勢(上)(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台北:天下遠見出版,1996年。
Ted C. Fishman著,胡瑋珊譯,中國企業無限公司。台北:時報出版社,2005年。
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中心編,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現況與展望—兼論廠商特質、競爭策略與經營績效之互動影響。台北:工業技術研究院,1990年。
王旭東、駱澤斌,”構建環保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融資制度結構,”中國可持續發展,第4期(2001年4月):頁1-7。
王夢奎主編,中國中長期發展的重要問題2006-2020 。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年。
王羚,”中國環保業為何難長大,”聚焦環保,第7期(2005年7月):頁47-50。
王麗娟,二十一世紀科技趨勢報告—環境保護。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2001年。
王春源、錢淑芬,資訊經濟學。台北:空中大學,2001年。
文一波,”中國必將成為世界環保產業技術引領者,”中國水網 http://www.h2o-china.com/renwu/wenyibo/09.htm ,本研究作者於2005年11月20日查詢此網頁。
文現深,“地球養不起,”天下雜誌,第327期(2006年5月24日~6月6日):頁264、267。
中國國務院,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 中國二十一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9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編,中國環境保護行動計劃1991年-2000年。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 2010 年遠景目標綱要,” 1996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第一期(1996-2000年),”1996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規劃,”2001年12月。
-----------------,”2000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狀況公報,”2001年2月。
-----------------,”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01年5月。
-----------------,”2000年全國環境統計公報,”2001年6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附件及全文),”中國網,www.china.org.cn/chinese/PI-c/118456.htm,本研究作者於2005年10月9日查詢此網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02年5月。
-----------------,”2001年全國環境統計公報,”2002年6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貿委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司,”環保產業發展十五規劃,”2002年7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十五期間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考。北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03年5月。
------------------,”2002年全國環境統計公報,”2003年6月。
中國統計出版社編,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年。
中國環境報社編,中國環境年鑑。北京:中國環境報社,200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04年5月。
------------------,”2003年全國環境統計公報,”2004年6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最新中國國情讀本。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年。
中國經濟信息網,”中國行業分析報告環保行業2003年第4季,”200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05年5月。
------------------,”2004年全國環境統計公報,”2005年6月。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2005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21世紀論壇2005年會,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1/51372/51374/3660749.html,
人民網,本研究作者於2005年11月1日查詢此網頁。
方至民,企業競爭優勢。台北: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2000年。
方光輝,”高成長性環保企業—凱迪電力,”中國經貿導刊,第11期(2005年11月):頁54-55。
冉丹,”政府在環保產業化中的作用初探,” 2001年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基地會議論文集。刊載於中國環境法網,http://www.riel.whu.edu.cn/show.asp?ID=666
,本研究作者於2005年11月26日查詢此網頁。
台綜院編,我國環保產業及其市場之分析研究。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2000年。
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編,環保產業發展輔導計劃。台北:經濟部工業局,2001年。
-------------,中國大陸環保市場現況報告。台北: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2004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台商大陸投資手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6年。
-----------,大陸台商經營管理手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6年。
曲格平,中國環境問題及對策。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84年。
------,中國的環境管理。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89年。
------,中國的環境與發展。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我國中長期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戰略目標與任務,”中國發展觀察,第6期(2005年6月):頁20-21。
於幼華,大陸環保現況分析。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年。
余朝權,產業競爭分析專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4年。
李周炯,”地方保護主義對中央與地方關係格局的影響,”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6月,頁:35-38。
李周、孫若梅,中國環境問題。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建運,地方政府的政策決策。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李莉,”我國環保產業投資的思考,”經濟論壇,第6期(2001年6月):頁35-38。
李紀武,”中美環保產業發展動力機制比較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第8期(2003年8月):頁92-94。
李克國、魏國印、張寶安主編,環境經濟學。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李堅明、李涵茵,”由貿易潮流下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國家政策論壇,第一卷第九期(2001年11月):頁93-120。李秉祥、黃泉川,”市場轉型期我國環境保護投融資主體事權劃分研究”,社會科學輯刊,第3期(2005年3月):頁65-70。
朱聯鍚、朱曉帆、金燕,”我國環保產業現狀及市場急需的重點產品,”中國環境管理,第3期(2000年3月):頁.28-30。
汪洋、屠梅曾、張琚邐,”我國環保投資分類的修正”,環境經濟,第9期(1999年9月):頁40-42。
宋瑞祥,”關於我國環境保護市場化進程的思考,”市場經濟與環境保護,第12期(1999年12月):頁25-28。
------,”中國環保產業高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環境保護,第7期(1999年7月):頁25-48。
呂婧,”建立環保產業投融資機制促進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新疆財經,第4期(2004年4月):頁22-25。
余凱,”環保企業商機短期難見,”聚焦環保,第7期(2005年7月):頁54-55。
何清漣,中國的陷阱。台北:Taiwan News出版,2003年。
林志森,環保產業拓展國際市場之行銷策略。台北:台綜院 ”因應加入WTO環境保護與產業競爭力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
林建煌,策略管理。台北:智勝文化,2003年。
林華,”《京都議定書》給中國帶來什麼,”聚焦環保,第7期(2005年7月):頁56-59。
周振華,”地方政府行為方式與經濟自主發展,”學習與探索,1999年3月,頁:33-41。
周珂、韓增輝,”我國環保產業與WTO相關規則的法律協調,”環境法論壇,第2期(2004年2月):頁108-113。
吳思華,”產業特質與企業經營策略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硏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產業政策與企業策略。台北:華泰,1988年。
侯斌,”環保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建議,”上海綜合經濟,第5期(2001年5月):頁40-41。
胡鞍鋼、王業華,”從生態赤字到生態建設: 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的資源和環境政策,”中國軟科學,第1期(2000年1月):頁6-13。
胡鞍鋼,中國:新發展觀。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胡伯龍、許風杰,”吉林省環保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工業技術經濟,第23卷第6期(2004年12月):頁31-33。
俞明聯、朱谷生,”環保產業是珠江上下游經濟合作的重點領域,”曲靖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3年7月):頁24-27。
俞國平,”論私營經濟在環保產業中的發展”,北方論叢,第4期(2000年4月):頁105-107。
徐作聖、陳仁帥,產業分析。台北:全華科技出版,2004年。
高廣闊,”論產業環保化與環保產業化,”山東經濟,第4期(2003年4月):頁
3-6。
袁明鵬、萬君康,”關於我國環保產業的定義及發展對策的思考,”中國環保產業,第1-2期(2002年1月)。刊載於中國生態網,http://www.eedu.org.cn/Article/academia/papers/sumpapers/200411/2985.html,本研究作者於2005年10月9日查詢此網頁。
袁明鵬,”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障礙分析,”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2002年2月):頁64-66。
袁占釗,”21世紀我國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環保科技、環保產業,”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5卷第3期(2003年7月):頁21-24。
唐新元,”大陸環保產業發展前景,”台研兩岸產業與投資,第5期(2000年5月):頁22-27。
馬寧主編,中國WTO報告。香港: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
馬曉燕,”重慶環保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與對策,”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3期(2003年3月):頁10-13。
凌丹、袁開洪、鄒江東,”論吸引民間資本發展環保產業的重要性及途徑,”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2期(2002年6月):頁17-20。
孫定建,”加快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措施,”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3年3月):頁66-67。
孫東峰、焦愛英,”中國環保產業宏觀環境因素分析,”天津大學學報,第6卷第4期(2004年4月):頁342-345。
華風,”IFC對環保產業的投資戰略,”中國投資,第6期(2001年6月):頁35-37。
莊來佑,”國家開發銀行與環境保護融資,”國際融資,第12期(2005年12月):頁15-16。
莊應時主編,上海循環經濟發展報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陳墇津,”中國大陸的環保投資政策: 經驗與理論,”中國大陸研究,第 43卷第1期(2000年1月):頁27-45。陳正倉、林惠玲、陳忠榮、莊春發,產業經濟學。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
陳之貴,“國外環保產業市場分析,”台灣環保產業雙月刊,第18期(2003年4月):頁1-4。
陳亢利、馬晶晶,”創新中國環保市場的投融資機制,”聚焦環保,第7期(2005年7月):頁51-53。
陳坤,”論中國環保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上海經濟,第4期(2003年7、8月):頁34-37。
陳吉寧、劉毅,”中國環保產業發展障礙與機遇,”中國政協新聞網,
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1/51372/51376/51495/3631440.html ,本研究作者於2005年10月21查詢此網頁。
陳軍平,”環保企業融資分析,”節能與環保,第6期(2003年6月):頁30-35。
陳良榕,“貴嶼-世界的垃場,”天下雜誌,第327期(2006年5月24日~6月6日):頁271。
程雪蓮,”我國環保投資中的投融資模式選擇,”重慶社會科學,第6期(2005年6月):頁5-8、17。
梁丹、呂永龍,”環保科技投入與環保產業發展的區域差異研究,”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第5卷第1期(2004年1月):頁91-94。
畢子明、陳坤,”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推進環保產業快速發展,”山東工商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4月):頁.22-25。
曹風中,”中國加入WTO後環保產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經濟研究參考,第32期(2000年):頁10-13。
------,”面向21世紀中國環保產業投資環境分析,”globe環保在線,http://theglobe.ep.net.cn/library/huanbao119.htm ,本研究作者於2005年10月12日查詢此網頁
曾賢剛,”我國環保產業市場結構分析與產業組織政策,”當代財經,第4期(2004年4月):頁89-91。
------,”論我國環保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環保產業,第1期(2005年1月):頁81-85。
------,環保產業運營機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曾慶久,”論我國環保產業的融資問題,”高科技與產業化,第6期(2004年6月):27-31。
彭德琳、陳志�隉B袁超越,”武漢市環保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長江論壇,第1期(2002年1月):頁9-13。
彭剛、黃衛平、郭郁彬,中國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傅京燕,”環保產業論,”亞太經濟,第4期(2000年4月):頁71-74。
------,”中國環保產業如何迎接”入世”的挑戰,”當代亞太,第10期(2001年10月):頁52-59。
經濟部技術處編,台商在大陸東莞地區環保工安市場調查報告。台北:經濟部技術處,2002年。
經濟部工業局編,環保產業市場簡介---中國大陸。台北:經濟部工業局,2002年。
張坤民,中國環境保護投資報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力軍主編,中國環境保護工作手冊。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年。
張坤民、王燦,”中國環境保護的政策框架及其投資重點,”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第1期(2000年1月):頁20-24。
張學才、陶應發,”環保產業發展的支撐條件,”湖北社會科學,(2003年3月):
頁95-96、110。
張春霞,綠色經濟發展研究。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年。
黃進勇,“水美在中國大陸發展之點滴,”台灣環保產業雙月刊,第26期(2004年8月):頁19-20。
梁從成,2005年:中國的環境與突危。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楊凱、汪興濤、包靜暈、王曉燕、徐啟新,”環境保護產業產值與價值評價研究,”中國環境科學,第18卷第3期(1998年3月):頁206-209。
楊文培,”經濟分析的新發展---產業經濟分析,”淮南工業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頁7-11。
楊春平,”試論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環境經濟與管理,第9期(2005年9月):頁15-19。
楊鵬,”中國環保為甚麼困難重重,”二十一世紀,總第87期(2005年2月):頁29-34。賈雪池,WTO與中國環保產業。武漢:2002年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2002年。
諸大建,超常規發展環境產業。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魯明中、張象樞主編,中國綠色經濟研究。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黎在時,”大陸環保產業發展概述,”工業安全衛生月刊,第8期(1998年8月):頁35-38。蔣昭俠,產業結構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
鄭孟麗,”環保設備市場趨勢調查報告,”經濟部產業技術資訊服務推廣計劃,(2001年12月):頁4-21~4-26。
鄭易生,”論中國環境與經濟至上主義,”二十一紀,總第87期(2005年2月):頁7-14。
賴英崑,”全球環保產業發展概述,”產業金融季刊,第4期(1999年12月):頁2-13。------,”大陸環保市場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11期(2001年11月):頁88-95。
賴穎璇,” 中國環保產業外資綠色蛋糕,”中國外資,(2005年第7期)。刊載於中國水網,http://www.h2o-china.com/news/viewnews.asp?id=32353 ,本研究作者於2005年10月9日查詢此網頁。
歷以寧、Jeremy Warford,中國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
趙英民、趙景柱、丁丁嚴、岩肖寒,”我國環保產業面臨的挑戰和對策,”宏觀經濟研究,第4期(2003年4月):頁45-48。
趙成儀,”當前中國大陸生態環境惡化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2期(2006年2月):頁16-21。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劉天齊主審,李克國、魏國印、張寶安主編,環境經濟學。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劉林森,”環保大市場有利可圖 國際經濟新增長領域,”市場報,第十一版(2005年11月16日)。刊載於人民網http://env.people.com.cn/GB/36686/3861367.html,本研究作者於2005年11月16日查詢此網頁 。
劉助仁,”發展21世紀的中國環保產業,”雲南科技管理,第2期(2003年2月):頁15-17。
劉學主編,環境經濟—理論與實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DP)編,全球環境展望(Global Environment Outlook)。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譯,1997年。
-----------,”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京都議定書,”
www.tri.org.tw/unfccc/download/kp_c.pdf (台灣綜合研究院,中文版),本研究於2005年11月16日查詢此網頁。
環安中心編,大陸環保市場考察心得。台北:工業技術研究院2001年。
英文文獻:
Abigail R. Jahiel,“The Organ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6(1998):757-787.
ADB(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Handbook on Environment Statistics .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2.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untry Strategy and Program Update 2006-2008.Asian Development Bank, July 2005.
Annette Baker Fox,“Environment and Trade-- the NAFTA cas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110, No.1( 1995):49-68.
Arbeitsgemeinschaft industrieller Forshungsvereinigungen(AIF),Environmental industry in China. Berlin: AIF,2004.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Survey of Environmental Markets in APEC.
Singapore: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mmittee on Trade and Investment , 2001.
Barbara J. Sinkule and Leonard Ortolano,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China . Westport, Conn,1995.
Baruch Boxer,“China''s Environmental Prospect, “ Asian Survey, Vol.29, No.7( 1989)
:669-686.
Bruce Tremayne, Penny de Waal,“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Foreign Firms Related to China''s Environment,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6,(1998):1016-1041.
Christian Schulz,“Environmental Service-Providers , Knowledge Transfer, and the
Greening of Industry ,” IGU Commiss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ial Space Annual Residential Conference—Industry, Knowledge and Environment(Augst 2000).
Consulate-General of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China 2005.Guangzhou: Consulate-General of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2005.
David A. Aaker,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New York :Willey , 1988.
Dennis W. Carlton., Jeffrey M. Perloff , 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Boston: Pearson/Addison Wesley, 2005.
Douglas F. Greer,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Public Policy.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Eduard B. Vermeer,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China and Remedial Policies,”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6( 1998):952-985.
Edward S. Mason, "Price and Production Policies of Large-Scale Enterpris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29(1939):61-74.
Elizabeth C. Economy, The River Runs Black-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 to China’s future . Ithaca & London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4.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 “China: Environmental Issues, “July 2003, http://www.eia.doe.gov/emeu/cabs/chinaenv.html , 本研究作者於2005年10月28日查詢此網頁。
Environmental Business International,Inc.(EBI), EBI Market and Industry Research Methods .U.S: EBI ,1997.
---------------------------, Asia Country Briefings: A Detailed Guide to the Country’s Emerging Environmental Markets, EBI Report .U.S: EBI, 1998.
F.M. Scherer , David Ross ,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 1990.
George A. Akerlof,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84,No.3(1970):488-500.
George J. Stigler,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 R.D. Irwin: Homewood, Ill, 1983.
Jean Tirole ,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Cambridge: MIT Press, 1988.
Jim Stover, “China''s Environmental Framework 2000 and Beyond ,” 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2000):48-53.
Joe S. Ba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Wiley and Sons, 1959.
Kenneth W. Clarkson , Roger Legoy Miller,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New York: McGraw-Hill, 1982.
Kenneth R. Andrews,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R.D. Irwin:Homewood ,Ill, 1987.
Kenneth Lieberthal and Geoffrey Lieberthal, “The Great Transition, “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3.
Lester Ross,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China .U.S: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1988.
---------- , “Chin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omestic Policy Trends ,
Patterns of Participation in Regimes and Comp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Norms,”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6(1998):809-835.
Mark W. Skinner, Alun E. Joseph, Richard G. Kuh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Rural China: Bringing the Changing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into Focus, “ Geoforum 34( 2003):267-281.
OECD,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 Industry .Paris:OECD,1996.
--------, The 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 Industry: Manual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Paris:OECD ,1999.
--------, Governance in China. Paris:OECD, 2005.
--------, OECD Environmental Data Compendium 2004 . Paris:OECD ,2005.
Qiao Zhiqi ,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First Asia- Pacific Regional Training Course on 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APCHW, (Beijing: SEPA, March 8 1999).
Pamela Baldinger, “China’s Green Markets, “ 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2000):44-47.
Philip Kotler, The Marketing of Nations . New York:The Free Press , 1997.
-------------,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s, 1994.
P. Ekins, “Clean Business--Policy, Practices, Economics Implication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Vol.355(1997): 1449-1465.
The World Bank, Waste Management in China: Issues and Recommendations. Washington:The World Bank Group, 2005.
Peter Hills, Trade in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Human Development Country Case Study: China and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 New York:UNDP, 2003.
Ramon J. Aldag, Timothy M. Stearns, Management. Cincinnati: College Division , South-Western Pub. Co., 1991.
Richard Louis Edmonds, “The Environmen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50 Years On, “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9(1999):640-649.
Robert B. Dunca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No.17(3)(1972)
:313-327.
Shui-Yan Tang、Carlos Wing-Hung Lo、Kai-Chee Cheung、Jack Man-Keung Lo,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urban China: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Guangzhou and Shanghai,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2(1997):863-874.
Stephen P. Robbins,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1.
The Bureau of the Census,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1998.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Country Commerce: China.England:EIU,2002.
-------------------, Country Commerce: China.England:EIU ,2003.
-------------------, Country Commerce: China. England:EIU ,2005.
-------------------, Business China. England:EIU . England:EIU, 2001.
-------------------, Business China. England:EIU . England:EIU ,2004.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Technology Policy, The U.S. Environmental Industry .Washingt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Technology Policy ,1998.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China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Export Market Plan .Washingt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2002.
---------------------------- , Partnering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sector.Washington: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2001.
-----------------------------,Cleaner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Export Opportunities in China. Washington: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2005.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spect.
Kenya:UNEP,,2002.
Vaclav Smil, China’s Environmental Crisis .New York:M.E. Sharpe,Inc.,1992.
Wilfried Vanhonacker, “ Entering China: An Unconventional Approach,”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William F. Glueck, Business Polic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 New York:McGraw-Hill,
1980.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Financ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and Investment,” Columbia
International Affairs Online , http://www.ciaonet.org/wps/ecs21/ , 本研究作者於2005
年11月20日查詢此網頁。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al Services .Swiss:WTO,1998.
World Bank, “Waste Management in China: Issues and Recommendations, “ Working
Paper No.9(May 2005).
Yanling Zhang ,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China . Berlin :Wissenschaftliche Verlag, 2005.
Yonglong Lu, “Prospect in Environment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first New Ventures Investor Forum in China, Linking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 to Investors Conference, Shanghai, October 21-22 2003.
Yu Dehui,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Environmental Industry in China ,
“Proceedings of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reen Enterprises, Macau, November 2001.
Zhou Fengqi, 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lobal Cooperation .Tokoyo: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dvancement (NIRA),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