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籍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9月。
大衛•穆勒(David Muller)著,李長浩譯,中共之海權(China as MaritimePower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10月。
中共中央文獻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
中國統計年鑑:2000年。北京:國家統計局,2000年9月。
尹章華編著,國際海洋法。台北:文笙書局,2003年7月。
毛澤東軍事活動紀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平可夫,僵局—兩岸情勢。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8月。
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孟儒(Ross H. Munro)合著,許綬南譯,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伍爾澤(Larry.M.Wortzel),楊紫函譯,廿一世紀台海兩岸的軍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9月
佛蘭納根(Stephen J. Flanagan)、馬提(Michael E. Marti)編,方淑惠、余佳玲譯,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The People`s Libra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5年1月。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台北:聯邦出版社,2000年。
李潔明(James R. Lilley)、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翟文中、黃俊彥、余忠勇、張天虹、吳啟達譯,共軍的未來(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8月。
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0年。
彼得•卡贊斯坦(Peter J. Katzenstein)著,李小華譯,文化規範與國家安全—戰後日本警察與自衛隊(Cultural Norms and National Security:Police and Military in Postwar Janpan)。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月。
林宗達,蛻變中的軍事強權-中共軍事革新的動力。台北:時英出版,2001年。
金羽,鄧小平的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金德基(Duk-Ki Kim),吳奇達,張台航譯,東北亞海軍戰略(Naval Strategy in Northeast Asia:geo-strategic goals,policies and prospect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9月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威廉•陶(William T. Tow)著,國防部史編局譯,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7月。
胡念祖,海洋政策:理論與實務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
倪建中主編,海洋中國:文明重心東移與國家利益空間。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5月
唐家璇主編,中國外交辭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書民,民族主義與地區主義的互動:東盟研究新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馬漢(Alfred T. Mahan)原著,安常容、成忠勤譯,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2月。
高西可夫(Gorshkov, S. G.)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台北:黎明出版社,1985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1999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張煒,海權與興衰。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年5月。
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3月。
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3月。
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衝突。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章示平,中國海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12月。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
楚樹龍、耿秦主編,世界、美國和中國—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國際戰略理論探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當代中國海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廖文中,’’中共二十一世紀海軍戰略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收於廖文中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1月),頁91-119。瑪莎•費麗莫(Martha Finnemore),袁正清譯,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翟文中,台灣生存與海權發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7月。
趙寶煦主編,跨世紀的中美關係:中美學者論中美關係的現狀與前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8月。
劉繼賢,徐錫康主編,海洋戰略環境與對策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8月。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黎安友與陸伯彬著,何大明譯,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蕭冬連,五十年國事紀要—外交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二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羅伯特•杰維斯,秦亞青譯,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8月。
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9月。
蘇浩,從啞鈴到橄欖:亞太合作安全模式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5月。
二、中文期刊
于有慧,”後冷戰時期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2期(2001年2月):頁57-75。山姆•貝門(Sam Bateman)與克里斯•雷門(Chris Rahman),”中共海軍擴張對台海與亞太區域安全的影響(The Rise of the PLAN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ast Asian Security),”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2卷第2期(2001/2002冬季號):頁26-62。
文馨,”對中國威脅論之研析,”中共研究(台北),第29卷第8期(1995年8月):頁67-76。方長平,”國家利益分析的建構主義視角,”教學與研究,第6期(2002年6月):頁62-67。
方長平,”西方戰略文化研究:從文化主義到建構主義,”國際論壇,第6卷第3期(2004年5月):頁46-50。
方長平,”建構主義:創新、意義與問題,”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7期(2004年):頁39-40。
方長平、馮秀珍,”國家利益研究的範式之爭: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國際政治月刊(北京),第4卷第3期(2002年5月):頁53-59。
王振民,”文化、知覺與中日關係,”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1期(2004年11月):頁31-35。
王強、商思林,”中國海權覺醒,”商務週刊,第17期(2005年9月5日):頁24-30。
王逸舟,”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研究的若干問題,”社會科學論壇,第8期(2002年8月):頁4-13。
王逸舟,”西方國際關係研究的新課題、新視角,”外交學院學報,總第82期(2005年6月):頁55-63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戰略與管理, 第6期(1999年6月):頁18-27。
王逸舟,”國家利益再思考,”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2002年2月):頁160-170。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4期(1998年4月):頁5-14。
王詩成,”加強海洋法制建設 走依法興海之路,”海洋論壇,(2001年1月):頁5-11。
王詩成,”實施濱海旅遊開發工程,”海洋信息,第8期(1997年8月):頁1-3。
布里辛斯基,”如何與中國共處,”戰略與管理,第3期(2000年3月):頁67-77。
任為民,”中國遠洋運輸業—世界海運舞台的生力軍,”WTO經濟導刊,總第7期( 2003年8月):頁10-12。
安德魯•史考貝爾(Andrew Scobell),”中國的南海戰略(China`s Strategy Toward the South China Sea),”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2卷第2期(2001/2002冬季):頁64-80。
朴英愛,”論東北亞地區新海洋秩序與我國的對策,”東北亞論壇,第13卷第3期(2004年5月):頁16-20。
朴英愛,’’論東北亞新的漁業合作體制,’’東北亞論壇,第3期(2001年8月):頁44-48。
江憶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中國參與國際體制的若干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7期(1999年7月):頁26-33。
江憶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美國學者關於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研究概述,”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8期(2001年8月):頁48-53。
江憶恩(Alastair Iian Johnston),”簡論國際機制對國家行為的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2期(2002年12月):頁21-27。
艾德華•羅德斯(Edward Rohdes),”美國與東亞安全的建構:心靈結構與安全結構,”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2卷第1期(2001年秋季號):頁6-46。
何傳添,”中國海洋國土的現狀和捍衛海洋權益的策略思考,”東南亞研究,第2 期(2001年3月):頁51-55。
何靜、農貴新,”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對發展海洋經濟的影響,”華東經濟管理,第19卷第10期(2005年10月):頁46-49。
克雷•史奈德(Craig A. Snyder),”建構亞太地區的區域安全(Constructing Regional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 ),” 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1卷第4期(2001夏季號):頁57-89。
宋國誠,”論中共經濟國力:歷史累積、戰略目標與前景預測,”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3期(1997年3月):頁43-65。
宋燕輝,”東協與中共協商南海行為準則及對我可能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4期(2000年4月):頁17-39。宋燕輝,”南海地區安全戰略情勢之發展與現況,”亞太研究論壇,第19期(2003年3月):頁12-21。李小軍,”論海權對中國石油安全的影響,” 國際論壇 ,第6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6-20。
李華,”論赫魯曉夫時期中蘇關係破裂的蘇聯因素,”南通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3期(1997年9月):頁48-51。
周琦,劉華蘭,朱杰進,”身份認同與中蘇關係的演變,”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4年1月):頁34-37。
彼得•卡贊斯坦(Peter J. Katzenstein),”區域主義與亞洲,”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0期(2000年10月):頁75-80。
金正昆,” 試論當代中國外交形象的塑造,”國際論壇,第5卷第3期(2003年5月):頁35-39。
金正昆,”夥伴外交:中國外交的理性選擇,”教學與研究,第7期(2000年7月):頁:43-48。
門洪華,’’中國戰略文化的重構:一項研究議程,”教學與研究,第1期(2006年1月):頁57-63。
門洪華,”壓力、認知與國際形象—關於中國參與國際制度戰略的歷史解釋,”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4期(2005年1月):頁17-22。
柯玉枝,”從國家利益看冷戰後中共與日本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2期(1999年2月):頁63-77。柏納•柯爾(Bernard Cole),”中共海軍現代化與台灣國防安全,”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2卷第2期(2001/2002,冬季):頁82-122。
胡瑞濤,”對中蘇走向分裂的理論化詮釋: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6卷第1期(2005年2月):頁14-16。
徐棄郁,”海權的誤區與反思,”戰略與管理,第5期(2003年5月):頁15-25。
時殷弘,”近代歐洲陸海複合國家的命運與當代中國的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0期(2000年10月):頁47-52。
秦亞青,”國家身份、戰略文化和利益安全—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假設,”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期(2003年1月):頁10-15。
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台北),第15卷第2期(2001年夏季號):頁232-263。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政治學的三種體系理論,”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6期(2002年6月):頁5-10。
秦亞青、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建構主義的發展空間,”第1期(2005年1月):頁8-12。
袁正清,”建構主義與外交政策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9期(2004年9月):頁8-13。
袁正清,”國際關係理論的行動者-結構之爭,”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6期(2003年6月):頁29-34。
袁正清,”從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體:建構主義的解析,”歐洲研究,第4期(2003年4月):頁38-50。
袁正清,”無政府狀態的建構主義審視,”太平洋學報,第2期(2002年2月):頁36-44。
高科,”中日關係的十年回顧與反思,”現代日本經濟,總143期(2005年5月):頁61-64。
張文木,”中國能源安全與政策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5期(2003年5月),頁11-16。
張文木,”論中國海權,”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0期(2003年10月):頁8-14。
張惠玲,”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共區域霸權目標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2期(2002年2月):頁51-66。張隆義,”從安保觀點看冷戰後日本對中共的政策,”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8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16。張耀光、董麗晶、李春平,”中國沿海造船工業發展與展望,”地域研究與開發,第22卷第2期(2003年4月):頁16-20。
曹雲華,”建立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評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條約》,”東南亞研究,第3期(2003年3月):頁4-9。
曹雲華、徐善寶,” 睦鄰外交政策與中國—東盟關係,”當代亞太,第2期(2004年2月):頁52-59。
陳德門,”從中共海軍戰略發展檢視其現代化,”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2卷第2期(2001/2002冬季號):頁6-24。黃月勝、劉施昊,”略論毛澤東的海軍建設理論,”江西社會科學,第11期(2002年11月):142-143。
楚樹龍,”冷戰後中國安全戰略思想的發展,”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9期(1999年9月):頁11-15。
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1999年12月):頁145-179。葉自成、慕新海,”對中國海權發展戰略的幾點思,”國際政治研究(北京),總97期,第3期(2005年8月):頁5-17。
廖文中,”中共21世紀海軍戰略對亞太安全之影響,”中共研究(台北),第34卷第6期(2000年6月):頁64-68。
廖文中,”中共躍上遠洋海軍戰略,”中共研究(台北),第28卷第12期,1994年12月:頁49-53。趙建文,”聯合國海洋公約與中國在南海的既得權利,”法學研究,第2期(2003年2月):頁147-160。
劉中民、王曉娟,”澄清中國海權發展戰略的三大思想分歧,”學習月刊(北京),第九期(2005年5月):頁32。
劉文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批准和生效對中國具有重大意義”,外交學院學報(北京),第4期(1997年4月):頁50-52。
劉飛濤,”權力、責任與大國認同—兼論中國對國際社會責任應有態度,”太平洋學報,第12期(2004年12月):頁25-32。
劉新華、秦儀,”現代海權與國家海洋戰略,”社會科學,第3期(2003年3月):頁73-79。
劉新華、秦儀,”試析21世紀初中國崛起所面臨的海洋戰略環境,”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4期(2004年4月):頁4-10。
劉新華、秦儀,”論中國的海洋觀念和海洋政策,”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3期(2005年3月):頁70-75。
劉藝,”從和平崛起到和平發展—中國和平形象的構建,”潮湘論壇,總107期(2006年2月):頁24-26。
蔣帥、劉滿達,”聯合國海洋公約與中國的海洋利益,”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十卷第二期(1997年2月):頁88-90。
錢春泰,”中美軍事海上安全磋商機制初析,”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4期:頁8-12。
閻學通,”東亞和平的基礎,”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3期(2004年3月):頁8-14。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11期(1997年11月):頁28-32。
薛桂芳,”,聯合國海洋公約體制下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對策建議,”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5年6月):頁13-16
蘇長和,”中國與國際制度—一項研究議程,”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0期(2002年10月):頁5-10
顧長永,”從政治經濟層面論中共東南亞華僑政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第9期(1994年9月):頁15-25。三、外文書籍
Cole, Bernard D.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1.
Economy, Elizabeth and Michael Oksenberg eds., China Joins the World: Progress and Prospects .NY: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99.
Goodman David S. and Gerald Segal, China Rising-Nationalism and Interdependence. London: Routledge, 1977.
Grove, Eric, The Future of See Power. London:Routledge,1990.
Kallgren, Joyce K., Sopiee Noordin and Djiwandono Soedjati, ASEAN and China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8.
Kane, Thomas M. Chinese Grand Strategy and Marintime Power, 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 Press, 2002.
Katzenstein, Peter J. eds., The Cultural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
Kim, Samuel eds. China and the World: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4.
Lampton, David M. eds.,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78-20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Lewis John W. and Xue Litai, China`s strategic seapower-The Politics Of force Modernization in Nuclear Age .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Mulvenon, James C. and Andrew N. D. Yang ed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s Organization: Reference Volume 1.Santa Monica, CA: Rand,2002.
O`Rouke, Ronald, China Naval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U.S. Navy Capabilities – Backgrounds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Washington: The Liabrary of Congress, 2005.
Robinson, Thomas W. and David Shambaugh, eds., Chinese Foreign Pol icy: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Strecker, Downs E. China`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0.
Swanson, Bruce. Eighth Voyage of the Dragon: A History of China’s Quest for Seapower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2.
The Military Power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 Washington: Office of Secretary of Defence, 2005.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日本の防衛:平成十三∼十七年版。東京:日本防衛廳,2001∼2005年。
四、英文期刊
Checkel, Jeffery T. “The Constructivist Tu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orld Politics, vol. 50, no. 2(1998):324-348.
Christensen, Thomas “China the U.S.-Janpan Alliance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 4 (Spring 1999):49-80.
Goldwin, Paul H.B. “From Continent to Periphery: PLA Doctrine, Strategy, and Capabilities Towards 2000,”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46 (June 1996): 464-487.
Henderson, John Benjamin Reilly and Nathaniel Peffer “Dragon in paradise: China''s rising star in Oceania , ”The National Interest( Washington) (Summer 2003):94-104.
Johnston, Alastair Iain “Prospect for Chinese Nuclear Force Modernization:limited Deterrence Versus Multilateral Arms Control.”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6( June 1996):548-576.
Li, Nan “The PLA`s Evolving Warfighting Doctrine, Strategy and Tactics, 1985-1995: A Chinese Perspective,”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46 (June 1996): 443-463.
Ross, Robert S. “The Geography of Peace: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no. 4(Spring 1999) :pp81-118.
Singh, Swaran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Strategic Analysis, vol. 23 no. 9 (December 1999):1493-1508
Sutter, Robert “China and Japan :trouble ahead?,”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5, no. 4, (Autumn 2002,):37-49.
Wendt, Alexander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6, no. 2(Spring 1992):391-425
Whiting, Allen S. “The PLA and China’s Threat Percep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46 (June 1996): 596-615.
五、學位論文與研究計畫
王宏平,”後冷戰時期中共國防改革之研究,”中山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2006年3 月吳素馨,”後冷戰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國協合作夥伴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2001年,頁60。林光榮,”中共海權發展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陳志明,”中共對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立場,”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93年5月黃恩浩,”海權vs.制海權:國際安全環境下的中共海軍發展,”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魏彰佑,”大陸地區海洋開發戰略之研究—兼論台灣地區應有之對策與興革,”中山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六、研究計畫
林文程,”中共海軍軍力與戰略發展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1997年8月至1998年7月,編號:NSC87-2414-H110-002。
林文程、蔡政文,”南海情勢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及外交關係影響,”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2000年5月至2000年10月,編號:RDEC-PLN-089-033。
翁明賢,”中國國家安全觀的理論與實際—以兩岸互動為例,”國科會研究計畫,2001年8月至2002年10月,編號:NSC 90-2420-H-032-002。
袁易,”美國與中共防擴散之合作與衝突:不確定的相互依存,”國科會研究計畫,2002年8月至2004年7月,編號:NSC91-2414-H004-033。
楊永明,”亞太安全區域組織之架構發展,”國科會研究計畫,1998年8月至1999年7月,編號:NSC88- 2414-H0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