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三民書局,2005,大法官會議解釋彙編,台北,三民書局。
左潞生,1981,各國國會制度。台北,正中出版社。
許介鱗,1975,水門事件的研究。台北,大林出版社。
陳淞山,1995,國會制度解讀—國會權力研究手冊。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陶百川,1978,比較監察制度。台北,三民書局。
曾繁康,1993,比較憲法。台北,三民書局。
褚劍鴻,1999,刑事訴訟法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監察院,2001,監察院簡介。台北,監察院自版。
廖天美 譯,柯威恩.帕特森 著,1992,美國憲法釋義。台北,結構群書店。
蔡兆誠,2000,最好與最壞的時代—當代司法與人權平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邁可.科達,1979,尼克森:尼克森回憶錄。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蔣燿祖,1976,中美司法制度比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黎建飛 譯,詹姆斯.安修 著,1999年,美國憲法判例與解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蘇永欽,1998,司法改革的再改革--從人民的角度看問題,用社會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台北,月旦出版社。
二、學術期刊論文
林鈺雄,1998年12月,「談檢察官之雙重定位—行政官?(司)法官?」,刑事法雜誌,42卷6期。林東茂,1999年9月,「被告防禦權」,月旦法學雜誌,第53期。
林輝煌,2004年11月,「法務部最後補充意見陳述稿—真調會條例釋憲案特刊」,法務通訊,第2212期。
林瑞雯,1998年10月,「國會調查權之探討」,立法院院聞,第26卷10期。李惠宗,2006年1月「法院行使調查權應有的法制設計—從釋字第五八五號解釋出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8期。
吳明孝,2001年4月,「從日本國會調查權淺論我國國會調查權之問題」,憲政時代,26卷4期。吳煜宗,2005年12月,「日本國會調查權序說」,國會調查權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
洪德旋,1972年6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之判決與國會調查權之演變」,思與言,10卷3期。范佐雙,2004年5月,「台美緊急危難之特調會案例查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徐正戎,2005年12月,「法國的國會調查權」,國會調查權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
陳守煌,2004年12月,「檢察一體新動力」,洪鈞培文教基金會-「崇法治•贏民心」公益系列講座。
陳志龍,1998年4月,「檢察官之偵查與檢察制度」,台大法學論叢,第27卷3期。
陳淑芳,2006年1月,「德國之國會調查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8期。
陳慈揚,2005年10月,「論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條例之違憲性」,月旦法學,第125期。
陳運財,2005年9月,「檢察獨立與檢察一體之分際」,月旦法學雜誌,第124期。曾有田,1996年,「台灣檢察體系與制度之研究」,華岡法粹,第24期。廖琪瑞、許碧惠、陳怡雯、黃馥萍,1994年6月,「自金權政治下檢察制度的再強化—由美國獨立檢察官制度談起」,法律學刊,第24期。
劉星紅,1999年1月,「美國《獨立檢察官法》的起源、發展和目前的爭論,外國法譯評,1卷1371號。
鄭正忠,1996年2月,「監察院對司法權之監督與行使之分際(二)」司法周刊,第762期。謝志鴻,2002年12月,起訴狀一本主義下之證據開示-以日本法為中心,輔仁法學,第22期。三、學位論文
王軍,1974年,五權憲法監察制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硏究所碩士論文。江如蓉,1997年,對抗組織犯罪之法規範,台大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四、其他
法務部,法務部加強檢察功能研究委員會研究資料彙編,1991年。
法務部,檢察改革白皮書,1999年。
陳嘉宏,「最高檢設特偵組,總統犯法專人查辦」,中國時報,2006年1月12日,第三版。
自由時報,1995年1月1日,第3版。
范佐雙,「成立特調會 還真相弭爭端」,中央日報,2004年4月20日,第9版。
陳耀祥,「立法院若拒行同意權,將構成違憲」,大紀元新聞,2005年1月15日,第2版。
洪光煊/楊文慶,八十四年度訪問洛杉磯郡檢察心得報告,1995年,頁27、頁42。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的法官評鑑訊息,可參考
http://www.jrf.org.tw/reform/judgement.htm
http://blog.yam.com/tomlinfox/archives/1108591.html
有關法條的部分,均可查詢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http://law.moj.gov.tw/
外文部分
一、書籍
Berbard Schwartz, 1963,A Commentary o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 New York:The Macmillam Co.
C. Herman Pritchett, 1968, American Constitu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C. Hetman Pritchett, 1961, Congress versus the Supreme Court:1957-1960 Minneapolis: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John T. Watkins v. United States, in Supreme Court Reporter, 1957,St. Paul : West Publishing Co.
M.Nelson McGeary, 1996,The Development of Congressional Investigatiove Power. New York:Octagon Books Inc.
McGrain v. Daugherty,273 U.s. 135(1927), in Peret H. Odegard, (ed), 1966, American Government:readings and Documents, New York:Harper & Row Co.
二、外文論文
Alexander Meiklejohn, 1960, “The Barenblatt Opin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Vol.27., pp. 329-333.
Cass Sunstein, 1998, Unchecked and Unbalanced:Why the Independent Counsel Act Must Go,vol. 9 no.38 The American Prospect
George B. Galloway, 1954, “Governmental Investigation” in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Vol.VIII ,pp.255-257.
Harry Kalver Jr, 1960, “Mr. Alexander Meiklejohn and the Barenblatt Opin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 27, pp. 319-324.
Michael DeHaven Newsom, 2000, “Independent Counsel?No Ombudsman? Yes?”, A Parable of American Ideology and Myth, 5 Wid. L. Symp.J. pp.141.
M.Nelson McGeary, 1951, “Congressional Investigation:Historical Development”,University of Chocago Law Review, Vol.18, No.3,pp.428-429.
Rappaport, supra note 21, at 1597-99:L. Darnell Weeden, 2001, A Post-Impeachment Indictment of the Independent Counsel Statute,28 N. Ky. L. Rev. 536,543-51.